[1]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等.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 2009, 31(12): 2072-2079.
[2] 虞义华, 郑新业, 张莉.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理, 2011(3): 72-81.
[3] Casler S 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U.S. economy[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8(3/4): 349-363.
[4] Schipper L. Carbon emissions from manufacturing energy use in 13 IEA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1(9): 667-688.
[5] 吴巧生, 成金华.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 1980-2004[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10): 34-40.
[6] 赵欣, 龙如银. 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7): 25-30.
[7] 张德英, 张丽霞. 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5(1): 20-23.
[8] 王雪娜, 顾凯平. 中国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34(7): 78-80.
[9]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6): 158-161.
[10] 蒋金荷.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 2011(4): 597-604.
[11] 熊永兰, 张志强, 曲建升, 等. 2005—2009 年我国省域CO2 排放特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0): 1765-1777.
[12] Ang B W, Liu F L.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J]. Energy, 2001, 26: 537-548.
[13] Ang B W.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J]. Energy Policy, 2005, 33: 867-871.
[14] 曹斌, 林剑艺, 崔胜辉, 等. 基于LEAP 的厦门市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情景分析[J]. 生态学报, 2010(12): 3358-3367.
[15] 张雷, 黄园淅. 中国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8(5): 27-34.
[16] 张雷, 李艳梅, 黄园淅, 等. 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1(2): 42-51.
[17] 张维阳, 段学军.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4): 442-450.
[18] 李锴, 齐绍洲.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 经济研究, 2011(11): 60-72.
[19] 梁进社, 郑蔚, 蔡建明.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6): 853-864.
[20] 郭朝先. 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7): 15-20.
[21] 宋枫, 王丽丽.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 资源科学, 2012(1): 13-19.
[22] 黄建. 基于LEAP的中国电力需求情景及其不确定性分析[J]. 资源科学, 2012(11): 2124-2132.
[23] 张润森, 濮励杰, 文继群, 等. 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5): 723-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