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87-402 doi: 10.31497/zrzyxb.20230208

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共同富裕实践中乡村旅游作用机制

张广海,, 刘二恋, 董跃蕾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岛 266100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ZHANG Guang-hai,, LIU Er-lian, DONG Yue-lei

Management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收稿日期: 2022-04-25   修回日期: 2022-09-25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138)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CDNJ14)

Received: 2022-04-25   Revised: 2022-09-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广海(1963- ),男,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研究。E-mail: guanghaizh@163.com

摘要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测度和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空间关联特征,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乡村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共同富裕水平将上升0.258%,邻近省域上升0.126%;(3)乡村旅游分级指标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条件对本地共同富裕存在正向作用,且对邻近省域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文化效益仅存在直接效应,溢出效应不显著;(4)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区域共同富裕; 空间计量模型; 作用机制

Abstract

Taking 31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 as samples, we construct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empirically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country, and us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 to reveal their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and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a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in depth by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continue to steadily improve, and in geographic space present a more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ing and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regional common wealth, for every 1% increase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e local common wealth level will rise by 0.258% and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by 0.126%. (3) The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n the rural tourism grading index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local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re are spillover effects on neighboring cities.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spillover effects, cultural benefits only have direct effects, and spatial benefits are not significant. (4)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among which, the central region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enhancing the level of common prosperity by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tourism;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influence mechanism

PDF (260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广海, 刘二恋, 董跃蕾. 中国区域共同富裕实践中乡村旅游作用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87-402 doi:10.31497/zrzyxb.20230208

ZHANG Guang-hai, LIU Er-lian, DONG Yue-lei. The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87-402 doi:10.31497/zrzyxb.20230208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及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成为社会收入的“洼地”,因而,乡村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旅游作为农村新兴产业,可以改善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增收和就业机会,提高广大农民富裕水平,改善乡村环境,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成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对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理论价值。

现有乡村旅游研究对乡村旅游资源、产业、地域特征等进行了基础分析。在乡村旅游资源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自然、文化、经济等资源进行评价及等级划分[2],定量测度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特征[3]。在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内容[4],分析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乡村文化的互融发展水平[5,6]。在乡村旅游地域特征方面,重点分析地域分异与集聚特征[7]、地域文化特色[8]、地域结构优化及空间重构[9]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要素配置与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共同富裕研究则多集中于理论内涵、标准、目标等,如实现居民收入分配、财富分配、人力资本投资、主观幸福感的适度平等是现实内涵[10],共有、共建、共享是本质内涵[11],公平与效率、发展和共享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出发点[12],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日益美好的生活是共同富裕的实质[13];实现共同富裕的兜底标准[14]、中等收入群体标准[15]、多维度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标准[16]、贫困治理标准[17]等;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提高富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8],既要优化供需结构,又要改善分配结构[19],需要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中推进[20]等。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引起了学术界多角度的关注和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蕴含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内在动能[21],能够带动资本积累,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对乡村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2]。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将农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23]。一种观点则认为,乡村旅游作为外力进入农村社区,其固有的脆弱性将对农村的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农村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相应的冲击[24];“资本下乡”形成的乡村旅游,成为资本流转乡村土地、房屋等私有实物产权的有利工具[25],乡村居民为旅游开发贡献了资源,承受了社会成本却难以得到相应回报与补偿[26],造成“旅游再贫困”[27],对促进乡村共同富裕裨益不大;阿者科旅游减贫实验对乡村旅游吸引物权益的探索[28],有助于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此外,有些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与乡村富裕呈线性关系,有些则认为二者呈现U型关系[29]。本文拟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区域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政策提供科学理论参考和实践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理论基础与基本逻辑分析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富裕度普遍提高、精神生活更加富足、贫富差距不断缩小、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一种理想状态[30]。旅游业作为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资源与效益优化配置,实现乡村区域共同富裕(图1)。

图1

图1   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Fig. 1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common wealth


从发展基础和产出效益来看,乡村旅游对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1)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旅游投资、科技水平等诸多基础条件,它们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又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发展基础条件,促进乡村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2)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乡村旅游具有促进农村就业效应[31,32],即乡村旅游业以当地“三农”特色为依托,通过“农业、农村、农民+旅游”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创新农村产业形态和模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第二,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村经济的技术效应[32],即乡村旅游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科技要素投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户增收,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3)乡村旅游具有突出的文化效益,表现为乡村旅游有助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本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柱。(4)乡村旅游“原生态”本质特性即生态效益,体现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30],指出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体现为,乡村旅游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思维,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村落,将农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形成农村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循环。

根据上述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可知,乡村共同富裕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物质水平;二是乡村旅游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促进精神生活更加富足;三是乡村旅游发展对欠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是包容的、友好的,进而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四是乡村旅游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由于旅游活动是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基础,从而决定着旅游业具有突出的空间效应。因此,乡村旅游发展既会影响本地共同富裕水平(本地效应),又影响邻接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溢出效应)。根据空间外溢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其邻近地区具有溢出效应,距离越近,溢出效应越明显[33,34]。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是指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技术、投资、人才、知识等外溢效应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包括:(1)涓滴效应,即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阶段,拥有区位竞争优势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健全,成为发展的先进地区及产业集聚区,但是随着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效应趋于饱和,边际递减规律使得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向机会更多、收益更高的周边地区溢出,产生“涓滴效应”[33],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2)示范效应,即乡村旅游具有产业关联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比如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地区的“旅游致富”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对于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挥着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33]。(3)竞争效应,即相邻地区可能拥有相似的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导致其存在竞争现象,因此需要采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有利于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乡村旅游对经济带动作用,提升乡村旅游致富效应[35]

1.2 乡村旅游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精神,根据乡村旅游产出效益及发展条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评价的基本特征[3,5,36],并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等原则,构建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条件四个维度和16个二级指标(表1)。

表1   乡村旅游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dicator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计算指标释义
经济效益Eco乡村旅游总收入占GDP比例T1地区旅游总收入×(乡村人口/总人口)/GDP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经济的贡献
乡村旅游接待能力T2农家乐总户数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
乡村旅游消费力度T3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乡村旅游总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助推作用
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T4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助推作用
文化效益Cul乡村文化娱乐收入T5乡镇文化站收入文化特色旅游带来的收益
乡村旅游文化活动T6乡镇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次数乡村文旅融合水平
乡村文化培训水平T7乡镇文化站举办训练班班次乡村文化教育水平
乡村文化机构数量T8乡镇文化站机构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水平
生态效益Ecol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T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数乡村绿化水平
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情况T10农村沼气工程数量+太阳能热水器乡村可持续发展水平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T11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乡村可持续发展水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T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乡村绿化水平
发展条件Dc乡村交通通达性T13人均道路面积乡村基础设施水平
旅游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例T14旅游业从业人员/总从业人员旅游就业情况
农村旅游固定资产投资T15住宿、餐饮及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之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力度
农村宽带接入用户T16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农村信息技术水平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3 共同富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依据是对其理论内涵的理解。“共同”是“富裕”的范围,“富裕”则是“共同”的前提[1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13];同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分配或同时、同步、同等富裕[16],而是在一定差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实现的。因此,共同富裕水平自然要从“富裕”和“共同”两方面分析,其中,“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包括物质、精神两个一级指标,“共同”则是在普遍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包括共享和差异两个一级指标。它们构成了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的两个主要维度。结合指标可获得性及其客观性,这里构成三级指标体系如表2

1.4 研究方法

1.4.1 时空特征测度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基于表1表2,在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37],求出指标权重,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出2011—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0个年度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最后分别按照时间截面和地域单元,通过求其算数平均数,实证测算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图2图3)。同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37],刻画中国乡村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的空间关系,首先通过计算31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10个年度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全域空间相关性(表3),以反映各省域与周边省域二者的整体关联状态;其次再计算2011年与2020年的局域Moran's I指数,测度和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共同富裕水平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图4)。

表2   共同富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Table 2  Evaluation system of common prosperity level indicator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释义
富裕物质经济发展水平GDP总体富裕程度
人均GDP居民生活富裕程度
财富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体财富水平
地方财政支出总体财富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能力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能力
居民人均存款余额居民财富积累及消费潜力
居民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生活质量标准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精神文化休闲文化公共事业投资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水平
文旅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居民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文化的基础设施水平
互联网普及率文化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
教育教育投资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水平
人均拥有教育经费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居民文化水平
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数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及居民接受教育的能力
共同共享普惠性公用事业投资公共服务的均等程度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保障的普惠性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医疗保障的普惠性
养老保险覆盖率社会福利水平的普惠性
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公共服务的均等程度
人均居住面积公共服务的均等程度
森林覆盖率公共服务的均等程度
特殊性低保覆盖率社会福利对特殊群体的保障能力
差异地区差异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差异系数基础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均等化程度
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在收入的差距程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比社会保障的差距程度
居民收入差异基尼系数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程度
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居民收入的共享水平
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程度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2

图2   2011—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

Fig. 2   The level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


图3

图3   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

Fig. 3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leve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


1.4.2 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及区域共同富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模型能够综合考虑空间效应及要素间的互动作用,基于此,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探究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包括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SDM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38]

Cpit=βxit+ρj=1nWijCpij+φj=1nWijxit+μi+vt+εit

式中:Cpit为被解释变量,即i省域第t年的共同富裕水平;xit为解释变量,即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β为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系数;ρφ分别为共同富裕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由于研究样本的空间位置与区域经济活动均会影响空间相关性,这里构建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μivt为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SDM模型为SLM模型和SEM模型的一般形式,当φ=0时,式(1)将简化为SLM模型;当φ=-ρβ时,式(1)将简化为SEM模型。

1.4.3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区域共同富裕水平(Cp)。

(2)核心解释变量:乡村旅游发展水平(Rtdl),包括4个一级指标及16个二级指标(表1)。

(3)控制变量:参考以往研究成果[12,39],选取与共同富裕关系密切的宏观影响因素为控制变量,包括物质资本(Pc),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衡量;人力资本(Mc),采用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衡量;技术水平(El),采用每万人中科研技术就业人员数衡量;对外开放(Op),采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占GDP的比例衡量;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问题,控制变量均作对数处理。

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2011年“十二五”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农旅融合进入了加速发展和规模化推进时期。据此,结合数据的准确性及可获取性,本文时间跨度设定为2011—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文旅局及农业农村局等官方媒体报道,农家乐是以高德地图为地理信息数据源,利用API坐标拾取工具获取的POI数据点,其余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等。另有个别省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据缺失,采用线性插值法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时空特征

2.1.1 时序特征

为了从总体层面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利用熵值法计算出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将其年均值变化情况反映在图2中。2011—2020年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持续、稳步提升,结合中国对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以及精准扶贫、共同富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状况,未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潜力巨大。

图3所示,在省域尺度上,四川、河南、湖南、北京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和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省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而西藏、青海、海南、宁夏等省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说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旅游发展水平较高,而资源缺乏的地区则相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扶持力度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更占优势,使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

同时,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福建等东部省市经济发展较快,且贫富差距小、发展均衡,共同富裕水平较高;而宁夏、甘肃、海南、青海、西藏等省区的共同富裕水平较低。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且社会福利、教育资源等能够有效实现共享,使其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达到56.31,但共同富裕水平排名第八,为32.69。近年来,四川省紧抓乡村旅游发展新机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造成乡村居民收入地域差异越来越明显,导致其对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贡献率较低。

2.1.2 空间特征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31个省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的空间关联特征,运用Stata 16.0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3)。2011—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处于0.018~0.261与0.302~0.381之间,P值均小于0.1,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

表3   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全域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Table 3  The overall 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resul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s and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in 31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

乡村旅游共同富裕
年份Moran's IP 年份Moran's IP
20110.0550.01320110.3020.001
20120.0500.01220120.3060.001
20130.0300.00420130.3100.001
20140.0180.00720140.3050.001
20150.0450.00820150.3260.000
20160.1060.00020160.3540.000
20170.2110.00020170.3550.000
20180.2130.00020180.3630.000
20190.2610.00020190.3790.000
20200.2360.00020200.3810.0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为考察某一特定区域的空间相关程度,进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并运用ArcGIS 10.0软件将2011年、2020年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局域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可视化(图4)。可知:(1)各省域之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局域莫兰指数所对应的点,主要分布在高高(H-H)集聚区、低低(L-L)集聚区,即各省域在局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一直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热点区域,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则一直为共同富裕发展的热点区域,在2011年与2020年均分布在高高(H-H)集聚区,对邻近省域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扩散效应明显。(2)2011—2020年,高高(H-H)、低低(L-L)集聚区分布的省域数量增加,反映出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在局部地区的相关性程度增强。因此,中国31个省域的局部空间关联特征显著。

图4

图4   2011年、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局域空间关联特征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4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level in 2011 and 2020


2.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程度大小。根据中国2011—2020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构成的省域面板数据,分别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影响、各分项指标影响及区域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

2.2.1 空间计量模型适配性检验

为了提高回归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进行模型的检验与选择。首先选用LM检验对模型的空间效应类型进行判断(表4),SLM和SEM模型中LM统计量和Robust LM统计量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研究样本同时具有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双重效应,此时倾向于选择空间杜宾模型(SDM);其次,通过LR检验和Wald检验,P值均为1%显著性水平,表明SDM模型不能简化为SLM模型或SEM模型,故而确定SDM模型为最优模型;最后,通过在1%显著性水平下的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固定效应SDM模型。

表4   空间计量模型适配性检验结果

Table 4  Fitting test results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检验LM值P检验LR值P
LM_ Spatial lag10.9240.001Wald _Spatial lag53.460.000
Robust LM_ Spatial lag17.7470.000LR _Spatial lag44.950.000
LM_ Spatial error2.2760.000Wald _Spatial error70.890.000
Robust LM_ Spatial error9.1000.003LR _Spatial error506.970.000
Hausman34.020.0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为了进一步确定选择时间固定、空间固定还是双固定SDM模型,根据三种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表5),通过比较其Log L值和R2值,时空双固定效应SDM模型较其他两个模型更优;加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系数为正值,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因此,这里最终确定运用时空双固定效应SDM模型,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

表5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Table 5  SDM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变量时间固定空间固定双固定
Rtdl0.306***0.253***0.293***
[0.0198][0.0261][0.0237]
lnPc1.752**1.626*1.478*
[0.5674][0.7372][0.6897]
lnMc3.060***2.243*0.712*
[0.7759][1.0953][0.5176]
lnEl4.627***3.495***3.260***
[0.4302][0.6423][0.5725]
lnOp0.607*0.1070.288
[0.2848][0.3433][0.3370]
W×Rtdl0.0400.885***0.853***
[0.1308][0.0899][0.0620]
ρ0.306***0.253***0.293***
[0.0198][0.0261][0.0237]
N/310310310
R20.80440.82650.8343
Log L36.06958.54689.553

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括号里的数字为变量标准偏差,下同。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2.2 估计结果分析

(1)整体性回归估计

为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总体影响,选取共同富裕水平(Cp)作为被解释变量,乡村旅游发展水平(Rtdl)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SDM模型进行探究,并采用偏微分方法[39],将影响系数分解为直接效应、溢出效应及总效应。结果如表6所示,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上升1%,便会造成本地共同富裕水平上升0.258%,邻近省域上升0.126%。表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对本地的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果也充分证明,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为本地和邻近省域旅游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表6   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回归结果

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ffecting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变量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
Rtdl0.258***0.126*0.385***
[0.0250][0.0540][0.0572]
lnPc2.185**0.7002.885
[0.6704][1.9453][2.0618]
lnMc2.147*11.16***13.31***
[0.9640][3.3361][3.3234]
lnEl3.358***5.722***9.080***
[0.5761][1.7301][1.8309]
lnOp0.1661.0451.211
[0.3128][0.7720][0.8337]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多维度作用机制分析

为检验乡村旅游发展各分项指标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选取共同富裕水平(Cp)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乡村旅游发展的4个一级指标及16个二级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SDM模型进行探究(表7)。

表7   不同维度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回归结果

Table 7  Regression resul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ffecting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变量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变量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
Eco0.126***0.128*0.253***Cul0.703***0.0700.773***
[0.0333][0.0499][0.0544][0.0572][0.1611][0.1773]
lnT10.099*1.136***1.235***lnT52.788**0.03782.825*
[0.0468][0.2979][0.3251][1.0599][0.2687][1.1876]
lnT20.607**-0.5340.073lnT60.473*-2.528-2.056
[0.2192][0.2309][0.0831][0.2524][3.4147][3.8755]
lnT30.644***0.4341.078**lnT70.0091.9051.914
[0.1376][0.3961][0.3871][0.2394][1.2778][1.4330]
lnT40.3432.5712.914lnT80.736*0.5321.2680
[0.6497][4.4013][4.6811][0.3715][2.2604][2.4852]
Ecol0.059***0.972**1.031**Dc0.277***0.421*0.699***
[0.0022][0.3266][0.3423][0.0797][0.1928][0.2075]
lnT90.1803.8614.041lnT130.637***5.161**5.798**
[0.9050][6.4315][6.8249][0.0075][1.9199][2.1401]
lnT100.2705.700***5.970***lnT140.783*1.5232.306
[0.2757][1.5409][1.6773][0.3480][2.2609][2.4671]
lnT110.251*0.5320.783lnT151.415***8.915***10.330***
[0.1127][0.4933][0.5378][0.2566][2.6389][2.8116]
lnT120.423***1.3441.767*lnT160.882***1.1582.040
[0.0760][0.8126][0.8544][0.2572][1.7148][1.847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① 经济效益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经济效益对于本地及邻近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占GDP比例、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及乡村旅游消费力度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而乡村旅游总收入占GDP比例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表明乡村旅游收入增加,为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服务接待水平提升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有效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② 文化效益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值,但溢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文化效益能够促进本地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乡村文化娱乐收入、乡村旅游文化活动、乡村文化机构数量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乡村旅游的地域属性突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往往需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辖区范围以及当地资源、政策的限制,对邻近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③ 生态效益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生态效益对于本地及邻近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而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情况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说明开展乡村旅游,能够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及整体规划建设,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较好的基础;此外,农村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可能产生示范效应与外部效应,导致相邻地区的生态效益的趋同性,使得相邻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

④ 发展条件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对于本地及邻近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乡村交通通达性、旅游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例、农村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宽带接入用户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而乡村交通通达性、农村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说明基础设施完善、就业人数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一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由于其示范效应的存在,本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提升也能显著促进其他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特点,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带结构,分别构建SDM模型,进行地区效应分析(表8)。

表8   乡村旅游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异质性分析

Table 8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affecting regional common prosperity

地区变量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
东部地区Rtdl0.330***0.1120.442**
[0.0865][0.1438][0.1678]
中部地区Rtdl0.418***0.198***0.616***
[0.0240][0.0526][0.0519]
西部地区Rtdl0.197***0.01810.215***
[0.0127][0.0280][0.0278]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① 东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效应为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溢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促进本地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原因在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区位条件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禀赋高,由此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时,东部各省域乡村旅游发展处于竞争阶段,表现为较强的本地效应,造成其对邻近地区乡村旅游及其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② 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表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区域共同富裕水平,而且也可以促进其他省份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究其原因,中部地区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培养优秀基层文旅人才,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本地与邻近省域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提高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③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促进本地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主要是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处于初期开发阶段,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都相对缺乏,各地政府通过引入外来资本、人才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身旅游发展与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但对邻近省域乡村旅游及其共同富裕水平提升还未起到促进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利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和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及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同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乡村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时序演化特征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其中,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以四川省为代表,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均较高,且内部发展比较均衡。

(2)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均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在2011年、2020年均为乡村旅游发展的H-H集聚热点区域,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则均为区域共同富裕的H-H集聚热点区域,对邻近省域的扩散效应明显。

(3)从乡村旅游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分析来看:①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上升1%,便会造成本地共同富裕水平上升0.258%,邻近省域上升0.126%。② 乡村旅游分级指标中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条件均能够促进本地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其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发展条件也可以促进邻近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增长。③ 乡村旅游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影响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显著的直接效应;中部地区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而西部地区直接效应显著为正,溢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针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时空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优化政策,多举措提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共同富裕,缩小区域差异和不均衡。第二,基于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多维度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通过鼓励乡村合作、创造就业机会以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获得经济效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乡村特色的生活习俗转化为旅游资源,增加文化效益;注重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效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扶贫基金,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第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鼓励东部地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帮扶力度,以此引导和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强化中部地区间合作与交流,形成良性竞争,实现共赢;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扶持助力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第四,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措施。乡村旅游产业与市场规模、乡村旅游产业基础条件、乡村文化与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等是推动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乡村生态与环境质量是影响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总体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缩小地域差异。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角度,从省级尺度剖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而县域作为乡村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地和城乡联系的主要地域单元,其对中国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中国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乡村共同富裕及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乡村社会组织、乡村主体地位等诸因素对二者的影响等,均有待于后续的深入系统分析,以完善和丰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政策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陆卫明, 王子宜.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22(3): 23-39.

[本文引用: 1]

[ LU W M, WANG Z 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and its value in the times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2(3): 23-39.]

[本文引用: 1]

何焱洲, 王成.

基于信息熵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 815-828.

[本文引用: 1]

[ HE Y Z, WNAG C.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rural production space 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 34(4): 815-828.]

DOI:10.31497/zrzyxb.20190411      URL     [本文引用: 1]

黄葵.

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及其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4): 216-224.

[本文引用: 2]

[ HUANG K.

Study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Chongq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0, 41(4): 216-224.]

[本文引用: 2]

李玉新, 吕群超.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演进与优化路径: 基于国家层面政策文本分析

现代经济探讨, 2018, (10): 118-124.

[本文引用: 1]

[ LI Y X, LYU Q C.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policy: Based on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cy text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8, (10): 118-124.]

[本文引用: 1]

李涛, 王钊, 陶卓民, .

基于产业投资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与形成机制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051-2064.

[本文引用: 2]

[ LI T, WANG Z, TAO Z M, et al.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8): 2051-2064.]

DOI:10.31497/zrzyxb.20220809      URL     [本文引用: 2]

李勇军, 王庆生.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6, 37(3): 128-133.

[本文引用: 1]

[ LI Y J, WANG Q S.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6, 37(3): 128-133.]

[本文引用: 1]

张杰, 麻学锋.

湖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4): 879-892.

[本文引用: 1]

[ ZHANG J, MA X 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Hunan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five-star rural tourism area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4): 879-892.]

DOI:10.31497/zrzyxb.20210406      URL     [本文引用: 1]

ZHANG Y G, GUO Y Z, JI L L.

Going somewhere or for someone? The Sense of Human Place Scale (SHPS) in Chinese rural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91(8): 0261-5177.

[本文引用: 1]

徐清.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经济地理, 2009, 29(6): 1042-1046.

[本文引用: 1]

[ XU Q.

Optimization of rur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Ningbo based on point-axis system theory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6): 1042-1046.]

[本文引用: 1]

罗志恒, 杨新, 万赫.

共同富裕的现实内涵与实现路径: 基于财税改革的视角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2, (1): 4-13.

[本文引用: 1]

[ LUO Z H, YANG X, WAN H.

The realistic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scal and tax reform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22, (1): 4-13.]

[本文引用: 1]

杨文圣, 李旭东.

共有、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42(1): 10-16.

[本文引用: 1]

[ YANG W S, LI X D.

Co-ownership,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2, 42(1): 10-16.]

[本文引用: 1]

万海远, 陈基平.

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量化方法

财贸经济, 2021, 42(12): 18-33.

[本文引用: 3]

[ WAN H Y, CHEN J P.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of common affluence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2021, 42(12): 18-33.]

[本文引用: 3]

刘培林, 钱滔, 黄先海, .

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

管理世界, 2021, 37(8): 117-129.

[本文引用: 2]

[ LIU P L, QIAN T, HUANG X H, et al.

Connotation, realization path and measure method of common afflu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1, 37(8): 117-129.]

[本文引用: 2]

蔡禾.

共同富裕的兜底标准与底线公平

探索与争鸣, 2021, (11): 18-20, 177.

[本文引用: 1]

[ CAI H.

The bottom line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fairness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21, (11): 18-20, 177.]

[本文引用: 1]

刘志国, 刘慧哲.

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标准及其规模变动: 基于CHNS的分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2, (2): 1-8.

[本文引用: 1]

[ LIU Z G, LIU H Z.

Measurement criteria and size changes of the middle-income group: An analysis based on CHNS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22, (2): 1-8.]

[本文引用: 1]

杨宜勇, 王明姬.

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的标准及实现路径

人民论坛, 2021, (23): 72-74.

[本文引用: 2]

[ YANG Y Y, WANG M J.

The standard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er level common prosperity

People's Tribune, 2021, (23): 72-74.]

[本文引用: 2]

陈宗胜, 黄云.

中国相对贫困治理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 2021, 43(5): 1-19.

[本文引用: 1]

[ CHENG Z S, HUANG Y.

Study on relative poverty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2021, 43(5): 1-19.]

[本文引用: 1]

李实.

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

经济研究, 2021, 56(11): 4-13.

[本文引用: 1]

[ LI S.

The goal of common affluence and realization path choic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21, 56(11): 4-13.]

[本文引用: 1]

郭凯明, 王钰冰.

供需结构优化、分配结构演化与2035年共同富裕目标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1): 54-73.

[本文引用: 1]

[ GUO K M, WANG Y B.

Supply-dem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istribution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2035 common prosperity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22, (1): 54-73.]

[本文引用: 1]

侯晓东, 朱巧玲, 万春芳.

百年共同富裕: 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

经济问题, 2022, (2): 1-8.

[本文引用: 1]

[ HOU X D, ZHU Q L, WAN C F.

Centennial common prosperity: Evolution cours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ath choice

On Economic Problems, 2022, (2): 1-8.]

[本文引用: 1]

高春留, 程励, 程德强.

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武胜县代沟村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19, (5): 90-97.

[本文引用: 1]

[ GAO C L, CHENG L, CHENG D Q.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production, village and landscape"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Daigou village in Wusheng county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9, (5): 90-97.]

[本文引用: 1]

程莉.

城镇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0, (1): 78-89.

[本文引用: 1]

[ CHENG L.

Urbanization,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 (1): 78-89.]

[本文引用: 1]

麻学锋, 刘玉林, 谭佳欣.

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 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例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9-2026.

DOI:10.13249/j.cnki.sgs.2020.12.008      [本文引用: 1]

归纳案例地为摆脱贫困适应时代需要的具体实践过程,从“三个转向”(产业转向、管理转向、空间转向)解析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总结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一般机制及路径,为理解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① 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足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渠道和中坚力量;② 武陵源区主导产业由林业转向旅游业这一过程,为实现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动力基础;景区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景区游,城区住”的格局加速了武陵源区乡村振兴的步伐;③ 武陵源区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小镇发育壮大→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之实践模式;④ 加快推进旅游业态创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乡风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是资源富足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 MA X F, LIU Y L, TAN J X.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ourism-driv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Wulingyuan district, Zhangjiajie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12): 2019-2026.]

[本文引用: 1]

吴吉林, 刘水良, 周春山.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适应性研究: 以张家界4个村为例

经济地理, 2017, 37(12): 232-240.

[本文引用: 1]

[ WU J L, LIU S L, ZHOU C S.

A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farmer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four villages in Zhangjiajie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12): 232-240.]

[本文引用: 1]

焦长权, 周飞舟.

“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1): 100- 116, 205-206.

[本文引用: 1]

[ JIAO C Q, ZHOU F Z.

"Capital to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reengineering of villages

Chinese Social Science, 2016, (1): 100- 116, 205-206.]

[本文引用: 1]

左冰.

分配正义: 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

旅游学刊, 2016, 31(1): 12-21.

[本文引用: 1]

[ ZUO B.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game and equilibrium of interest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 12-21.]

[本文引用: 1]

罗鲜荣, 王玉强, 保继刚.

旅游减贫与旅游再贫困: 旅游发展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人文地理, 2017, 32(4): 121-128, 114.

[本文引用: 1]

[ LUO X R, WANG Y Q, BAO J G.

Tourism poverty reduction and tourism re-povert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oor population

Human Geography, 2017, 32(4): 121-128, 114.]

[本文引用: 1]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 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

旅游学刊, 2022, 37(1): 18-31.

[本文引用: 1]

[ BAO J G, YANG B.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path and practical effects of tourism attraction right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 example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xperiment of the "Arsenal Project"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 18-31.]

[本文引用: 1]

钟真, 黄斌, 李琦.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与“外”: 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吗?

农业技术经济, 2020, (4): 38-50.

[本文引用: 1]

[ ZHONG Z, HUANG B, LI Q.

"Inside" and "outside" of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Can rural tourism drive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20, (4): 38-50.]

[本文引用: 1]

崔友平.

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2, 38(4): 30-38.

[本文引用: 2]

[ CUI Y P.

Taking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guidance to take the road of common prosperity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22, 38(4): 30-38.]

[本文引用: 2]

陈湘满, 喻科.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6(2): 66-73.

[本文引用: 1]

[ CHEN X M, YU K.

The impact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n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 46(2): 66-73.]

[本文引用: 1]

黄祖辉, 宋文豪, 成威松,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了吗: 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经济地理, 2022, 42(5):213-222.

[本文引用: 2]

[ HUANG Z H, SONG W H, CHENG W S, et al.

Did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mote farmers' income growth: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5): 213-222.]

[本文引用: 2]

张安驰, 范从来.

空间自相关性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

现代经济探讨, 2019, (8): 15-24.

[本文引用: 3]

[ ZHANG A C, FAN C 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Modern Economic Discussion, 2019, (8): 15-24.]

[本文引用: 3]

付慧, 刘艳军, 孙宏日, .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 1985-1998.

DOI:10.18306/dlkxjz.2020.12.003      [本文引用: 1]

耕地利用转型代表耕地利用形态的趋势性变化。论文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双重属性出发构建耕地利用形态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分析1990—2015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对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与该地区地形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且因坝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形成独立高值区。②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显著热点区与显著冷点区分布相对稳定且面积不断缩小,耕地利用转型较为平稳。显性形态值普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隐性形态值则呈升高趋势,表明京津冀耕地出现空间收缩、功能优化式转型。③ 高程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空间特征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二三产业占比、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率等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因素则是驱动1990—2015年京津冀地区耕地转型的主导因素,但不同时段、不同县域单元耕地转型动力机制存在差异,各驱动因子作用强度也不完全一致。

[ FU H, LIU Y J, SUN H R, et al.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ransi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12): 1985-1998.]

[本文引用: 1]

王松茂, 何昭丽, 郭英之, .

旅游减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吗?

经济管理, 2020, 42(5): 103-119.

[本文引用: 1]

[ WANG S M, HE Z L, GUO Y Z, et al.

Does tourism poverty reduction ha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20, 42(5): 103-119.]

[本文引用: 1]

刘晖, 周丽君.

基于TOPSIS的吉林省典型村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 239-246.

[本文引用: 1]

[ LIU H, ZHOU L J.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typical villages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TOPSI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2, 43(1): 239-246.]

[本文引用: 1]

张广海, 赵韦舒.

我国城镇化与旅游化的动态关系、作用机制与区域差异: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分析

经济管理, 2017, 39(11): 116-133.

[本文引用: 2]

[ ZHANG G H, ZHAO W 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mechanism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t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provincial panal data by PVAR mode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9(11): 116-133.]

[本文引用: 2]

杨喜, 卢新海.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城市土地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1): 156-164.

[本文引用: 1]

[ YANG X, LU X H.

Drivers of urban land urbanization in Chines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ffect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 31(1): 156-164.]

[本文引用: 1]

覃成林, 杨霞.

先富地区带动了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吗: 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 2017, (10): 44-61.

[本文引用: 2]

[ QIN C L, YANG X.

Do the first rich regions drive other regions to common prosperity: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7, (10): 44-61.]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