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张耀光, 孙才志, 刘锴, 赵伟, 王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在对海岛海域适宜发展海洋农牧化生产的空间资源、环境因子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长山群岛海洋农牧化生产的发展过程、生产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尤其对贝类养殖中的扇贝生产所具有的全国意义以及不同扇贝品种的海域养殖差异等也进行了论述。论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山群岛中各主要海岛的海洋农牧化生产的综合实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划分出北部以王家、石城,中部以广鹿、大、小长山,南部以獐子、海洋3个海洋农牧化生产海域。根据各农牧化区的海域资源、环境以及生产结构特征,对各岛提出了主要养殖品种的布局与今后发展对策。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杨建锋, 万书勤, 冯艳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地质环境与区域经济的物质流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地质环境压力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区域地质环境压力由东向西呈递减态势,地质环境压力最大的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山西能源基地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其次是黄河中游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而西部的青海和西藏经济区则最小;地质环境压力大的地区,地质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例如,上海主要来源于房屋建设和废弃物、废水排放,天津主要来源于废弃物、废水排放和地下水开采,山东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 资源利用与管理
    熊友云, 张明军, 刘园园, 金爽, 李瑞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根据1978年来全国及各省统计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变动度等指标及岭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区间粮食生产差距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个别年份因部分粮食生产大省产量出现波动导致全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缩小外,1978年来我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总体越来越大,并形成了稳定的上升区、下降区及相对稳定区,而各区内大多中部、西南部省份粮食占全国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演变趋势一致,大多东部、西北部省份此趋势不一致。定量研究表明,省区间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等差距的扩大推动了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的扩大,而省区间粮食单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从业人员等差距的缩小也促使了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的扩大。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唐秀美, 赵庚星, 陈百明, 路庆斌, 宋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基于栅格数据的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域养分采集样点进行插值,得到县域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布图,然后对县域目标产量区划图、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分布图、县域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布图进行栅格化处理,图件栅格大小为50m×50m,数量为1145×1684个。研究区域耕地面积为61609.51hm2,每个栅格代表的面积是0.032hm2。最后在GIS中对栅格图件进行计算,得到每个栅格的施肥量,进而得到施肥配方。结果表明,栅格数据具有较高的表达精度,研究结果对耕地利用和施肥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宋新南, 房仁军, 王新忠, 王惠桐, 徐惠斌, 顾加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油菜秸秆的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问题,以保证生物柴油产业的协调发展,针对油菜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可行的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用作牲畜饲料、食用菌基料、有机肥料、工程原材料和发电燃料等,其中以用作发电燃料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更为引人注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万素梅, 贾志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观测7种生长年限苜蓿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7种生长年限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年限Pn、Tr、WUE和Gs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刻不同;②根据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4年、6年苜蓿光合速率的下降同时受气孔和非气孔因素限制,而8年、12年、14年、18年、26年苜蓿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③从苜蓿的净光合速率看,日均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是6年生苜蓿,苜蓿的最佳利用期为6年。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吕永鹏, 车越, 赵军, 张明成, 万云峰, 吕世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全面分析流域特征及水系特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环境质量分异状况,从空间、时间、目标、风险等维度综合探析区域水资源冲突,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水资源系统仿真和动态模拟,探讨不同产业发展模式、水资源利用策略下的优化情景,从面向流域综合管理的水资源生态补偿、面向区域产业转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面向多目标开发的河流生态系统管理、面向山区民族村寨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等角度提出了全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 资源利用与管理
    迟金和, 郑青松, 隆小华, 刘兆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连作年限对菊芋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促进今后菊芋种植模式合理发展,在大田条件下,利用莱州湾南京农业大学山东莱州“863”中试基地长期菊芋连作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菊芋连作年限对菊芋生长、菊芋品质及菊芋种植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菊芋生长受到抑制,菊芋块茎产量连作5年后开始下降,连作5 a比种植1 a降低8%,连作7 a降低27%;菊芋块茎蛋白质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连作7 a蛋白质含量为17.15mg×g-1,高于种植1 a 102%,而还原糖与纤维素含量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菊芋连作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细菌与放线菌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而真菌含量在连作年限内一直呈增加态势,连作7 a土壤真菌含量比种植1 a增加325%;土壤脲酶、脱氢酶、(酸、碱性)磷酸酶、淀粉酶与蛋白酶活性随着菊芋种植地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先降低而后上升的态势。菊芋连作4~5a对其生长土及壤环境已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连作6~7 a使连作障碍明显加重。
  • 资源安全
  • 资源安全
    邹滨, 董明辉, 杨令宾, 佟志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盐碱化作为一种地质环境灾害,严重威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盐碱地形成机理、动态变化监测的研究已经较多,但盐碱地演化预测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典型地区通榆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内1992~2001年土地盐碱化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约束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对全县未来49年内的土地盐碱化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50年,通榆县盐碱地总量将达到380 581.4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80%。其中,轻、中、重度盐碱地在盐碱地总量中所占比例将调整为24.54%、29.04%和44.39%。高、中覆盖草地、耕地和水库将将是未来新增盐碱地的主要来源。条件约束空间分析测算模型为区域土地盐碱化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资源安全
    娄伟平, 吴利红, 邱新法, 唐启义, 苏高利, 毛裕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年生果树产量变化同树龄、大小年以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柑桔产量处理方法,分离出趋势产量、气象产量、营养产量。结合历史文献和气象产量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运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确定低温冻害、5月上半月热害指标及其对柑桔产量的灾损率。该产量处理方法应用于丽水市莲都区2006年柑桔总产量预测,误差为4.5%。针对柑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基于信息扩散原理,利用正态信息扩散技术将单一的样本观测值变为一模糊集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柑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模型,得到较为稳定并符合实际的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定量分析基础上,从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区域产量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的优点,设计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理赔指数,解决了农业保险中逆选择、道德风险以及灾后理赔时效低、理赔成本高的难题,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廖玉静, 宋长春, 郭跃东, 王丽, 王丽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黑龙江省洪河农场135户居民进行随机访问,调查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退耕政策的认知程度,以期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退耕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为湿地保护和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86.7%居民认为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意识较高。对比10年前的生态环境,认为生态环境现状恶化的居民比例(48.1%)略高于好转的居民比例(43.0%)。近80%居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认为现有湿地存在稳定性低,易退化的问题。绝大多数居民对退耕政策了解并支持该政策的实施,认为有利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资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但对于政策实施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问题尚存疑虑。此外,退耕后的补偿与替代生计选择也是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
  • 资源生态
    李璐, 史志华, 朱惇, 蔡崇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1980、1990、2000年LANDSAT MSS/TM/ETM+ 遥感影像为主信息源,辅以DEM、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图、气象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该区域20年来森林覆盖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林地分布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区1980年、1990年、2000年林地面积分别为67 631、61 635、65 051km2,斑块数依次为41 790、71 276、69 632个,平均斑块面积为1.62、0.86、0.93 km2,呈破碎化趋势;林地分布主要由海拔、降雨和坡度等因素决定,而林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拔、坡度和人口。
  • 资源生态
    田日昌, 陈洪松, 王克林, 谢小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红壤丘陵区防治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的重要措施。利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红壤坡地7种覆被类型1998-2005年降水特征值和地表径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被类型地表径流系数差异显著,大小排序为农作区>茶园区>湿地松与甜柿园>柑橘园>退化区与恢复区;除茶园外,其他覆被类型径流系数不同水文年有明显差异,且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平均雨强、最大60min雨强与径流量都无显著相关性,但农作区径流值与小雨呈显著相关,其他覆被类型径流值与中雨呈显著相关;10~30cm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径流量有较明显正相关关系,40cm以下土壤水对径流量影响很小,恢复区、甜柿园、柑橘园受前期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大。
  • 资源生态
    荣丽, 李贤伟, 张健, 朱天辉, 范川, 蒲德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四川洪雅柳江退耕还林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牧草地(NC)、柳杉(Cryptameria fortunei)人工林(LS)细根、草根分解速率以及其与细根、草根分解密切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变化,结果表明:①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年,分解1年后干重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②在一年的分解期间的各个阶段HN模式的好气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都显著大于其他3种模式(p<0.01);③4种模式固氮细菌与氨化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氨化细菌数量与硝化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HN、LS模式固氮细菌数量与细根、草根N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细根、草根的分解受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相互作用的影响,自生固氮在林草复合模式与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肥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江源, 任斐鹏, 肖雁青, 张文涛, 李俞萍, 熊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7年北京市地全区236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和典型区域300株野生北柴胡采样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模拟、样方调查、GIS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野生北柴胡分布与资源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野生北柴胡在植物群落中的种群密度介于0~6000株/hm2之间,产量密度范围介于0~683kg/km2之间,密度最大的生境为海拔1 800m左右的山顶杂草草甸;②不同生境下根生物量(Y)与植株地上形态特征株高(x1),叶片数(x2)和分枝数(x3)显著相关;③北京地区北柴胡资源分布面积为752 937hm2,资源总量约为410t;④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的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怀柔、密云和平谷等地产量密度低,西部和中部地区密度较高,从垂直变化规律看,北柴胡分布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海拔100~2 000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产量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
  • 资源评价
    史军, 崔林丽, 李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1960~2008年期间上海地表湿润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其变化原因和不确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过去49年间,上海地表湿润度在1990s最高,而在1960s最低;湿润度在夏季显著增加,而在秋季显著减小。上海湿润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整个上海湿润度在过去49年间总体都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增加多于西部。上海湿润度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平均地温通过对潜在蒸散的影响,从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负相关。上海潜在蒸散的变化与其它研究中关于城市化对实际蒸散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评估城市和城镇地区地表湿润度,还有待建立更完善的湿润度指标。
  • 资源研究方法
  • 资源研究方法
    马龙, 吴敬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讨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基础上,对张北高原安固里淖湖泊沉积物进行了分析,重建了安固里淖近4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格局。安固里淖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区域气温的变化,有机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湖泊水位波动导致的湖泊水生植物种类的改变有关。在钻孔岩芯定年的基础上,认为安固里淖地区从约1630AD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到1840~1890AD为温度最低点,随后气候变暖;相对于温度的变化过程,从约1630AD开始,气候逐渐向湿润方向发展,到约1770~1840AD期间气候最为湿润,之后气候逐渐变干。
  • 资源研究方法
    陈彦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诸多系统的预测中,Logistic函数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但是,确定Logistic模型的参数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论文基于最小二乘算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发展一种参数估值方法:首先对模型求导,化为微分方程;然后将微分方程离散化,得到差分方程;然后将差分方程转换为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自回归分析确定模型参数;最后将回归系数转换为Logistic模型参数。根据对称性思想提出了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效果检测的对称性指数。大量的试验表明,只要研究对象具有S形曲线的增长特征,这种方法就行之有效。借助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给出了两个计算实例,由此说明上述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
  • 资源研究方法
    何守法, 董中东, 詹克慧, 崔党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划分河南省适宜小麦和夏玉米两熟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利用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气候和土壤肥力资料及历年小麦和夏玉米平均产量等46个指标,提取出7个主成分,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可分为六大区:第Ⅰ区包括12个样本县(市),覆盖了河南省豫北和豫东的大部分地区和豫中的部分地区,可分为4个亚区;第Ⅱ区包括9个样本县(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第Ⅲ区包括偃师和济源两个样本市;Ⅰ-1、Ⅰ-2、Ⅰ-3亚区和Ⅱ、Ⅲ区都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适宜种植区,Ⅰ-4亚区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次适宜种植区。第Ⅳ区仅包括温县,该区位于太行山的山前平原,热量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是河南省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的最适宜区。第Ⅴ区仅包括卢氏,这里位于河南省最西部的伏牛山脉,山峦起伏,海拔较高,土壤耕层浅,小麦夏玉米产量均低,夏季不宜种植玉米,但可种植谷子、红薯等耐旱耐瘠作物,为麦谷(薯)两熟适宜区。第Ⅵ区仅包括信阳,这里水热资源充足但光照不足,夏秋季宜种植水稻,为稻麦两熟适宜区。最后讨论了不同种植区小麦和夏玉米两熟制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潜力。
  • 专题论坛
  • 专题论坛
    李西文, 陈士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综述了世界上自然资源保护区建立的方式及研究现状,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中国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的概念,明确了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形式、分类、内容、功能等。把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手段引入到保护区建设中,从生态产业的角度解决自然保护区面临的资金困难、环境与建设的矛盾、人才引进等问题,抓住药用植物生产与生态群落保护相辅相成的关系,以生产促保护,以保护促生产,从而实现保护区建设的经营管理模式突破。建立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是目前保护区建设和保护药用资源及生态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