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李基才, 田英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605-1619. doi: 10.31497/zrzyxb.20250611
    构建基于“游憩价值—生境质量—景观脆弱性”多维评估指数的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分析方法,创新性地提出生境质量指数和景观脆弱性指数的优化方法,对卡拉麦里国家公园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游憩价值、生境质量和景观脆弱性的高值区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游憩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面积约1200 km2;生境质量高值区分布在中部区域,面积约2168.64 km2;景观脆弱性高值区分布在东部与南部,面积约3310.25 km2。经空间叠加分析,这些特征被组合形成六类功能簇,并根据功能区的分布特征提出国家公园科学发展规划与建议,为国家公园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支持,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郑宇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620-1643. doi: 10.31497/zrzyxb.20250612

    自然保护区域是中国当前生态保护补偿重点覆盖区域。剖析了自然保护区域生态补偿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综合考虑生态补偿决策的系统性和效应的多维性,并重视对决策中不确定性的表达,构建以“GIS(地理信息系统)—BN(贝叶斯网络)”为核心的决策模型。选择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毛里湖流域为案例区,设计减施化肥等四种以改善毛里湖水环境为目标的农地利用调整措施,并形成多个待选生态补偿方案;通过自编程序开发决策工具集,实现案例区农地生态补偿优先方案与优先区域的精细决策。研究表明:(1)自然保护区域农地生态补偿具有多维效应,其决策应在保护地保护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间寻求协同。(2)农地生态补偿决策由农地利用调整措施、目标地类、补偿标准、实施区域等多个决策组件构成,其不同组合会形成效应各异的综合决策方案,综合决策相较单一组件决策更为全面和系统。(3)案例区农地生态补偿优先方案为面向水田和旱地实施“轮作休耕”,补偿标准为二级;在村级行政区进行区域优选可获得更高的实施效率。(4)基于BN的决策模型可自微观地块尺度向中观流域尺度完整地传递不确定信息,评价结果可同时提示决策的潜在收益与可能风险。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李满钰, 任翌成, 戴文昱, 徐子怡, 余博洋, 王结臣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644-1663. doi: 10.31497/zrzyxb.20250613
    哺乳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自然保护地能直接、有效地减缓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基于等面积网格测度中国不同受威胁等级的陆栖哺乳动物丰富度格局,从保护空缺区域和保护空缺物种两方面、自然保护地和自然保护斑块两尺度展开分析,引入物种种群的最小需求栖息地面积,考虑了物种间的差异性和空间需求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受威胁陆栖哺乳动物丰富度呈现从西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共识别出7个自然保护地覆盖面积有限导致的保护空缺区域。(2)92.06%的受威胁物种的分布范围与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7种濒危、3种易危哺乳动物的分布区未受现有自然保护地保护。(3)22种受威胁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半数受保护斑块在不同种群内在增长率水平下存在面积有限的问题。研究结果对物种保护优先区识别、自然保护地规划与优化等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