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典型领域,其中艺术资源开发尤其具有代表性——新时代艺旅资源开发不仅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也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路径。但目前,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艺旅资源开发,其内涵和机制等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基于此,第一,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艺旅资源开发的全价值链模型,阐释其依据与内涵,剖析其涵盖的艺旅资源的发掘与生产、创造与创新、赋值与增值、传播与营销、效益与分配、管理与治理、传承与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全链条流程;针对物质型、精神型和建构型艺旅资源提出全价值链增值模型。第二,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艺旅资源的全价值链开发机制,从主体拓展、供需协同的产业动力、新质技术的开发路径三个层面剖析。第三,提出艺旅资源开发的未来研究方向,涵盖创新主导研究、新增长方式研究、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及高科技的支持作用研究。总体而言,研究以艺旅资源为切入点,旨在以这一具有典型新质特征的资源类型为例,阐释创造性时代旅游资源高质量开发和价值提升的内涵、模型、机制与未来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对于旅游资源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新时代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杠杆,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明晰典型山区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对最大化发挥旅游资源公共福利性功能、增进社会福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2008—2022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在测度旅游资源开发和社会福祉水平的基础上,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中心性视角分析其社会福祉效应。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和社会福祉水平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前者呈“北部凸起—中部凹陷—南部平稳”的空间形态,后者呈“点—带”型特征且易产生极化倾向。(2)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空间关联关系呈“中间密四周疏、东南密西北疏”的不均衡网络结构,网络关联数与网络密度均呈上涨趋势,网络效率与空间关联网络等级度逐渐下降。(3)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对社会福祉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
网络关注度是市场需求的集中表达,流量经济背景下其为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和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基于当前网络关注热点与以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分布丰度并未完全协同、旅游资源利用价值向产品市场价值转化不足等现象,综合使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从整体和局部尺度分析云南省2013—2022年旅游资源丰裕度和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从整体错位特征来看,研究期内旅游资源丰裕度重心和旅游网络关注度重心分别呈现出整体向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和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南部移动的特征,二者的重心距离波动幅度较大,呈现“靠近—远离—靠近”反复交替的态势。(2)从区域错位特征来看,二者的空间错位关系存在明显区域特征,由西北至东南呈现出“正向错位区—负向错位区—正向错位区”交替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驱动机制来看,资源禀赋基础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信息传播催动力四种驱动力相互交织,共同驱动着云南省旅游资源丰裕度与网络关注度由空间错位向空间适配的过程演化。研究结果不仅回应了流量经济背景下区域旅游资源“量质”与网络关注度适配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学术关切,还推进了对二者空间错位驱动机制的学理性解释。
《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指出,要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艺术作为新时代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如何利用好艺术资源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亟待回答的理论问题。因此,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案例,探讨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如何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第一,民族艺术旅游以表演和审美空间为基础,以互动仪式为过程生成在场共睦态,经由个人幸福感和集体认同感强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基于特定空间生成审美体验的精神场域,以共享仪式符号为基础,以共享艺术话语为链接,以共享感官体验为渠道,以共享具身行为为载体,实现个体与集体身心体验的互动共创。第三,个体身心体验包含基于具身参与的审美、价值和心流体验;集体身心体验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基调,包含平等、链接和归属体验。第四,身心体验在主客互动中增强,推动生成共睦态,与个体幸福感和集体认同感联合发挥作用,经由自发性、规范性、意识形态性共睦态三重维度递进,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推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贡献来自旅游资源领域的案例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