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任以胜, 侯颖,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68-1083.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2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对文旅融合研究的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内涵以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价值引领,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旅深度融合借力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2)文旅深度融合是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资源、产品、组织、技术等层面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优化重组,在共同市场中创新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载体,通过从资源融合到产品融合、从产品融合到产业融合,不断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塑造价值链,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1+1>2”的过程。文旅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融合和“资源—产品”融合,而是“资源—产品—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自组织性、适应性、非线性、涌现性四个特征。(3)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重点开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科学评价、实现路径、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等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主题,释放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强劲活力,更好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旅力量。

  • 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谢朝武, 朱海, 章坤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84-1106.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3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对于构建文旅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论,从“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配性综合评价模型、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索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规律,并通过fsQCA分析方法探究实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1)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分别呈现出波动增长和先增后降的态势,均展现出“南增北降”的时空分异特征。(2)中国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适应—高匹配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低适应—低匹配的类型则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3)中国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多重并发”的特点,循环开放是多个阶段实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主要核心条件之一,统筹协调、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则分别在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驱动作用。中国应以政策协同、统筹布局、综合发展为治理手段,以对标式发展、协作式发展和组合式发展为政策导向,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 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邓婧, 林明水, 简劲松, 朱鹤, 林娟, 甘萌雨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107-1123.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4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渗透到旅游业各个领域,并催生各类“网红”旅游地。传统村落“爆红”既是数智技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期流量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逻辑。以泉州市蟳埔村为例,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扎根理论和fsQCA方法,揭示传统村落“网红”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保持“长红”的路径。研究表明:(1)蟳埔村借助网络流量成为“网红”村落,其生命周期曲线因时间压缩发生变形,呈现出挤压式S形态。(2)蟳埔村“爆红”是符号价值、虚实文化、空间重构、优化管理、流量传播五个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推动村落存量资源与生产要素流动化的结果。(3)蟳埔村“长红”的路径主要有“符号价值—流量传播自驱型”“符号价值—优化管理助推型”和“空间重构—优化管理驱动型”三条,在虚实文化与流量传播的协同下,符号价值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 文旅融合与路径优化
    解佳, 孙九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124-1137.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5

    在媒介社会背景下,文旅融合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但也面临矛盾与挑战。一方面,媒介技术发展推动新消费业态,赋能旅游产业;另一方面,网红城市和产品层出不穷,存在资源错配、环境负面效应等问题。文旅融合需要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由此提出“双元一体”框架,强调文化和旅游的辩证统一关系。媒介社会的文旅融合表现为由主客共创的主体,通过动态竞争的方式,在虚实互构的空间中实现价值融合的过程。在此框架下,政府治理走向弹性灵活,聚焦韧性;市场主体应强化领域内融合,推动领域间联动创新;社会应强调多元包容,凝聚共识,推动跨地域共同体的构建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双元一体框架强调旅游和文化资源开发的平衡与协同,带动目的地提质升级,实现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