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
    王金伟, 任建荣, 刘敏, 蒋红云, 刘蕾, 李洪鑫, 孙洁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968-991.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7

    旅游政策是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构建“政策演进—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力”四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1978—2020年国家层面出台的旅游政策的演进历程、结构体系与效能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政策演进经历了萌芽起步(1978—1991年)、快速发展(1992—2011年)和全面深化(2012—2020年)三个阶段。(2)政策主体形成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其他多部门协同的“多元一极”格局,同时政策的制定和发布以独立决策模式为主,主体间的合作网络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3)政策工具涉及了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类,但呈现出重环境、轻供给的结构性不均衡状态。(4)旅游政策的文本效力整体表现良好,但政策性质、政策领域和政策受众维度表现有待提高。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旅游政策的演进历史和变迁逻辑,同时也能为推动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和实现旅游强国建设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 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
    周建平, 徐维祥, 郭加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992-1011.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8

    推动城市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既需要供给侧的资本供给,也依赖于需求侧的消费激活。使用2011—2021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在“生态—文化—旅游”的系统性框架下测度城市“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然后基于政府文旅产业引导基金及消费试点政策,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资本供给及需求扩大产生的政策协同作用。研究发现:(1)城市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总体“东高西低”、区域内部梯度分异的空间格局,其空间不平衡及差异化特征较为明显。(2)文旅产业引导基金对“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消费试点政策实施则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政策协同能产生更强的正向效应,且协同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3)市场一体化、营商环境提升及文旅融合网络关注度能强化供需双侧政策协同对城市“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的促进作用。此外,政府双侧政策协同还存在“U”型的负向空间溢出特征,且“虹吸效应”在300 km左右达到最大。

  • 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
    谢佳亮, 王兆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12-1031. doi: 10.31497/zrzyxb.20250409

    科学认识实体空间旅游生态效率与虚拟空间生态旅游关注空间错位及其形成机制,是数实融合浪潮下加速形成新型旅游人地关系和高质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举措。基于Python平台构建网络数据与统计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集,洞悉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生态效率与生态旅游网络关注的时空特征,采用重心轨迹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探究二者的重心演变及空间错位关系,并借助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解析空间错位关系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生态效率与生态旅游网络关注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并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带分异;二者重心均呈现西南向偏移趋势,但前者向西(南)偏移距离明显小(大)于后者。(2)中国旅游生态效率与生态旅游网络关注以正向空间错位关系为主,并形成“东部地带负向空间错位省(自治区、直辖市)集聚,中西部地带正向空间错位省(自治区、直辖市)集聚”的空间格局。(3)旅游生态效率与生态旅游关注空间错位受到多元因素的共同影响;随着因素水平提升,产业结构、政府调控、交通设施和数字经济会更加促进旅游生态效率增长,旅游集聚、技术创新和市场潜力会更加促进生态旅游网络关注增长。

  • 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
    麻学锋, 廖月映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32-1047.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0

    乡村旅游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与居民幸福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全局性目标。基于“人—地—业”关系,以凤凰县竹山村为案例地,利用深入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从微观视角探析协同融通对旅游地居民幸福提升与和美乡村建设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和美乡村—居民幸福”共生模式通过乡村重构共生环境作用下,由无关共生模式走向协同共生模式。(2)以“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重塑乡村发展的共生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重构,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与提升居民幸福水平协同融通发展。(3)在“三变+四力+五兴”内部共生环境作用下,结合利益联结、合作运营与互助协调机制,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社会福利、职业发展、精神文化协同融通发展。

  • 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
    谭佳欣, 王凯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48-1067. doi: 10.31497/zrzyxb.20250411

    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探讨旅游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对于新时代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旅游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中介模型和调节模型探究武陵山区旅游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旅游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旅游化空间差异逐渐增大,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2)旅游化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城乡“业”要素融合的正向影响,但囿于城乡土地二元体制下的权属差异问题,对城乡“地”要素融合则存在负向影响,而对城乡“人”要素融合不存在显著影响。(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旅游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市场化可以正向调节旅游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但政府干预则呈现负向调节效应。(4)旅游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已开通高铁的县(市、区)、原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均表现为较强的正向影响;重庆、湖北、贵州分片区的正向影响效应依次减弱,而湖南分片区则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在区域互补中以旅游化推动城乡互促互进及城乡旅游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