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观察”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自然资源观察
    田成诗, 戚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41-1156.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1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地球安全、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根基。生物多样性核算能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经济社会的联系,为保护和加强生物多样性提供信息。基于国际生物多样性评估行动合理划分核算体系的形成阶段,以明晰其发展规律与核算本质;依据联合国官方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核算逻辑、核算范畴、核心账户和核算方法四个层面分析国际标准的更新演进;面向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从范围界定、区域选择、账户设计和指标构建四个维度探讨国际核算的实践经验及借鉴思路;结合中国实践成果与挑战,提出推进生物多样性核算的具体思路。通过加强对核算体系的科学理解、拓展推进核算的实践路径,全面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核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 自然资源观察
    王勇, 冯靖, 路雅倩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57-1173.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2

    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是全面了解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支撑。目前,关于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有三个国际标准:《农林渔业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AFF)、《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SEEA-EA2021)和《农业与粮食生态系统及人类福祉评估》(TEEB-AgriFood)。基于这三个国际标准,部分国家开展了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本文对三个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从理论基础、核算视角、核算对象、核算范围、分类标准和账户表式六个方面对三个国际标准进行对比,从总体现状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对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国际实践进行总结,进而结合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政策建议。

  • 自然资源观察
    陈宇超, 张杨, 张衔春, 张琰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74-1193.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3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是党和国家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科学实践。辨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相关概念与理论逻辑,分析面临的治理问题和实现基础,探究制度构建的进路。研究发现:(1)目前面临的治理问题为治理对象的生态反馈需得到应有的重视、治理主体的协调联动尚有改进的余地、治理制度的协同赋能存在优化的空间;(2)必须回应中国自然生态国情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需求,兼顾公平和效率、统筹安全和发展,以明确治理主体和治理制度的实现基础;(3)从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三方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治理制度构建。

  • 自然资源观察
    李惠敏, 陈子文, 张亦弛, 王晓诺, 王晨奇, 胡银根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194-1211.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4

    大食物观对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理念深化、内涵拓展、目标转型和策略演进等提出了转型要求与更高标准,基于大食物观视域下重新审视耕地“非粮化”治理,不仅有助于改善粮食供需失衡态势,也可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基础支撑。研究发现:(1)大食物观视域下耕地“非粮化”的中心问题并不在于“粮”与“非粮”的二元对立,而是“大粮食观”下多元食物品类间的合理配置。(2)大食物观与耕地“非粮化”治理在理论逻辑上具有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一致性、理论缘起与实践遵循同源性,决定了二者在实践逻辑上具有交互联动性;树立大食物观是耕地“非粮化”治理的指导与遵循,耕地“非粮化”治理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基础与途径。(3)大食物观视域下耕地“非粮化”治理面临种植结构调整滞后,粮食重要程度与收益梯度倒挂、增产瓶颈与损耗浪费并存、普适整改举措与地方特殊性错位等问题。(4)综合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技、藏粮于损与藏粮于策,提出大食物观下耕地“非粮化”系统治理的“五藏协同”策略。立足于大食物观的多元需求和整体视域系统推进治理策略优化,可为开展农食系统多维转型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 自然资源观察
    梁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5): 1212-1226. doi: 10.31497/zrzyxb.20250505

    土地细碎化治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基于“赋能型治理”视角,构建“主体—机制—路径”的分析框架,对三个县市的土地细碎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阐释土地细碎化有效治理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1)基层政府是赋能主体,为土地细碎化治理提供各类治理要素;(2)基层政府通过制度赋能、资源赋能和组织赋能等方式,提升了村社集体的治理能力;(3)基于基层政府的主动赋能,多元主体以村社集体为核心构建土地细碎化治理结构,遵循村社统筹、农民参与、经营主体承接的基本原则,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有序开展。研究呈现了土地细碎化有效治理的运作过程与实践逻辑,为土地细碎化治理提供了实践启示。

  • 自然资源观察
    金晓斌, 韩博, 李权荃,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287-301.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中国应对土地退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有待提升,以支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5.3提出的土地退化中和(LDN)概念,建立中国国情下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框架与逻辑主线,提出实现LDN的关键研究问题。 结果显示: (1)LDN的发展体现了国际生态修复项目从分散到融合的过程,其概念框架与实施逻辑具有基础性与普适性,可为中国探索系统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2)面向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聚焦一个问题(土地退化)、借助一个指标(退化土地占比)、实现一个目标(LDN),遵循“调查分析—退化识别—中和目标—中和布局—中和措施—中和监测”的递进式规划逻辑;(3)面向LDN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关键内容包括问题诊断、优先区识别、修复单元划定、监测机制设计等,有待研究深化。为促进LDN概念本土化,建议建立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平衡(生态“退修”平衡)机制,以避免、缓解和修复国土空间全地类的数量、质量、生产力流失与退化为目标,统筹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

  • 自然资源观察
    田亦尧, 武润良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302-3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2

    “双碳”目标是否写入以及如何写入“国土空间规划法”是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建设和“双碳”目标法治保障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和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进行检视,可以采用“系统融入+专项嵌入”的“双碳”目标全方位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模式,通过明确“双碳”目标的周期性和空间性原则,构建规范表达的专门性制度体系。通过提出程序性与实体性并重的立法体例优化方案,完善相关部门行政事权配置,科学设置法律责任,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法”与能源立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等立法工作的衔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 自然资源观察
    郑洋, 程琳琳, 王俊奇, 王义方, 崔慧珍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2): 316-329. doi: 10.31497/zrzyxb.20250203

    系统解析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是推动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归纳演绎法,从“要素—格局—效应”维度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识别方法和协调治理路径等。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是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地与地之间的配置冲突和人与地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功能博弈在空间上的反映,表现为土地要素配置的失衡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失调,体现为土地利用效应的失控。(2)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形成机制可概括为“多重驱动力交互作用—土地要素配置变化—利用格局改变—利用效应变化—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显现”。(3)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可控—失控—可控”交替演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要素配置失调与利用格局失衡,而利用效应失控既是冲突“可控—失控—可控”交替演化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其与社会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响应和反馈。(4)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治理路径包含以整合修复为前提和基础的要素重构、以“三区三线”为核心和主旨的格局优化及以提升协调为目标和导向的效应管控。研究可为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协调治理和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提供科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