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拆除重建改造方式的补充,以统租改造为代表的城中村微更新在各地兴起,旨在促进青新市民群体住有宜居,但其改造绩效尚未被系统解剖。以深圳为例,通过组间差异分析揭示统租改造的社会空间效应,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统租公寓和未改造私宅租客的居住偏好差异,从青新市民住有宜居视角评估统租改造的空间绩效。研究发现:(1)统租改造促使城中村从“低收入聚居区”向“青新市民宜居社区”转化;(2)统租公寓和未改造私宅租客存在明显的居住偏好差异,前者更偏好高品质且配套完善的安全居所,后者更需要布局合理且卫生的可支付居所。为推动城中村统租改造更好地满足青新市民的宜居需求,进一步从城市和社区层面提出统租改造优化策略。
构建基于实际—期望差距理论和社会满意度理论的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深圳市18个城中村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村民和租户对城中村综合整治及拆除重建的满意度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村民对拆除重建的满意度高于综合整治,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补偿与参与权利;(2)租户对综合整治的满意度高于村民,引起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参与权利、住房邻里环境;(3)物业统租模式对于租户满意度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村民则可能更青睐于非物业统租模式,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居住环境、收支变化、参与权利等。基于此提出优化建议:(1)借鉴拆除重建政策,建立健全综合整治维护居民权利的政策及标准,充分考虑村民和租户在城中村改造过程机制中的权利落实,做到期前改造科普宣传工作规范化,期后建立改造意见反馈机制;(2)全面评估城中村现状,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改造模式,鼓励“订单式”和“菜单式”改造并行开发;(3)政府应发挥政策统筹优势,积极与租赁市场联动,解决低成本居住空间缺失问题,形成长效稳定的改造联动住房供应体系。
基于高清卫星影像与多源动态数据,绘制高时空分辨率地块图斑一手数据库,量化解析2001—2020年间天津内城更新的行动路径及其社会影响逻辑。研究发现:转型期内城更新行动规模大、强度高、时空异质性显著,多发生于历史文化富集、空间肌理完整、区位优势突出的传统旧城和旧工业仓储区,并经由大规模拆除重建迅速引发用地功能格局的系统转型;同时,转型期内城更新分别在经济财富分配、社群空间迁移、日常生活转变三个维度引发复杂的次生社会影响,当前仍待持续开展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的治理调控。研究补充了完整内城尺度下有关“存量更新社会绩效”的实证经验,有助于中国城市在新时期的精细化规划编制与更新治理。
发展与稳定是政府治理决策的基本逻辑。留守户问题作为城中村改造中频发的治理难题,不仅关系到更新改造利益的再分配和实施推进效率,更可能演化成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事件。留守户问题治理制度变迁背后折射的是地方政府治理决策的变化。基于对地方政府决策逻辑的分析,构建了留守户问题治理制度变迁解释模型,以此分析广州自2009年至今城中村改造各阶段的政府决策逻辑、留守户问题治理制度设计和实施成效。研究认为:(1)广州城中村留守户问题治理制度变迁是地方政府不断平衡改造实施效率与政府收益的发展导向和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稳定导向的过程,其呈现明显的渐进式制度变迁特征;(2)广州从降低留守户问题产生机率、弱化留守户问题影响和强制措施三个方面逐步探索系统有效的留守户问题治理的正式制度经验,对当前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持续推进,超大城市城中村规模逐步缩减,大量流动人口转移到房租低廉、品质欠佳的老旧社区,关注此类地区邻里效应对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改善弱势群体公共健康至关重要。以武汉市为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图像、文本和地理空间等多源数据,采用深度学习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较于新建社区,老旧社区的物质环境质量欠佳,但生活便利度更高,且邻里关系更为紧密,同时也存在更明显的社会歧视现象。两类社区在民生问题上差异显著。(2)在控制个体属性后,邻里物质和社会环境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住满意度是关键的环境心理因素。较低的公交站点密度与社会歧视程度和较高的邻里熟悉程度会通过提升居住满意度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3)社区异质性分析表明,物质环境主要影响老旧社区流动人口心理健康,而社会环境对新建社区流动人口心理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绿化率、社区空间品质和社会歧视程度的健康效应及其环境心理影响机制在老旧与新建社区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旨在推动超大城市环境健康效应研究向特定社区类型的精细化发展,为包容性社区建设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