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
    王凯, 徐辉, 骆芊伊, 翟健, 李长风, 李昊, 贾鹏飞, 王伊倜, 李倩, 茅明睿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91-103.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6

    基于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关系,提出以空间多尺度性、空间形态与空间多样性三类空间基本属性为主线,建立城市整体性体检指标体系框架,为精准识别城市人居环境领域的问题提供了一套方法和工具集。具体指标的设定除了考虑三类空间基本属性外,还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明确指标所对应的物质环境、生态服务、社会经济三大子系统群,便于在后续问题诊断环节建立与城市空间基本属性的相关关系;二是要考虑长周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受人类活动干扰因素两方面影响,科学确定两者指标数量的比例关系;三是要考虑地域性因素对指标体系标准阈值的影响。基于整体性体检指标框架,提出问题诊断的工具集,包括多尺度联动的指标分析方法,涉及空间形态的多指标关联性分析法、面向空间差异性的多维聚类法。通过大样本微观单元的多指标分析,并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汇总统计,可以识别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阈值。

  • 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
    李欣, 高煜, 冯淑怡, 张京祥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104-117.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7

    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历史城区、历史街区等传统空间而言,因其在产权结构、居民构成、历史文化保护和用地规制等方面的复杂性,许多项目陷入启动难、落地难的现实困境。基于此,以南京小西湖的更新实践为例,结合尺度重构的理论,分析在历史地段更新中地方政府的有关创新实践及其内在的空间过程对多主体间社会关系的重塑机制。尺度重构策略的系统应用,有助于破解制约中国城市历史地段更新中产权碎化难整合、空间功能难复合、空间降密难实现等关键问题;其内涵的空间过程及对社会关系的重塑,也为进一步修复增长主义引致的城市空间功能单一、经济过度房地产化和社会关系张力大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 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
    王思嘉, 汤爽爽, 李晨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118-133.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8

    在中国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实施老旧社区微更新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开展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本土化探索,以中国语境下的多中心治理为分析视角,选取南京市秦淮区重点微更新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当前中国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多方共治机制。研究发现:多方共治机制是由区政府、国资企业、规划团队、社区基层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更新协作机制,其中政府的角色转换和对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是多方共治机制构成的关键;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随着更新阶段的推进不断发生变化;建立多元主体能够有效交流和理性互动的平台是推动老旧社区微更新持续发展的关键;微更新可以为老旧社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经济发展、历史资源创造持续的生产效益。

  • 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
    胡洲伟, 李志刚, 李丽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1): 134-146. doi: 10.31497/zrzyxb.20250109

    住房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也是联系国民最为紧密、市场价值最为凸显的国土空间资源。当前,大量老旧小区长期缺乏规范运营,面临功能衰退和价值流失的双重困境,各地因此相继开展老旧小区运营探索。其中,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道“物业城市”模式通过街区一体化运营,实现了老旧小区长效运营,其创新过程有待进一步解释。基于尺度重构视角,剖析了“物业城市”运营实践,研究发现:(1)针对“治理脱嵌”问题,案例地经过多阶段公私合作形成了“五方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2)通过运营责任的水平集中和尺度上升,老旧小区被嵌入跨尺度的一体化运营,以统筹不同主体的长短期利益;(3)依托城市公共资产的运营,案例地实现了资金平衡,建立起可支付、微利润、可持续的长效运营机制。研究完善了城市更新事前—事中—事后的分析框架;建议政府对老旧小区提供短期资源支持,推动共治共享,以实现长效运营,进而降低城市更新的频率和支出,促进存量住房资源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