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焦林申, 张敏, 甄峰, 张姗琪, 秦萧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584-599.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2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不仅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落实以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的福祉发展观的重要抓手;然而现有研究侧重于空间要素和技术方法,对人的关怀不足,存在“见地不见人”的问题。基于对理解发展和福祉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面向居民福祉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居民福祉为价值标准,以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和及时预警为主要内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关键技术支撑的智能模型体系;并以常熟市为例构建应用情景,展示模型体系在落实福祉发展观、推动智慧规划转型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可为CSPON建设和实施监督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支撑。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朱紫阳, 常中兵, 谭宾, 陈睿, 李炘妍, 郑华健, 康昕怡, 孙端, 彭小桃, 王腾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3): 600-617.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3

    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是保障自然资源监管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在综合感知、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挑战,构建“智能感知—动态认知—精准管控”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技术体系。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数据感知网络,实现融合多源大数据的实时感知与快速识别;通过空间格局、过程耦合、要素关系、人地关系等多维度指标的动态分析,开展自然资源格局过程、要素关联、态势预警等深层次分析;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手段,实现自然资源的全要素耦合分析、全过程周期管理、全空间用途管控。并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监管为例,介绍其在实现耕地综合感知、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现路径。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张鸿辉, 钟镇涛, 杨丽娅, 崔学森, 徐华键, 李文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853-2868. doi: 10.31497/zrzyxb.20241207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是打造“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CSPON建设亟需科学系统技术方法支撑的需要,系统回顾国内外CSPON算法模型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技术为支撑,以“大场景”应用为导向的CSPON算法模型技术框架,重点分析“算力、数据、模型、场景”四大核心要素在CSPON算法模型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及其相互耦合机理。结合实践案例阐述CSPON算法模型在安全底线管控、规划传导管控、规划实施评估、空间格局优化等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典型场景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加快推进CSPON技术方法完善与实践应用落地提供科学依据。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郑筱津, 郝庆, 旷薇, 刘锐, 余婷, 张茜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869-2880. doi: 10.31497/zrzyxb.20241208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中仍然存在监测评估预警实施主体不明晰、机制构建不健全、数智治理链条不贯通等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规划监督实施和动态调整完善的需求。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需要按照满足筑牢安全底线、响应人民需求、顺应技术进步、力求能用管用好用的要求,明晰分级分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的重点内容,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推进监测评估预警的数智治理水平。特别是需要根据各地国土空间治理和规划监督的重点任务,确定监测评估预警的主要内容,并开发相应的算法、应用模型和系统,通过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谷玮, 吴次芳, 徐忠国, 游和远, 王梦婧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881-2896. doi: 10.31497/zrzyxb.20241209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在经济社会迅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新的视角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进行认识。针对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内部要素和子系统间变迁速率不一致的问题,提出规划堕距概念和理论认知框架。规划堕距是指规划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不一致,根据规划主要环节可将其分解为上向规划堕距和下向规划堕距。规划的本体性悖论、整体性悖论和价值性悖论是产生规划堕距的主要内生因素,分别指规划的确定性与目标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国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要求和现实中规划权力的分割性现实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多主体间的价值目标张力。三种规划悖论在规划的不同环节发生作用,最终导致规划堕距的产生。基于对规划悖论的理解,以弥合因本体性悖论、整体性悖论和价值性悖论导致的规划堕距为切入点,提出调整规划边界、优化规划权力分配和平衡规划价值取向等规划实践路径。本文提出的规划堕距和规划悖论,能够为理解大变局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应苏辰, 金晓斌, 韩博,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897-2911.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0

    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的内涵、体系和方法,对于推动土地整治行业规范管理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耦合“多层级结构—全生命周期”视角,解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的转型过程、理论定位、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重要组分,逐步实现了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适应性转型;(2)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尺度和全流程实施的演化趋势,耦合多层级结构和全生命周期视角,初探了监测评价体系,涉及整治统筹规划、单元规划和方案编制层级,涵盖整治前、中、后周期;(3)通过构建三级八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框架,探讨了监测评价类型的潜在维度和指标,配套了数据收集和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和结果修正、呈现形式和场景分析的评价支撑方法,并展望了数据端、方法端、管理端的实践路径。研究可为地方具体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测评价工作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
    赵毅, 韦胜, 郑俊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912-2923. doi: 10.31497/zrzyxb.20241211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正处于探索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数字化技术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成为前沿焦点。其中,多源数据融合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实践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学界对于多源数据融合内涵的认识和应用路径仍未清晰。为此,提出从数据综合、业务发展和应用场景三个角度出发,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背景下数据融合的技术实现路径框架,以高铁网络发展评估为应用案例进行辨析。从基于信息综合处理的数据融合、面向关键业务要素的数据融合以及功能场景驱动下的数据应用连通等三个方面,对具体技术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进行了阐述。同时,重点讨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关键内容、实践价值以及政策建议,期望为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发挥重要支撑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