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
沈舟, 尹海伟, 孔繁花, 苏杰, 孙辉, 盖振宇, 班玉龙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2030年及其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描绘了新的愿景,为此中国明确了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与行动计划。以江苏省为例,通过集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价方法,综合识别了区域生态源地;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在源地空间内确定了64种珍稀林鸟与水鸟的生境斑块;在景观阻力面构建与最小成本路径的基础上,根据斑块分布密度,辨识了不同生境组团区域;利用LSCorridors模型刻画了重要生态廊道的分布范围,并提出了基于“垫脚石—障碍点—夹点”的战略点优化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局部聚集度高,但在区域层面上相对隔离,水域是主导型景观,同时也包括大量兼具生态功能的耕地。(2)目标物种生境网络包括692条最小成本路径,其中100 km以上路径有25条,占总长度的36.72%,多为横跨东西的走向。(3)存在十大生境组团区,面积大、范围广的集中在苏南,其余彼此隔离度较高。(4)结合多路径模拟的12条重要生态廊道,普遍具有跨地域特征,且现实中可能呈现多重通道,例如,其中一条需实施114个战略点的多方位优化。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进程、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