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孙兆旭, 赵领娣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773-2791. doi: 10.31497/zrzyxb.20231106

    环境规制是实现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以ERE属性特殊的中国53个海岸带城市为研究对象,系统测算2003—2020年ERE耦合协调度,运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海岸带城市ERE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2003—2020年ERE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区域非均衡状态减弱;(2)命令型环境规制对ERE耦合协调度存在倒“U”型影响,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其存在“U”型影响,多数城市处于命令型环境规制促进和市场型环境规制抑制阶段;(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工具对ERE耦合协调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产业结构升级在命令型环境规制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市场型环境规制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

  • “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董梦如, 郭建科, 郑苗壮, 韩增林, 王家启, 刘书舟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757-2772. doi: 10.31497/zrzyxb.20231105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公海渔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并逐渐成为各海洋大国竞相争夺的对象。运用FAO渔业数据和GFW渔船监测数据,选取太平洋西北渔区和太平洋中西渔区的公海海域(61区、71区)为研究案例,并尝试运用三维空间概念模型,从自然价值、需求程度和可获得性三个维度评估和比较两渔区公海渔业资源对中国的潜在战略价值。结果表明:(1)两渔区渔获量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71区的渔获量高于61区,但中国的渔获量占比却在持续下降,中国在公海的渔业捕捞强度有待提升。(2)中国在61区和71区的渔业资源战略价值分别处于中值区和低值区,且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公海渔业资源对中国的战略价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自然价值和需求程度变化幅度较小,可获得性变化与战略价值趋同。(3)两渔区自然价值均值均处于中值区,需求程度均值均处于低值区,可获得性分别处于中值区(61区)、较低值区(71区),可见公海渔业资源对中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但中国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高。三个维度整体上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耦合协调的稳定性较差。(4)影响战略价值的因素主要是海洋地缘环境、全球地缘经济发展、渔业资源结构和海洋发展能力与规划。

  • “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谢永顺, 何廷堃, 易文, 彭鑫, 刘欢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741-2756. doi: 10.31497/zrzyxb.20231104

    针对目前贸易统计数据粒度粗、无法精准解析战略物资海运格局及风险的瓶颈,本文基于AIS大数据和贸易数据的细粒度耦合,刻画了中国铁矿石海运输入高分辨率空间特征;结合多源异构数据,利用空间多标准分析量化了风险水平。结果表明:(1)输入格局在始发和终到两端均高度集聚,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一主一次的双寡头供应国,并主要流入环渤海地区港口群。(2)输入风险呈显著空间分异,且主导因素不同,故而对风险的判断应兼蓄多重外部因素与自身暴露程度。(3)基于高分辨率的通道细分纠正了既有认知的错判,并通过通道层级的风险水平映射,平衡了科学研究的精确性与分析决策的直观性。研究结果可为全球范围内战略物资海运格局的细粒度解析及风险评估提供借鉴。

  • “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马腾, 李一杰, 杜德斌, 胡志丁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722-2740. doi: 10.31497/zrzyxb.20231103

    以南海周边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间的贸易数据,基于地缘经济联系紧密度模型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模型,分析2003—2021年国家与产业尺度下地缘经济关系,讨论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地缘经济联系紧密度上,国家尺度呈上升趋势,核心区域由南向北转移;产业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行业的增速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呈现南北东相互制衡的三核心局面。(2)产业竞合关系上,国家尺度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别差异明显;行业内竞合关系稳定,但行业间差距扩大;海洋产业国别差异显著,整体竞争大于合作。(3)空间因素、自然禀赋因素、文化因素和制度环境在不同的尺度与行业对地缘经济联系紧密度和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 “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彭飞, 王浩然, 刘春涛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704-2721. doi: 10.31497/zrzyxb.20231102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争夺空间逐步由“领地化”海洋向公海领域拓展,公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威胁,公海保护区的划定成为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人海互动关系,对BBNJ协定下的公海保护区地缘环境系统展开研究,提出具有地理特色的公海保护区解析思路与方法。首先,解构公海保护区人海关系为本底层与运行层,分别探讨本底层中人类领域化行为、海洋本体属性以及运行层中人海互动过程的三大环节、四大系统,引出人海互动核心公海保护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其次,对公海保护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展开系统解析,并提出公海保护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演变机制;最后,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中国下一步介入公海保护区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 “海洋地缘经济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专栏
    马学广, 蒋策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687-2703. doi: 10.31497/zrzyxb.20231101

    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化嬗变重构推动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持续重塑,而海外战略支点以其突出的地缘影响对国家的海外战略部署起到显著支撑作用。基于地缘政治理论、新国家空间理论和区位理论,构建中国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的逻辑框架与模型,并明晰具体行动路径。研究发现:(1)地缘政治、国家选择和区位资源分别主导高、中、低尺度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逻辑;(2)各尺度海外战略支点的空间选择逻辑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嵌套,从而塑造了空间选择的逻辑框架;(3)根据海外战略支点空间选择模型,在具体实践中应参考“政府主导、多元联动”的行动路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战略支点研究框架,为提升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