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报道
    刘海滨, 王立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3): 401-407. doi: 10.11849/zrzyxb.2004.03.018
    Baidu(98) CSCD(5)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煤炭生产与消费状况基础上,按照从东到西3个开发区带,共7个规划区的开发格局,依据不同规划区煤炭资源保证能力和现有生产布局,提出了各规划区煤炭资源的开发思路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设想。针对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探讨了通过适当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开发模式,给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综合开发模式类型。从建设能源基地、解决能源运输问题和加强煤炭资源勘探等方面讨论了煤炭资源综合开发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 研究报道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222-227. doi: 10.11849/zrzyxb.2003.02.015
    Baidu(434) CSCD(33)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 研究报道
    方创琳, 冯仁国, 黄金川,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228-234. doi: 10.11849/zrzyxb.2003.02.016
    Baidu(108) CSCD(13)
    三峡库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把库区建成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开发、高水平发展、高起点安置移民的新型产业密集经济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区,必须把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为此,论文提出了5种不同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沿江河谷区果→粮→菜→猪→沼→渔水陆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浅山丘陵区桔→粮→经→畜→桑→沼共生互惠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低山区林→粮→油→薯→草→畜水土保持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中高山区干果→药→茶→烟→菜→草名优土特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庭院果→菜→花→禽→沼→渔小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推广和应用的综合效果总体良好。
  • 研究报道
    丁敏, 黄春长,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235-239. doi: 10.11849/zrzyxb.2003.02.017
    Baidu(65) CSCD(8)
    论文分析了秦岭北麓8县的近41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发现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和全球相似,向暖干化方向发展。采用近41年气候特征值对苹果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该地区并不是苹果生长的适宜区。夏季高温、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短的日照时数是苹果生长的不利因素。结合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推论出该地区苹果的病虫害将会加重,苹果质量将进一步下降。地区果业发展中,减少苹果栽种面积和优化果品生产结构仍然具有一定潜力。
  • 研究报道
    王西琴, 张远, 刘昌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240-246. doi: 10.11849/zrzyxb.2003.02.018
    Baidu(169) CSCD(21)
    针对地表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对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进行探讨,包括:①在分析已有生态及环境需水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及环境需水的定义;②对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论述。首先,回顾了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有关的概念;其次,根据河道水量平衡探讨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机理及其组成;第三,根据人类对地表水的影响强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划分为4个阶段,论述了每个阶段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分析了河流流量减少所造成的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论文为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 研究报道
    王钦, 任继周, 郭朝霞, 安海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247-251. doi: 10.11849/zrzyxb.2003.02.019
    Baidu(30) CSCD(4)
    微孔草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种,种子油中富含γ-亚麻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85%以上;种子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39.74%;矿物质营养元素极其丰富;饼渣中的粗蛋白含量达23.96%。它具有药用、食用和饲用等多种用途。因而,多层次开发利用微孔草资源是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 研究报道
    李海峰, 李江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252-256. doi: 10.11849/zrzyxb.2003.02.020
    Baidu(146) CSCD(3)
    文章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日本在循环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实践,并试图探讨中国今后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的发展方向。
  • 研究报道
    曹建华, 杨秋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94-98. doi: 10.11849/zrzyxb.2003.01.014
    对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方法。作者曾提出了木材需求曲线修正法确定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论文进一步对该方法进行了后续研究,并对其加以改进。改进后的方法采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相等的原理确定森林资源的最佳分配,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总量等于边际效用价值的积分,单位环境价值根据公共产品特点采用直接边际效用价值转换成平均价值定价。该方法以江西省为例评价了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结果是,在一定条件下,全省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为2887×108元,单位环境价值为1145元/m3。改进后的方法减少了原方法运用在确定森林资源环境总价值所存在的误差,从而使该方法逻辑性更强,运用更为简便。
  • 研究报道
    蔡玉林, 李飞, 李家永, 陈永瑞, 李海涛, 张宏志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99-104. doi: 10.11849/zrzyxb.2003.01.015
    Baidu(37) CSCD(11)
    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几种人工林在对大气降水再分配后发生的水质变化。对P、K、Ca、Mg、Na、S元素的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林分具有不同的交换特性,3种人工林中Mg和K、Ca均较容易淋失,而对于P和Na则呈现明显的吸收或吸附作用。
  • 研究报道
    田小海, 黄永平, 金卫斌, 黄智敏, 李必华, 刘威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105-111. doi: 10.11849/zrzyxb.2003.01.016
    Baidu(4) CSCD(1)
    以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区的一个经围湖造田形成的典型农业微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土壤和作物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退田还渔的必要性与具体方案。结果表明,对小型湖泊通过围湖造田所形成的农业微域,在人工排水和土地平整不充分的情况下,其地貌和土壤还残留有原有湖泊的影响,处于原湖泊低处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沼泽化和严重潜育化的特征。在该地区种植水稻产量比正常地区减产达16%~26.8%。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确定了该地区适宜退田还渔的具体位置和面积。按照这一方案实施的结果,该地区从1997~2001年的5年中精养鱼塘面积增加9倍,养鱼的效益比种植水稻高5~10倍,还减轻了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排水压力。
  • 研究报道
    谭永忠, 吴次芳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112-117. doi: 10.11849/zrzyxb.2003.01.017
    Baidu(594) CSCD(103)
    根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浙江省及各地市、杭州市所属的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可以用来反映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一般说来,信息熵值愈大,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愈低,反之亦然;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在全国、浙江省和杭州市3个层面上均表现出信息熵值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在时间上具有动态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可综合反映某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转换程度,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 研究报道
    郑华, 欧阳志云, 赵同谦, 李振新, 徐卫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118-126. doi: 10.11849/zrzyxb.2003.01.018
    Baidu(473) CSCD(6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人类在利用生态系统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强烈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除部分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外,更多地则导致了一系列危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危机与灾难。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后果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论文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重点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 研究报道
    蒋世逵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62-767. doi: 10.11849/zrzyxb.2002.06.016
    Baidu(5) CSCD(1)
    我国从东北到西北长约4500km的大部分沙区为山地所环绕,山地阻挡了水汽的输入,大部分降水在山地迎风坡降落,而沙漠中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西北沙漠中心地带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甚至十几毫米。但山地截留的降水又源源不断地输入沙漠而形成片片绿洲。山地成为绿洲主要的水源供给地。水是绿洲的命脉,无水即无农业,而山地可称得上是绿洲的“命根”了。从山地到绿洲之间有一个植被稀少的荒漠地带,成为山地到绿洲之间的缓冲带。从宏观、整体、综合的角度,将山地、沙漠(戈壁)、绿洲看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和巩固,走向良性循环,使绿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
  • 研究报道
    张耀光, 关伟, 李春平, 董丽晶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68-775. doi: 10.11849/zrzyxb.2002.06.017
    Baidu(174) CSCD(6)
    渤海是我国一个半封闭的内海,海域面积7.7×104km2,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盐资源、滩涂资源、港口与滨海旅游资源等。随着对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已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沿海造船和海盐业等海洋经济产业部门。通过对渤海海洋资源评估、对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经济增长、海洋产业部门结构特征以及当前渤海存在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重点与发展方向,明确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是以利用资源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此提出了渤海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 研究报道
    赵刚, 冉光和, 张波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635-639. doi: 10.11849/zrzyxb.2002.05.016
    Baidu(38) CSCD(5)
    三峡工程是举世闻名、倍受世人关注的跨世纪工程。2008年三峡大坝蓄水,江水流速将大大减缓,长江的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急剧下降,库区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将不断增加。三峡工程的生命力不仅仅决定于三峡工程本身的工程质量,最终决定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库区的环境质量越高,三峡工程的使用寿命就越长,库区的环境质量越差,三峡工程的使用寿命就越短。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三峡工程寿命周期的致命因素。应高度重视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问题,尽快制定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大库区水资源保护资金的投入,完善库区水污染治理机制。
  • 研究报道
    张一平, 范淼淼, 李萌, 石昊昱, 林帆, 张文燕, 胡加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640-643. doi: 10.11849/zrzyxb.2002.05.017
    Baidu(37) CSCD(2)
    利用有关资料,对昆明城市太阳辐射资源和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得知,昆明地区太阳辐射具有独特的分布特征,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太阳能热水器在干季晴好天气时增温效果显著。通过对不同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和不同增温率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的计算,可以看出昆明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节能效应是十分显著的,但仍有较大空间。加大昆明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工作对于城市太阳能利用将是十分重要的。
  • 研究报道
    李科云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644-648. doi: 10.11849/zrzyxb.2002.05.018
    Baidu(6)
    在长沙县百倍冲水库进行多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利用库内长期荒芜的大片消落区种植黑麦草;荒山堤坝上种植扁穗牛鞭草、岸杂一号狗牙根、皇草、幼林间种植鸡脚草、拉丁鲁白三叶等饲草配套养鱼和防止水土流失、防淤减积试验获得成功。库内鲜鱼产量由种草前常年1000kg提高到7000~8000kg,泥砂淤积量每年减少0.516×104m3,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 研究报道
    王慷林, 普迎冬, 许建初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499-503. doi: 10.11849/zrzyxb.2002.04.017
    Baidu(33) CSCD(3)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棕榈藤种质资源,棕榈藤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木材植物,不仅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贡献和生态重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各少数民族创造了财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减少,环境条件退化,棕榈藤资源日益减少,特别是有些优良棕榈藤种类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优良棕榈藤的引入、繁殖和栽培,不仅将满足棕榈藤发展的需要,而且亦将扩大良种藤的遗传基因库,为未来棕榈藤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论文基于云南棕榈藤资源发展的要求,对棕榈藤资源现状、利用、发展潜力和策略进行探讨。
  • 研究报道
    陈龙乾, 郭达志, 许善宽, 李健民, 张亦之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504-508. doi: 10.11849/zrzyxb.2002.04.018
    Baidu(99)
    通过对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至2000年底,已累计塌陷土地5389.40hm2;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兖州、济东2个煤田最终将形成两个塌陷中心,面积达4.4×104hm2。这不仅使大面积农田被毁,造成生态失衡,而且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应该彻底进行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据此,根据矿区工农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方位提出了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途径。
  • 研究报道
    陈鹏, 高建华, 朱大奎, 王颖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509-514. doi: 10.11849/zrzyxb.2002.04.019
    以海南万泉河口博鳌镇(亚洲论坛会址)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生态基本特点,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及生态风险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分析,讨论了该区域开发建设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建设的强弱是导致博鳌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 研究报道
    李谦盛, 郭世荣, 李式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 515-519. doi: 10.11849/zrzyxb.2002.04.020
    Baidu(422) CSCD(61)
    简述了无土固体基质的发展史及趋势,综述了利用工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现状。根据无土栽培基质的一般要求对利用工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无土栽培基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标准化生产是发展这一具有广阔前景产业的关键。
  • 研究报道
    李景保, 朱翔, 蔡炳华, 李晖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3): 387-392. doi: 10.11849/zrzyxb.2002.03.019
    Baidu(102) CSCD(19)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 研究报道
    秦伯强, 吴庆农, 高俊峰, 范成新, 许刚, 陈伟民, 毛锐, 陈宇炜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221-228. doi: 10.11849/zrzyxb.2002.02.015
    太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1998年太湖达标排放以来北太湖地区与梅梁湾的水环境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得到显著改善;②太湖地区的洪涝问题并没有消除,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易损性增加;③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湖泊泄洪能力与供水能力。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与养殖业的无计划发展有很大关系,主要是管理所造成的。洪涝问题则是由于流域下垫面的急剧变化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
  • 研究报道
    于书霞, 尚金城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229-233. doi: 10.11849/zrzyxb.2002.02.016
    Baidu(103) CSCD(6)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系统的优化分析。系统中主要包括了人口、工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污染等4个状态变量,其中总可供水量是系统的控制变量;得出水价和水污染整治投资比例是两个关键因素,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一不可。论文以长春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动态变化,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的控制方案。
  • 研究报道
    王国强, 李瑛霞, 吴道祥, 葛晓光, 刘洋, 叶朝汉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234-239. doi: 10.11849/zrzyxb.2002.02.017
    Baidu(78) CSCD(4)
    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天然水体的改造作用以及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而产生环境地质问题。淮北地区阜阳、界首、淮北等城市由于超采深层地下水而形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地面沉降。两淮矿区、沿江铜陵等矿区由于采矿疏干排水和开采岩溶水造成地下水枯竭、水资源污染、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引发岩溶、土洞塌陷。淮北的界首—利辛—固镇一线以北地区由于区域高氟水分布而引发地带性氟病和龋齿等疾病,大别山区和皖南地区因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好,水交替快,水碘含量低,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淮河、巢湖水污染严重。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北地区区域性缺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以及各种水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 研究报道
    邓坤枚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240-245. doi: 10.11849/zrzyxb.2002.02.018
    Baidu(12) CSCD(2)
    该文对西藏阿里地区林业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和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林业生产存在的“资源结构简单、后续资源极端贫乏;资源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资源面积大,造林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①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林业资源管理;②节省薪柴,保护生态环境;③实行林地承包制,大力兴办林业;④加强林业科技投入,以科技兴林,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 研究报道
    刘璨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246-252. doi: 10.11849/zrzyxb.2002.02.019
    Baidu(159)
    分析了我国出现森林资源环境服务市场构建态势及存在问题、对策等,回顾了现有市场构建的政策与制度,把森林资源环境服务与产品界定为公共产品,分析了私人部门参与的可能性、必要性。其次,对流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价值、碳储存等生态服务的市场构建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市场创建机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私人部门参与森林环境服务。
  • 研究报道
    许月卿, 李秀彬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1): 123-128. doi: 10.11849/zrzyxb.2002.01.018
    Baidu(74) CSCD(17)
    论文在分析河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1988~1995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数量下降的状况及其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探讨了河北省耕地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了减缓耕地减少的对策。农业结构调整占地(占耕地总减少量的47%)是河北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农建设占地和灾害毁地,分别占总减少量的22%和30%;在新增加的耕地类型中,开荒和复垦的比例分别占耕地总增加量的49%和44%,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