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 石建中 ,
  • 徐玉莹
展开
  •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岛 266100

石建中(1976- ),男,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E-mail:

收稿日期: 2024-12-16

  修回日期: 2025-06-1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JY253)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integration

  • SHI Jian-zhong ,
  • XU Yu-ying
Expand
  • School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2-16

  Revised date: 2025-06-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9-28

摘要

数旅融合为旅游业带来变革契机,催生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业迈向高科技引领、高效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结合旅游业特性与新质生产力特征,聚焦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的探讨。基于系统论,以追求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为目标,从要素整合、能力提升、系统均衡及发展导向四个维度,构建了涵盖融合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供需协同机制与目标导向机制在内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并从“技术—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三条重要的发展路径,即数智化转型、数字生态构建与多目标协同。同时提出管理启示,以期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加速旅游强国建设奋进步伐。

本文引用格式

石建中 , 徐玉莹 . 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10) : 2618 -2632 . DOI: 10.31497/zrzyxb.2025100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o tourism has not only introduced transformative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y but also catalyzed the emerg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ushering in a New Era characterized by advanced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and quality-driven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ouris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ourism integration. With the goal of pursuing high-tech,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in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nd tourism, and based on systems theory, this study has constructed a mechanism theoretical model from four dimensions: element integration, capability enhancement, system balance,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ourism industry, covering mechanisms such as integr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 supply-demand coordination, and goal-oriented approaches. Throug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element-ability-equilibrium-orientation", the four types of mechanisms promote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From "technology-ecology-value" trinity perspective, three important development path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ourism industry are propose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igital eco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ulti-objective coordination. The three path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jointly promoting the high-tech,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ultimately embodying the new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tourism industry with service-oriented, innovation-driven, new products, 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as the carrier. Finally, management insights are provided to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iterative upgrades of digital services, strengthening data sharing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of digital tal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strides toward building a strong tourism nation. As digit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advance rapidly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demands becom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the role of emerging productive forces in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ll grow progressively more significant.

在数旅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已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国的关键命题。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业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逐渐暴露出资源依赖、产品结构单一、粗放式管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1],亟需通过生产力变革实现产业升级。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也为旅游业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自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以来,中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为产业变革指明了方向。202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经济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引。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当前,数旅融合已成为驱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引擎,它通过高智能、高算力、技术驱动,响应市场需求动态,不仅赋能产品服务升级、重塑产业结构、激活消费潜力、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更依托绿色科技推动旅游业向绿色化、智慧化、可持续化转型。因此,系统研究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对于破解旅游业发展困境、落实中国国家战略部署、最终实现旅游强国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紧迫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因其创新性、前瞻性及战略意义,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探讨。在研究内容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内涵界定与特征分析[3-5];形成机制如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逻辑、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等实践逻辑[6,7];影响因素如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等[8,9];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10,11]。在研究行业与领域方面,关注较为广泛,如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诸如制造业转型升级[12]、未来产业发展[13]、农业高质量发展[14]、教育业升级迭代[15]等。然而,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大多忽视了对所属产业个性化特征的分析,在应用方面大多忽略了产业间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的差异。就旅游业而言,将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研究相对匮乏、视角相对单一,零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政策文件在旅游业生产力变革思路上的解读,分析模式多见于基于传统生产力理论围绕旅游业的新质劳动者、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如何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探讨,研究对象常见于旅游业的某一特定领域,如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旅游目的地塑造等。总体而言,普遍缺乏对旅游业生产力系统性跃迁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在数旅融合背景下,对于何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发展路径是什么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全面。由于这些问题相互依存,密切关联,贯穿于数旅融合的全过程,因此,系统性地阐明数旅融合如何催生与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对于破解行业增效瓶颈,实现文旅经济“换道超车”,培育定制化与柔性化的新型服务能力、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以及进一步促进数旅融合走深向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聚焦旅游业,将旅游业特征与新质生产力特征有机结合,深入探究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旨在全方位、全过程地阐述其内在逻辑,构建相关理论框架,推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研究实现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与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

1.1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16]。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要素纳入到生产力范畴,突破了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劳动力、劳动资料等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17]。同时,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力,注重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体现了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趋势[18]
然而,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套用新质生产力的有关论述,应拒绝局限在传统研究范式和框架下的“平替”现象[19]。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特征,其产业生态网络涵盖住宿、餐饮、交通等多个行业,涉及错综复杂的产业要素耦合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协同关系。同时,旅游业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性产业,其价值创造过程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需求导向特征突出。因此,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行业异质性,客观上要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此适配旅游市场需求的动态变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成果及数旅融合的现实背景,本文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界定为:在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是以服务为导向,借助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及数字化技术在旅游经营活动中的深度应用,以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推动旅游业迈向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质态。

1.2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具体而言,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导向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理论,游客在旅游经济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旅游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满足游客需求,而且在旅游体验中,服务不再是简单的附属产品,而是构成旅游核心价值的基础性要素[20,21]。随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阶需求的普遍觉醒,旅游消费呈现显著的个性化、品质化趋势,传统观光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意义建构和情感共鸣的需求[22]。这一转变客观上要求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着力的方向是通过数旅融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个性化、精细化、沉浸式的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并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例如,旅游企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客户画像的精准化行程设计,满足了游客多元体验需求,全面提升供需匹配效能,体现了服务导向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价值。
(2)创新驱动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数旅融合通过“创造性破坏”打破了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利用技术创新推动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23]。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的三维数字孪生系统,形成了“预体验—消费转化”范式,将游客体验前置,重构了旅游消费决策过程。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旅游企业既能基于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展开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率,又能聚焦关键服务环节提升核心体验,从而形成“广覆盖+精打磨”的双重竞争优势。可见,创新驱动不仅改变了旅游业传统的产品供给形式,更推动了管理与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数字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将引致旅游价值链重构,使游客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共同参与旅游体验的设计与创新,推动旅游业供给侧发生深刻变革[24]。例如,区块链数字藏品、人工智能(AI)数字人导游等数字化产品通过建立游客参与的设计机制,实现了使用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双重创造。元宇宙科技体验馆等通过跨界融合,不仅让游客实现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文化体验等,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内容创作和体验设计,形成了“全域感知—精准响应—价值迭代”的商业模式。数字营销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的广泛应用,让诸如民宿、小众景点等各类特色旅游产品的营销实现精准触达与高效转化,显著地降低了旅游推广的门槛并激活了长尾市场的创新活力。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旅游市场,也彰显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

数旅融合背景下,以追求旅游业的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为目标,基于系统论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征[25],本文从要素整合、能力提升、系统均衡及发展导向四个维度,构建了涵盖融合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供需协同机制与目标导向机制在内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图1)。各个机制在系统运行中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在要素整合维度方面,产业融合机制通过要素重组与价值重构,推动数字经济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在能力提升维度方面,数字赋能机制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与创新效率提升,促进旅游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在系统均衡维度方面,供需协同机制通过供需匹配的动态均衡,促进旅游业向高效能方向发展;在发展导向维度方面,目标导向机制引导旅游业兼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目标向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变。四类机制通过“要素—能力—均衡—导向”的协同作用,促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地形成。其中,产业融合是基础,数字赋能是核心,供需协同是关键,目标导向是保障,共同推动旅游业向更高有序状态演进。
图1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

Fig. 1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ourism industry

1.3.1 融合机制

产业融合理论作为产业动态演进的理论范式,强调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技术渗透、要素流动与规则重构,最终融合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资源共享与整合、满足新需求、创新驱动等特征[26]。旅游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其核心内涵已超越边界融合,跃升为对旅游业生产力要素本身的数字化解构与范式重构,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促进旅游业数据得以广泛采集、深度挖掘与智能应用,提升旅游业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综合素质,实现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19]
融合机制的本质在于数字技术作为元驱动力,深度渗透并重塑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促使劳动力结构向高技能、专业化转型,劳动工具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生产资料配置实现高效化、精准化的重构,而生产关系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构建起更加灵活、协同的产业生态链。首先,劳动力要素实现能级跃迁,通过技能矩阵的数字化扩展,既推动从业人员掌握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数字化技能,又催生数字营销专家、虚拟现实内容创作者等专业化新兴岗位,形成“技能升级—职业衍生”的驱动机制[27]。其次,劳动对象的时空边界被彻底突破,劳动对象日益数字化、可编程化、可交互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劳动对象范畴从实体景观设施向虚拟场景(元宇宙旅游)、数字资产(NFTs、数字藏品)、用户生成内容(UGC)及行为数据流等无限拓展。再次,推动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升级,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旅游业生产资料的系统性智能化改造,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酒店客房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温湿度环境的动态自适应调节,优化住宿体验,显著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与运营效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8]。此外,催生生产关系的变革与重构,数旅融合打破了传统线性产业链,促进了各环节主体间的数据要素流动与价值协同创造,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成为新范式,为旅游业创新发展构建良好的基础与条件[29]。融合机制打破产业边界,通过要素重组与价值网络重构,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底层要素支撑与创新土壤,它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基因重组”过程。

1.3.2 数字赋能机制

资源编排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企业通过组织、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30,31]。随着智能旅游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融入旅游业,旅游业生产力的内在素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提升了旅游业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创新的能力,推动旅游业从依靠资源与市场的粗放型增长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型增长转变。通过数字赋能,旅游业的运作模式、管理与服务的品质与效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服务力以及旅游业的监管效能与公信力等都将得到改善和提升,进而推动旅游业高科技发展。
数字赋能机制的核心在于以数据要素为纽带,利用数字技术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与高效编排,通过数字赋能不断激活旅游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旅游业的管理、运营、服务等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使其成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形成的基础支撑与核心驱动力。首先,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数字资源和传统旅游资源有效结合,优化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如构建“数字孪生”资源体系,利用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将景区设施、酒店服务、交通网络等实体资源转化为可编程的数字资产,并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跨主体、跨场景的协同配置,创造出智慧旅游的新模式[32]。其次,在资源利用方面,一是促进旅游业管理层提升管理效能,如基于AI的预测性分析(需求预测、风险预警)和自动化决策(动态定价、智能调度)优化运营,实现“资源动态配置”的智能化;二是促进旅游业服务层实现服务创新,遵循“资源价值增值”逻辑,利用个性化推荐引擎AI、情感化智能客服等,实现服务从标准化到超个性化、情境化、情感化的跃迁,达到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飞跃[33]。再次,在资源创新方面,赋能突破性体验设计(如元宇宙目的地、AR寻宝游戏),驱动营销模式革新(利用社交媒体算法、UGC引爆点等精准制造现象级事件如“甘肃麻辣烫”“哈尔滨冰雪旅游”),促进商业模式迭代(基于数据的订阅制、共享平台),可以有效激发旅游目的地的创造型与提质型吸引力[19]。此外,在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数据平台实现全景式、实时化监管,提升旅游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增强数据可信度与追溯性,提升整个旅游业的监管效能与公信力,确保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数字赋能机制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核心引擎”,它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与行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和创新能力的内生性增长。

1.3.3 供需协同机制

体验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商品和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更加注重在购买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强调企业应该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提供独特的体验来创造价值[34,35]。由于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人本关怀属性与社会价值属性,决定了旅游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需以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和精细化需求为根本目标[36],因此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应体现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为导向,促进旅游供给在内容、结构上与旅游者实际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实现旅游经济的系统均衡,推动旅游业高效能发展。
供需协同机制本质上是从供求动态协同发展的视角,通过数字驱动,优化和重构旅游业的价值链,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及旅游需求响应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促进旅游经济系统均衡。这一机制突破了传统旅游业创新发展供求脱节的不足,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拓展空间。首先,在供给层面,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性植根于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之中[37]。然而,数旅融合的创新成果唯有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密切结合,方能凸显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潜力。供需协同机制在此具有关键的中介作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游客画像、行为轨迹、情感分析)和AI预测等,实现供给侧(产品、服务、营销)的精准开发与动态优化,从“生产/提供什么卖什么”变为“需要什么创造什么”。其次,在需求层面,体验经济理论强调旅游者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构成了旅游业高效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旅游者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产消者”,通过UGC平台(点评、攻略、直播等)、互动设计(共创式体验等)、反馈闭环(实时评价等)提供的需求数据流成为驱动供给创新的核心燃料。供需协同机制通过构建需求传导与响应网络,实现对需求演变的敏捷捕捉与深度满足,提升体验质量感知[37]。此外,供需协同机制还推动旅游产业链的数字化重构与柔性协同,促进上下游、跨行业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使得数据共享、API互联、敏捷响应成为常态,极大压缩“需求感知—供给响应”的时滞,实现供需的动态瞬时匹配与系统整体效能最优,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供需协同机制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关键枢纽”,它确保创新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实现从技术可能性到市场价值的转化。

1.3.4 目标导向机制

高质量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应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8,39]。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实践,学者普遍认为,需从“新发展理念”出发,结合旅游业的特质,构建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衡量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0,41]。这些指标体系不仅涵盖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注重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评估视角。因此,“新发展理念”需深度内嵌于数旅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全过程,以此为引领,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旅融合的背景下,目标导向机制强调“新发展理念”的导向作用,拓展与优化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引导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沿着高质量的方向持续形成。首先,在创新方面,数旅融合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借助数字科技在旅游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规模化应用,持续催生创新性旅游产品、新型业态及差异化模式,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与服务全链路的智能化水准[28]。其次,在协调方面,数旅融合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如智慧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产业联动(如“文旅+X”深度融合)、利益共享(如社区参与数字化收益分配)等。例如,“文旅+康养”模式通过智慧健康旅游服务平台,精准匹配偏远山区生态资源、中医药养生文化与城市康养需求推出特色产品,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生态价值转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再次,在绿色发展方面,数旅融合为旅游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智慧能源管理(AI优化景区能耗)、游客流量智能调控(保护生态承载力)、虚拟体验替代(减少物理足迹)、绿色供应链数字化追溯等,可以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和生态压力,推动旅游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33]。此外,在开放合作方面,数旅融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国际旅游数据标准对接、跨境智慧服务(AI翻译、无感支付)、全球旅游数字营销等,促进了国际旅游市场的繁荣。最后,共享理念则强调旅游发展的成果应由全民共享,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旅游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如云旅游等的推广,扩大了优质旅游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旅游先进发展成果共享。目标导向机制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价值罗盘”与“稳定器”,它确保旅游业发展符合可持续和包容性要求,引领产业向更高阶形态演进。

2 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以融合机制为基础,与数字赋能机制、供需协同机制与目标导向机制相对应,本文从“技术—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旅游业数智化发展(技术层)、旅游业数字生态构建(生态层)以及旅游业多目标协同(价值层)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重要的三条发展路径。这三条发展路径各有特色,其中,数智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数字生态通过生态内多元主体间的资源优化实现协同发展;多目标协同则通过价值重构促进多元目标的整合与跃升。三条路径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共进,在特定条件下可实现相互转化,凝聚成推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驱动旅游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最终彰显以服务导向、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新内涵(图2)。
图2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Fig. 2 Path selec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ourism industry

2.1 旅游业数智化发展路径

旅游业数智化发展,这一路径聚焦于旅游业内部,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旅游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全面升级,实现旅游业从内到外的全面革新,从而推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数字化方面,旅游业需构建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信息,提供一站式查询、预订支付、售后等服务,这不仅便捷高效,更是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通过数据分析,旅游企业能精准洞察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彰显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对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升级与蜕变。智能化作为数智化发展的核心方向,对提升旅游业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赋能智能导览、虚拟客服等创新应用,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强游客满意度,进而强化产业创新驱动力[42]。网络化则是数智化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构建网络化平台,促进旅游企业间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优化产业链协作模式,拓展市场覆盖范围,最终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旅游业数智化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产业科技附加值,优化服务供给结构与水平,推动产业向更高科技含量的高阶发展阶段演进,不仅强化旅游业的创新动能,也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关键支撑。
浙江美术馆推出的“藏品云”项目,为美术界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为旅游业数智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展现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与独特价值。“藏品云”项目以数字技术赋能重构了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提升了旅游服务的附加值,并以平台协同推动了产业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藏品云”项目搭建数字化平台——“悦藏·美术馆藏品公众平台”,将馆内3.2万余件珍贵藏品数字化呈现,用户借助小程序或二维码即可便捷浏览,打破时空限制,提升资源可及性,让游客随时随地感受文化魅力,增强了旅游体验的便捷性与丰富度。“藏品云”项目还构建了全国首个跨省通用的美术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典藏大脑”,以及用于监测藏品数字资源的应用——“数字驾驶舱”,实现藏品信息实时更新、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精准性。“藏品云”项目还推动了跨区域的合作,将数字化采集和资源共享推广至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区,促进了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效解决了基层美术馆藏品不足的问题。这一案例不仅验证了数智化在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更揭示了旅游业数智化发展通过技术渗透实现价值重构,通过价值提升推动产业转型,最终形成“技术—价值—产业”的协同发展。

2.2 旅游业数字生态构建发展路径

旅游业数字生态构建,这一路径强调旅游业供需动态均衡中诸如政府、科研机构、同业者、产业链互补者、消费者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依托数字技术的连接与集成功能,引导利益相关者形成紧密关联、高效运转的数字生态网络[43],达成旅游业供需两侧信息的实时交互与深度交融,加快产业链优化,从而驱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之一,应主导政策制定,鼓励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同时强化监管,保障数字生态健康发展。其次,科研机构与同业者则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利益相关者,应加大旅游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增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再次,产业链互补者如旅游交通、酒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企业,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亦需融入数字生态,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增强与旅游业的协同效应,共同提升旅游业供给的品质与服务。此外,消费者作为需求侧的最终受益者和关键利益相关者,是数字生态的重要参与者,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并收集反馈以优化体验,形成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助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升。总体而言,旅游业数字生态构建的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同业者、产业链互补者及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发展,促进旅游业供需动态平衡,引领旅游业高效能发展,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灌注持久动力。
福建票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票付通SaaS旅游云服务平台,构建了以数据为驱动、技术为支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数字生态,实现了旅游业供需两侧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对接,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活力。票付通SaaS旅游云服务平台以“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为核心,通过票务上云、渠道分销、数智营销、生态链接、共享租赁、数据咨询等七大模块构建起多维度的数智化解决方案,为景区打造了“智慧大脑”。具体而言,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了对客流、设施、环境的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提升了景点运营效率;景区交易数据中台则通过统一管理和分析消费数据,精准把握运营状态,为管理策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景区资源供应链平台高效整合了旅游资源,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运营趋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为关键的是,平台依托“数字基建”,打破了“景+景”“景+酒”“景+餐”“景+演”等旅游场景间的信息壁垒,整合了景区、旅游交通、酒店、餐饮等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实现了食住行游购娱的全链路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了数字生态的整体功能,不仅提高了旅游景区内部运营管理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供需动态平衡。2024年11月,票付通SaaS旅游云服务平台已成为首批11个正式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持续致力于为景区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数字生态在驱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价值,更揭示了多元主体协同通过技术连接实现要素重组与协同效应,通过生态优化推动产业系统演进,最终形成“连接—重组—协同”的生态发展范式。

2.3 旅游业多目标协同发展路径

旅游业多目标协同,这一路径强调数字技术服务于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在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合作与资源共享等多目标的应用并实现协同价值,进而推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首先,需制定全面且富有前瞻性的多目标协同数字化战略规划,将数旅融合以及多目标实现作为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深度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智慧旅游平台,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其次,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数字化管理与激励机制,特别关注对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保护与激励,并鼓励旅游企业加大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企业内部可设立跨部门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司多方面目标的实现,并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层面可出台一系列数字化方面的激励政策与支持措施,以激发整个行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再次,建立健全的数字化监管评估体系。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旅游企业、行业多目标协同的实施成效进行定期评估与监督,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同时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收集用户反馈与市场需求信息,为旅游业的持续优化提供方向指引。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强化旅游业与文化、生态环境、科技、教育、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推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拓展。总体而言,旅游业多目标协同发展路径,乃是一种融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价值实现模式,它凭借多维目标的协同达成,引领旅游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进阶,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黑河蝴蝶云谷中俄通”项目凭借多维目标协同达成,引领旅游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树立了典范。该项目将数字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大模型为核心,融入GIS、数据库、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技术,立足提升跨境旅游智能化服务水平的总体目标,围绕黑龙江省黑河市出境、入境旅游痛点问题,创新性地开发出语言、服务、信息、交通、支付、应急、通关七大无障碍服务功能,减少了因语言、交通等障碍导致的资源浪费,促进了绿色发展。同时,该项目为边境地区旅游服务提供者搭建了高效的营销与服务平台,形成协同效应,商家通过平台可以接触到更广泛、更垂直的客户群体,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黑河蝴蝶云谷中俄通”不仅是中俄跨境旅游的便捷工具,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此外,它还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旅游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扩大俄罗斯权威旅游信息的展示范围,助力信息沟通。该项目实施后,2024年1-11月黑龙江省黑河市接待边境游客同比增长153.15%,边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1.46%,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拓展。这一探索通过多维目标整合与跨境协作的创新实践,促进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完整呈现了“目标—融合—共生”的运行机理,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价值的聚合。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是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明晰其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立足旅游业的产业特征,结合新质生产力相关文献与数旅融合的现实背景,界定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明晰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以服务导向为本质要求、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载体的主要内涵。第二,基于系统论,以追求数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为目标,从要素整合、能力提升、系统均衡及发展导向四个维度,构建了涵盖融合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供需协同机制与目标导向机制在内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这四类机制通过“要素—能力—均衡—导向”的协同作用,促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地形成。第三,基于形成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技术—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即数智化发展、数字生态构建及多目标协同。其中,数智化发展聚焦于旅游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数字生态构建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形成紧密、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多目标协同则注重数字技术服务于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合作与资源共享等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三条路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旅游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服务导向、创新驱动以及以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内涵。

3.2 管理启示

一是深化数字化服务的迭代升级。数字化服务的迭代升级是旅游业数智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旅游业应不断加强数字化服务建设,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数字化服务支持。例如,构建一站式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景区实时客流、交通拥堵状况、天气变化等动态信息,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准的出行建议。同时,增加多语言服务功能,为游客在异国旅行提供便利条件。深度开发智能化旅游移动应用,将旅游导航、门票预订、语音讲解、社交分享等功能深度融合,如在查询景点信息、预订门票、导航等方面,加强智能语音交互功能开发,方便游客通过语音指令完成各项操作。此外,搭建多元化游客互动交流平台,增加社交互动游戏、线上旅游直播、虚拟旅游体验等,实现社交功能创新。通过数字化服务的迭代升级,旅游业将实现更加便捷、高效、多元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进而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强化数据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在数旅融合的过程中,数据的共享与高效利用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提供现实驱动。为了实现旅游大数据的充分利用和价值挖掘,可以构建区域旅游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整合与标准化,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整合政府、企业、景区等各方的旅游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旅游数据标准。具体而言,统一景区门票预订、酒店入住、交通流量等数据的格式和接口,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和共享。开发智能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旅游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旅游市场的潜在规律和趋势,并提供可视化展示与决策支持。例如,通过热力图展示景区的客流分布情况,助力景区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游客游览路线。同时,各方参与者还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手段,确保旅游数据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
三是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数字化人才不仅是旅游业数智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核心资源,更是推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工作。一方面,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育人,如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互联网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旅游人工智能、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营销、数字文旅产品设计等课程,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与专业素养,如根据旅游行业的不同岗位和业务需求,开展分类培训:针对导游岗位,培训智能导游讲解系统的使用、线上直播带货等技能;针对酒店管理人员,培训酒店智能管理系统、数字化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等知识。同时,进行定向人才引进,根据旅游业数智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精准定位所需人才,如引进大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专家、数字营销专家等,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并重,优化旅游业数字化人才队伍,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3.3 讨论

围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既不能仅局限于对旅游业传统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的变革分析,也不能对其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研究无区别平替[19,27,33,37]。本文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与内涵界定、机制分析、发展路径三方面构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完整的立体式的理论研究框架,赋予了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性与实施策略的针对性。首先,强调了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本质属性。迎合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反映旅游业的服务性特征,指出数旅融合下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在于借助旅游业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其次,突出了数旅融合在促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利用新生产要素“数据”,探讨了促进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培育旅游业新的价值增长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最后,理顺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的内在逻辑关系。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具有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关系,不可割裂。本文辨明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推动数旅融合走深向实提供理论依据。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业新质生产力驱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将愈发凸显。本文可为后续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定量分析,如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未来研究也可在本文基础上对不同地域、不同旅游业态中的新质生产力差异化特征展开实证研究。
[1]
范周.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 2022年总结及2023年趋势.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0(2): 47-57.

[FAN Z.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The summary of 2022 and tendency of 2023.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23, 40(2): 47-57.]

[2]
马斌斌, 豆媛媛, 贺舒琪, 等. 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经济地理, 2023, 43(6): 192-201.

DOI

[MA B B, DOU Y Y, HE S Q,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43(6): 192-201.]

DOI

[3]
高帆.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27-145.

[GAO F. The logic, 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gnifica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hin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23, 14(6): 127-145.]

[4]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改革, 2023, (10): 1-13.

[ZHOU W, XU L 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focus. Reform, 2023, (10): 1-13.]

[5]
谢中起, 索建华, 张莹. 数字生产力的内涵、价值与挑战.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 39(6): 93-99.

[XIE Z Q, SUO J H, ZHANG Y.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challenge of digital productivity.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23, 39(6): 93-99.]

[6]
李东民, 郭文. 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当代意蕴.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4): 8-13.

[LI D M, GUO W. The rich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Technic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24, (4): 8-13.]

[7]
李政, 廖晓东.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 江海学刊, 2023, (6): 91-98.

[LI Z, LIAO X D. Generative logic, original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ory.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2023, (6): 91-98.]

[8]
张森, 温军.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7): 1-9.

[ZHANG S, WEN J. Digital economy empower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2024, 46(7): 1-9.]

[9]
张夏恒, 刘彩霞. 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 产业经济评论, 2024, (3): 171-184.

[ZHANG X H, LIU C X. The intrinsic logic and realistic approach to promot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data elements. Review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24, (3): 171-184.]

[10]
王飞, 韩晓媛, 陈瑞华.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6): 12-19.

[WANG F, HAN X Y, CHEN R H. Empowering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rinsic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2024, 46(6): 12-19.]

[11]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 经济纵横, 2023, (12): 20-28.

[DU C Z, SHU S, LI Z H. Mechanism and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23, (12): 20-28.]

[12]
徐政, 张姣玉. 新质生产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价值旨向、逻辑机理与重要举措.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53(2): 104-113.

[XU Z, ZHANG J 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Value orientation, logic mechanism and key measure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24, 53(2): 104-113.]

[13]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未来产业发展: 内涵特征与发展思路.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3): 1-6.

[WANG P, JIN K Y.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nnotativ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ideas. Journal of Technic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24, (3): 1-6.]

[14]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 逻辑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DOI

[JIN X B, SHEN L, HUANG X J, et al. Empowering high-quality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ogic and path.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9): 2011-2028.]

[15]
张培, 南旭光. 伴生与耦合: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 2024, 18(3): 44-52.

[ZHANG P, NAN X G. Accompanying and coupl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2024, 18(3): 44-52.]

[16]
温莲香. 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维度. 生产力研究, 2010, (4): 36-38, 47.

[WEN L X. On 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Marx's productivity theory.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10, (4): 36-38, 47.]

[17]
赵春玲.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4, 15(6): 115-130.

[ZHAO C L. The innov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Marx's productivity theory. Chin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24, 15(6): 115-130.]

[18]
张林.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 经济学家, 2024, (3): 15-24.

[ZHANG 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conomist, 2024, (3): 15-24.]

[19]
厉新建, 曾博伟, 张辉, 等.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学刊, 2024, 39(5): 15-29.

[LI X J, ZENG B W, ZHANG H, et 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ourism: Problems, cognition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 Tourism Tribune, 2024, 39(5): 15-29.]

[20]
WAJID A, RAZIQ M M, MALIK O F, et al. Value co-creation through actor embeddedness and actor engagement.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19, 37(3): 271-283.

[21]
郑小云, 杨振之. 旅游服务价值共创研究: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 社会科学家, 2016, (6): 103-107.

[ZHENG X Y, YANG Z Z. Research on value co-creation of tourism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oriented logic. Social Scientist, 2016, (6): 103-107.]

[22]
朱志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述评.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9, (2): 124-126.

[ZHU Z Q. A review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1989, (2): 124-126.]

[23]
李林倬, 赵南南. 熊彼特的遗产: 创新研究中颠覆式和组合式创新的思想溯源. 社会学研究, 2024, 39(6): 154-175, 229-230.

[LI L Z, ZHAO N N. Schumpeter's legacy: Tracing the origins of disruptive and combinatorial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research. Sociological Studies, 2024, 39(6): 154-175, 229-230.]

[24]
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1): 79-90.

[25]
魏宏森, 曾国屏. 系统论的基本规律.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 (4): 22-27.

[WEI H S, ZENG G P. The basic laws of system theory.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1995, (4): 22-27.]

[26]
单元媛, 赵玉林. 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 经济评论, 2012, (5): 152-160.

[SHAN Y Y, ZHAO Y L. Foreig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n industry convergence. Economic Review, 2012, (5): 152-160.]

[27]
杨建春, 李开潮.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6): 139-146.

[YANG J C, LI K C.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1(6): 139-146.]

[28]
陈琳琳, 徐金海, 李勇坚. 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路径探索. 改革, 2022, (2): 101-110.

[CHEN L L, XU J H, LI Y J.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enabled tourism: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path exploration. Reform, 2022, (2): 101-110.]

[29]
乔向杰, 唐晓云, 方忠权. 旅游产业数智赋能: 战略、治理与伦理. 旅游学刊, 2023, 38(10): 1-3.

[QIAO X J, TANG X Y, FANG Z Q.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tourism industry: Strategy, governance and ethics.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0): 1-3.]

[30]
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 273-292.

[31]
张青, 华志兵. 资源编排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述评. 经济管理, 2020, 42(9): 193-208.

[ZHANG Q, HUA Z B. Review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20, 42(9): 193-208.]

[32]
徐岸峰, 任香惠, 王宏起. 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旅游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机制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11): 31-43.

[XU A F, REN X H, WANG H Q.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smart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42(11): 31-43.]

[33]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43-1663.

[WANG J W, LU L, WANG Z F, et al.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4, 39(7): 1643-1663.]

[34]
赵昌平, 葛卫华. 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产品概念与营销创新策略. 科学·经济·社会, 2005, (2): 27-29.

[ZHAO C P, GE W H. The conception of product and the tactics of marketing innovation based on theory of experience economic.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2005, (2): 27-29.]

[35]
赵放. 体验经济的本质及其成长性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 2010, (3): 24-27.

[ZHAO F. The essence of experience economy and its growth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Front, 2010, (3): 24-27.]

[36]
王瑞婷, 宋瑞, 周功梅. 21世纪以来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述评与展望. 社会科学家, 2023, (3): 36-43.

[WANG R T, SONG R, ZHOU G M.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research in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 Social Scientist, 2023, (3): 36-43.]

[37]
冯学钢, 李志远.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动力机制、关键问题及创新实践. 上海经济研究, 2024, (9): 38-48, 59.

[FENG X G, LI Z 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riving mechanism, key issu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4, (9): 38-48, 59.]

[38]
田秋生.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6): 1-8.

[TIAN Q 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 (6): 1-8.]

[39]
韩雷, 钟静芙.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读、理论框架及实现路径.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5(6): 39-45.

[HAN L, ZHONG J F.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45(6): 39-45.]

[40]
谢朝武, 朱海, 章坤.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适配关系与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4): 1084-1106.

DOI

[XIE C W, ZHU H, ZHANG K. Fitting relationships and policy insights into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5, 40(4): 1084-1106.]

[41]
李志远, 夏赞才.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失配度时空格局探究.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44(4): 33-42.

[LI Z Y, XIA Z C. The measure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mismatch degre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4(4): 33-42.]

[42]
凌小蝶, 李云鹏, 宋潇潇. 旅游智能问答服务: 开启旅游知识挖掘与知识图谱构建. 旅游学刊, 2023, 38(10): 9-11.

[LING X D, LI Y P, SONG X X. Tourism intelligent question-answering service: Initiating tourism knowledge mining and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0): 9-11.]

[43]
焦豪, 杨季枫. 管理学视域下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 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趋势.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5, 37(2): 1-15.

[JIAO H, YANG J F. Digital platform-based ecosystems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Key scientific issues and future avenues. R&D Management, 2025, 37(2): 1-1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