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机制

  • 王心蕊 , 1, 2, 3 ,
  • 苏哲豪 1
展开
  •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珠海 519082
  • 2.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 3.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王心蕊(1991- ),女,黑龙江大庆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与城乡发展、旅游创新创业。E-mail:

收稿日期: 2025-03-03

  修回日期: 2025-05-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7215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9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3TZ0426)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drive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 WANG Xin-rui , 1, 2, 3 ,
  • SU Zhe-hao 1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Guangdong, China
  • 2. Center for Tourism, Leis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3.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the Greater Bay Area Humanity Commun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3-03

  Revised date: 2025-05-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9-28

摘要

乡村现代化转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然而,既有的现代化转型研究对旅游驱动效应的探讨仍显不足。以城郊型乡村旅游地计家墩村为例,结合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人—地—业—治”分析框架,系统剖析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型呈现出差异化表征,通过“要素重组—结构调适—功能跃迁”三阶段响应,形成了人口转型、空间重构、产业重塑和治理创新的四维协同演化格局。旅游驱动机制体现为三重效应:作为产业融合的触媒,更新乡村生产体系;作为城乡流动的通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作为乡村治理的纽带,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同时,乡村现代化转型反作用于旅游发展,展现出乡村地域系统复杂且动态的演化过程。研究突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基于“旅游介入—系统响应—转型输出”的演进路径,阐释旅游驱动乡村地域系统实现现代化跃迁的内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

王心蕊 , 苏哲豪 . 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10) : 2602 -2617 . DOI: 10.31497/zrzyxb.20251002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is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chieving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 o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has not sufficiently explored the tourism-driven mechanism. This study takes Jijiadun village, a suburba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as a case study and integrates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theory with the "people-land-industry-governance"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driven by tourism.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tourism-drive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shows differenti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a four-dimensional co-evolutionary pattern of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dustrial reshaping,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element reorganiz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functional leap". The tourism-driven mechanism is reflected in three-fold effects: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t updates the rural production system; as a conduit for urban-rural mobility, it constructs a new typ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as a bond for rural governance, it coordinates multiple stakeholders.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areas has a counter-effect on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ing a complex and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This study breaks through the urban-rural dual-opposition paradigm and constructs a "tourism intervention-system response-transformation output" analytical model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ourism triggers the modernization leap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乡村现代化转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2],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推动传统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治理等领域向现代化模式转变[3,4],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乡村单一生产功能与封闭社会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化发展的跨越[5]。乡村现代化转型涵盖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优化、生态可持续性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强调乡村整体转型和城乡互动中的功能重构[3],其核心目标既区别于以聚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改善农民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6],也不同于以人口、资本等向城镇集聚为特征的“城镇化”[7]。既有研究表明,乡村现代化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村民角色的多样化,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等方面[8-10]。然而,这一过程亦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潜力[11];二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加剧了乡村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乡村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面临重重阻力[12]。因此,如何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张力之下,推动乡村整体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3]
乡村旅游兼具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属性,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推动传统乡村向现代化转型[14,15]。从乡村本位视角来看,旅游通过资源整合重构乡村地域功能,既包含对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如通过停车场、健身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以及荒地开发为餐饮、住宿等空间再生产模式[16];也体现在通过旅游收益反哺乡村,形成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改善的良性循环[17,18]。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看,旅游活动突破传统单向的城镇化路径,促进知识、资本与文化的双向渗透:城市消费群体带来的市场需求不仅催生了乡村服务业体系[19],还通过人才回流机制[20]输入现代管理理念与技术。与此同时,乡土文化与地方资源在旅游发展和城乡要素交互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因此,旅游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活动范畴,成为触发乡村社会结构革新、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枢纽,进而系统性重构传统乡村,使其向现代化社区转型。
关于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作用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归纳为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型和自下而上的乡村自主行动型。政府引导型依托制度性框架,通过政策供给与资源调配调整乡村发展的结构性条件,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21,22],为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基础性支撑。乡村自主行动型则强调乡村的能动性,依托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传承和社会资本等内部动力[23,24],通过渐进式的功能转型,重构乡村生产要素与社会结构,推动乡村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样化功能转型[3]。旅游驱动的乡村现代化转型兼具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既遵循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又依托乡村本土资源的能动性创新,是政策响应性与内部自发性的有机结合[25,26]。然而,既有研究尚未深入剖析旅游在乡村现代化转型中的驱动效应,即旅游如何作用于乡村地域系统,触发乡村在人、地、业、治等方面的协同演化,并推动乡村持续向现代化转型。
鉴于此,本文引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以江苏省昆山市计家墩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机制。乡村地域系统理论聚焦乡村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要素配置优化与功能结构跃迁的互动机理[27,28],为解析旅游引发的乡村多维度转型提供了整合性视角。本文通过识别“旅游介入—系统响应—转型输出”的演进路径,旨在揭示旅游在推动乡村现代化转型中的独特属性与作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1 乡村地域系统理论

乡村地域系统理论聚焦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与功能的动态演化过程,认为乡村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社会文化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演变过程受到人地互动、土地制度与产业转型的协同影响[29]。该理论将“要素—结构—功能”的动态匹配作为分析乡村转型的核心范式[30],并指出,乡村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流失—土地闲置—产业低效—治理滞后”的系统性失衡,需要通过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要素注入实现空间重构[28,31]。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乡村转型—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强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系统重构,表现为乡村聚落形态重组[32]、产业结构升级[33]与治理模式创新[34]三重路径。
旅游介入乡村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从要素激活迈向功能跃迁[35,36]。在此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分法,将乡村重塑为一个在城乡要素互动影响下,由“人—地—业—治”四大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37,38]。其中,“人”系统涵盖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与人力资本流动;“地”系统涉及土地利用、生态基底与空间形态;“业”系统指向产业类型、经济结构与价值创造;“治”系统则包含治理模式、制度安排与权力关系。在乡村旅游情境下,“治”系统被纳入体系,源于旅游开发引发的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公共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诉求。乡村治理的转型能够调和旅游发展中的矛盾,从而实现秩序重构[14,39]
乡村地域系统理论聚焦“人—地—业—治”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动态耦合,为研究旅游驱动的乡村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该理论从系统性视角出发,揭示了乡村旅游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特征:即,旅游介入引致乡村在人口、土地、产业、治理等多个维度的要素重构。另一方面,其过程性视角有助于解析旅游驱动乡村转型的阶段性演化,以及旅游与乡村地域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这种兼具系统性与过程性的研究视角,突破了单要素分析的局限,能够全面呈现旅游影响下的动态变化,为研究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整合性分析框架。

1.2 研究框架

本文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结合“人—地—业—治”子系统构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分析框架

Fig. 1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ourism-driven rural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具体而言,遵循“旅游介入—系统响应—转型输出”的演进路径,在政府引导和社区行动的双向驱动下,旅游介入乡村发展,并触发乡村地域系统中的“要素重组—结构调适—功能跃迁”三阶段响应,进而实现乡村在多个维度的现代化转型。其中:
要素重组包括旅游引发人口、资本等要素的跨域流动,并创新要素组合。结构调适包括乡村系统内部“人—地—业—治”结构调整——(1)人口结构:旅游活动打破了传统封闭的乡村地域边界并重塑乡村人口结构,表现为新村民引入、外出劳动力回流与游客消费群体导入[40];(2)空间结构:旅游开发触发“地”系统功能跃迁,推动土地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与景观功能共存的复合型模式转变[16],例如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集群、撂荒地转化为景观农业园区等[41];(3)产业结构:旅游推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通过产业链延伸与要素重组,形成融合型产业体系[42];(4)治理结构:在此过程中,“治”系统发生适应性变革,传统村委主导的治理模式逐步向政府、企业、村民、游客等多主体协同共治转型[43]。功能跃迁指旅游介入引致的乡村地域功能转型,其核心是从居住承载和农业供给的基底功能向现代生产体系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复合功能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并非单向的线性发展,而是持续性互动作用的结果。这种互动作用既包括旅游活动与乡村系统内部“人—地—业—治”四个方面的动态调整,也涉及旅游发展与乡村现代化转型之间的相互反馈:乡村在“人—地—业—治”四个方面的转型影响旅游发展的规模与质量,乡村旅游引致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也在循环中不断更新。这种动态的反馈过程最终决定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方向与效果。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案例地概况

以计家墩村为例进行案例研究。计家墩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该村由两个自然村构成,包含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6人,辖区总面积约1.7 km2。在旅游发展前,计家墩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水稻和油菜种植为主,几乎没有第二、三产业。受传统农业生产的限制,计家墩村一度面临人口外流和“空心村”的困境。2015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下,昆山市锦溪镇政府有序引导计家墩村旅游发展,引入专业的文旅机构——乡伴文旅集团,对整村进行开发和运营。在保留村落原生肌理风貌的基础上,计家墩村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乡村生活共创集群”,吸引新村民入乡,以文创和慢生活为主题打造“理想村”,并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计家墩村是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典型案例。一方面,计家墩村在旅游发展后逐渐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破解了传统乡村产业单一、人口外流的困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聚落到现代化乡村社区的转变。另一方面,计家墩村的转型过程兼具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与自下而上的社区行动,体现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独特进路。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政府引导土地流转,村委会引入专业运营商整合资源,吸引新村民入乡,并鼓励新老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供给。在多方主体的推动下,计家墩村既保持了传统农业的地生产功能,又衍生出民宿、艺术展览、生态研学等新型业态,实现了旅游统合下的乡村地域系统演化。从“空心村”蜕变为“理想村”,计家墩村的发展历程彰显了旅游在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为同类型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

2.2 研究数据

研究团队分别于2023年10月19日至23日、2024年3月27日至4月2日以及2025年1月3-9日前往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一手数据。研究团队共计访谈35人,涉及六类行动主体:本地村民、新村民(在本村居住和创业的外来人口)、村民委员会成员、乡伴文旅集团管理者及职员、游客、外部观察者(了解计家墩发展但并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群体,如周边的个体从业者、专家等)。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形式,访谈内容涉及计家墩村旅游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变化。访谈文本转录共计31.76万字,访谈对象和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及主要内容

Table 1 Interview subjects and main content

访谈对象 编号 访谈主要内容
新村民 XCM-01~XCM-14 旅游发展前后发生的变化及影响;旅游在其中的作用;村民交流形式、内容;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游客互动的作用;评价与建议
本地村民 LCM-01~LCM-05
村民委员会成员 CW-01 政策了解与梳理;旅游产业的贡献与发展;治理结构特点;旅游发展带来的要求与挑战;土地政策的实施与管理;社区参与的形式与作用;未来规划与建议
企业管理者及职员 QY-01~QY-08 项目实施了解梳理;主体互动与合作了解;各主体发挥的作用;村落的更新与挑战;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与作用;未来的规划与建议
外部观察者 GCZ-01~GCZ-04
游客 YK-01~YK-03 对村落的看法与评价;与村民的交流互动;期待与建议
在实地调研中,研究团队运用观察法对计家墩村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以直观呈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同时,获取企业规划及计家墩建设过程中的图文资料,并检索文献资料与网络文本数据。具体而言:以发表时间为线索,搜集和追溯“乡伴”“Xband理想村”两个微信公众号于2016—2024年间发布的、与“计家墩理想村”相关的披露信息,系统梳理旅游发展后计家墩村的业态情况、产品创新、发展历程、商业模式、社区治理等文章共33篇;收集政府文件与工作报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相关调研报告、案例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采访报道、强村公司经营模式和各种新闻报道等二手资料,了解媒体报道中关于案例典型性所延伸的模式探索、乡建试验、发展成效等内容文章19篇。上述数据资料与实地调研数据形成三角互证,全面呈现计家墩村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旅游在其中的驱动作用。

3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型

3.1 旅游发展与乡村现代化转型

旅游介入后,计家墩村的现代化转型体现在“人—地—业—治”四个维度上,表现为人口转型、空间重构、产业创新和治理创新。

3.1.1 人口转型

计家墩村的人口转型呈现三重嬗变。首先,在人口结构上,地方政府通过本地村民动迁和新村民引入计划,布局计家墩村旅游发展,并实现人口置换。2015年,锦溪镇加快推进《锦溪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实施“以动迁腾出的计家墩村为核心的‘新乡村生活’版块规划建设,打造集农耕、乡居、集市于一体,融乡土文化、乡间风情、乡愁意蕴为一炉的乡村休闲旅游新高地”。在地方政府推动下,部分本地村民自愿搬迁至锦溪花园安置小区。与此同时,计家墩村引入乡伴文旅集团开展“理想村”建设,累计吸引117名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实现了乡村主体的重构。
其次,在观念层面,本地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逐渐适应了新村民带来的变革。旅游发展后,一些本地村民在民宿和咖啡馆中从事管家或保洁工作,也有部分村民经营零售、超市等业态。在此过程中,村民与游客及新村民的日常互动,成为观念渗透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本地村民的从业能力和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一位曾在外务工的本地村民提到,“在工厂的时候,学的都是脏话,在这边要接触游客,他们(新村民和游客)都非常有素质,我们也跟着客气(LCM-01)”。可见,本地村民的观念转型通过示范效应与模仿机制得以持续推进[44]。另一方面,人口置换与旅游发展改变了本地村民的日常活动与生活习惯。例如,“以前这边都跳广场舞,现在广场也没了,跳舞的人也不在这边了,(现在)都是游客在这边玩得多(LCM-03)”。原有的乡村休闲活动逐渐被旅游休闲活动替代,传统的社交场景亦发生改变,这进一步推动村民内化以服务为主导的新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
再次,在代际分工上,计家墩村围绕旅游产业形成了新的分工模式。过去以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人在村务农的分工模式,逐渐转变形成年轻新村民负责业态运营,留守老人从事民宿保洁或零售服务的新型代际分工模式。代际分工的转型提高了村庄的运营效率,推动了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1.2 空间重构

计家墩村“地”的现代化转型表现为空间重构,并呈现阶梯式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2017年)为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在政府主导下,计家墩村通过宅基地归并、农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合开发等政策举措,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优化。整理后的土地以租赁方式流转至乡伴文旅集团,构建了“村集体—企业—新村民”的三级租赁体系。这一模式提高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稳定的土地资源保障也为村庄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18—2020年),计家墩村在旅游消费需求驱动下,逐步实现了功能分区与建筑空间的现代化转型。在功能分区上,形成了以游客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服务集聚区、沿水系分布的休闲体验带,以及散点式布局的民宿集群。新村民到来后,引入了新的理念,推动传统民居在保留江南水乡原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实现建筑空间的转型。一位新村民表示,“我们这栋房子找了很有名的设计师去设计、装修,跟之前老的、传统的民宿,或者老民居很不一样。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房子设计得很好看、很现代、很漂亮(XCM-0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并非打破村落的原有的建筑形态,而是通过原址重建,保留村庄原有的肌理,同时契合江南水乡的定位,打造更具设计感和功能性的建筑。在此过程中,生态景观设计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计家墩村通过改造垃圾场、保护水系,以及民宿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维持绿地面积以及引入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村庄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图2清晰地呈现了乡村民居在改建前后的变化。功能分区与建筑空间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体验。
图2 未改建的乡村民居(左)vs新村民改建后的民居(右)

图片来源:实地调研拍摄。

Fig. 2 Residences of undemolished original villagers (left) and new villagers (right)

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则表现为空间功能的叠合与人地关系的重塑。以稻业种植为例,旅游发展后,稻田中增加了稻田小火车、大鹅装饰等景观元素,使其兼具农业生产功能与景观展示功能。“我们前面那一片是景观农田,它的景观意义大于实际生产意义,一些民宿主也做了农场认领,比如‘锦上溪舍’(村内的一家民宿)就做了一个有机农场,主要是养鸭、种菜、种稻米。其他区域还是以种植为主,基本上种水稻(CW-01)”。多功能叠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实质是将农业生产空间重新编码为旅游消费场景。这种空间再生产并未切断农业根基,反而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重组,不仅提升了土地的附加值,也重塑了人地关系,使村民从土地依附者转变为空间经营者。

3.1.3 产业重塑

计家墩村“业”的现代化体现了产业重塑的过程,即,从农业基底向农文旅融合的系统性演进。乡伴文旅集团进入后,以“乡村生活共创集群”为核心理念,持续引入民宿、餐饮等旅游业态。在此基础上,依托民宿集群,衍生出亲子研学、手作工坊等体验型项目,并通过“计家墩生活社群”构建起乡村生活服务体系,涵盖稻田小火车,宠物友好空间等精细化设计,带动文化创意、休闲农业等多元化文旅业态创新。此外,民宿主对产品设计、布草等有着共同需求,带动民宿相关产业在周边集聚,进一步延伸了旅游民宿的产业链条。
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计家墩村的农业与旅游业构建了更深层次的共生体系。原有的基础农田实施有机农场升级,优化生态环境。新村民秉承着循环利用的理念,将菜地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我们菜地里所有东西都不会扔掉,有些烂的菜叶重新翻进土里作为肥料,有些就烧作草木灰……虽然我们才做刚刚一年,但土质慢慢地就在变化了。接下来我们经常再这样搞个3~5年以后,我们这个土质会更好(XCM-09)”。计家墩村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升土地肥力,并对土地进行系统整改与优化利用,搭建生态农业旅游框架。而农副产品则被纳入“乡伴赋农”品牌体系进行商品化开发,通过品牌化手段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传统农产品到特色旅游商品的转变。乡伴文旅集团通过“在场展销”的方式,强化了旅游消费者对本地农产品的认同。例如,实地调研发现,“流动摊位主要开设在理想会堂(原村委大楼)后坪,除爆米花、针织艺术品等外来流动摊位外,还有由乡伴员工负责售卖的农产品摊位,以‘乡伴赋农’品牌售卖特色农产品和少量手工艺品(观察笔记)”。这种空间安排实现了旅游增值收益对农业的反哺,推动了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业态融合的质变,为旅游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3.1.4 治理创新

计家墩村通过治理创新实现“治”的现代化转型,表现为空间经营权让渡引发的权力结构调适。随着村内人口结构的改变,原本由村委会主导的治理模式逐渐向新村民自主议事转变,并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乡伴文旅集团作为“理想村”的运营管理方,承担了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协调村委、本地村民与新村民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夜间噪音问题,乡伴文旅集团组织新村民召开内部会议,达成一致决议:“我们(新村民)之间会有一些约束,比如过了10点就提醒客人不要太吵闹这些,……都是乡伴组织我们到(原)村委大楼开会,然后大家表决出来的(XCM-02)”。当乡伴文旅集团难以协调时,新村民也会向村委会反映,如有新村民提到,“前一阵子我还在向村委会反映流动摊位活动位置的问题,这种乡伴无法解决的我一般都会向上报到村委去(XCM-02)”。
在新型治理结构下,新老村民之间形成社区文明公约,并建立同行监督机制;而涉及乡村运营、发展等重大议题,则通过“商户提议—企业协调—村委裁决”三级程序进行处置。这种治理结构的转型产生了双向赋权效应[45]:新村民在获得空间经营权的同时自觉履行环境维护等义务,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村落发展建设;通过村规民约和自我管理,维持村庄的和谐与秩序,进一步推动计家墩村的现代化治理秩序的形成。与乡村传统的治理方式不同,新型治理结构中,村委的作用相对有限,更多地依赖新老村民内部的自我约束。如村委委员所述,“虽然说我们算是一个新社区,但我们村(委)里面实际上跟业主发生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多,他们内部有一个自我治理、自我协同的一个过程(CW-01)”。表2汇总了计家墩村现代化转型的维度与表现。
表2 计家墩村现代化转型的维度与表现

Table 2 Dimensio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 Jijiadun village

维度 核心 转型前 转型后
人的现代化 人口转型 本地村民为主体,空心化严重;传统农耕观念主导;代际分工以务农为核心 人口结构转型、传统观念改变、代际分工重组
地的现代化 空间重构 土地分散利用;土地功能以农业为主 土地资源整合、建筑形态更新、空间功能叠合
业的现代化 产业重塑 水稻种植业,产业链单一 多元业态融合、产业链条延伸
治的现代化 治理创新 村委会集中决策的垂直管理模式 新型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创新

3.2 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机制

在乡村现代化转型进程中,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响应形成双向驱动机制,成为旅游介入乡村地域系统的关键力量。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土地流转政策以及旅游规划等手段,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有效破解了传统乡村在基础设施薄弱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方面的困境,为市场力量的介入创造了制度接口。与此同时,旅游发展带动资本下乡、人才返乡与游客入乡,社区内部发展动力被激活,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响应。在这一双向驱动的作用下,旅游成功介入乡村地域系统,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并为乡村治理功能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成为乡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3.2.1 旅游作为产业融合的触媒:驱动生产体系转型

旅游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特性,尤其在乡村地区,其与农业、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有力提升乡村生产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其中,旅游发挥产业融合触媒的作用,加速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与优化升级,并持续推动乡村地域功能跃迁,构建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具体作用路径如下:
旅游产业的市场导向为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背景下,旅游产业通过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产生产业触媒效应。新村民导入城市消费理念,创办了陶艺工建坊、旅游民宿、亲子研学等旅游业态,填补了传统农业价值链的缺口。游客的需求偏好和消费行为则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供给,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的产业形态转变。例如,亲子游需求增长催生了休闲农业、稻田小火车等体验项目。在旅游经济渗透下,乡村地域系统呈现出显著的产业融合特征。计家墩村通过建设东方荡生态公园、农耕互动区等差异化功能分区,使旅游消费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构建了涵盖农文旅的现代化生产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生产体系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传统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开发赋予了土地消费符号价值与景观溢价能力,使乡村空间从封闭的单一生产单元转变为开放的复合功能载体。村集体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通过环境治理、项目开发、活动运营等形式反哺旅游发展,形成了正向的动态反馈机制。最终,旅游作为产业融合的触媒,推动了乡村地域功能的重构与传统产业的升级,实现了乡村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3.2.2 旅游作为要素流动的通道: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旅游作为城乡流动的通道,打破了乡村封闭的资源系统,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与循环修复[46]。外来民宿投资者携入的文旅运营知识与城市消费客源,与村集体整合的宅基地资源形成要素互补,推动了乡村物质空间的现代化转型。技术要素的跨域配置重构了城乡交互界面[47],美团、携程等数字平台通过流量导引和技术赋能,将城市客源及服务标准引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在地化生产与流通的封闭循环。人才要素的流动则体现为旅游推动下的市民下乡和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据村委委员描述,计家墩村发展旅游后,每年大概能解决70位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需求,返乡村民可以在民宿担任管家、参与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带来的城乡要素流动,使乡村资源突破地域限制,融入更广阔的生产与消费网络。
另外,旅游推动城乡文明在流动中实现深度互嵌。资本与技术流动重构了乡村物质空间与生产关系,而游客与村民的互动则形成文化符号的跨域传播。城市消费观念、审美标准与服务意识逐渐融入乡土社会。例如,村民主动改造民居、引入驿站及金融服务,既延续乡土经验,又实现了“耕作惯习”向“服务意识”的转变,推动了乡村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此同时,乡村的在地化经验也为城市文明提供差异化价值。这种互嵌并非单向输出,而是通过资源互补与认知迭代,形成城乡共生发展的新生态。旅游成为城乡二元结构消解的重要介质,既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又重塑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图景。由此可见,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型不仅是乡村单一空间的转型,更是城乡关系的现代化转型。

3.2.3 旅游作为乡村治理的纽带: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模式

旅游作为乡村治理的纽带,通过利益联结与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实现了治理模式的创新性重构。传统乡村治理是行政引领下的村民自治,聚焦农业生产秩序与村民基本福祉的单一目标,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催生了“经济—社会”双重价值平衡的新型治理体系。计家墩村的实践表明,当新村民将个人资产深度绑定村庄发展时,“让村子越来越好(XCM-02)”成为各方主体的共同愿景;利益联结进一步驱动治理目标向营商环境优化、消费体验管控等市场化维度延伸。这种目标转型倒逼治理工具创新:村集体通过“底线监管+权力让渡”构建弹性治理框架,既保留土地权属监管等职能,又将公共空间管理、服务标准制定等权利赋予多元主体,形成基于风险共担的治理契约。这种转型本质上体现了契约精神与乡土伦理的动态调适,通过制度化手段将市场要素有机融入传统治理体系。
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治理,旅游创造了“政府—企业—新村民—本地村民”的四维治理场域。各主体的差异化诉求形成了张力网络:政府需确保土地政策合规性,企业追求投资可持续回报,新村民强调经营自主权,本地村民关注收益分配公平性。因此,多元主体之间需要构建动态协商机制,进而推动治理规则从乡土惯习向现代化的契约框架演化。例如,新村民通过租赁合同将环境维护义务与社区发展目标相捆绑,其违规行为不仅面临合同约束,更在熟人社会网络中产生声誉压力。由此形成的“规则共识+利益制衡”治理逻辑,使乡村形成兼顾市场规律与社会资本的协同治理,最终实现治理体系从刚性管理向弹性共治转型。
综上所述,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互动过程,遵循“旅游介入—系统响应—转型输出”的演化路径,其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旅游介入乡村地域系统后,发挥了产业触媒、空间通道和治理纽带三重效应,触发乡村“人—地—业—治”四个子系统协同演化:以人口流动重塑乡村人力资本结构,以土地功能搭建新型城乡界面,以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动价值创造,以治理体系创新促进多主体协同。在此过程中,政府引导与社区行动双向驱动,推动乡村地域功能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产业体系跃迁,促进城乡文明互嵌与多主体协同共治,进而实现乡村在生产体系、城乡关系和治理体系上的现代化转型。
图3 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机制

Fig. 3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driven rural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聚焦旅游驱动下的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以计家墩村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首先,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现代化转型呈现出差异化表征与“人—地—业—治”四维协同演化模式。表现为:(1)人口转型——通过本地村民动迁、新村民嵌入和代际分工重组实现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升级,实现传统农耕观念向服务型思维的认知转型;(2)空间重构——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功能区分和叠合利用,推动农业生产空间向旅游消费场景持续转型;(3)产业重塑——依托农业基底活化、文旅业态衍生和产业链条延伸,构建农文旅互嵌的产业共生系统;(4)治理创新——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创新。
其次,旅游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和自下而上的社区行动介入乡村地域系统,并通过三重效应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具体而言:(1)产业触媒效应——作为产业融合的触媒,旅游通过市场导向与多主体参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2)空间通道效应——作为城乡流动的介质,旅游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城乡流动,弥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产业之间的断裂,推动城乡文明互嵌,实现城乡关系的现代化转型;(3)治理纽带效应——作为乡村治理的纽带,旅游通过多元主体的利益联结,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最后,旅游驱动效应通过“旅游介入—系统响应—转型输出”的演进路径得以实现;同时,乡村现代化转型反作用于旅游发展,使乡村地域系统呈现出复杂、动态的演化过程。区别于传统的工业化路径,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转型存在其特殊性及情境约束条件。计家墩村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乡村,其空间特征放大了旅游驱动效应,进而提升了转型效能。此外,政策上的制度弹性及社区治理的包容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过程与结果。因此,旅游驱动下的乡村转型具有空间、制度、文化上的交互性,这进一步彰显了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4.2 讨论

传统现代化理论对旅游驱动效应的关注不足[3],忽视了旅游影响下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本文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和治理转型中的特殊机制与路径,并深入剖析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与作用机制。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旅游在驱动乡村治理与乡村现代化中可能的作用路径[48,49],但本文进一步深化了旅游介入乡村地域系统后的作用机制,并特别强调了治理维度在其中的重要性。在理论层面,突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创新性提出旅游作为“产业触媒—空间通道—治理纽带”的三重驱动效应,阐释其通过“要素重组—结构调适—功能跃迁”推动乡村地域系统持续演化,为理解旅游驱动下的乡村转型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通过解构计家墩村从传统农业聚落到现代化乡村社区的转型路径,识别了旅游驱动下“政府引导制度供给—专业运营商整合资源—村民参与服务供给”的三元协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城郊型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中文化要素的转型表征尚不突出,这主要是因为计家墩作为城郊乡村,其文化形态本就处于城乡文明的交汇地带,因而与偏远的传统乡村在旅游开发中所呈现的乡土文化变迁有所不同。此外,社会意识往往具有滞后性[50],物质空间重构与治理结构调适削弱了对文化维度的关注,这可能导致深层次的文化转型滞后于其他方面的变化。
本文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其一,乡村旅游不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推动乡村在多个维度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对于适宜发展旅游的乡村,以资源创造性转化与文旅业态创新为核心,整合“政府—企业—村民”主体优势,完善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但也需要警惕旅游自身的季节性与脆弱性风险,建立动态性的制度调适与社区创新机制。其二,乡村现代化转型不可避免地涉及多元主体,应通过构建“共生契约”实现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例如,资本下乡应超越“空间运营商”角色,通过利润共享和技能培训形成社区利益共同体;同时,可建立新老村民技能互补平台,如培训本地村民参与数字化运营,引导新村民开展乡土文化导览等。以制度赋权与能力共建,推动兼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转型。
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一方面,案例地位于长三角核心腹地,优越的区位条件可能会放大旅游驱动效应,未来需对比其他类型的乡村,检验理论框架的普适性。另一方面,未充分评估外部冲击对旅游驱动模式的韧性考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乡村韧性理论,探讨旅游驱动下乡村地域系统面临外部冲击的适应性机制,以构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 2025-02-23.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Opinions on Further Deepening Rural Reforms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htm 2025-02-23.]

[2]
吴向阳, 张晓敏.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现代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农业经济, 2024, (7): 67-69.

[WU X Y, ZHANG X M. Mechanism and path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4, (7): 67-69.]

[3]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互动与重塑: 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 基于广西S村的案例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4, 24(4): 24-38.

[QIU Y B, WANG J G, LI R. Interaction and remodeling: The action logic of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S village in Guangxi.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4): 24-38.]

[4]
邓玲, 王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的现代化转型. 甘肃社会科学, 2019, (3): 101-108.

[DENG L, WANG 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19, (3): 101-108.]

[5]
李思梦, 杨忍, 龙花楼. 全球乡村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示. 地理学报, 2024, 79(4): 854-872.

DOI

[LI S M, YANG R, LONG H L.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global rural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r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79(4): 854-872.]

DOI

[6]
刘继斌, 伊梦晗, 杜雪, 等. 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地理科学, 2025, 45(2): 326-338.

DOI

[LIU J B, YI M H, DU X, et 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oriented toward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5, 45(2): 326-338.]

[7]
WANG X R, HUI E C, CHOGUILL C, et al. The new urbanization policy in China: Which way forward?.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7: 279-284.

[8]
朱媛媛, 张瑞, 陈慧媛, 等. 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空间优化及调控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12): 2362-2376.

DOI

[ZHU Y Y, ZHANG R, CHEN H Y, et al. 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regulating paths of rural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Daye city, Hubei provin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3, 42(12): 2362-2376.]

DOI

[9]
杨忍, 罗秀丽. 发展转型视域下的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热带地理, 2020, 40(4): 575-588.

DOI

[YANG R, LUO X 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rural space diversific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ropical Geography, 2020, 40(4): 575-588.]

DOI

[10]
孙迎联, 贾海刚.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现实图景与优化路径. 农村经济, 2024, (11): 1-10.

[SUN Y L, JIA H G. The value logic, realistic picture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promoting the common wealth of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Rural Economy, 2024, (11): 1-10.]

[11]
郑有贵. 论城乡融合发展: 对由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的路径探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5, (1): 98-108.

[ZHENG Y G.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 path from the dilemma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25, (1): 98-108.]

[12]
陈坤秋, 江奕涵, 龙花楼, 等. 数字化下的乡村跨界治理机制与重构路径: 以邛崃市陶坝村“为村”工程为例. 地理研究, 2024, 43(12): 3289-3300.

DOI

[CHEN K Q, JIANG Y H, LONG H L, et al. Mechanism and restructuring path of rural cross-border governance under digitization: A case study of wecountry project of Taoba village, Qionglai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4, 43(12): 3289-3300.]

[13]
豆书龙, 朱晴和, 周静, 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发展脉络和展望. 农业经济问题, 2024, 45(3): 54-71.

[DOU S L, ZHU Q H, ZHOU J,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4, 45(3): 54-71.]

[14]
孙九霞, 张凌媛, 罗意林.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18-334.

DOI

[SUN J X, ZHANG L Y, LUO Y 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18-334.]

[15]
明庆忠, 韩璐. 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4, 58(1): 46-58.

[MING Q Z, HAN L. Research on the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tourism value co-creation to promote rural modernization in ethnic villages.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24, 58(1): 46-58.]

[16]
GAO C L, CHENG L. Tourism-driven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 An empirical observation. Land Use Policy, 2020, 95: 104609,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0.104609.

[17]
ZHU Y, CHAI S S, CHEN J Q, et al. How was rural tourism developed in China?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hina's evolving rural tourism policie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4, 26(11): 28945-28969.

[18]
范建华, 黄小刚. 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基于鹤庆县的考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3): 70-77.

[FAN J H, HUANG X G. Empowering Chinese-style rural modernization with distinctive cultural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Heqing county. 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1(3): 70-77.]

[19]
张雪晶, 陈巧媛, 李华敏. 从体验对象到体验场域: 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组态分析. 旅游学刊, 2022, 37(5): 33-44.

[ZHANG X J, CHEN Q Y, LI H M. From experiencing object to experiencing field: A configuration analysi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Tourism Tribune, 2022, 37(5): 33-44.]

[20]
孙九霞, 王淑佳. 新时期乡村旅游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研究框架.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06-221.

DOI

[SUN J X, WANG S J. The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by rural tourism in the new era.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3, 13(2): 206-221.]

DOI

[21]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ZHANG F G, LIU Y S. Dynamic mechanism and models of 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2): 115-122.]

DOI

[22]
SUN P, ZHOU L, GE D Z, et al. How does spatial governance drive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farming areas?.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1, 109: 102320, Doi: 10.1016/j.habitatint.2021.102320.

[23]
张戬, 吴孔森, 王子侨, 等. 产业发展背景下黄土高原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演化: 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23, 42(5): 1285-1306.

DOI

[ZHANG J, WU K S, WANG Z Q, et al.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farmers' livelihood evol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hangw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3, 42(5): 1285-1306.]

[24]
LI Y R, FAN P C, LIU Y S. What makes better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Evidence from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typical villag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9, 83: 111-124.

[25]
杨馥端, 窦银娣, 易韵, 等. 催化视角下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57-374.

DOI

[YANG F D, DOU Y D, YI Y, et al.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ourism-driven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is: Taking Banlia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2): 357-374.]

[26]
吴茂英, 张镁琦, 王龙杰. 共生视角下乡村新内生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以杭州临安区乡村运营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2097-2116.

DOI

[WU M Y, ZHANG M Q, WANG L J.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neo-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A case study of rural operation in Lin'an district, Hangzhou.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8): 2097-2116.]

[27]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511-2528.

DOI

[LIU Y S, ZHOU Y, LI Y H. Rural regional syste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12): 2511-2528.]

DOI

[28]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DOI

[LIU Y S.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4): 637-650.]

DOI

[29]
周晓芳, 邓俊. 中国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地域系统类型划分. 地理学报, 2024, 79(2): 515-533.

DOI

[ZHOU X F, DENG J.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 types of areal system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79(2): 515-533.]

DOI

[30]
龙花楼, 屠爽爽.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581-590.

DOI

[LONG H L, TU S S.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rural restructuring.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5): 581-590.]

DOI

[31]
FAN J, LI S S, SUN Z R, et al. The 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system equilibrium of urban and rural territori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2, 32(7): 1203-1224.

DOI

[32]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 地理科学, 2020, 40(4): 509-517.

DOI

[TU S S, LONG H L. The theoretical cogni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restructuri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4): 509-517.]

DOI

[33]
邱俊杰, BENFICA Rui, 余劲.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特征、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 23(5): 53-66.

[QIU J J, RUI B, YU J.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riving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ina.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23(5): 53-66.]

[34]
龙丽波, 李梁. 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创新: 从“乡政村治”转向“乡村共治”. 理论探索, 2024, (5): 85-91.

[LONG L B, LI L. Innov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From "rural governance by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village self-governance" to "co-governance of rural and township".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24, (5): 85-91.]

[35]
徐雨利, 龙花楼, 屠爽爽, 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重构的理论解析与模式研究: 以广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3): 434-445.

DOI

[XU Y L, LONG H L, TU S S, et al.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models of rur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in Guangxi.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3): 434-445.]

[36]
LIU Y L, CHIANG J T, KO P F. The benefits of tourism for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3, 10(1): 137.

[37]
徐虹, 张行发. 人—地—业—治: 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旅游导刊, 2023, 7(6): 1-21.

DOI

[XU H, ZHANG X F. Human-land-industry-governance: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rural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23, 7(6): 1-21.]

[38]
李鑫, 马晓冬, 胡嫚莉. 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研究. 地理研究, 2022, 41(7): 1981-1994.

DOI

[LI X, MA X D, HU M L. The mutual feedback mechanism of human-land-industry factors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7): 1981-1994.]

[39]
谭林, 陈岚. 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机制及路径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7): 1829-1847.

DOI

[TAN L, CHEN L.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7): 1829-1847.]

DOI

[40]
王学基. 旅游驱动的“城乡两栖”与城乡共享空间建构. 旅游学刊, 2024, 39(6): 9-11.

[WANG X J. Tourism-driven "urban-rural amphibious"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shared space. Tourism Tribune, 2024, 39(6): 9-11.]

[41]
SU M M, WALL G, XU K J. Heritage tourism and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of a resettled rural community: Mount Sanqingshan World Heritage Site, Chin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6, 24(5): 735-757.

[42]
马斌斌, 豆媛媛, 贺舒琪, 等. 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经济地理, 2023, 43(6): 192-201.

DOI

[MA B B, DOU Y Y, HE S Q,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43(6): 192-201.]

DOI

[43]
彭华, 何瑞翔, 翁时秀. 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的多主体共治模式: 以福建泰宁水际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8, 37(12): 2383-2398.

DOI

[PENG H, HE R X, WENG S X.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Shuiji village in Taining county, Fuji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12): 2383-2398.]

[44]
ZHANG Y, XU H, JIA R R, et al.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 action logic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munity mobilization in rural tourism. Elementa: Science of the Anthropocene, 2022, 10(1): 00006, Doi: 10.1525/elementa.2022.00006.

[45]
邱琳, 向德平. 乡村振兴中的赋权及其可持续效应: 以宁波滕头村为例.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3, (5): 82-90.

[QIU L, XIANG D P. Empowerment and its sustainable effec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engtou village of Ningbo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3, (5): 82-90.]

[46]
孙九霞, 王学基. 城乡循环修复: 乡村旅游建构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与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1): 25-32.

[SUN J X, WANG X J. Urban-rural cycle restoration: The framework and issues for rural tourism to construct a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21, 42(1): 25-32.]

[47]
周国华, 龙花楼, 林万龙, 等. 新时代“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1919-1940.

DOI

[ZHOU G H, LONG H L, LIN W L, et al. Theoretical debate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8): 1919-1940.]

[48]
刘民坤, 邓小桂. 旅游驱动乡村治理: 城乡要素流动视角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旅游学刊, 2025, 40(2): 15-29.

[LIU M K, DENG X G. Tourism-driven rural governance: An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 flow. Tourism Tribune, 2025, 40(2): 15-29.]

[49]
樊友猛. 乡村旅游驱动的乡村现代化: 路径、挑战及应对. 旅游学刊, 2025, 40(4): 61-78.

[FAN Y M. R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rural tourism: Path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Tourism Tribune, 2025, 40(4): 61-78.]

[50]
李重, 林中伟. 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涵、基本矛盾与破解之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22(6): 39-48.

[LI Z, LIN Z W. The connotation, contradictions and solutions of 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2(6): 39-4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