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中国区域专业市场演化过程与路径升级研究——以芜湖峨桥茶市为例

  • 韩玉刚 , 1, 2 ,
  • 叶雷 1, 2 ,
  • 吕爱华 1
展开
  • 1.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芜湖 241002
  • 2.芜湖市乡村振兴学院,芜湖 241002

韩玉刚(1978- ),男,河南固始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经济与经济地理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4-06-07

  修回日期: 2024-08-0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2-2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1192)

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3AH040017)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path upgrading of regional specialized marke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Eqiao tea market, Wuhu

  • HAN Yu-gang , 1, 2 ,
  • YE Lei 1, 2 ,
  • LYU Ai-hua 1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China
  • 2. Wuhu Rural Rvitalization College, Wuhu 241002, Anhui,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6-07

  Revised date: 2024-08-08

  Online published: 2025-02-21

摘要

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以芜湖峨桥茶市为例,结合实地访谈数据,从关键行动者视角,解析了多尺度环境中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的机制。研究发现:(1)峨桥茶市经历了雏形形成、快速扩张和功能拓展三个阶段,对应的是从无到有、从内到外、虚实融合三次路径升级过程。先导农户主导的衍生机制、基层政府主导的集聚机制、茶商群体主导的扩散机制,分别驱动了峨桥茶市的三次路径升级。(2)提出了中国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的机理,是经济与非经济关键行动者和参与者,整合多空间尺度区域资产,全面响应制度与政策激励,匹配市场需求的结果,即社会力作为基础动力、市场力作为核心动力、政府力作为辅助动力三者合力驱动实现。

本文引用格式

韩玉刚 , 叶雷 , 吕爱华 . 中国区域专业市场演化过程与路径升级研究——以芜湖峨桥茶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 40(3) : 652 -666 . DOI: 10.31497/zrzyxb.20250306

Abstract

Regional specialized markets are crucial for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related to modern rural services and the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choice of new paths for regional specialized markets is a hot topic in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path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specialized market in a multi-scale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 actors. We take Eqiao tea market in Wuhu,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draws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document analysis, field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Eqiao tea marke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embryonic formation, rapid expansion and functional expansio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three path upgrading stages from scratch, from inside to outside the region, and from real spa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al and virtual space. (2) The derivation mechanism led by pioneer farmers, the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l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led by tea merchants, respectively, have promoted the three paths of upgrading. (3) The path upgrad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specialized markets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types of key actors and participants integrating regional asset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responding to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incentives to meet market demand. Among them, market force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social force as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and government force as the auxiliary driving force have jointly promoted the upgrading processes. Eqiao tea market grows in the underdeveloped rural field, the innate foundation does not have the core information and channel advantages of the professional market. Its path upgrading process and unique enrichment effect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case study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paths in disadvantaged regions in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future expectation into the regional path upgrading and finds that that key actors in the Eqiao tea market, guided by futur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environmental expectations, have engaged in a series of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which in turn have contributed to its three path upgrad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tends the traditional path dependence theory and regional path upgrading research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by focusing on the two-stag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e past foundation and the present context. Moreover, this paper deepens the regularity perception of the regional path upgrading process and enriches the case of path upgrading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后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从不同侧面强调乡村如何振兴,标志着党和国家推动乡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专业市场是振兴现代乡村服务业和农特产品加工流通业的重要载体,是国内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交易组织、信息交换、费用节约等方面优势明显,在促进农特产品流通、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区域专业市场依旧在国内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专业市场也同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集散中心节点(如浙江义乌)。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产品的流通渠道更加多元,部分区域专业市场的产品批发数量、摊位数及营业面积等均有所下降,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疲态”。在此背景下,对区域专业市场发展演化过程与路径升级展开研究,符合国家当前乡村振兴和“双循环”战略的重要需求,有助于理清区域专业市场嬗变过程,进而找到其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外在表现是区域现有产业的增长、新产业的涌现和区内企业在价值链上的迭代升级。国内外学者围绕发达区域的路径创造、专业化区域的路径突破、欠发达区域的路径升级,进行了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相关理论涉及宏观尺度的区域经济收敛与发散、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中观尺度从产业和行业层面切入的区域竞争力、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理论;微观尺度从企业层面切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等。区域新路径发展问题是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可持续性转型研究和期望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2,3]。不同的路径形式与不同路径发展机制相关联,学者们从区域内部与外部多空间尺度的资产整合、多元行动者的个体集体行动与系统能动性、区域新产业成长的知识过程与非知识过程的共同作用、制度变迁与国家调节等多维度融合的角度,建构了解释区域新路径发展的理论解析框架。区域新发展路径是微观层面企业行为的结果,从企业升级到产业升级再到区域升级,表现为内在的一致性,战略耦合理论、区域内卷化学说等[4]很好地解释了区域升级的一般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现有的研究对区域本身独特的经济地理特征关注不足,对基于时间的区域新路径发展的过程性、基于空间的地理性探究不足以及基于时空耦合的互动性探究不足。在实证研究方面,制度与产业的协同演化与区域新路径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未来预期与路径选择初期之间的关联的研究,欠发达地区及专业化地区如何实现新路径突破与升级等均需要加强。
综上所述,当前在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叠加影响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受发展惯性的影响,大部分区域专业市场呈现发展速度变慢、区域黏性变弱、集散功能降低等“疲态”。在此背景下,需要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区域专业市场发展演化的规律性问题和未来新路径发展的选择问题。因此,本文以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架构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了在信息、区位和渠道等方面优势并不明显的安徽芜湖峨桥茶市为案例,围绕多空间尺度的区域资产、关键行动者个体和集体行动、参与者与制度环境的互动这三个核心变量,从关键行动者视角,解析了多尺度环境中传统区域专业市场发展演化的过程和路径升级机制。并从微观方面关键行动者的个体行为到组织化的集体行为的切变、参与者个体到集体与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互动效应的角度,解析了区域路径升级进行的过程和机理,深化了演化经济地理学传统的路径依赖理论,通过对区域路径升级规律的认知,丰富了中国欠发达区域、品类单一的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研究的现实案例。

1 理论分析框架建构

1.1 多空间尺度的区域资产

区域资产是其路径创造的基础[5-7]。区域长期累积的资产会影响其未来产业方向[6]。学者们尝试从更多的视角讨论区域新路径发展[2,8-10]。传统研究局限在区域内部,往往仅通过资源禀赋和地域资产来判定投资的区位选择[11,12];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将区域发展视为区域资产与全球生产网络“战略耦合”的结果[13]。全球生产网络框架更有包容性,能够将空间资源多尺度互动和嵌入性等变量纳入分析,探讨多尺度制度动态在区域产业新路径发展中的作用[14],从而对新路径发展进行多尺度、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区位条件[15]、区域资产[16]和全球竞争动态[17]是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三个重要尺度。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18]、资源禀赋[19]和制度环境[4]等,决定了本土和跨国企业之间博弈的能力;区域资产是基于Storper[20]提出的框架,认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区域整体的技术基础、生产组织状况和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全球竞争动态给产业升级带来机会[21],创造本土产业升级的路径,并影响产业升级的结果[22]

1.2 关键行动者个体与集体行动

关键行动者个体与集体行动是指在实现特定目标或推动变革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个体行动是指单个人在特定领域或行业中采取的行动[23],而集体行动是社会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的协同行动[24]。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路径创造是关键行动者有目标的战略行动[25]。不同类型的主体在区域新路径发展的演变中各自发挥着作用[26]。全球价值链(GVC)为行动者的学习、实践和升级提供不同的机会窗口[27]。区域主体并不是完全被动,而是有目的地调动区域资源与网络中的跨国企业进行要素交换[28]。区域升级的机会和路径不仅取决于其自身意愿,还受到全球领先企业、本土企业和国家(地区)制度三者共同影响[4]。GVC研究没有将影响价值链链条构成和价值分布的非企业行动者纳入分析框架,也忽略了价值链嵌入的地理环境的作用等问题。在理解与解释区域新发展路径的形成时,要考虑个体行动者和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互动。

1.3 参与者与制度环境的互动

制度是经济主体之间在规则和法规基础上发展的相关且相对稳定的社会互动[29],制度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的区域新路径发展的研究却没有体现其重要性[30]。区域是多层次政策、行动者和制度设置相互作用的场所。区域包容性的制度环境为尝试新事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31]。在制度层面也可能发现新路径发展的障碍[32],但参与者通过行动可以适应和改变制度环境。区域内的参与者不限于仅在区域这一尺度范围内使用可用资源,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将新的思想、技术、知识等从区域外引入[33],并且逐渐转化为内生资源。本地企业强烈的地方主动性和本国优势,如本土文化和社会优势,能为克服问题提供重要支撑[34]。制度本质上是多尺度的,地方、区域和国家多尺度的制度相互作用、不断协调以有效地参与区域发展战略[34]

1.4 理论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不同阶段的关键行动者,其对区域历史和现实的内外部资产的整合能力、与当期不同层级制度和政策资源的互动能力,将会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及群体的组织化行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三者合力将会共同驱动区域发展新路径的形成和传统路径的升级。基于此,本文在演化经济学传统的路径依赖理论范式的基础上[35,36],结合专业市场的主要特点,从关键行动者视角,构建多尺度环境中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图1)。
图1 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的分析框架

Fig. 1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regional specialized market path upgrading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峨桥茶市始建于1980s初,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距芜湖市区19 km,由峨桥老茶市、峨桥国际茶城、瑞丰国际茶博城三个部分组成。1992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视察峨桥茶市,为其题名“江南第一茶市”。1997年被国内贸易部确定为国家级茶叶专业批发市场;1999年被国家国内贸易局确认为全国首批八十一家重点联系市场之一,后又被评为“全国重点茶市”“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等。“买全国茶,卖全国茶”成为峨桥茶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截至2020年,峨桥茶市占地面积达到25.8 km2,约1800家店面,年销售额约50亿元。汇集茶品1200多种;冷链仓库容量30万m3,可同时储存茶叶600万kg;16家快递物流企业设立运营中心;44家茶叶包装制罐配套企业汇聚,年销售额达10亿元。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深入了解芜湖峨桥茶市的嬗变过程,厘清茶农、茶商、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行动者在峨桥茶市演进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团队于2019年4月、2022年7-9月、2023年5-7月,对峨桥茶市进行了多轮实地调研,对部分茶商、茶农、茶企、电商企业、物流企业、芜湖市政府、三山区政府和峨桥镇政府的领导干部进行访谈。此外,结合峨桥镇政府2022年开展的峨桥茶商统计调查工作,收集了在全国各地从事茶叶加工、销售的1636家峨桥籍茶商资料。

3 结果分析

3.1 芜湖峨桥茶市路径升级的过程

芜湖峨桥茶市的路径升级过程,从时间演化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和驱动机制表现不同。

3.1.1 第一阶段(1978—1990年):芜湖峨桥茶市雏形形成阶段

1970s末—1990s初,芜湖峨桥露天茶叶集市形成。1978年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大力发展经济,民间茶叶交易合法化,加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活力被激发。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品类茶叶产量也大大增加,丰富了市场货源。芜湖市峨桥镇历史上有一些农户世代经营茶叶生意,农民公社化后,贩茶活动基本停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地农民看到了政策机会,又做起了茶叶生意,原本走街串巷式的营茶方式改为坐地销售,茶叶摊贩们聚集在峨桥镇农机厂旁的老街上,露天茶叶集散市场雏形形成。同时期繁昌县、峨桥镇政府主导成立“繁昌县花茶厂”“繁昌县茶厂”等企业,开展茶叶加工和销售业务,年加工能力达100万kg,培育出一批年销售额几十万元的茶叶经销大户。
这一时期峨桥茶市的主要特征是“有市无场”,为自发形成的露天集市,茶叶交易的集聚效应显现。据统计,1980s末期,峨桥茶市虽然还只是自发形成的露天集市,但已经集聚了经销茶叶的企业和个体户高达约3000户,年茶叶吞吐量约150万kg,年交易额达5000万元以上,茶叶销售量名列全国第三,成为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叶交易的主要形式以现货批发为主。峨桥当地农户主要在皖南的黄山、宣城、太平等地采购茶叶,到峨桥露天集市及周边的南京等城市售卖,销售对象以次级的茶叶销售商为主,销售形式以批发为主。

3.1.2 第二阶段(1991—2014年):芜湖峨桥茶市快速扩张阶段

1990s初—2010s初,固定摊位市场形成阶段。峨桥茶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快速扩张阶段。从1990s起,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先后到峨桥茶市考察,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官方新闻媒体报道峨桥茶市情况。原繁昌县委、县政府加大峨桥茶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峨桥茶市一期、二期工程,于1993—2003年间相继建成,峨桥茶市总占地面积达15 km2,经营面积达13.5 km2,茶叶运输与商客进出更加畅通有序。2001年首届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在峨桥召开,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其后作为例会每年在峨桥举办一次,形成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峨桥茶市也先后获得“全国专业茶叶批发市场”“国家国内贸易局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全国重点茶市”等荣誉称号。
这一时期峨桥茶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茶市内部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茶市经营门面1000余家,摊位3000多个;茶叶仓储方面,峨桥茶商自建保鲜库500多个,保鲜仓储总容量达7万m3。其二,外部市场规模效应显现。从销售茶叶品类品种上看,茶市经营的茶叶共有1200余种;部分峨桥茶商走出去,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峨桥茶庄”茶叶分销机构;有的城市还辟有“峨桥茶叶一条街”。“买全国茶、卖全国茶”的规模效应明显。其三,市场扩张迅速,销售模式升级。购销方面,峨桥茶商到国内主要的产茶省直接大批量采购茶叶,在峨桥茶市销售;部分外地茶商也在峨桥茶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峨桥当地茶商同市经营,“外省茶叶占当地茶叶交易总量的约80%”;销售模式也从现货批发、零售扩大到大宗期货交易、代购代销、联购分销等形式。

3.1.3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芜湖峨桥茶市功能拓展阶段

2015年至今,峨桥茶市茶产业链、茶商网络、专业市场功能全面拓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渠道电商交易发展迅速,2015年峨桥茶市三期工程,峨桥瑞丰国际茶博城的建成,成为峨桥茶市茶叶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的重要支撑平台,茶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峨桥茶市已形成生产、加工、包装、制罐、销售、冷链、仓储、茶制品一体化完善配套的产业链。集聚了茶叶包装、制罐、制杯企业44家,有30多家茶商在全国茶叶主产区建有生产基地;有约3万峨桥茶商,在国内外开设近15000家茶叶销售门店;部分年龄较小,受过高等教育的茶商,开始通过各种线上平台销售茶叶,降低了成本,利润率提升了约10%。部分从事茶叶出口的茶商,在原有的俄罗斯、东南亚、欧美等地市场经营的基础上,又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茶叶销售网点。
这一时期峨桥茶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实体茶市的功能拓展。在茶叶博览交易馆、全国茶品牌总部基地、5G茶旅直播小镇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拓展了峨桥茶市的电子交易、茶文化展示、茶叶博览等功能。其二,峨桥茶商网络覆盖全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点多面广的特色销售网络。其三,交易模式数字化转型。峨桥茶市发展进入传统的线下批发、零售经营与线上“直播带货”交融的双渠道发展阶段。

3.2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专业市场路径升级机制

从峨桥茶市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关键行动者构成不同,其所采取的关键行动不同,推动着峨桥茶市的升级方向也不同,本部分结合前文的三个阶段,将从多空间尺度的区域资产、关键行动者个体与集体行动、参与者与制度环境的互动三个维度,具体探讨峨桥茶市不同阶段路径升级的驱动机制。

3.2.1 先导农户主导的衍生机制推动峨桥茶市从无到有的路径升级

(1)区域内资产的“激活”与外部市场的整合
独特的区域、自然地理背景促成了峨桥商业活动传统。从市域尺度看,历史上芜湖的商业就比较发达,是安徽省内第一个开埠的口岸,是当时长江流域的第三大口岸。从镇域尺度看,峨桥镇地处皖南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圩区的交界处,山区与圩区的不同农产品、山货特产的交易多经过这里,历史上也是古徽州茶叶水运的必经之路,是茶叶生意人的聚集地。
种茶卖茶历史传统的“启蒙”作用和知识储备。据《繁昌县志》记载,浮山产茶,当地茶农每到茶叶上市期,靠一条扁担肩挑茶叶,游走于大街小巷贩卖茶叶。当地还有一些人家世代经营茶叶生意,将山区茶叶贩运至峨桥商埠交易。
水路交通直通外部市场的有利条件。峨桥镇处于长江支干流漳河、峨溪河的交汇处,漳河码头濒临长江,水上交通便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为低廉的运输成本,通过水路将大批量的茶叶送到“长三角”区域的主要城市,有利于外部茶叶市场的拓展。
(2)先导农户生存压力下的个体和集体行动
生存压力下先导农户的个体行动,引致的峨桥农户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峨桥茶市形成的关键内驱力之一。历史上峨桥镇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峨桥镇人约2万,土地1320 hm2,人均约660 m2,单靠农业无法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养家糊口,改善经济状况的期望,成为驱动农户弃农从商的内在动力之一。其次,先导农户的经营知识、购销通道、制茶的技术储备、贩茶的信息储备,特别是“看茶定价”的技能,作为关键的默会知识储备,推动了农民到茶贩的身份转变。先导农户作为种子资源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在中国农村以血缘为纽带的乡情社会网络的传导下,为后来更多农户参与茶叶销售行业的集体行动做了充足的准备,减少了试错成本和机会成本。
(3)参与者与国家政策的互动
在峨桥茶市形成的过程中,原繁昌县委、县政府、峨桥镇政府、当地农户、茶叶批发商作为茶市早期重要的参与者,对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对其最终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家层面的政策主要有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政策从顶层制度安排的角度,明确了民间交易合法,激发了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发展经济的动力,激发了终端市场需求。如从生产端,激发了生产活力、丰富了市场货源;从消费端,释放了消费活力、激活了市场需求。在国家层面政策机会的激励下,峨桥农户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开始茶叶贩销活动,繁昌县、峨桥镇基层政府通过支持成立茶叶加工企业,培育本地的茶叶经销大户,峨桥茶市作为连接茶叶生产和销售的中间载体的功能也同步被激活。
芜湖峨桥茶市雏形形成阶段,先导农户作为关键行动者,基层政府、茶叶批发商和当地农户作为重要参与者,主动响应国家政策,对接外部市场需求,“激活”区域内资产,促成了峨桥茶市从无到有的路径升级。生存压力下,峨桥镇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商业活动传统、种茶卖茶的知识储备、水陆交通优势等区域内资产被“激活”,峨桥镇先导农户购销茶叶行为的“示范作用”,促发当地农户群体模仿的集体行动,促成了本地茶叶贩卖农户数量的不断衍生,茶叶售卖区域的定点集聚,峨桥茶市雏形形成。这一阶段,先导茶农主导的衍生机制,促成了峨桥茶市市场主体数量的快速增长,对峨桥茶市从无到有的升级起主要驱动作用(图2)。
图2 先导农户主导的峨桥茶市形成阶段路径升级机制

Fig. 2 Path upgrading led by pioneer farmers in the formation stage of the Eqiao tea market

3.2.2 基层政府主导的集聚机制推动峨桥茶市从内到外的路径升级

(1)区域内资产的升级与多空间尺度外部资源的双向整合
峨桥茶市硬件资产的升级。原繁昌县委、县政府和峨桥镇政府为了改变峨桥茶市“有市无场”的落后面貌,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对峨桥茶市的建设方案进行明确,在茶市选址、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分区、建设周期等方面进行规范。随着茶市一期、二期规划实施,峨桥茶市内部作为茶叶专业市场所必备的基础道路、经营场地、仓储物流及配套设施等相继建成,茶市实现了内部升级。
峨桥茶市软环境的提升。首先,峨桥镇政府在茶市实行“轻税低费”的管理策略,茶市在不收摊位费的基础上又实行了三年免收所得税、工商管理费、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外地茶商享受同等的政策。吸引了区域内外茶商、茶企的进一步集聚,促进了财政收入提高,部分财政收入再投资茶市的环境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其次,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作为例会每年在峨桥举办一届,全国茶商均免费参会,节约了参展费用,形成了广告效应,提高了峨桥茶市的知名度。
外部多空间尺度货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专业市场连通产地和消费地,表现出“两头在外”的特征,峨桥茶市也不例外,一方面峨桥茶商不仅收购茶市周边的茶叶,还到国内21个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采购茶叶。部分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层政府到峨桥茶市谋求销售合作,茶商到峨桥茶市设点售茶。市场拓展方面,峨桥茶商在全国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销机构,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同时部分茶商同步布局海外销售市场。
(2)基层政府发展压力下的集体行动
基层政府既面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治理压力,又面临增加财政收入的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原繁昌县委、县政府、峨桥镇政府作为关键行动者,通过规划建设,促成了峨桥茶市一期、二期工程的全面竣工;通过“轻税低费”的制度安排,优化峨桥茶市的营商环境;通过引导茶商、茶企进行新品研发,创造茶叶品牌;通过每年承办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提升峨桥茶市的知名度。基层政府这一系列的行动,促进了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了峨桥茶市茶商、茶企的进一步集聚,推动了峨桥茶市规模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国内部分重要产茶区的基层政府,卖茶压力下的集体行动,推动峨桥茶市定价功能的衍生。如浙江安吉、贵州湄潭等地,为了充分利用峨桥茶商“看茶定价”的能力和遍布全国的购销网络,每年茶季时到峨桥茶市寻求当地茶叶的分级定价,以此推动当地茶叶通过峨桥茶市和茶商网络在全国的稳定销售。
(3)参与者与经济政策、领导期望、茶市荣誉的互动
在芜湖峨桥茶市快速扩张阶段,内外部不同层级政府,茶商群体等作为重要参与者,在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领导期望、茶市荣誉等激励下,通过一系列组织化的行动,推动了峨桥茶市的快速成长。1990s国家实施“财政包干制”的制度,其核心是地方按一定方式上交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后,剩下归地方所有,这一制度激发了不同层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国家经济政策积极的响应,在农村税费改革中把茶叶特产税、流通税一并轻税征收。峨桥镇政府积极响安徽省的经济政策,在茶市实行“轻税低费”的“一票制”管理制度,外地茶商入市经营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从而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成本,吸引了全国各大产茶区茶商、茶企在峨桥茶市的进一步集聚。
此外,参与者与领导期望和茶市荣誉的互动。峨桥茶市在一期、二期工程建成后,既是基层政府治理政绩的客观表现,又是集中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到峨桥茶市考察,“全国专业茶叶批发市场”“国家国内贸易局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全国重点茶市”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每年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的召开等,成为峨桥茶市重要的区域资产。峨桥镇基层政府和茶商群体作为重要参与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激励着不同层级政府和茶商群体,共同把茶市经营管理好的集体行动自觉。
峨桥茶市作为峨桥镇重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域,是基层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峨桥镇政府为了促进茶商集聚,快速做大做强峨桥茶市。在发展压力下,基层政府作为关键行动者和重要参与者,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主导了峨桥茶市的一期、二期实体平台的建设和升级。“下店(卖茶)上仓(储茶)”的门店设计,让峨桥茶市作为茶叶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更加完备,改变了峨桥茶市发展初期的“有市无场”的情况。再通过管理创新,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峨桥茶市对内外部茶商的吸引力,增强了专业市场的区域黏性。在这样的前提下,部分茶叶主产区的基层政府,在辖区茶叶销售的压力下,通过到峨桥茶市寻求茶叶分级定价,对接售茶渠道,实现了茶产区、茶市和消费地的多赢。在此过程中,叠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期望,以及茶市系列荣誉的获得,又强化了基层政府和茶商群体进一步的积极行动。发展压力下,基层政府作为关键行动者,主导的把峨桥茶市迅速做大做强的集聚机制,促进了峨桥茶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图3)。
图3 基层政府主导的峨桥茶市快速扩张阶段路径升级机制

Fig. 3 Path upgrading led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rapidly expanding stage of the Eqiao tea market

3.2.3 茶商群体主导的扩散机制推动峨桥茶市虚实融合的路径升级

(1)内外部多空间尺度资产的再整合
信息技术主导下峨桥茶市内部实体市场空间资源的再升级。峨桥茶市三期工程、峨桥瑞丰国际茶博城的建成、江南第一茶市博物馆建成、全国茶品牌总部基地及5G茶旅直播小镇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茶市实现数字化转型,茶旅融合发展,茶市内部空间资源再一次实现升级,功能进一步拓展。
区域内外部茶产业资源的再整合。依托茶市在茶产业链的细分环节,建立在分工深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除了茶商集聚之外,新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流通、包装服务等相关企业也进一步在茶市集聚。峨桥周边农民依托茶市开展茶叶种植。部分茶商到茶叶主产地承包茶场、茶园,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工。
多尺度、多渠道的茶商销售网络资源的再整合。越来越多的茶商走出峨桥茶市,在全国各地衍生生产和销售终端,部分茶商开辟线上销售渠道,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多渠道的特色销售网络。
(2)茶商竞争压力下的集体行动
峨桥茶市面临的多方面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全国各地茶叶交易市场建设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市场间竞争加剧。同时,随着交通的大发展,峨桥茶市历史时期的交通便利性,已并不明显,原来从事跨省市交易的茶商,一部分选择就近交易。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物流运输的不断进步与交易渠道的增多,很多茶叶交易不需要进入市场进行现货交易,削弱了峨桥茶市作为中间商的渠道和信息优势。
在上述竞争压力下,峨桥茶商作为关键行动者,采取了一系列集体行动。其一,加强研发,打造不同的茶叶品牌。峨桥茶商对内坚持以科研和新产品开发为先导,深层次开发茶叶系列产品,形成品牌。其二,加强品控,按需生产。通过租赁茶场、茶园,向茶叶种植端拓展,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其三,加强线上渠道建设。在线下销售的基础上,部分茶商开始通过各种线上平台销售茶叶。其四,拓展国外市场。在国内市场广覆盖的基础上,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布局茶叶销售网点。
(3)参与者与国家战略、区域政策的互动
该阶段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战略投资者、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相关企业、茶市周边茶农等作为重要参与者,与国家战略、区域政策的互动促进峨桥茶市的路径升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安徽省委、省政府2021年出台了《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在茶产业生产、流通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广建立“茶长制”,确保茶叶的安全和品质。峨桥镇政府作为茶市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组织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安徽瑞丰投资集团,在茶市三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了20万m2全国茶品牌总部基地,打造了安徽首座5G茶旅直播小镇。为推进茶市数字化转型,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出台政策对相关茶商、茶企进行培训及给予资金奖补。通过制定茶旅特色小镇规划,开发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拓展峨桥茶市功能。
峨桥茶市周边乡镇的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峨桥茶市的带动作用,响应乡村产业振兴的需求,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规模。茶市相关企业在品牌建设、精深加工、创新业态等方面全面响应乡村振兴、徽茶振兴的政策。芜湖供销社、银行等组织机构,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在市场建设、产品流通、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推动峨桥茶市的升级(图4)。
图4 茶商群体主导的峨桥茶市功能拓展阶段路径升级机制

Fig. 4 Path upgrading led by tea merchants in the functional expansion stage of the Eqiao tea market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交通网络的完善,传统的实体专业市场弱化,市场竞争压力增大,该阶段峨桥茶商作为关键行动者,在茶农、政府、企业、中介组织、战略投资者等参与者的共同配合下,主导了峨桥茶市的路径升级。其一,峨桥茶商走出去,在终端消费市场和前端生产市场多向发力,形成“前店后仓”的组织模式,即茶商在异地开店或承包专柜,大批量的茶叶存在峨桥茶市的恒温仓库中,根据需要供货,批零兼营。其二,部分有实力茶商到茶叶产地承包茶园等,根据市场需求在种植环节提前布局,保障茶叶供应质量的稳定。其三,部分茶商进行附加值高的新茶品的开发,在精深加工、产品创新方面积极对接不同的市场需求。还有部分茶商在线下渠道布点的同时,积极开拓线上渠道;在国内布点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遍布国内外的峨桥茶商网络,形成了“小茶市、大市场”的空间格局,峨桥实体茶市与茶商网络覆盖的更广域的虚拟茶市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借助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多空间尺度的区域资产、关键行动者个体和集体行动、参与者与制度环境的互动这三个变量为核心解释变量,架构了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安徽芜湖峨桥茶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访谈数据,从关键行动者视角,解析了多尺度环境中传统区域专业市场发展演化的过程和路径升级机制(图5)。
图5 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机制

Fig. 5 Path upgrading mechanisms for regional specialized markets

研究发现:(1)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安徽芜湖峨桥茶市的发展演化,可分为雏形形成、快速扩张和功能拓展三个主要阶段,先导农户主导的衍生机制,促成了峨桥茶商群体的涌现,驱动了峨桥茶市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路径升级;基层政府主导的集聚机制,促成了茶市规模效应的实现,驱动了峨桥茶市从内到外的第二次路径升级;茶商群体主导的扩散机制,促成了茶市市场网络的拓展,驱动了峨桥茶市虚实融合的第三次路径升级。(2)在此典型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的机理,是具有积极能动作用的、不同类型的关键行动者和参与者,积极整合和激活区域内外多空间尺度区域资产,全面响应不同层级的制度与政策激励,积极匹配当期外部市场需求的结果。其中,市场力作为核心动力、社会力作为基础动力、政府力作为辅助动力,三者合力共同推动了中国专业市场的路径升级(表1)。
表1 峨桥茶市三次路径升级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path upgrading in the Eqiao tea market

第一次路径升级 第二次路径升级 第三次路径升级
多空间尺度区域资产 本地尺度:区域产业历史
地方尺度:安徽本省茶叶资源
国家尺度:改革开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地尺度:茶市一期二期的建成使用
地方尺度:与产茶大省产销合作
国家尺度:财政包干制、中央领导期望、茶市系列荣誉
本地尺度:茶市三期建成使用
地方尺度:徽茶振兴行动
国家尺度:乡村振兴战略、数字经济发展
关键行动者个体与集体行动 关键行动者:先导农户
个体与集体行动:生存压力下,从务农到贩茶的行动
关键行动者:基层政府
个体与集体行动:发展压力下,主导茶市软硬件建设、产销区合作、治理政策创新
关键行动者:茶商群体
个体与集体行动:竞争压力下,多元主体主导的茶市功能升级、销售渠道的拓展、市场网络的扩张
参与者与制度环境互动 参与者:基层政府、茶叶批发商、农户
互动内容:商业活动合法化;茶农积极性提高,茶产量增加;专业市场购销基本条件形成
参与者:茶市内外部茶商、产茶区基层政府
互动内容:激励基层政府建设管理好茶市的行动;轻税低费政策,促进内外茶商的集聚
参与者:政府、企业、中介组织、战略投资者、茶农等
互动内容:引入战略投资者,茶市数字化转型,茶产业链两端延伸,多业态融合发展
路径升级机制 先导农户主导的衍生机制
社会力作为基础动力驱动
基层政府主导的集聚机制
政府力作为辅助动力驱动
茶商群体主导的扩散机制
市场力作为核心动力驱动

4.2 展望

峨桥茶市起步早,占据了先发展效应,作为专业市场的信息、渠道和交易成本优势明显,区域黏性强,加之持续的三次路径升级,推动了其过去近40年的快速发展。峨桥茶市在链接生产地和消费地与促进产品流通、区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也面临发展速度变慢、集聚引力变弱等一系列新的问题,究其原因,共性的认识是:竞争环境变化,外部茶叶专业市场数量增多竞争加剧;数字经济背景下,内部茶商对销售新模式、新技能知识储备不足;峨桥茶市自身建设方面,没有树立市场高度认可的区域公用品牌。
本文认为,峨桥茶市发展趋缓的关键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情景下,随着通讯技术进步、消费模式的转变、物流的便利化和平台电商崛起,品类较为单一,“大进大出”的传统区域专业市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即信息优势、渠道优势和交易成本优势全面弱化,且在数字经济持续推进下,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趋势。要打破这种趋势,峨桥茶市需要开启下一轮路径升级,主要方向应是进一步调动关键行动者的积极性,整合峨桥茶市内外的优势资源,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实体市场和茶商网络市场黏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同步发力,其一,围绕峨桥茶市,进行产业链的再优化。形成从鲜叶交易、到茶叶加工制作、干茶销售、包装制罐、冷冻保鲜一条完整的茶叶产业链。产业链优化的主要目的是,放大峨桥茶市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将生产加工成本、仓储成本、流通销售成本均降到最低,形成绝对成本优势的“护城河”,提高进入门槛和核心竞争力。其二,围绕峨桥茶市茶商网络,进行销售渠道的再优化。基层政府应全面梳理峨桥茶商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全面激活峨桥茶商网络,形成面向分销商和终端消费者,多个城市线上、线下双渠道,全覆盖、低成本、即时达的销售网络。其三,品牌化发展方面,加强峨桥茶市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基层政府、峨桥茶商和重要战略投资者,应从峨桥茶市未来竞争优势强化的角度,全面系统谋划峨桥茶市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步骤和策略,化零为整形成建设合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举措,将峨桥茶市围绕茶产业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附加价值和品牌价值全面整合,促进峨桥茶市区域的全面升级。
本文仅仅是借助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从不同阶段关键行动者和参与者的能动作用发挥的角度,对区域专业市场路径升级机制,结合峨桥茶市案例进行了初步探究,后续还可沿着企业升级、产业升级到区域升级的路径,更系统地探讨宏观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微观动因。
[1]
保继刚, 陈苑仪, 董宇恒. 普洱茶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以云南省易武镇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1941-1954.

DOI

[BAO J G, CHEN Y Y, DONG Y H. Mechanism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Pu'er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Yiwu, Yunna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8): 1941-1954.]

[2]
苏灿, 曾刚.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新路径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经济地理, 2021, 41(2): 23-34.

[SU C, ZENG G. Review on study of regional new path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2): 23-34.]

[3]
邓志宏, 韦素琼, 游小珺, 等. 跨区域资源整合视角下外源型农业产业集聚的根植机理: 以永福镇台湾高山茶为例. 人文地理, 2023, 38(4): 131-138.

[DENG Z H, WEI S Q, YOU X J, et al. The embedding mechanism of exogenous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regional resource integration: A case of Taiwan High Mountain Tea in Yongfu town. Human Geography, 2023, 38(4): 131-138.]

[4]
刘逸, 张一帆, 黄凯旋, 等. 全球化下产业升级的区域模式与演化路径. 地理学报, 2023, 78(2): 351-370.

DOI

[LIU Y, ZHANG Y F, HUANG K X, et al. Patterns and evolution path of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ing under global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2): 351-370.]

DOI

[5]
COMBES P P, OVERMAN H G. Chapter 6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Amsterdam: Elsevier, 2004: 2845-2909.

[6]
MACKINNON D, DAWLEY S, STEEN M, et al. Path creatio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offshore wind sector.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9, 130: 1-32.

[7]
GRILLITSCH M, SOTARAUTA M. Trinity of change agency,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hs and opportunity spac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0, 44(4): 704-723.

[8]
丁瑞, 李同昇, 李晓越, 等.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与形成机理分析: 以宁夏中宁县枸杞加工产业为例. 干旱区地理, 2015, 38(1): 182-189.

[DING R, LI T S, LI X Y,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stag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A case of medlar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of Zhongning county. Arid Land Geography, 2015, 38(1): 182-189.]

[9]
杨忍, 张昕, 林元城. 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以广东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21, 41(8): 34-44.

[YANG R, ZHANG X, LIN Y C. Th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ype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comprehensiv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8): 34-44.]

[10]
周新德. 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 经济地理, 2009, 29(7): 1134-1138.

[ZHOU X D. Analysis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s cluster composing on lifecycle stage and evolvement mechanism.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7): 1134-1138.]

[11]
DENG H J, ZHANG Y Z, KACZAN D, et al. How has China's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 been improved? Evidence from multi-scale countrywide stud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3, 30(26): 69379-69392.

[12]
ZHUANG L, YE C. More sprawl than agglomeration: The multi-scale spatial patterns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ed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 Cities, 2023, 140: 104406,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3.104406.

[13]
COE N M, HESS M, YEUNGT H W C, et al. 'Global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2017: 199-215.

[14]
HEIBERG J, BINZ C, TRUFFER B. The geography of technology legitimation: How multiscalar institutional dynamics matter for path creation in emerging industries.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96(5): 470-498.

[15]
郭熙保, 冷成英. 区位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 理论与实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5): 137-146.

[GUO X B, LENG C Y.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family farm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0, 30(5): 137-146.]

[16]
BOSCHMA R A, FRENKEN K. Why is economic geography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3): 273-302.

[17]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1): 37-70.

[18]
苏芳.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增长: 动力机制、现实挑战和优化路径. 改革与战略, 2024, (2): 102-114.

[SU F.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ynamic mechanisms,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24, (2): 102-114.]

[19]
彭静, 何蒲明. 要素禀赋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2): 116-121.

[PENG J, HE P M. Research on factors endowment an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0, 41(2): 116-121.]

[20]
STORPER M. 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7: 303-325.

[21]
SCHMITZ H.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4: 2-17.

[22]
MARTIN R, SUNLEY P.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4): 395-437.

[23]
李培林. 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 社会学研究, 2001, 16(6): 43-55.

[LI P L. Challenge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RCT) and the way out. Sociological Studies, 2001, 16(6): 43-55.]

[24]
OSTROM E.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Presidential add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7.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8, 92(1): 1-22.

[25]
GARUD R, KARNØE P. 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1: 1-38.

[26]
梁育填, 周政可, 刘逸. 东南亚华人华侨网络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关系研究. 地理学报, 2018, 73(8): 1449-1461.

DOI

[LIANG Y T, ZHOU Z K, LIU 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Chinese outbound enterprises and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s: The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Asi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8): 1449-1461.]

DOI

[27]
GIBBON P. Upgrading primary production: A global commodity chain approach. 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2): 345-363.

[28]
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1): 78-104.

[29]
BATHELT H, GLÜCKLER J.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economic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4, 38(3): 340-363.

[30]
贺灿飞.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 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 地理研究, 2018, 37(7): 1253-1267.

DOI

[HE C F.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ath dependence or path cre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7): 1253-1267.]

[31]
GRILLITSCH M, ASHEIM B. Place-based innovation policy for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in region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8, 26(8): 1638-1662.

[32]
MARTIN R. (Re) placing path dependence: A response to the deb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2, 36(1): 179-192.

[33]
DAWLEY S. Creating new paths? Offshore wind, policy activism, and peripheral reg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90(1): 91-112.

[34]
贺灿飞, 李伟. 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 区域经济评论, 2020, (1): 39-54.

[HE C F, LI W.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0, (1): 39-54.]

[35]
邓志宏, 韦素琼, 陈进栋. 路径创造视角下外源型农业产业新路径发展演化机理: 以永福台湾高山茶产业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2009-2026.

DOI

[DENG Z H, WEI S Q, CHEN J D.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new path development of exogenous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h creation: A case study of Yongfu Taiwan High Mountain Tea Industr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8): 2009-2026.]

[36]
ANDREWS M J, WHALLEY A. 150 years of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22, 94: 103627, https://doi.org/10.1016/j.regsciurbeco.2020.10362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