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的双向驱动机制——以云南省环洱海地区为例
王思雅(1994- ),女,山东济南人,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旅游与社会地理研究。E-mail: wangsiya@mail.sysu.edu.cn |
收稿日期: 2024-01-02
修回日期: 2024-05-08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7-10
基金资助
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3M73399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90)
Bidirectional mechanisms of tourism resource (re)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heterogeneity: A case study of Erhai Lake region, Yunnan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4-01-02
Revised date: 2024-05-08
Online published: 2024-07-10
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集中关注资源的经济属性及其对产品或产业的经济转化效应,较少关注资源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效应。对云南省环洱海地区中具有不同旅游介入度的三个乡村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异质化效应,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的双向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区别于其他乡村资源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开发使得同质性的村落共同体产生纵向上的经济异质化和横向上的群体异质化。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产生双向驱动机制。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资源价值的转化,从而形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链接,带来了物质财富和人口群体的吸附。另一方面,社区异质化带来了资源利用主体的内部张力,形成了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而促使资源类型整合和资源范畴拓展。在外部市场驱动和内部社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和再开发,呈现出价值转化效应和范畴拓展效应。
王思雅 , 孙九霞 . 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的双向驱动机制——以云南省环洱海地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7) : 1531 -1547 .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3
Current research on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dominantly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attributes of resources and thei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ffects on products or industries, with limited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effects of these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circum-Erhai Lake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tourism involvement.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ommunity heterogenization effects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bidirectional driving mechanisms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heterogeniz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distinct from other ru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models,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leads to both vertical economic heterogenization and horizontal group heterogenization among homogeneous village communities. Secondly, there is a bidirectional driving mechanism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heteroge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bring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 value, establishing a link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attraction of material wealth and population groups. On the other hand, community heterogenization creates internal tension among resource users, fostering diversified and systematic resource utilization methods, thereb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type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resource categories.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external market and internal community drivers, tourism resources are developed and redeveloped, exhibiting value amplification and category enlargement effects.
表1 基于旅游介入度的比较研究Table 1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ourism impact |
编码 | 案例地 | 相同的文化经济背景 | 不同的旅游介入度 |
---|---|---|---|
1 | 双廊村 | 一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同的白族文化 | 强 |
2 | 长育村 | 弱 | |
3 | 江尾村 | 无 |
表2 经济收入结构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economic income structure |
层级 | 类型 | 收入/万元 | 户数/户 | 占比/% | 群体描述 |
---|---|---|---|---|---|
双廊村的金字塔形收入经济结构 | |||||
1 | 极高 | 隐藏 | 10 | 0.6 | 外来旅游企业主 |
2 | 高 | 50~100 | 350 | 21 | 外来旅游企业主、返乡村民 |
3 | 中 | 10~20 | 380 | 23 | 本地旅游企业主、本地房东 |
4 | 低 | 2~5 | 900 | 54 | 旅游劳工、农民工、农民 |
5 | 极低 | 无 | 27 | 0.2 | 建档立卡贫困户 |
长育村的扁平纺锤形收入经济结构 | |||||
1 | 极高 | 隐藏 | 2 | 0.3 | 建筑工程老板、建材老板 |
2 | 高 | 15~20 | 50 | 7.3 | 外来旅游企业主、本地旅游企业主、本地房东 |
3 | 中 | 3~7 | 620 | 91 | 旅游劳工、农民工、种植业承包户 |
4 | 低 | 无 | 9 | 1 | 建档立卡贫困户 |
江尾村的纺锤形收入经济结构 | |||||
1 | 极高 | 隐藏 | 10 | 0.5 | 建筑工程老板 |
2 | 高 | 10~20 | 600 | 28 | 农产品加工户 |
3 | 中 | 5~10 | 1200 | 60 | 农民工 |
4 | 低 | 2~5 | 200 | 9 | 本地零工 |
5 | 极低 | 无 | 30 | 1.5 | 建档立卡贫困户 |
图3 1980年、1990年、2010年、2020年的玉几岛自然村注:a、b来源于双廊镇宣传办,c来源于携程网(https://you.ctrip.com/sight/dali1445616/4365.html)游记,d为作者自摄。 Fig. 3 Yujidao natural villages in 1980, 1990, 2010, and 2020 |
图4 作为水产资源的洱海和作为景观资源的洱海注:a来源于双廊镇宣传办;b来源于大理明月松间·洱海酒店官网(http://www.yitianyishu.com/homestay/m5ef98019341c1)。 Fig. 4 Erhai Lake as a fishery resource and Erhai Lake as a landscape resource |
表3 物质财富资源链接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material wealth resource links |
社区发展类型 | 农业 | 劳务输出 | 旅游业 |
---|---|---|---|
自然资源类型 | 土地资源、湖泊资源、劳动力资源 | 劳动力资源 | 土地资源、湖泊资源、劳动力资源 |
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 耕地或捕鱼 | 外出务工 | 旅游经营 |
物质财富积累程度 | 低 | 中 | 高 |
物质财富积累速度 | 慢 | 中 | 快 |
感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宁教授对社区异质化概念的建设性指导。
[1] |
张凌云. 市场评价: 旅游资源新的价值观: 兼论旅游资源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旅游学刊, 1999, 14(2): 47-52, 79.
[
|
[2] |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等.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 地理学报, 2000, 55(3): 294-301.
[
|
[3] |
叶随, 席建超. 青藏高原区旅游廊道识别与评价.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630-2644.
[
|
[4] |
唐承财, 刘亚茹, 万紫微, 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 地理学报, 2023, 78(4): 980-996.
[
|
[5] |
鄢继尧, 赵媛, 郝丽莎, 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与分区研究. 地理研究, 2023, 42(12): 3294-3312.
[
|
[6] |
肖建红, 程文虹, 赵玉宗, 等. 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嵌入效应研究: 以舟山群岛为例. 旅游学刊, 2021, 36(7): 132-148.
[
|
[7] |
孙业红, 王静.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的问题探讨. 旅游学刊, 2022, 37(6): 3-5.
[
|
[8] |
任国平, 郑慧开, 汤放华, 等. 基于转化效率的资源型省份红色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3): 576-600.
[
|
[9] |
黄和平, 王智鹏, 林文凯.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损害评估: 以三清山巨蟒峰为例. 旅游学刊, 2020, 35(9): 26-40.
[
|
[10] |
谢花林, 李致远.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2933-2949.
[
|
[11] |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等.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 以皇都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5): 1164-1177.
[
|
[12] |
王赛兰. 智慧旅游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困境. 旅游学刊, 2019, 34(8): 5-6.
[
|
[13] |
任重, 郭焱. 环境规制、社会资本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872-2888.
[
|
[14] |
巨英英, 程励. 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居民遗产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5): 1135-1149.
[
|
[15] |
孙佼佼.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资源研究转型: 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45-258.
|
[16] |
保继刚, 左冰. 为旅游吸引物权立法. 旅游学刊, 2012, 27(7): 11-18.
[
|
[17] |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 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 旅游学刊, 2022, 37(1): 18-31.
[
|
[18] |
左冰, 保继刚. 旅游吸引物权再考察. 旅游学刊, 2016, 31(7): 13-23.
[
|
[19] |
胡晶晶, 保继刚. 科层制度视角下旅游地水资源治理的演变研究: 以哈尼梯田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102-2117.
[
|
[20] |
李鹏, 保继刚. 基于制度科层理论的国有旅游资源产权解析: 从化温泉水权案例. 旅游学刊, 2014, 29(10): 42-50.
[
|
[21] |
朴松爱, 樊友猛. 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 旅游学刊, 2012, 27(4): 39-47.
[
|
[22] |
郭颖.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以泸沽湖地区为例. 旅游学刊, 2001, 16(3): 68-71.
[
|
[23] |
杨兴柱, 余海燕, 殷程强, 等. 乡村旅游地利益主体多功能空间认知的冲突与协调机制: 以黄山风景区山岔村为例. 地理学报, 2023, 78(6): 1530-1552.
[
|
[24] |
刘阳, 赵振斌. 居民主体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冲突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地理研究, 2021, 40(7): 2086-2101.
[
|
[25] |
孙九霞, 明庆忠, 许春晓,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传承与开发.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271-285.
[
|
[26] |
孙九霞, 张凌媛, 罗意林.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18-334.
[
|
[27] |
李宜峰, 芮旸, 杨坤, 等. 多重资本驱动下西安市秦岭北麓S村的空间生产与收缩: 基于布尔迪厄理论的管窥.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0): 2585-2603.
[
|
[28] |
张子昂, 保继刚, 贾文通. 侨产资源对侨乡旅游地开发的尺度性影响过程与作用机制: 以开平赤坎古镇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3058-3073.
[
|
[29] |
|
[30] |
|
[31] |
蔡禾, 贺霞旭.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54(2): 133-151.
[
|
[32] |
蔡禾, 张蕴洁.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整合: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 2017, (3): 182-193.
[
|
[33] |
贺霞旭, 刘鹏飞. 中国城市社区的异质性社会结构与街坊/邻里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 2016, 31(6): 1-9.
[
|
[34] |
孙九霞, 陈景, 黄秀波. 大理洱海旅游环境治理事件中的主体博弈与权益协商.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68-1475.
[
|
[35] |
尹寿兵, 王鑫. 湖泊型旅游地社区参与的去权过程及启示: 以安徽省太平湖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 2105-2119.
[
|
[36] |
陆林, 虞虎. 湖泊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 177-188.
[
|
[37] |
|
[38] |
|
[39] |
王宁. 代表性还是典型性? 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 社会学研究, 2002, (5): 123-125.
[
|
[40] |
|
[41] |
|
[42] |
|
[43] |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
[44] |
江应樑. 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
|
[45] |
毛丹. 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 四个观察维度. 社会学研究, 2010, 25(1): 1-33, 243.
[
|
[46] |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
|
[47] |
黄亚平, 陈瞻, 谢来荣.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8): 11-16.
[
|
[48] |
吴重庆. 无主体熟人社会. 开放时代, 2002, (1): 121-122.
[
|
[49] |
贺雪峰. 论半熟人社会: 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 政治学研究, 2000, (3): 61-69.
[
|
[50] |
苟天来, 左停. 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 2009, 29(1): 142-161, 227.
[
|
[51] |
达比. 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层地理.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
|
[52] |
|
[53] |
孙九霞, 王学基. 川藏公路与鲁朗社区的旅游中心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6): 36-44.
[
|
[54] |
刘婷婷, 保继刚. 面向非垄断性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地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演化. 旅游学刊, 2023, 38(11): 15-27.
[
|
[55] |
储德平, 黄成昆.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自我绅士化的过程与机制: 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23, 42(7): 1856-1873.
[
|
[56] |
张仲伍. 遍在景观的特点、类型及成景方式: 基于中国“八景”景观. 地理研究, 2022, 41(6): 1671-1683.
[
|
[57] |
张进福. 物之序: 从“旅游资源”到“旅游吸引物”. 旅游学刊, 2021, 36(6): 45-59.
[
|
[58] |
徐菊凤, 任心慧. 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 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 旅游学刊, 2014, 29(7): 115-125.
[
|
[59] |
马凌.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旅游学刊, 2009, 24(3): 69-74.
[
|
[60] |
陈晓艳, 黄睿, 洪学婷, 等. 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测度及其资源价值: 以苏南传统村落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602-1616.
[
|
[61] |
林清清, 保继刚. 茶王树的诉说:作为旅游吸引物被建构的过程及其折射的环境变迁. 旅游学刊, 2015, 30(8): 77-87.
[
|
[62] |
林明水, 胡晓鹏, 杨勇, 等. 流量经济对旅游资源创新性开发的影响: 热反应与冷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9): 2237-2262.
[
|
[63] |
林铭亮, 王敏, 刘飞, 等. 数字乡村建设下农旅资源整合及其空间效应: 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 375-386.
[
|
[64] |
赵赞, 陆林, 任以胜. 非线性视角下的上海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及动力学特征. 地理学报, 2021, 76(8): 2032-2047.
[
|
[65] |
保继刚, 陈苑仪, 马凌.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过程与机制: 技术性评价到社会建构视角.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556-156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