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理及互馈理路研究——基于典型村庄的过程追踪调查

  • 李政宏 ,
  • 吕晓 ,
  • 徐畅 ,
  • 牛善栋 ,
  • 王亚男
展开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 110169
吕晓(1984- ),男,山东聊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E-mail:

李政宏(2001- ),男,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E-mail:

收稿日期: 2023-10-07

  修回日期: 2023-12-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5-1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611447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92)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ir mutual feeding path: A process tracking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ypical villages

  • LI Zheng-hong ,
  • LYU Xiao ,
  • XU Chang ,
  • NIU Shan-dong ,
  • WANG Ya-nan
Expand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07

  Revised date: 2023-12-04

  Online published: 2024-05-11

摘要

化解东北地区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问题,需探索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系统策略,发现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融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对典型案例村庄开展调查,厘清二者间的互馈理路,明晰内在因果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2)从驱动机制、链接机制、助推机制解析二者间的互馈理路,要求推动要素层整合优化、政策层中介链接、资源层转化提升;(3)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三类村庄发展历程具有差异化的因果传导路径。需从保护黑土资源本底、加快生产要素驱动、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支撑二者统筹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李政宏 , 吕晓 , 徐畅 , 牛善栋 , 王亚男 .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理及互馈理路研究——基于典型村庄的过程追踪调查[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5) : 1193 -1207 .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3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 overlap between rural poverty and black soil degrad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systematic strategy of integrated implementation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ind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hind i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lack soi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rocess track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ypical villages, clarify the mutual feeding path between the two, and clarify the internal causal transmission path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two are highly unified in terms of objectives, highly integrated in terms of connotations, coordinated in terms of interests and complementary in terms of measures. (2) Analyze the mutual feeding path amo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linking mechanism and boosting mechanism, requiring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factor layer, the intermediary link of the policy laye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resource layer. (3)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ree types of villages-factor driven, policy oriented and resource empowered-have differentiated causal transmission path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black soil resources from four aspects: protecting the background of black soil resources, accelerating the driving of production factors, perfecting the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adopting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paths.

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黑土地资源优势,其产出的商品粮及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和1/4,充分证明黑土地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正在发挥着“压舱石”作用[1]。近年来,由于乡村贫困问题与黑土地退化问题高度重叠,贫困与生态退化总是相伴而生,使得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陷入“两难”困境,黑土地退化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同时乡村经济发展甚至出现衰退问题[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明确要求加强黑土地保护。然而,单一性措施难以解决黑土地退化与乡村衰退这一耦合的综合性问题,协调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以政策为引导,合理配置优势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地探索统筹二者的系统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对如何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社会关切的回应,学界当前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已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学科视角来看,自然科学领域学者在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概念界定、垦殖影响、生产压力、退化机理、侵蚀防治、培肥措施、生态评估及保护性耕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3-13];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则主要从感知意愿、行为决策、实践逻辑等[14-17]方面入手分析多主体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机制,抑或从政策法规文本方面[18-21]入手分析多层级的现行黑土地保护利用制度,以推动黑土地保护公共政策的优化及其法治进程。值得指出的是,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下,部分研究关注到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发展相统筹的内在逻辑[2],从资源、环境与产业角度开展了交互分析[22]。但其理论框架多以较为宏观的视角阐述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间的影响作用与统筹路径,侧重回答为什么需要统筹推进的问题。尚未有研究以黑土区乡村振兴典型村庄为案例,从根源上阐明二者间为什么能够统筹推进、统筹推进的基本原理如何以及背后有怎样的因果传导关系等问题。
鉴于此,以解决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为什么能够并且需要统筹推进、支撑统筹的根源性互馈理路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因果传导路径与机制性步骤以实现统筹三大问题为导向,遵循“机理解析—案例深描—理路搭建—探明因果—总结启示”的整体思路,在明确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内涵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与半结构化访谈法,结合典型案例村庄实践,重点厘清统筹二者协调发展的事件线、时间线与因果线,进而从要素层、政策层、资源层对二者间的互馈理路加以解析,凝练黑土区发展好、代表强、路径明、易推广的推进步骤,以期为分类助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统筹开展提供经验积累。

1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理

黑土地保护利用是指针对黑土地破坏问题,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开展以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层构建、盐碱渍涝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实施保护性耕作,遏制退化趋势,持续保护和提升质量的多层级、多目标的系统利用工程[13]。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三个必然”为面向,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最终目标。结合特色区域定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尤其要求以“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为导向,充分利用好黑土地这一区域优势资源,化解乡村贫困与生态退化的叠加问题。
作为两大系统性工程,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系统能够并且需要统筹推进的关键因素在于二者间具有较强的融合机理(图1)。两大系统间目标相统一与内涵相融合决定了二者能够统筹推进。就资源层面而言,黑土地保护利用要求做到对黑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权益四方面的保护目标,这与乡村振兴所要求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尤其契合。从深层内涵来看,黑土地保护利用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发展,在于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助推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显然同样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底蕴。目标上的高度统一与内涵间的高度融合为两大系统的统筹推进提供了必要前提。
图1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融合机理

Fig. 1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lack soil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Northeast China

利益分配格局与措施实施侧重决定了两大系统需要统筹推进。稳妥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效益的出路在于利益格局的有效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户、集体、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主体具有差异化的价值取向与利益分配要求,市场类主体多寻求黑土地资源经济利用价值的最大化,而政府则注重兼顾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这便使得在不同的利益价值取舍情境下,各主体对黑土地保护利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类型与数量具有差异。以农户为例,较高的耕作成本与可能的产量损失往往会抑制其对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要素的投入意愿。因此,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差异化的利益分配诉求,并进而促使其优化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直接关系到黑土地保护利用粮食安全、生态、经济等复合价值的实现程度以及该系统能否长效运转。这便需要以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制构建为着力点调节潜在的内部利益分歧并引导主体经营行为优化。此外,两大系统间的措施侧重具有明显的手段互补性与对象同一性。黑土地资源保护手段以提升资源本底效能为导向,而乡村振兴发展措施则更为注重盘活各类生产要素。针对黑土资源层面的技术性工程措施与针对乡村发展生产要素层面的政策性配置措施相补充,有助于实现资源与要素链接进而向效益的转化,并且二者措施均以农村为地域界限、以农业为施力重点、以农民为利益主体,措施本质均在于盘活生产要素并以投入结构优化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可见,利益间的相互协调与措施上的相互补充表明了统筹推进两大系统的重要所在。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案例村选取

调查典型案例村庄的统筹实践,以厘清支撑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内在互馈理路,即两大系统间融合机理的具体作用表现形式。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东北地区部分村庄充分利用黑土地优质资源禀赋,结合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形成了多样的统筹发展路径。本文选取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光村、吉林省梨树县三棵树村以及黑龙江省穆棱市三兴村三个村庄作为研究案例。主要考虑如下因素:(1)从区域层面看,三个村庄处于东北不同类型黑土地分布的地域,且位于不同省份,典型性与覆盖性较好。(2)从村域层面看,三棵树村为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发展的传统农区;三兴村位于丘陵地区,以沙棘生产为主,依靠食品加工业发展;兴光村则属于依靠乡村旅游、生态景观塑造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城郊乡村。三类村庄在产业驱动上形成“一—二—三”、在黑土资源禀赋上形成“优—中—差”的差异化格局,三种类型可覆盖目前大部分东北地区的村庄。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过程追踪法通常被界定为致力于描摹各种因果机制,其作为一种个案类型研究方法,更加重视事件的背景以及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其本质是通过关注个案中各要素的发展过程及关系来验证研究假设或发展现有理论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包括理论检验型、理论建构型和解释结果型三种变体[23]。综合案例特点,采取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法这一研究变体作为研究模型,具体而言,首先,在明确好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与战略要求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找到案例中二者间的因果机制经验材料;其次,从事实线索中确定与之相匹配的、可观察到的具体表现;最后,基于第二步观察到的现实表现来推断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间潜在的因果传导路径与机制。采用过程追踪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三个典型案例村庄中的村干部、村民、企业、基层政府等相关主体进行深入访谈,主要包括村庄基本情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情况、村庄发展感知与评价四个方面。相关数据来源于田野调查。

3 结果分析

3.1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统筹实践

3.1.1 要素驱动型

(1)村庄概况。兴光村地处辽河平原区,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现作为自然村已并入兴鲜村。过去,该村劳动力以第一产业就业为主,多种植水稻、玉米,二三产业相对缺乏。其距离中心城镇仅三十余公里,故受长期掠夺性开发、大城市工业排放以及村内劳动力流入周边市镇影响,黑土资源禀赋相对较差,曾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土壤污染与肥力降低等生态问题和人口减少、产业单一等发展压力。
(2)案例深描。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兴光村便是以此为契机,在利用企业资本优势要素破局的前提下,借助国家乡村振兴利好环境政策,优化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要素配置,开展生态修复,实现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助推黑土资源的长效保护利用(图2)。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链转型升级,建设重点产业园。在此背景下,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瞄准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选择城郊具有锡伯文化特色的兴光村开展投资,提出“稻梦空间”设想,形成了以资本这一优势要素盘活而破局的开端。企业成立初期,正值国家释放全面振兴乡村经济政策红利时期,地方政府对其给予了高度支持。在稻田画绘制这一关键技术上,地方政府牵线搭桥,协助该企业聘请了权威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以及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技术专家,共同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实现了技术要素的优化配置。该企业也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承担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所注入的资本要素实现了与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对接。随后,该企业顺势引入技术人才,通过与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专家委员会,实现了稻田画技术的推陈出新、乡村文旅服务的品牌打造以及绿色水稻种植加工的标准化流程构建。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活化流通为该企业赢得了大量农户的加入意愿。对此,该企业并未大面积采用土地流转、固定支付农户“包地费”的经营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绿色水稻种植合同,开展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流程培训,将农民就地转化为专业性人才,让农户有选择性地实行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实施农产品溯源认证管理,达成化肥农药双减与绿色有机种植目标的同时,活化了劳动力要素。该企业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采用传统的锡伯族建筑风格,塑造历史文化景观,拓展游乐民宿项目,实现了兴光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兴光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以要素驱动扭转了原本传统种植农业生产模式效益低与黑土肥力不断下降的不利局面,诠释了乡村振兴品牌的“沈阳样板”。
图2 要素驱动型村庄统筹实践的过程追踪解析

Fig. 2 Process tracking analysis of factor-driven village overall planning practice

(3)实践特征。就要素驱动型村庄统筹实践来看,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以某一要素注入为破局前提,通过政策的协调中介,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该类统筹经验多适用于城郊地区乡村及拥有独特人文历史景观的乡村,以生态宜居为重要诉求,有助于区域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3.1.2 政策主导型

(1)村庄概况。三棵树村隶属于吉林省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梨树县四棵树乡,其地处典型黑土分布区,且四季分明、水热光照适宜,因此具备较好的耕作土壤条件。三棵树村距离城镇较远,加之人口较少,未能聚集二三产业发展,故始终是传统的玉米种植农区。长期单一的种植与产业结构使该村陷入了土壤退化与产量增速疲软的发展困境。
(2)案例深描。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典型的公共事务,尤其需要政策的统筹引导。三棵树村在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了将生产要素与黑土资源的有机衔接,显著提高了黑土耕地质量与乡村发展效益(图3)。作为传统的玉米种植农区,受粮食生产导向目标的影响,三棵树村为谋求作物产量增长,长期高强度利用黑土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致使其黑土耕地肥力逐年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不断加重,加之一直存在的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户经营分散、缺乏农机具与技术支撑等不利因素,该村粮食产量与乡村发展增速均受到掣肘。对此,吉林省早在2004年便提出“组织建设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3万hm2”,于2005年明确要求“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黑土地快速退化的问题”。2009年,在政策强势主导情境下,梨树县政府主动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共同于三棵树村成立“科技小院”,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试验,率先盘活了技术生产要素。政策关注到了农户于黑土地保护利用中的主体作用,以经济支持、宣传引导与行政命令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技术下沉与转移应用。受此影响,在成熟期,大量经过培训的农户转变种植方式,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了将技术要素与黑土资源的衔接。然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往往需要大型农机才能加以应用,要求打破原有的一家一户小地块经营模式,这使得在恢复土壤肥力、改善耕作条件的同时,也让农户们萌生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新思路。在政策鼓励农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这一思路得以实现。该村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具体形式,培育出一批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种植成本降低、粮食产量提高与黑土肥力恢复的目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图3 政策主导型村庄统筹实践的过程追踪解析

Fig. 3 The process tracking analysis of policy-oriented village overall planning practice

(3)实践特征。就政策主导型村庄统筹实践来看,其在政策强势主导的基本情境下,有效衔接了生产要素与黑土资源,政策在此过程中不断发挥引导协调作用,促成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最终实现二者的统筹推进。该类统筹经验适用于传统农区,要求政府政策做到有效干预,以粮食安全、改善耕作条件、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双向提升粮食生产效益与黑土土壤质量。

3.1.3 资源赋能型

(1)村庄概况。黑龙江省穆棱市河西镇三兴村位于穆棱市西北部、穆棱河西岸,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多雪,夏季降水集中。该村地处偏远地带,距离城镇较远,区域经济落后,农业种植几乎为当地大多数居民的唯一收入来源。当地以种植玉米为主,但受平地面积有限制约,种植区域多为坡耕地,故毁林开荒面积较大。这造成了夏季降雨集中时期水土流失问题严峻,侵蚀沟数量与面积不断上涨,使原有的优质肥沃的黑土土壤大量流失。
(2)案例深描。黑土地的生产特性在自然生产、规模作业与社会供给等三方面得以显著体现,使得东北黑土区在农产品质量和市场供给方面还有一定优势[24]。三兴村通过黑土地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在强化黑土优势资源禀赋特性的基础上,赋能特色沙棘农产品生产,进而吸引企业资本、技术要素聚集,围绕沙棘种植、加工、观光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图4)。由于对坡地的不断开垦耕作,三兴村黑土水土流失挑战极为严峻。穆棱市对黑土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3年,穆棱县委、县政府试点拍卖“五荒”,成为新形势下用市场机制调动千家万户防治黑土地水土流失的一大创举。最初,三兴村面对因高强度耕作带来的坡耕地侵蚀沟等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工程战略机遇,养护了黑土地这一优势资源。黑土生态的修复也让三兴村意识到了这一资源的潜在经济效益。随后,三兴村结合当地坡耕地环境特点,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开始种植沙棘。在黑土资源这一优质耕作条件以及品种不断优化的加持下,该村沙棘不仅产量是普通沙棘的三倍多,还具有营养高、味道好、易成活、果粒大、易采摘等优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证书,效益达到传统种植的10余倍,特色优势农产品得以形成。2019年,在穆棱市政府的招商引资下,穆棱沙棘这一特色农产品成功吸引外来企业注资。所引进的中穆沙棘产业种植和深加工项目,不仅对沙棘开展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更实现了种、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目标。特色沙棘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览,首届冬果沙棘采摘节更是汇聚了百余位国内知名沙棘企业负责人,推动了穆棱市“旅游+”沙棘战略的实施,促成了避暑休闲、康体养生、雪域观光和冬日采摘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该村黑土资源赋能沙棘特色农产品发展历程创新了“生态+经济”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周边村屯农户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
图4 资源赋能型村庄统筹实践的过程追踪解析

Fig. 4 Process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resource-enabled village overall planning practice

(3)实践特征。就资源赋能型村庄统筹实践来看,其具有明显的因果传导机制,在充分保护利用黑土优势资源这一起因后,综合考量区域气候、土壤环境特性,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并进一步借助政府招商引资等政策红利,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与融合发展,取得乡村振兴成效。该类统筹模式以黑土资源养护为前提,着重打造差异化特色品牌产品,以产业融合挖掘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经济价值。

3.2 互馈理路与因果传导路径

3.2.1 互馈理路

提炼上述案例统筹实践的因果机制可以发现,“需求驱动—政策中介—资源本底”的内在互馈理路支撑着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统筹推进,是两大系统间融合机理的具体作用形式(图5)。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推进能够发挥优势资源本底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以需求为驱动来整合优化各项要素投入,二者间以公共政策为媒介,实现两大系统的目标利益、措施策略协调推进。
图5 “需求驱动—政策中介—资源本底”的互馈理路

Fig. 5 The mutual feeding path of "demand-driven-policy mediation-resource background"

(1)资源层:以黑土地保护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案例表明从用好和养好两个维度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发挥优势资源禀赋,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一是要求用好黑土地,推动黑土地利用价值显化。首先,因地制宜创新并实施合理的耕作技术与方法,增加黑土地粮食产量与质量,以有效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其次,通过开展黑土地整理与可持续经营,适当调整东北农业种植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从而充分挖掘黑土地自身的经济价值,推动东北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其乡村发展。用好黑土地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壤板结等生态问题的发生,对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振兴也至关重要。
二是要求养好黑土地,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土壤侵蚀防治工程的开展通过防治黑土地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和变薄变瘦等问题,着重解决近年来耕地面积与城市面积扩张而引起的黑土土壤性质变化与表层覆盖利用变化等不利影响,减少黑土区洪涝等自然灾害现象发生[25],实现黑土地耕作层的恢复,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保障黑土地质量,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此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开展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并可建立健全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实现种植问题反馈及时、整治对策实施迅速。农民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意愿整体较高,通过综合开展上述四种工程措施,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黑土地保护工程之中,能够有效地发挥黑土地的优势资源禀赋,实现粮食产量提升,推动乡村振兴。
(2) 要素层:以乡村振兴驱动黑土地保护利用
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带来的多方要素投入整合作用,能够驱动黑土地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落实,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由依靠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乡村发展向城乡融合与产业富集转变[26]。以产业振兴促进土地要素增值与资本要素下乡。通过实现产业振兴带动土地要素增值,使土地本身成为发展环节中的核心要素。案例中资本要素往往是破局关键,通过资本要素下乡,拉动乡村投资潜力,满足乡村发展融资需求,以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产业兴旺,实现用好黑土地。
以人才振兴促进劳动力要素提质。人才振兴为乡村发展引进大量高科技、高质量的人才,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东北黑土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的问题,还能够提升从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相关工作的劳动力素质。乡村振兴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道路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建设,高新技术开发与高技术人才培育将有利于更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建设。
以文化振兴促进技术要素进村与数据要素流通。价值感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是农户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的直接源动力[27]。案例表明,通过采取农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借助村规民约提高农户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价值认知,能够以文化振兴促进技术要素进村,增加农民对技术的认可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数据要素的流通能够使农户最为贴切地直观掌握产业市场数据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生产投资,更好地明晰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方向所在,助推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下沉与变现。
以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要素投入整合提供基础环境保障。解决好东北黑土地所面临的生态问题,需要以乡村生态振兴为驱动,嵌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协调治理下,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功能[28]。东北黑土区生态振兴的推动意在以良好乡村环境吸引生产要素流入,重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黑土耕地农业绿色化生产以促进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对耕地退化风险[29,30],营造有利于要素流入整合与经济生产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组织振兴是对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31],清除各项边界阻碍以加速黑土地保护利用所需要的各类要素流通顺畅,提供良好的基层治理环境。
(3)政策层:以公共政策为中介协调二者链接机制
① 统筹目标: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有效统筹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明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政策统筹目标。黑土地“变厚、变肥、变松、变净、变美”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政策中生态宜居的响应,更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而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也恰恰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价值追求。因此,政策尤其需要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为双重目标导向,鼓励“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避免有失偏颇,进而实现有效生态治理和农民生活富裕。
② 统筹措施:协调要素投入与资源转化。在统筹过程中,政策尤其需要组织多元主体投入乡村振兴和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进程,协调包括但不限于农民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利益,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同时,推动技术整合,为乡村振兴和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以土地整合与产业整合实现具有规模效益的黑土地农业经营模式转型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自身存在的碎片化等问题也极大制约着统筹效果,故需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黑土地保护政策网络体系[32],对政策加以整合实现制度性优势的发挥。
③ 统筹策略: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区分类与一体治理。“规划先行”能够确保针对不同地区具体如何统筹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实现一村一策,形成“国家顶层设计—省域差异性细化—市县创造性落实”的多层级黑土地保护利用制度。“示范引领”要求设立试点地区,推广已有示范村庄具有普适性的统筹推进经验,而在村庄内部则要发挥村两委带头引领作用,鼓励农户参与其中。拥有差异化的黑土地状况和乡村发展历程的不同地区适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分区分类”的政策实施可将东北黑土地划分成松嫩平原区、三江平原区、辽河平原区等多个宏观类型区[33],并对微观村庄根据区位条件同样开展划分,能够实现最匹配的高效发展,有利于不同地区形成自身适宜的统筹路径。“一体治理”要求采取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方法论视角,对黑土地破坏的各项问题、基层乡村发展的各项难点进行整体性考虑,将二者视为同一逻辑链条中的主体,实现全过程一体化协同治理。

3.2.2 因果传导路径

在明晰“需求驱动—政策中介—资源本底”的互馈理路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其背后的因果传导路径,如表1所示。“要素→政策→资源”因果传导路径的典型代表是辽宁省兴光村,该路径以乡村振兴带动要素注入为因,以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效为果,适用于要素驱动型村庄,其通过某一优势生产要素的注入,于政策引导下盘活村庄存量资源,实现要素优化配置与黑土地保护利用。该路径中的优势生产要素往往由社会企业注入,故初期以经济价值诉求为主,兼顾生态价值,多用于城郊地区拥有历史文化景观的村庄,易于发展第三产业。“要素←政策→资源”因果传导路径的典型代表是吉林省三棵树村,该路径以政策出台为因,以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发展双向提效为果,适用于政策主导型村庄,其由政府颁布政策,强势征召社会主体投入生产要素与黑土资源相衔接,凸显制度优势与政策情境。由于政策为破局因素,而政策的颁布则多以应对重大社会问题为主,故该路径多用于传统农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庄,侧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社会价值诉求,偏向以第一产业发展促进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要素←政策←资源”因果传导路径的典型代表是黑龙江省三兴村,该路径以黑土资源的优势发挥为因,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果,适用于资源赋能型村庄。首先通过治理恢复黑土生态环境与土壤肥力,为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奠定有利耕作条件;进而借助政府招商引资,吸引社会企业投资,挖掘特色农产品的潜在附加价值,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该路径多用于拥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村庄,通过吸引要素集聚,延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易于发展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
表1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因果传导路径

Table 1 The causal transmission path betwee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lack soi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因果传导路径 适宜模式 基本经验
要素→政策→资源 要素驱动型 ·某一优势生产要素率先注入,在政策引导下配置于黑土资源
·多用于城郊地区拥有历史文化景观的村庄,易于第三产业发展
要素←政策→资源 政策主导型 ·政府政策强势主导,征召主体投入生产要素与黑土资源衔接
·多用于传统农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庄,易于第一产业发展
要素←政策←资源 资源赋能型 ·黑土资源优势禀赋发挥,在政策引导下吸引生产要素集聚
·多用于以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村庄,易于第二产业发展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结论

(1)从融合机理来看,黑土地保护利用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乡村振兴则是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均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共同目标都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达到东北振兴与共同富裕。
(2)从互馈理路来看,化解东北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的问题,形成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需要厘清二者间的基本理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推进能够发挥优势资源本底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以需求为驱动而整合优化各项要素投入,二者间以公共政策为中介链接,实现两大系统的目标利益、措施策略协调推进。因此,需将黑土地保护利用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制、乡村振兴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驱动机制以及政策对二者的链接机制加以系统性统筹。
(3)从因果传导路径来看,基于典型案例村庄过程追踪调查,总结出针对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不同村庄统筹发展历程的差异化因果传导路径,明晰了三类路径表现出的具体机制性步骤,生产要素、公共政策与黑土资源在不同路径中处于不同的因果关系之中。实现两大系统的统筹推进,仍然面临着部分村庄生产要素结构性失衡、政策统筹领导机制尚未健全、黑土地治理措施单一等疑难杂症,需不断探明其中的因果联系以把握化解协调问题的关键所在。

4.2 政策启示

(1)保护黑土资源本底。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是发挥黑土优势资源禀赋的前提保障,更是实现以黑土地保护利用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此,尤其需围绕肥沃耕作层培育、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黑土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重点推进,推广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方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34],从而兼顾养好与用好黑土地,协调好保护与利用间的关系,挖掘复合价值助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
(2)加快生产要素驱动。以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流通整合与优化配置以驱动黑土地保护利用。一是对现有的优势生产要素进行盘活,尤其需激活黑土地这一优势土地要素,释放农业发展活力,向现代化大农业方向持续转型;二是采取人才引进、税收优惠、专项投资等利好政策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流入,破除要素跨区域流动阻碍;三是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黑土耕地的可持续集约化利用。
(3)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需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间的衔接统筹,探索性地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到乡村振兴考核之中,将乡村振兴相关指标纳入到黑土地保护利用考核之中。同时,各部门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农业农村部门可联合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搭建信息平台,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统筹实施、综合治理与监督管控开展工作。
(4)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间的互馈理路表明统筹二者发展可有差异化的因果路径。对此,需在明确促进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与生态经济协调的绿色发展的双重统筹目标下[35],鼓励不同村庄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文环境、优势产品等特性因地制宜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重点从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和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新模式及运用数字化手段加以赋能、节本增效地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优化基层治理体制,以探索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着力点。
[1]
吕晓, 赵雲泰, 牛善栋. 擦亮新时代黑土地保护的“底色”. 农民日报, 2021-04-08(3), https://szb.farmer.com.cn/2021/20210408/20210408_003/20210408_003_1.htm.

[ LYU X, ZHAO Y T, NIU S D. Polishing the "bottom color"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in the New Era. Farmers' Daily, 2021-04-08(3), https://szb.farmer.com.cn/2021/20210408/20210408_003/20210408_003_1.htm.]

[2]
葛全胜, 王介勇, 朱会义. 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 内在逻辑、主要路径及政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0): 1175-1183.

[ GE Q S, WANG J Y, ZHU H Y. Overall promotion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nal logic, main rout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10): 1175-1183.]

[3]
赵玉明, 程立平, 梁亚红, 等. 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及范围界定研究. 土壤通报, 2019, 50(4): 765-775.

[ ZHAO Y M, CHENG L P, LIANG Y H, et al. Developing history and defining boundary of the black soil regions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9, 50(4): 765-775.]

[4]
贾鹏丽, 冯海艳, 李淼. 东北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20): 171-178.

[ JIA P L, FENG H Y, LI M.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f black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Northeast China.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20, 36(20): 171-178.]

[5]
邓祥征, 梁立, 廖晓勇, 等. 国际粮食贸易影响下东北黑土地生产压力变化与保护策略.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9): 2209-2217.

DOI

[ DENG X Z, LIANG L, LIAO X Y, et al. Research on changes in grain production pressure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grain trad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9): 2209-2217.]

[6]
许文旭, 杨献坤, 崔斌, 等. 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土层厚度及退化程度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1, 19(3): 28-36.

[ XU W X, YANG X K, CUI B, et al. Analysis of the soil thickness and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the typical slope farmland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1, 19(3): 28-36.]

[7]
张兴义, 刘晓冰. 中国黑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4): 340-344.

[ ZHANG X Y, LIU X B. Key issues of mollisols research 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0, 40(4): 340-344.]

[8]
霍海南, 李杰, 袁磊, 等. 秸秆还田量对培肥农田黑土氮素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12): 4109-4116.

DOI

[ HUO H N, LI J, YUAN L,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amount on the potential gross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rates of fertilized Molliso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20, 31(12): 4109-4116.]

[9]
WANG H, ZHANG C, YAO X C, et al. Scenario simulation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logical land and farmland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22, 114,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5991.

[10]
王琦琪, 陈印军, 李然嫣. 东北黑土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 42-47.

DOI

[ WANG Q Q, CHEN Y J, LI R 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8, 34(2): 42-47.]

DOI

[11]
韩晓增, 李娜. 中国东北黑土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32-1041.

DOI

[ HAN X Z, LI N. Research progress of black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7): 1032-1041.]

DOI

[12]
敖曼, 张旭东, 关义新.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0): 1203-1215.

[ AO M, ZHANG X D, GUAN Y X.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10): 1203-1215.]

[13]
汪景宽, 徐香茹, 裴久渤, 等. 东北黑土地区耕地质量现状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土壤通报, 2021, 52(3): 695-701.

[ WANG J K, XU X R, PEI J B, et al. Current situations of black soil quality and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1, 52(3): 695-701.]

[14]
牛善栋, 吕晓, 谷国政. 感知利益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以“梨树模式”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9): 44-53.

[ NIU S D, LYU X, GU G Z. 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benefits on farmers' behavior decision-making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A typical sample of "Lishu Pattern". China Land Science, 2021, 35(9): 44-53.]

[15]
孟凡杰, 于晓芳, 高聚林, 等.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2): 135-142.

[ MENG F J, YU X F, GAO J L, et al. The bottleneck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development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0, (2): 135-142.]

[16]
李然嫣, 陈印军.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17, (11): 80-91.

[ LI R Y, CHEN Y J. Research on farmer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behavior in typical black soil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survey of farmers in 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7, (11): 80-91.]

[17]
林国栋, 吕晓, 彭文龙, 等. 黑土地保护的实践逻辑及其关键机制分析: 基于典型试点区域的多案例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0): 2523-2535.

DOI

[ LIN G D, LYU X, PENG W L, et al. Practical logic and key mechanism analysis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Multi-case analysis based on typical pilot area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10): 2523-2535.]

[18]
王超, 王守臣. 黑土地保护法治化研究: 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实践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18, (10): 38-45.

[ WANG C, WANG S C. Black soil land protection legaliza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practices of Jinlin province.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8, (10): 38-45.]

[19]
李小丽, 邢玉升. 黑土地保护利用补偿机制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 学习与探索, 2018, (2): 129-133.

[ LI X L, XING Y S. Research 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black 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ak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udy & Exploration, 2018, (2): 129-133.]

[20]
李政宏, 吕晓, 杨伊涵, 等. 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与特征的量化考察. 土壤通报, 2022, 53(4): 998-1008.

[ LI Z H, LYU X, YANG Y H, et 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ction policy for black soil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2, 53(4): 998-1008.]

[21]
何宏莲, 安洋, 刘尊梅. “三位一体”黑土地法律保护的应然逻辑与实现路径. 资源科学, 2023, 45(5): 913-925.

DOI

[ HE H L, AN Y, LIU Z M. Normative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in on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black soil land. Resources Science, 2023, 45(5): 913-925.]

[22]
HE D W, DENG X Z, JIN G, et 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grass-based livestock husband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gro-pastoral ecotone.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10, Doi: 10.3389/fenvs.2022.848134.

[23]
任勇, 周芮.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因果过程追踪法应用及其拓展空间. 中国行政管理, 2023, (2): 96-107.

[ REN Y, ZHOU R.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causal process tracing method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23, (2): 96-107.]

[24]
杜国明, 梁常安, 张树文, 等. 黑土地保护的对象特性、面临形势与应对策略. 资源科学, 2023, 45(5): 887-899.

DOI

[ DU G M, LIANG C A, ZHANG S W, et al. The object characteristics, facing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lack soil protection. Resources Science, 2023, 45(5): 887-899.]

DOI

[25]
MA S, WANG L J, JIANG J, et al.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and soil property variation increased flood risk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China, in the last 40 year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4, 104, Doi: 10.1016/j.eiar.2023.107314.

[26]
DENG X Z, WANG G F, SONG W, et al.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n utiliz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roug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10, Doi: 10.3389/fenvs.2022.865883.

[27]
费红梅, 孙铭韩, 王立. 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 价值感知抑或政策驱动?.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9): 2218-2230.

DOI

[ FEI H M, SUN M H, WANG L. Decision making of farmers' black soil conservation tillage behavior: Value perception or policy driving?.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9): 2218-2230.]

[28]
张佳宝, 孙波, 朱教君, 等. 黑土地保护利用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及生态屏障建设战略.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0): 1155-1164.

[ ZHANG J B, SUN B, ZHU J J, et al. Black soi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harmonization of mountain-river-forest-farmland-lake-grassland-sandy land ecosystems and strategic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arrier.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10): 1155-1164.]

[29]
高攀, 梁流涛, 诸培新. 耕地公共生态产品供给状况及能力提升路径: 以河南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7): 1815-1832.

DOI

[ GAO P, LIANG L T, ZHU P X. The supply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ublic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the path of capacity improvement: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7): 1815-1832.]

DOI

[30]
LI X Y, SHI Z Y, XING Z H, et al. Dynamic evaluation of cropland degradation risk by combining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data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2023, 154, Doi: 10.1016/j.apgeog.2023.102920.

[31]
周忠丽. 乡村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创新: 基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5(3): 41-47.

[ ZHOU Z L. Path selectio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Secretary".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3, 25(3): 41-47.]

[32]
林国栋, 吕晓, 牛善栋. “政策路径: 政策工具—政策评价”框架下的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文本分析. 资源科学, 2023, 45(5): 900-912.

DOI

[ LIN G D, LYU X, NIU S D. Analysis of China's black soil protection policy tex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olicy path-policy tools-policy evaluation". Resources Science, 2023, 45(5): 900-912.]

[33]
徐英德, 裴久渤, 李双异, 等. 东北黑土地不同类型区主要特征及保护利用对策. 土壤通报, 2023, 54(2): 495-504.

[ XU Y D, PEI J B, LI S Y, et al.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black soil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3, 54(2): 495-504.]

[34]
王志刚.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保护利用黑土地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0): 1127-1132.

[ WANG Z G. Give full play to vital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upport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lack soil.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10): 1127-1132.]

[35]
邓祥征, 梁立, 吴锋, 等.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地理学报, 2021, 76(2): 261-276.

DOI

[ DENG X Z, LIANG L, WU F, et al. Chines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2): 261-276.]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