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张扬(1992- ),男,河南周口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理大数据挖掘。E-mail: zhangyang2021@seu.edu.cn |
收稿日期: 2023-07-24
修回日期: 2024-01-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4-1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115)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23JDR0094)
Level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bstacle to factor flow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Received date: 2023-07-24
Revised date: 2024-01-11
Online published: 2024-04-11
促进城市群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双循环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集成百度人口迁徙、快递物流网络、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建立要素流动强度实测方法,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模拟自然状态下要素流动强度,构建要素流动障碍指数测度城市间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探讨要素流动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实测要素流和模拟要素流网络中,重庆—成都关联区间要素流动强度最高,两市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均高于其他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2)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促进作用,而重庆市与四川省内大多数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存在阻碍作用。(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水平受体制、社会、政策、设施、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行政分割、城乡结构差异易形成城市间要素流动壁垒;道路设施互联互通、空间邻近有助于促进要素在城市间的高效流动,而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对要素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据此,针对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张扬 , 陈雨露 , 王兴平 , 龚杰 , 姬萌荣 , 赵晶晶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障碍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4) : 897 -911 . DOI: 10.31497/zrzyxb.20240409
Promoting the free and orderly flow of factor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dual circulation context. Using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study integrated multiple sources of big data such as Baidu Migration, express logistics networks, and Baidu Index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intensity of factor flow, and used an improved gravity model to simulate the intensity of factor flow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study constructed a factor flow obstacle index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factor flow obstacles between cities, and used QAP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obstac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Regardless of actual or simulated factor flow, the intensity of factor flow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is the highest, and the intensity of factor flow between these two cities and other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other prefecture-level cities. (2) The factor flow between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mostly shows a promoting effect, while the factor flow between Chongqing and other cities in Sichuan is generally hindered. (3) The level of obstacles to factor flows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jointly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system, society, policies, and facilitie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differences in urban-rural structure tend to form barriers to factor flows between cities. Spatial proximity and the interconnection of road facilities can promote efficient factor flows between cities. Central cities with high administrative levels have a certain dominant role in factor flows. Based on this, several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o factor flows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表1 QAP回归模型自变量定义与测度方法Table 1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variables in the QAP regression model |
变量类型 | 变量 | 缩写 | 定义与测度 | 变量典型性描述 |
---|---|---|---|---|
体制 | 行政区划关系 | ADR | 若两市属于同一省级行政区,则ADR=0,否则为1 | 行政分割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作用[6] |
行政级别差异 | ALD | 若两市行政级别相等,则ALD=0,否则为1 | 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要素支配能力存在 差异[1] | |
经济 | 人均GDP之差 | D_GDP | 两市人均GDP的差值的绝对值 | 人均GDP水平差异是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的动力之一[16] |
产业结构 相似度 | ISS | 两市产业同构系数,计算方法详见文献 [45] | 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城际流动就越频繁[23] | |
社会 | 城镇化率之差 | D_UA | 两市城镇化率的差值的绝对值 |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对要素流动影响深远[46] |
文化 | 文化邻近性 | CD | 若两市属于同一文化区,则CD=0,否则为1 | 文化邻近对要素流动尤其是人口流动具有促进作用[47] |
政策 | 是否属同一都市圈/经济区 | MA | 若两市属于同一都市圈或经济区,则MA=0,否则为1 | 一体化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高效集聚的推动作用[48] |
设施 | 平均车速 | AV | 两市间平均汽车行驶速度,通过电子地图平台查询 | 交通成本对要素流动产生阻力[21] |
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地理分区包括巴文化区(主要包括重庆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和蜀文化区(主要包括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眉山市、宜宾市、雅安市、资阳市)[49];2. 目前已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2021年11月)范围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2022年8月)范围涉及重庆市和广安市;此外,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划分参考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11月)。 |
表2 QAP回归模型结果及稳健性Table 2 Results and obustness test of QAP regression analysis |
变量类型 | 变量 | 缩写 | 回归系数 | 回归系数(稳健性检验) |
---|---|---|---|---|
体制 | 行政区划关系 | ADR | 0.67201** | 0.67405** |
行政级别差异 | ALD | -0.41397* | -0.41937* | |
经济 | 人均GDP之差 | D_GDP | -0.16540 | -0.17191 |
产业结构相似度 | ISS | -0.09975 | -0.08642 | |
社会 | 城镇化率之差 | D_UA | 0.43077* | 0.47136* |
文化 | 是否属于同一文化区 | CD | -0.06752 | -0.07401 |
政策 | 是否属于同一都市圈/经济区 | MA | 0.10335 | 0.06402 |
设施 | 平均车速 | AV | -0.23579** | -0.34524** |
空间(稳健性检验) | 空间邻接关系 | SNR | — | 0.23408** |
R-Square | 0.42502 | 0.46367 | ||
Adj R-Square | 0.40511 | 0.44269 |
注:*、**分别表示在5%、1%水平上显著。 |
[1] |
郭庆宾, 张中华.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演变.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746-1761.
[
|
[2] |
王兵, 徐霞, 吴福象. 研发要素流动的时空特征及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21, 41(11): 9-18.
[
|
[3] |
方创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经济地理, 2018, 38(9): 1-9.
[
|
[4] |
朱继任, 王智勇. 区域要素流动与国土空间规划响应: 战略引领与治理路径. 规划师, 2022, 38(6): 5-11.
[
|
[5] |
刘君德. 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 理论前沿, 2004, (10): 20-22.
[
|
[6] |
孙久文, 张翱. 论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行政区经济”的演变. 区域经济评论, 2020, (6): 25-29.
[
|
[7] |
夏添, 孙久文, 林文贵. 中国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述评: 兼论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家, 2018, (8): 94-104.
[
|
[8] |
冷炳荣, 杨永春, 谭一洺. 城市网络研究: 由等级到网络.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1): 1-7.
[
|
[9] |
|
[10] |
杨延杰, 尹丹, 刘紫玟, 等. 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97-1411.
[
|
[11] |
秦萧, 甄峰. 基于要素流动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方法框架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1): 2774-2788.
[
|
[12] |
王录仓, 刘海洋, 刘清. 基于腾讯迁徙大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 地理学报, 2021, 76(4): 853-869.
[
|
[13] |
李苑君, 吴旗韬, 吴康敏, 等. “流空间”视角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结构研究: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2): 20-26.
[
|
[14] |
蒋大亮, 孙烨, 任航, 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654-1664.
[
|
[15] |
叶强, 张俪璇, 彭鹏, 等. 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研究. 经济地理, 2017, 37(8): 53-59.
[
|
[16] |
|
[17] |
孟浩, 黄贤金, 杨俊, 等. 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 经济地理, 2019, 39(12): 1-10.
[
|
[18] |
CAPELLO, ROBERTA. The city network paradigm: Measuring urban network externalities. Urban Studies, 2000, 37(11): 1925-1945.
|
[19] |
张洪鸣, 孙铁山. 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 43(2): 48-64.
[
|
[20] |
蒋小荣, 汪胜兰.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 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的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17, (2): 35-46, 127.
[
|
[21] |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等.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的城市群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经济地理, 2021, 41(6): 68-76.
[
|
[22] |
王姣娥, 杜方叶, 景悦, 等. 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的空间: 行业路径与影响因素. 资源科学, 2022, 44(2): 365-374.
[
|
[23] |
幸丽君, 杜赛南, 孙桂英, 等. 多维流视角下湖北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10): 2134-2145.
[
|
[24] |
陈浩, 罗力菲. 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 京津冀例证. 改革, 2023, (5): 105-123.
[
|
[25] |
陆善勇, 李国英. 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外贸增长与转型升级: 基于PVAR的实证分析. 经济管理, 2015, 37(12): 31-38.
[
|
[26] |
秦静. 要素流动视角下都市圈内合作区治理框架和模式研究. 规划师, 2022, 38(6): 12-19, 26.
[
|
[27] |
张治栋, 吴迪, 周姝豆. 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协调一体化与经济增长. 工业技术经济, 2018, 37(11): 58-66.
[
|
[28] |
史育龙, 潘昭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优化. 宏观经济管理, 2021, (7): 21-27.
[
|
[29] |
涂建军, 况人瑞, 毛凯, 等.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经济地理, 2021, 41(7): 50-60.
[
|
[30] |
汪宇明. 中国市管县(市)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 2000, 20(3): 18-21.
[
|
[31] |
郑小强, 蒲泱竹. 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效率: 基于非动态面板门槛模型. 软科学, 2021, 35(11): 58-64.
[
|
[32] |
张小东, 韩昊英, 唐拥军, 等. 基于百度迁徙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 23(10): 1798-1808.
[
|
[33] |
李苑君, 吴旗韬, 张玉玲, 等. 中国三大城市群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地理科学, 2021, 41(8): 1398-1408.
[
|
[34] |
虞洋, 宋周莺, 史坤博. 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格局及其动力机制. 经济地理, 2019, 39(9): 147-155.
[
|
[35] |
|
[36] |
韩艳红, 陆玉麒. 南京都市圈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演化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12):1641-1648.
[
|
[37] |
王欣, 吴殿廷, 王红强.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13(3): 55-59.
[
|
[38] |
劳昕, 沈体雁, 杨洋,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7): 91-98.
[
|
[39] |
李金华. 网络研究三部曲: 图论、社会网络分析与复杂网络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 136-138.
[
|
[40] |
张艺帅, 赵民, 程遥. 面向新时代的城市体系发展研究及其规划启示: 基于“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的视角. 城市规划, 2021, 45(5): 9-20.
[
|
[41] |
刘军. QAP: 测量“关系”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社会, 2007, 27(4): 164-174, 209.
[
|
[42] |
王小华, 杨玉琪, 罗新雨, 等.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作用机制. 地理学报, 2022, 77(8): 1920-1936.
[
|
[43] |
石建中, 范齐. 亚太经合组织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8): 2169-2180.
[
|
[44] |
|
[45] |
罗若愚, 赵洁.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41-45.
[
|
[46] |
贺艳华, 李民, 宾津佑, 等. 近10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 219-230.
[
|
[47] |
刘晔, 王晓歌, 管靖, 等. 1990—2015年亚洲内部人口迁移格局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22, 77(10): 2409-2425.
[
|
[48] |
李洪涛, 王丽丽. 城市群发展规划对要素流动与高效集聚的影响研究. 经济学家, 2020, (12): 52-61.
[
|
[49] |
黎小龙. “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的形成与嬗变.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43(5): 171-182.
[
|
[50] |
王垚, 朱美琳, 孟晓东, 等. 苏锡常都市圈人口要素流动特征与空间治理策略. 规划师, 2022, 38(6): 27-33.
[
|
[51] |
高鹏, 何丹, 宁越敏, 等. 长三角地区城市投资联系水平的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21, 40(10): 2760-2779.
[
|
[52] |
田锐, 郭彬. 煤炭资源城市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煤炭经济研究, 2023, 43(3): 78-8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