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指标体系与实践路径

  • 徐可西 , 1, 2 ,
  • 詹冰倩 2, 3 ,
  • 姜春 2 ,
  • 鲍海君 , 1 ,
  • 苏婕妤 2 ,
  • 何旻宇 2
展开
  • 1.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杭州 310015
  • 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 3.香港城市大学工程学院,香港 999077
鲍海君(1977- ),男,浙江台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治理。E-mail:

徐可西(1989- ),女,浙江金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3-07-31

  修回日期: 2023-12-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1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04191)

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23C25008)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dex system and practical paths

  • XU Ke-xi , 1, 2 ,
  • ZHAN Bing-qian 2, 3 ,
  • JIANG Chun 2 ,
  • BAO Hai-jun , 1 ,
  • SU Jie-yu 2 ,
  • HE Min-yu 2
Expand
  • 1. School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ngzhou City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 3.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7-31

  Revised date: 2023-12-04

  Online published: 2024-03-12

摘要

构建低碳城市空间格局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构建了集约、紧凑、高效、绿色导向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剖析了城市空间格局要素与碳核算体系的内在关系,进而开发了涵盖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和蓝绿空间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城市规模维度旨在控制无序扩张,涉及人口、经济和空间规模三方面指标;城市形态以外部紧凑为导向,涵盖城市平面形态和立面形态两方面指标;城市布局以功能高效为落脚点,涵盖居住密度、职住平衡比等指标;蓝绿空间关注城市碳汇的提升,包括蓝绿空间占比、融合度等指标。遵循“评价指标—规划策略—规划内容—空间响应”逻辑主线,提出了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城市扩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紧凑城市形态,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构建市域生态网络、提升固碳增汇能力四条实践路径,为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徐可西 , 詹冰倩 , 姜春 , 鲍海君 , 苏婕妤 , 何旻宇 . 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指标体系与实践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 39(3) : 682 -698 . DOI: 10.31497/zrzyxb.20240311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low-carbon urban spatial pattern is a crucial path for promoting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nstraint goal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optimizing the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the principles of intensity, compactness, efficiency, and green orientation. It analyzes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and subsequently develops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covering four dimensions: urban scale, urban form, urban layout, and blue-green space. The urban scale dimension aims to control urban sprawl, involving indicators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patial scale. The urban form dimension is orientated towards external compactness and covers indicators of urban plan form and facade form. For the urban layout dimension, the focus is on functional efficiency, covering indicators such as residential density and the ratio of jobs-housing balance. Blue-green space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enhancing urban carbon sink, with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proportion of such space and its integration degree. Following the logic path of "Evaluation indicator-Planning strategy-Planning content-Spatial response", this study proposes four practical paths: (1) enhancing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to control urban expansion reasonably, (2)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o create compact urban form, (3)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of People-City-Industry-Transportation to enhance urban service functions, (4)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network to increase carbon sink capacity. These four paths provide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提出,中国要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立足“30·60”战略目标,202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城市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来源,中国城市碳排放占据了全国碳排放的70%以上[1]。以城市为主体实施减排任务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可使“自上而下”生成的碳中和体系与基于行业减排“自下而上”构成的碳中和体系形成互补,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3],具有全面规划和综合管控的特点。强化规划引领,将城市“双碳”目标融入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优化城市形态、密度、功能布局等空间要素构建低碳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具备持续减碳的自我进化能力,是落实城市碳减排任务的重要手段[4,5]
立足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碳排放的关联性,建立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践路径,科学引导中国城市低碳规划和建设,对构建低碳城市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城市形态[6-8]等单一维度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缺少评价和优化低碳导向下城市空间总体格局的理论框架,难以为中国低碳型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因此,本文从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出发,解析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理论内涵,建立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厘清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机制,能够为低碳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量化工具和具体行动指南,助力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 城市空间格局与碳排放关系

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运行具有锁定效应,是低碳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9]。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城市空间格局低碳发展,需要厘清城市空间格局与碳排放关系,为提出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指标体系与实践路径奠定基础。

1.1 城市空间格局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论基础

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主要从城市规划角度展开,代表性理论包括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紧凑城市理论主张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以紧凑的城市空间格局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强调高密度、高强度的分散化集中,体现在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紧凑度和城市外部形态紧凑度[10]。城市紧凑度的提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1]。精明增长理论提倡城市通过增长获得发展动力,在增长过程中合理控制无序蔓延,创造一个紧凑、高效、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减少能源消耗[12],取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13]。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多个方面,当代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14],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规划应实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15]
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上述理论为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指导。其中,紧凑城市理论和精明增长理论是中国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低碳城市空间格局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1.2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针对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多中心空间结构、蓝绿空间等视角出发[16]。首先,广义的城市形态涵盖了城市几何形态与城市功能布局,是实体物质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式。现有关于城市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主要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和自下而上的视角展开[17]。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密度[18]和土地开发利用[6]等宏观的城市空间结构性要素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8]。自下而上的视角多从居民生活方式角度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例如,路网密度[19]、居住密度等城市形态特征会通过改变居民出行方式对城市交通碳排放产生影响。其次,城市规模会对城市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城市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广义的内涵出发,包括人口、经济、用地规模等要素[20]。再者,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其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呈显著负相关[21],并受城市人口密度和空间结构指数的影响。虽然多中心结构对高密度城市降碳效果更为显著[22],但单中心结构对低密度的城市减排更为有效。最后,蓝绿空间也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其面积、连通度等要素对释放城市碳汇、改善城市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23]。以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空间格局要素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缺乏对低碳型城市空间格局要素的系统性界定,难以从理论上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体系化的支撑。

1.3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空间格局是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属性、社会与经济属性的综合需求,低碳型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有赖于城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共同作用[24,25]。在城市经济系统中,一方面通过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6],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量。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空间邻近的城市经济格局,减少物流消耗,提升城市低碳水平。在社会系统中,重点在于减少交通运输和居民行为所带来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人类社会活动的低碳。例如采取打造紧凑的城市形态[19]、推动产城融合等规划策略确保交通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范围,引导居民行为消费的转型。自然系统的优化策略核心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以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包括推动城市生态网络平衡、强化生态修复和治理等[25]。学界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一定程度上为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厘清了思路,但规划策略较为分散,尚缺乏能有效指导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路径体系。

2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框架

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需要在精明增长理论和紧凑城市理论的共同指引下,集成集约、紧凑、高效、绿色四大内涵,全面整合“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布局、蓝绿空间”四大城市空间要素,构建低碳型城市空间格局(图1),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集约与经济、土地领域紧密相关,强调注重效率,城市规模的集约发展是其核心。城市规模集约发展体现在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发展上[27]。紧凑常用来表示城市空间的整体形态,注重城市的外部协同[28]。城市形态的紧凑包括平面形态的紧凑和立体形态的紧凑。高效侧重于城市功能布局的高效,围绕人、城、产、交通四个方面合理布置城市功能设施。绿色则是城市蓝绿空间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图1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框架

Fig.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碳排放约束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29,30]。准确核算碳排放量是开展碳排放总量约束并实施合理管控措施的前提。目前,城市维度的碳核算主要借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不同部门的碳排放量计算得出[31]。本文通过系统厘清城市空间格局与碳核算的关系,为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奠定现实基础。(1)城市规模与城市建筑、能源、工业领域的碳排放紧密相关。城市规模扩张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新涌入人口对新增建筑面积的需求带来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同时城市规模扩张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导致能源需求上升,使能源和工业端的碳排放总量增加。因此,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合理调控城市规模,避免城市规模无序扩大,能够有效减少建筑、能源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碳排,促进城市的低碳发展。(2)城市形态的紧凑程度与交通、能源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存在明显负相关[32]。平面紧凑的城市形态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密度的提升,通过提高交通可达性和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城市碳排放;立面紧凑的城市形态有赖于合理控制建筑布局,以提高建筑终端能效来降低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总量。(3)城市布局决定了城市运行效率。一方面,优化用地结构、公共设施布局、交通结构等功能布局能有效提升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比例和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和居民行为端产生的碳排。另一方面,统筹布局产业空间能够通过有效矫正要素错配降低工业碳排。(4)城市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城市碳汇总量,还是体现城市空间开放性、动态性和生态性的复杂景观网络,间接调节城市的整体碳排放水平[33]

3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城市空间格局要素分解,以集约、紧凑、高效、绿色的低碳城市理论内涵为基础,构建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指标体系,包括城市规模维度、城市形态维度、城市布局维度和蓝绿空间维度,判断各项指标在不受其他条件干扰前提下对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的影响,揭示其对低碳型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正面或负面效应。

3.1 城市规模维度评价指标

城市规模对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具有结构性的影响,是碳排放约束目标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根本。本文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方面构建碳排放约束下城市规模优化的评价指标(表1)。
表1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评价指标:城市规模维度

Table 1 Indicators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Urban scale dimension

目标 维度 指标 指标说明 指标方向
集约
(Intensive)
城市规模
(Urban Scale)
US-1碳排放脱钩指数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经济规模扩大的关系,脱钩指数越大,能源利用率越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越高,不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负向(-)
US-2人口密度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关系,人口密度越大,人均碳排放越低,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S-3建筑密度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建筑覆盖率的关系,建筑密度越大,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越低,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S-4建成区面积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规模扩张大小的指标,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引起碳排放总量增加,不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负向(-)
US-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规模扩张大小的指标,人均建设面积越大,人均碳排放越高,不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负向(-)
US-6人均地下空间面积 反映碳排放与地下空间的关系,人均地下空间面积越大,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S-7土地开发强度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土地开发强度越大,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S-8用地扩展系数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规模的扩张状态的关系,用地扩展系数越大,表明城市扩张状态越明显,碳排放量总量越高,不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负向(-)
US-9分形维数 反映碳排放与城市规模的扩张状态的关系,分形维数越大,表明城市扩张状态越分散,产生的碳排总量越高,不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负向(-)
在经济规模方面,碳排放脱钩指数是能源消费碳足迹指数与GDP增长指数之间的比值[34],常用来反映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现状或经济发展与能源碳足迹之间的变化关系。碳排放脱钩指数越小,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越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越低,有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当碳排放脱钩指数达到0时,城市能够在维持当前环境压力状态下仍保持经济增长,是最佳的经济发展状态。
在人口规模方面,常用人口密度指标来衡量城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人口和碳排放的关系具有动态性,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状态下,人口密度增加一倍,碳排放就会减少一倍[35]。因此人口密度对实现碳排放约束目标有一定的正向效应。
在空间规模方面,关键指标包括建筑密度、建成区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地下空间面积、土地开发强度、用地扩展系数和分形维度等。建筑密度是反映城市建筑覆盖率的指标,是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值[36]。高密度的建筑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强度,从而对达成碳排放约束目标产生正向影响。建成区面积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已成片开发、设施基本完善的区域,它是测度城市规模的常用指标[17]。城市规模的扩大引起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导致建筑碳排放的增加,对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的实现起负面作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同样会对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的达成产生负面效果。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的直接体现,扩张规模越大,人均碳排放越高,越不利于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的达成[37]。地下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有密切联系[38],优化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提高人均地下空间面积,是提高空间资源效率和降低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显著的影响[39],土地开发强度越大,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产生的碳排放越少。用地扩展系数指标和分形维数指标常用来评价城市规模的扩张状态[17],用地扩展系数和分形维数值越大,代表城市扩张越严重,城市扩张的边界形状更加复杂、分散[40],会带来城市脆弱性和运营成本的增加,进而对碳排放约束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2 城市形态维度评价指标

合理的城市形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是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以紧凑为目标,城市形态维度评价包括紧凑度、多中心度、形状指数和空间高度四个指标,涵盖平面形态紧凑和立面形态紧凑两个方面,如表2所示。
表2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评价指标:城市形态维度

Table 2 Indicators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Urban form dimension

目标 维度 指标 指标说明 指标方向
紧凑
(Compact)
城市形态
(Urban Form)
UF-1紧凑度 反映城市建成区的紧凑、饱满程度的指标,紧凑度越高,城市形态布局紧密,交通网络效率越高,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F-2多中心度 反映城市中心布局的地理指标,多中心度越高,城市形态越紧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F-3形状指数 反映城市的几何形态的指标,形状指数值越大,城市形态越接近于圆,城市的交通网络效率越高,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F-4 空间高度 反映城市建筑平均层数的指标,空间高度值越大,建筑碳排放越低,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平面型城市形态指标包括紧凑度、多中心度和形状指数。城市紧凑度是城市形态比较与分析的常用指标,紧凑度的高低表征城市建成区是否处于饱满的状态。城市紧凑度为城市市区面积与市区最小外接圆面积的比值[41],其值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表明城市紧凑度在0.3~0.5之间,城市交通效率较高,交通碳排放越低[42],因此其对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具有正面影响。多中心度是紧凑城市形态的另一重要特征。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多中心度是一种地理表象,高密度的城市往往通过项目建设将城市有机分散为多个中心。城市多中心度与单位GDP能耗呈显著的负相关性[43],即城市多中心度的提高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使城市拥有更好的生态绩效。形状指数代表城市的几何形态,指城市市区面积与其周长相等的圆面积之比[42]。形状指数值越大,城市形态越接近于圆形均匀分布,城市的交通网络效率越高,对实现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约束目标具有积极作用。空间高度是立面型城市形态的关键指标。城市空间高度越高,城区人口和建筑相对集中,有利于降低建筑碳排放和集中供应能源,减少能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促进城市能源领域碳排放约束目标的达成。

3.3 城市布局维度评价指标

高效的城市功能布局是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核心,重点通过居住密度、职住平衡比、功能用地混合度、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产业集聚指数、路网密度等六个指标(表3)的引导,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连通性,促进居民绿色生活。
表3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评价指标:城市布局维度

Table 3 Indicators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Urban layout dimension

目标 维度 指标 指标说明 指标方向
高效
(Efficient)
城市布局
(Urban Layout)
UL-1居住密度 反映城市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居住密度越高,居民出行所带来的碳排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L-2职住平衡比 反映就业群体与住宅之间的平衡关系,职住平衡比越大,通勤交通所产生的碳排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L-3功能用地混合度 反映城市功能用地的布局情况,功能用地混合度越高,交通出行效率更高,碳排放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L-4公共设施服务半径 反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越短,居民出行所带来的碳排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负向(-)
UL-5产业集聚指数 反映城市产业分布和聚集程度,产业集聚指数越大,产生的工业碳排放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UL-6路网密度 反映城市交通道路的布局情况,路网密度越大,交通出行效率更高,碳排放越少,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居住密度指标反映城市人口布局,用于衡量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居住密度的提高能够带来人口集聚,便于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布局,从而减少居民生活出行带来的碳排放[27]。职住平衡比代表就近就业,其值越大,说明城市内大部分居民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居民通勤距离缩短,交通领域碳排放得以降低。城市用地功能混合可以改善由功能分区规划思想主导的传统城市结构,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功能用地混合度和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是反映城市用地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键指标。功能用地混合度的提升与公共服务设施半径的缩短,能够使居民就近享受城市多元服务,促使其采取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居民行为端产生的碳排放[10]。城市产业用地结构塑造了城市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分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产业集聚指数是表征产业用地结构的代表性指标,通常采用熵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等来测度[43]。产业集聚代表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与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城市工业碳排放。因此,在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中要考虑产业集聚指数提升对实现城市碳约束目标带来的正面效应。城市交通网络是城市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实现城市功能高效的核心要素。路网密度是分析城市道路系统的常用指标,通过公共交通线路的布设和城市干路密度的合理管控能够有效调控居民的出行需求,从而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

3.4 蓝绿空间维度评价指标

城市蓝绿空间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是城市碳汇的主要来源,是碳排放约束目标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重点。其不仅对提高城市碳排放的消纳能力起到关键作用,也会对城市其他系统的碳排放水平产生间接影响[33]。蓝绿空间占比、蓝绿融合度和蓝绿用地连通度[44]常用于评价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表4),这些指标与蓝绿空间的内在配置、碳汇能力和污染物消纳能力密切相关。
表4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评价指标:蓝绿空间维度

Table 4 Indicators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Blue-green space dimension

目标 维度 指标 指标说明 指标方向
绿色
(Green)
蓝绿空间
(Blue-Green Space)
BS-1蓝绿空间占比 反映蓝绿空间在城市中的覆盖程度,蓝绿空间占比越大,城市碳汇能力越强,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BS-2蓝绿融合度 反映城市水生空间和陆生空间的融合情况,融合度越高,城市碳汇能力越强,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BS-3蓝绿用地连通度 反映城市蓝绿空间的聚合状况,连通度越高,生态网络联系越紧密,城市碳汇能力越强,利于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 正向(+)
蓝绿空间占比指城市中林地、草地、耕地、湖泊、河流等能产生生态效益的土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值。较大的蓝绿空间占比意味着其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并储存为有机物质,有助于减少城市碳排放总量,并有效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蓝绿融合度对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提升连通度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河流、湖泊等和林地、草地等空间融合度的状况。蓝绿融合度越高,说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融合得越好,能够利用湿地、水体和森林的共同作用吸收和分解大气中的颗粒物、有机污染物以及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起到提高污染物消纳能力、扩大生态网络效益、增加城市固碳增汇能力的作用。蓝绿空间连通度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聚合度”来表示[44]。连通度越高,代表城市景观聚合程度越高,生态网络越完善。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打造连续的绿色廊道和生态网络,提高蓝绿空间用地连通度,能够增强污染物的降解和吸收效率,有利于实现城市碳约束目标。

4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路径

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关键是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以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和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导向的城市空间保护格局。一方面通过调控城市规模、形态、功能布局,引导城市集约紧凑发展,控制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调控碳汇空间,锚固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效能。本文立足减排、增汇的双重逻辑,将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评价指标融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的主要规划内容,建立基于“评价指标—规划策略—规划内容—空间响应”的优化路径(图2)。
图2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路径

Fig. 2 Practical paths for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4.1 城市规模维度: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城市扩张

城市规模维度的减碳策略主要通过对城镇发展空间规模等级、地上地下空间协同开发、“三线”统筹划定、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及国土空间整治与城市更新等内容的调控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控制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实现城市的集约发展,降低建筑、能源和工业系统的碳排放强度,从而达成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城市规模优化的关键路径包括:一是统筹产业空间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在空间规划策略上,一方面要通过划定工业控制线和实施园区更新提升,推动工业入园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在产业空间布局中预留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型产业发展空间和布局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二是立体化开发城市空间促进土地高效复合利用。具体规划策略包括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推动地下空间功能从单一支撑城市运行向多元复合转变;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和推进低效用地减量化;加强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尤其强化轨道枢纽站点周边土地的复合功能开发。三是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控人口规模。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控全域国土开发强度,逐步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

4.2 城市形态维度: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紧凑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维度主要通过完善区域协调格局和空间形态的引导与管控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紧凑的城市外部形态,遏制城市蔓延,控制建筑、能源、交通系统的碳排放。在完善区域协调格局上,关键路径是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结构,打造紧凑的平面城市形态,降低交通需求和能源运输损耗。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宜采用多中心结构导向下的带型、轴向放射型或组团型等空间布局模式[17]。中小型城市则在集中布局培育区域中心的同时,需要突出县城、特色镇的节点作用,形成多节点、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空间形态的引导和管控内容上,主要通过对分区开发强度和建筑群体布局的调控实现城市立体形态的紧凑,提高建筑端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一方面要在地块层级实施集约高效开发,宜在城市中心区域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另一方面应结合地域特色在地块内部调控建筑的布局,引导建筑高度、体量、形式相协调,调节城市微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4.3 城市布局维度: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布局维度的减碳策略核心是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动人、城、产、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空间效能和运行效率,从而降低工业、交通、居民行为等系统的碳排放。首先,在市域国土空间功能布局上,要在时空维度上统筹居住空间与就业中心和公共交通的布局,优化城市功能与公共交通布局的耦合,推动职住联通、产业联动、要素联结。其次,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设施布局,推动交通系统结构性减排。一方面要构建公交优先、慢行系统便利的绿色交通体系,包括建设智慧高效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多方式协同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多层次高密度的慢行网络等。另一方面要发挥公共交通对产业、居民行为等领域减排的引导作用,推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用地开发模式,鼓励开展站城一体化建设和公共交通微中心建设,强化关键公共交通站点对城市功能提升和要素集聚的作用,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再者,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均衡布局就业与居住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职住平衡水平。在居住区布局上,引导居住用地向就业密集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周边、轨道交通和公交走廊沿线区域布局,缩短通勤距离;在产业用地布局上,推动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引导高端产业功能向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集聚,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最后,通过优化公共设施布局和完善社区生活圈建设,提高公共设施均衡性和可达性,满足居民就近就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降低居民远距离出行的需要。规划策略上主要包括分区分级配置公共服务中心和设施,提高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

4.4 蓝绿空间维度:构建市域生态网络,提升固碳增汇能力

蓝绿空间维度下的减碳策略主要通过生态保护空间的锚固、生态修复、城市蓝绿开敞空间系统的完善和自然特色风貌的管控来增加城市碳汇和调节城市微气候环境,从增强固碳能力和降低其他系统的碳排放量两个层面促进城市碳约束目标的达成。基于增量、提质的逻辑,蓝绿空间优化的关键路径包括:一是要依托生态本底构建联通稳固的市域生态网络,通过锚固生态格局、建设生态碳汇林、打造嵌套式绿地系统、留白增绿等空间响应措施推动全域国土绿化,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总量。二是遵循山水融城的规划理念,建设融入自然的蓝绿空间网络,打造多级生态廊道和景观生态节点,构筑城市生态屏障,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品质。

5 结论与讨论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碳要素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碳减排具有引领性作用的共识上,本文从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出发,剖析了作用于碳排放的城市空间格局关键要素及影响机制,建立了以城市规模、形态、布局与蓝绿空间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1)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包括城市规模的集约、城市形态的紧凑、城市布局的高效和蓝绿空间的锚固。城市规模、外部形态、功能布局与蓝绿空间分别通过调节建筑、能源、交通、工业以及居民行为等领域的碳排放量和城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从减碳排、增碳汇两个途径优化低碳型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2)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应立足低碳型城市集约、紧凑、高效、绿色的发展理念和城市空间格局要素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可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布局、蓝绿空间四个维度进行整体性评价。城市规模维度基于总量管控视角,从表征人口数量、经济效率、空间规模三方面的指标对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调控,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形态维度关注城市外部空间结构,通过立面形态和平面形态指标的双重管控,指导城市的紧凑发展。城市布局维度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以表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服务便利、功能混合等特征的指标评价城市功能布局,引导城市运行的高效。蓝绿空间维度综合考虑覆盖率等规模指标和蓝绿融合度等生态空间质量指标,从增量、提质两个方面指引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建立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3)碳排放约束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厘清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碳排放关联机理的基础上,将“双碳”目标融入市域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以减少碳排和增加固碳能力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城市开发格局上,主要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城市扩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紧凑城市形态,推动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探索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实践路径。城市保护格局上,关键要通过构建、锚固市域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碳汇量和生态环境品质,整体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调节功能。
(4)在未来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可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探索。一是丰富评价指标的内涵,可将城市韧性内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低碳发展与保障城市安全目标紧密结合,实现在降碳的同时提升城市韧性。二是提高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基于不同城市类型设定差异化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将相关指标融入“双评价”体系,将其作为碳排放约束下市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三是验证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开展城市空间格局低碳水平的实证测度,揭示中国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空间格局低碳发展水平及差异,为分区分级分时制定城市碳排放管控目标与策略提供实践基础。
[1]
徐英启, 程钰, 王晶晶. 中国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与绿色技术创新影响. 地理研究, 2023, 42(3): 878-894.

DOI

[ XU Y Q, CHENG Y, WANG J J. The impact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3, 42(3): 878-894.]

DOI

[2]
谷晓坤, 唐秀美, 王学新. 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生态券”核算方法与交易机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3): 631-641.

DOI

[ GU X K, TANG X M, WANG X X. Accounting method and trading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voucher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3): 631-641.]

DOI

[3]
孙施文. 从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学刊, 2020, (4): 11-17.

[ SUN S W.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o territory development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0, (4): 11-17.]

[4]
张振龙, 侯琰珍, 孙鸿鹄. 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发展效率差异.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6): 1464-1481.

DOI

[ ZHANG Z L, HOU Y Z, SUN H H.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difference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n city territorial spa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6): 1464-1481.]

DOI

[5]
赵荣钦, 黄贤金, 郧文聚, 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5): 1123-1136.

DOI

[ ZHAO R Q, HUANG X J, XUN W J, et al. Key issue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 target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5): 1123-1136.]

DOI

[6]
陈珍启, 林雄斌, 李莉, 等. 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碳排放吗? 基于全国110个地级市数据的分析. 生态经济, 2016, 32(10): 22-26.

[ CHEN Z Q, LIN X B, LI L, et al. Does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affect carbon emission? A study based on 110 prefectural cities. Ecological Economy, 2016, 32(10): 22-26.]

[7]
刘志林, 秦波. 城市形态与低碳城市: 研究进展与规划策略.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2): 4-11.

[ LIU Z L, QIN B. Urban form and low-carbon cities: Research progres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3, 28(2): 4-11.]

[8]
BANERJEE S, CHING N Y G, YIK S K, et al. Analysing impacts of urban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and density on outdoor microclimate for tropical cities: A review and a framework proposal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2, 225: 109646, 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2.109646.

DOI

[9]
杨磊, 李贵才, 林姚宇, 等.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2): 12-17, 81.

[ YANG L, LI G C, LIN Y Y,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n relationship research between urban form and carbon emission.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1, 18(2): 12-17, 81.]

[10]
吕斌, 孙婷.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研究. 地理研究, 2013, 32(6): 1057-1067.

[ LYU B, SUN T. Study on spatial form compactness from low-carbon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6): 1057-1067.]

DOI

[11]
韩刚, 袁家冬, 张轩, 等.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DOI

[ HAN G, YUAN J D, ZHANG X, et al. The mechanism of compac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Jiangsu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7): 1147-1154.]

DOI

[12]
滕飞, 刘毅, 金凤君. 中国特大城市能耗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区域差异. 资源科学, 2013, 35(2): 240-249.

[ TENG F, LIU Y, JIN F J.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elected Chinese mega cities. Resource Science, 2013, 35(2): 240-249.]

[13]
李王鸣, 潘蓉. 精明增长对浙江省城镇空间发展的启示. 经济地理, 2006, 26(2): 230-232, 240.

[ LI W M, PAN R. The enlightment of smart growth towards town space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2): 230-232, 240.]

[14]
卜雪旸. 当代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理论研究热点和争论. 城市规划学刊, 2006, (4): 106-110.

[ BU X Y.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conflicts on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6, (4): 106-110.]

[15]
李松志, 董观志.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规划实践的指导. 城市问题, 2006, (7): 14-20.

[ LI S Z, DONG G Z.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guidance to planning practice. Urban Problems, 2006, (7): 14-20.]

[16]
杨俊宴, 邵典, 汪鹏, 等. 集成·拓扑·转译: 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形态深度解析方法. 城市规划, 2023, 47(6): 57-67.

[ YANG J Y, SHAO D, WANG P, et al. Integration, topology, and translation: An in-depth analysis method of urban form based on knowledge map.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3, 47(6): 57-67.]

[17]
冷红, 赵妍, 袁青. 城市形态调控减碳路径与策略. 城市规划学刊, 2023, (1): 54-61.

[ LENG H, ZHAO Y, YUAN Q. The path toward carbon reduction through urban form control.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3, (1): 54-61.]

[18]
NEWMAN P W G, KENWORTHY J R. The land use-transport connection: An overview. Land Use Policy, 1996, 13(1): 1-22.

DOI

[19]
杨文越, 曹小曙. 多尺度交通出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1): 1814-1828.

DOI

[ YANG W Y, CAO X S.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2 emissions from multi-scale transport.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11): 1814-1828.]

[20]
CHENG L, MI Z, SUDMANT A, et al. Bigger cities better climate? Results from an analysis of urban areas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 2022, 107: 105872, https://doi.org/10.1016/j.eneco.2022.105872.

DOI

[21]
阎宏, 孙斌栋.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能耗绩效: 基于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12): 13-19.

[ YAN H, SUN B D. The impact of polycentric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cities in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12): 13-19.]

[22]
HAN S, SUN B, ZHANG T. Mono-and polycentric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Regarding the dependence on population density.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0, 104: 102257,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20.102257.

DOI

[23]
郑琦, 王成坤, 廖晓卉, 等. 基于碳排放核算的城市片区碳中和路径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22, (s1): 248-253.

[ ZHENG Q, WANG C K, LIAO X H, et al. Path toward urban carbon neutralization based on carbon accounting.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2, (s1): 248-253.]

[24]
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 MA S J, WANG R S.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25]
丁明磊, 杨晓娜, 赵荣钦, 等. 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5): 1137-1147.

DOI

[ DING M L, YANG X N, ZHAO R Q, et al. 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pattern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strateg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5): 1137-1147.]

DOI

[26]
王修华, 王翔.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 软科学, 2012, 26(3): 29-32.

[ WANG X H, WANG X. The coupli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dat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Soft Science, 2012, 26(3): 29-32.]

[27]
易艳春, 马思思, 关卫军. 紧凑的城市是低碳的吗?. 城市规划, 2018, 42(5): 31-38, 86.

[ YI Y C, MA S S, GUAN W J. Are compact cities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8, 42(5): 31-38, 86.]

[28]
李琳. 紧凑城市中“紧凑”概念释义.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3): 41-45.

[ LI L. A conceptual analysis on "Compact".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8, (3): 41-45.]

[29]
田丹宇, 郑文茹, 高诗颖. 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 2020, 48(12): 55-57.

[ TIAN D Y, ZHENG W R, GAO S 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otal carbon emiss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 48(12): 55-57.]

[30]
柴麒敏, 傅莎, 郑晓奇, 等. 中国重点部门和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及政策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12): 1-7.

[ CHAI Q M, FU S, ZHENG X Q, et al. Carbon emission cap control target and policy study of selected sectors and industries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 27(12): 1-7.]

[31]
徐丽笑, 王亚菲. 我国城市碳排放核算: 国际统计标准测度与方法构建. 统计研究, 2022, 39(7): 12-30.

[ XU L X, WANG Y F. City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standards measurement and methodology construction. Statistical Research, 2022, 39(7): 12-30.]

[32]
LAN T, SHAO G, XU Z, et al. Considerable role of urban functional form in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392: 136256,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3.136256.

DOI

[33]
SCHWAAB J, MEIER R, MUSSETTI G, et al. The role of urban trees in reduc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European cit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6763-6763.

DOI PMID

[34]
卢娜, 曲福田, 冯淑怡, 等. 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5): 814-824.

[ LU N, QU F T, FENG S Y, et al. Trends and determining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footprint: An analysis for Suzhou, Wuxi, Changzhou Region based on STIRPAT mode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5): 814-824.]

[35]
RIBEIRO H V, RYBSKI D, KROPP J P. Effects of changing population or density on urba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3204-3209.

DOI PMID

[36]
张培峰, 胡远满, 熊在平, 等. 基于QuickBird的城市建筑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生态学报, 2011, 31(23): 266-275.

[ ZHANG P F, HU Y M, XIONG Z P, et al. A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QuickBird imager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23): 266-275.]

[37]
杜官印. 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5): 32-36.

[ DU G Y.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land on carbon emissions. China Land Science, 2010, 24(5): 32-36.]

[38]
夏冰, 李之昊, 潘胜璋. 低碳地下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比较.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 (6): 123-126.

[ XIA B, LI Z H, PAN S Z.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the low-carbon underground space form. Intelligent Building & Smart City, 2022, (6): 123-126.]

[39]
XIA C Y, DONG Z Y Z, WU P, et al. How urban land-use intensity affected CO2 emiss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Influence and prediction.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5: 109601,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2.109601.

DOI

[40]
蒋宇超, 金晓斌, 覃丽君, 等. 近六百年来城市建成区扩展过程与特征分析: 以苏沪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 2019, 43(12): 55-68.

[ JIANG Y C, JIN X B, QIN L J, et al.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built-up area expansion in Jiangsu-Shanghai Region in the past 600 years.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9, 43(12): 55-68.]

[41]
刘润佳, 把多勋.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度与城镇化水平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3): 586-600.

DOI

[ LIU R J, BA D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ompactness and urbanization level in capital cities of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3): 586-600.]

DOI

[42]
曹小曙, 梁斐雯, 陈慧灵. 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差异对交通网络效率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19, 39(1): 41-51.

DOI

[ CAO X S, LIANG F W, CHEN H 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patial forms for metropolitans 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efficienc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1): 41-51.]

DOI

[43]
王桂新, 武俊奎. 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3): 89-95, 112.

[ WANG G X, WU J K. Study on the impact of urban scal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n CO2 emission.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2, 19(3): 89-95, 112.]

[44]
韩笑, 单峰, 贾茵, 等. 新时期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指标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 中国园林, 2021, 37(12): 20-25.

[ HAN X, SHAN F, JIA Y, et 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of urban landscaping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Xuzhou.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1, 37(12): 20-2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