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态势与应对
王灵恩(1987- ),男,山东沂南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消费。E-mail: wangle@igsnrr.ac.cn |
收稿日期: 2023-03-13
修回日期: 2023-06-01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9-0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88)
科学技术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1003)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its response
Received date: 2023-03-13
Revised date: 2023-06-01
Online published: 2023-09-07
近年来,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和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解析了气候要素间的相互变化共同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和过程,并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其趋势,探索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研究认为:(1)各气候要素及其变化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过程复杂多样;(2)需辩证看待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3)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有利于切实发挥不同角色的功能和作用。在气候变化加剧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丰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王灵恩 , 李珂 , 崔家胜 , 孙琳 , 张书颖 .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态势与应对[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9) : 2263 -2282 . DOI: 10.31497/zrzyxb.20230905
In recent years, the exacerbation of climate change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China. It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 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mutual interaction of climate factors on cultural heritage, evaluates the influence and trend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that the changes of various climate factors acting on cultural heritage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e change of individual climate factors, the chain reaction triggered by the change of climate factor, and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limate factors generally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on cultural heritage. Moreover, solar radiation, temperature, humidity, air pollutants,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climatic factors have affected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to a certain extent, admittedly, but it is necessary to dialectically explore the impact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appearance of extreme weather,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and freezing will be reduced, but th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ed by ancient wooden buildings and grottoes will still face severe threats.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twork of stakeholders is beneficial to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local governments, local communities, enterprises, tourists, researchers, and external pressure groups to play respective roles to jointly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s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power", this paper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all circles 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enrich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bou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表1 全球或地区的气候和大气污染变化趋势Table 1 Global or regional trends in climate and air pollution |
气候/大气污染要素变化 | 整体变化趋势 | ||
---|---|---|---|
气候变化 | 气温变化 | 平均气温 |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0 ℃[18] |
极端气温 | 中低纬度地区更易遭受热浪、高纬度地区更易遭受寒潮[19] | ||
湿度变化 | 绝对湿度 | 全球范围内绝对湿度增加[20] | |
相对湿度 | 1979—2014年全球相对湿度下降[21] | ||
风向风速变化 | 风向风速 | 2013—2017年,春秋季节北美大陆的南风强度加强,其盛行西风带在春季加强、秋季减弱[22] | |
风趋雨 | 赤道运动和大气环流加强[23] | ||
降水变化 | 降水量 | 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增加[24];干燥区降水更少,湿润区降水更多[25] | |
极端降水 | 暴雨的强度和频率增加[26] | ||
辐射变化 | 太阳辐射 | 云量增加使全球太阳辐照度下降[27] | |
大气污染 的变化 | 有害气体的变化 | 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氯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浓度增加[28] | |
颗粒物的变化 | 预计颗粒物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加[29] |
表2 中国气候要素变化的整体及区域趋势Table 2 The overall and regional trends of climate factors change in China |
气候要素变化 | 整体趋势 | 区域趋势 |
---|---|---|
气温变化 | 平均气温:中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速率约为0.300 ℃/10 a[52,53] 极端气温:1991—2014年,中国热浪日数迅速增长[54];1960—2016年,中国大多数地区发生寒潮的频数下降[55] | 平均气温: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气温上升速率较大[53] 极端气温:高温热浪主要出现在华北到华南[56];1978—2009年,华南地区更容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寒潮频数高[55] |
湿度变化 | 湿润指数:1960—2018年,中国湿润指数呈增加趋势,速率达0.102/10 a[53] | 湿润指数:西北地区、华东地区等地湿润指数增加,西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下降[55⇓⇓⇓-59] |
风向风速变化 | 风速:中国大部分地区近地表风速下降,速率约为-0.11 ms/10 a[60] 风向:1956—2005年中国年盛行风向频率有减少的趋势[61] | 风速:北方地区风速大于南方地区。春季风力最强,尤其是西北、华北常有沙尘暴发生[61] 风向:除35°N附近的山东部分地区以外,中国华北南部、华东和华南大部在春季、秋季、冬季时盛行北风,夏季时盛行南风[61] |
降水变化 | 降水量:中国降水量整体增加,平均增加趋势为11.722 mm/10 a[53] 极端降水:地表每变暖1 ℃,中国的极端降水增加22.6%[62] | 降水量: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区、华南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趋势最为显著[56],与此相反,华北地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63] 极端降水:主要发生在东部的东北到华南[56] |
辐射变化 | 太阳辐射:1962—2015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64] | 太阳辐射:华北地区东南部、东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地区南部显著增加[64] |
空气污染变化 | 有害气体:1961—2010年,中国大多数地区的CO2浓度升高约1 ppm[65] 颗粒物:2013—2017年,中国颗粒物质量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64%的城市PM2.5年质量浓度超过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CAAQS)二级(GB30952012)[66] | 有害气体: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能直接反映大气污染物状况,中国AOD值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华北、华南、华中、华东地区以及四川盆地[67] 颗粒物:太行山以东地区、汾河、渭河平原、新疆乌昌地区的PM2.5浓度负荷较高,秋冬季重雾霾污染频繁发生[66] |
灾害变化 | 自然灾害:① 气象灾害:1950—2013年,中国旱涝灾害的影响面积显著增加[68]。近几年台风呈增多趋势,且多活跃在夏秋季节[69]。② 海洋灾害:1980—2021年,中国海平面上升速率高达3.4 mm/a[70] 地质灾害: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滑坡灾害呈上升趋势[71] | 自然灾害:① 气象灾害: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因降水集中度增加使得其春秋季的干旱加剧[72],夏季的暴雨雨量和雨日增加[73];“湿润地区更加湿润,干旱地区更加干旱”的局面正在形成。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台风发生频数最高[69]。② 海洋灾害:广州、福建、浙江和海南因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最多[74] 地质灾害:多发生在西南山区、东南沿海地区[71] |
注:在实际操作中,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不易直接测量,中国专家常用湿润指数的大小来衡量湿度变化,指的是地面收入水分与其支出水分之比,比值越大,气候越湿润。 |
表3 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利益相关者Table 3 Partial stakeholder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
类型 | 利益相关者 | 发挥作用 |
---|---|---|
地方政府及 政府部门 | 当地政府 | 文化遗产实际的管理主体,落实国家行政部门的保护要求,推动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 |
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 | 协调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旅游企业和游客进行管理 | |
其他政府部门 | 负责行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行政管理职能,全面负责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建设和利用 | |
当地气象局 | 组织协调完成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服务,预警气候要素波动变化,实现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 | |
当地社区 | 社区居民 | 文化遗产发展的核心路径,维护文化遗产的自然性及原生性,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
居/村委会 | 宣传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激发辖区内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协助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进行日常维护,协调辖区内居民与相关企业间的利益关系 | |
文化遗产 相关企业 | 景区经营管理机构 | 负责文化遗产的经营管理、日常维护和监测,实现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 |
旅游企业 | 联结文化遗产与外界的重要媒介;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商业性利用与开发 | |
游客 | 观光型游客 | 促进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态品质;游客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机制 |
研学型游客 | 协调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促进合理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提升文化遗产科普研学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路径 | |
相关科研 人员与机构 | 教育科研机构 | 结合研究领域开展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和保护工程,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应对技术,梳理不同气候要素变化对文化遗产资源产生的影响机理;跨学科研究,优化遗产保护风险应对机制与能力,为地方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
文化艺术研究院/所 | ||
非遗传承人 |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者,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增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 |
外部压力集团 |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 | 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通过起草和发布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文件和法律建议,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与项目技术咨询 |
相关社会团体 | 承担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科研等公益性事业;协调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应对气候变化 | |
环保组织 | 对文化遗产经营性管理活动施加压力和影响,为文化遗产应对气候要素变化提供技术指导 | |
媒体 |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挥信息中介作用,对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监督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王琳, 武虹, 贾鑫. 西辽河地区史前聚落的时空演变与生业模式和气候历史的相关性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1): 1159-1171.
[
|
[9] |
汪怡, 梁龙, 孙延忠, 等. 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洪涝灾害风险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22, 31(3): 35-47.
[
|
[10] |
郑洪波, 周友胜, 杨青, 等.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 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8, 48(2): 127-137.
[
|
[11] |
刘文艳. 挑战与应对: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城保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 7(4): 24-34.
[
|
[12] |
张治国, 吕凤琳, 王涛, 等. 气候变化对遗址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探讨: 以新疆地区为例.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 7(4): 12-23.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尹彩春, 赵文武, 李琰, 等. 气候系统中临界转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12): 1313-1323.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中国气象局.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能唤起曾经的诗意生活吗,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mtjj/201612/t20161215_350872.html, 2016-12-15.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an the inclusion of the 24 solar terms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evoke a poetic life,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mtjj/201612/t20161215_350872.html, 2016-12-15.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尹云鹤, 吴绍洪, 陈刚.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2): 2147-2157.
[
|
[53] |
赵东升, 高璇, 吴绍洪, 等. 基于自然分区的1960—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7): 750-760.
[
|
[54] |
|
[55] |
|
[56] |
吴绍洪, 赵东升.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新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6): 1-9.
[
|
[57] |
方梓行, 何春阳, 刘志锋, 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点及未来趋势: 基于观测和模拟资料的综合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 358-370.
[
|
[58] |
马伟东, 刘峰贵, 周强, 等. 1961—2017年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 3039-3050.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任国玉, 任玉玉, 战云健, 等.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Ⅱ: 现代变化趋势.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451-465.
[
|
[64] |
|
[65] |
徐北瑶, 王体健, 李树, 等. “双碳”目标对我国未来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科学通报, 2022, 67(8): 784-794.
[
|
[66] |
|
[67] |
符传博, 丹利. 大气污染加剧对中国区域散射辐射比例的影响. 科学通报, 2018, 63(25): 2655-2665.
[
|
[68] |
|
[69] |
王杰, 王洁, 代金圆, 等. 1977—2018年中国台风统计特征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2021, 43(6): 28-33.
[
|
[70] |
自然资源部. 2021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www.mnr.gov.cn/202205/t20220507_2735509.html, 2022-04-08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Sea Level Bulletin 2021, www.mnr.gov.cn/202205/t20220507_2735509.html, 2022-04-08
|
[71] |
|
[72] |
黄晚华, 杨晓光, 李茂松, 等.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 a演变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7): 50-59.
[
|
[73] |
孔锋, 吕丽莉, 方建, 等. 基于中国气候变化区划的1951—2010年暴雨统计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5): 189-196, 203.
[
|
[74] |
|
[75] |
王旭东. 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实践: 以交河故城保护为例. 敦煌研究, 2010, (6): 1- 9, 125-127.
[
|
[76] |
澎湃新闻. 大火吞噬损毁了的那些古建筑! 国家文物局通报文物消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832908485987549&wfr=spider&for=pc, 2018-02-08.
[
|
[77] |
王毅婧, 黄阳阳, 黄小萃, 等. 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2, 34(1): 20-27.
[
|
[78] |
李华, 容波, 马生涛, 等. 秦俑博物馆陶器库房空气污染的物理化特征及其对彩绘陶器的影响. 文博, 2009, (6): 36-41.
[
|
[79] |
新京报.暴雨侵袭山西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6IITOA0512D3VJ.html, 2021-10-13.
[
|
[80] |
赵海英, 李最雄, 韩文峰, 等. 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s2): 2875-2880.
[
|
[81] |
孟圆悦, 闫增峰, 王江丽, 等. 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6): 129-138.
[
|
[82] |
刘仁植.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表面有害污染物化学清洗技术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
|
[83] |
郑晓云. 气候变化中的水文化遗产保护: 以云南为例的一个水文化前沿问题探讨. 社会科学战线, 2013, (10): 149-154.
[
|
[84] |
北青网.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因“利奇马”致台州文物受损815万元, https://static.cdsb.com/appstatic/articles/20190913/45ea24c504c921060f51aabacd43289d.html, 2019-09-13.
[YENT. Zhejiang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ultural relics in Taizhou were damaged by 8.15 million yuan due to "Leqima", https://static.cdsb.com/appstatic/articles/20190913/45ea24c504c921060f51aabacd43289d.html, 2019-09-13.
|
[85] |
李最雄. 土遗址加固试验: 交河故城、半坡遗址及秦俑坑加固试验, http://www.sxlib.org.cn/dfzy/sczl/wwgjp/yj/201808/t20180806_928765.html, 2018-08-06.
[
|
[86] |
杨绚, 李栋梁, 汤绪. 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资料的中国气温和降水预估及概率分析. 中国沙漠, 2014, 34(3): 795-804.
[
|
[87] |
|
[88] |
|
[89] |
张通, 俞永强, 效存德, 等. IPCC AR6解读: 全球和区域海平面变化的监测和预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18(1): 12-18.
[
|
[90]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Information meeting on the updating of the "Policy Document 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https://whc.unesco.org/en/events/1602/, 2021-06-18.
|
[91] |
王隽, 张艳国. 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 以江西省域为个案的分析. 江汉论坛, 2013, (10): 115-121.
[
|
[92] |
|
[93] |
刘佳雪.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 (3): 91-95.
[
|
[9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