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在统筹自然生态与社会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复杂的系统在于自然保护地,绿水金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示范场域也在自然保护地。着力协调自然保护地发展与保护问题,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系统绿色发展、塑造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协调人地关系,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经济多样性,更大程度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路径。
为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思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的战略需求,受《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委托,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铜仁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共同策划组织了“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专辑,专辑的组稿得到了国内自然资源、旅游规划、人文地理、环境治理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与参与。经专家评审,本专辑精选18篇论文,包括专家笔谈与理论思辨、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地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自然保护地治理四个栏目。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实践正在稳步推进,但仍然需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托和创新实践进行梳理与展望。“专家笔谈与理论思辨”栏目共五篇文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一文为专家访谈,邀请7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方面探讨了自然保护地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实践。《自然保护地社区的保护兼容性生计:概念与实施路径》系统地总结并提出保护兼容性生计概念与实施路径,明确保护兼容性生计是在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主导或基础开展的自然资源利用、管理与生产经营等谋生方式。研究表明保护兼容性生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社区形成与保护互惠的自力更生发展路径。《自然原真性内涵演变及其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实践》系统梳理了自然原真性的概念内涵发展演变,发现自然原真性问题源于国际上对生态系统恢复与否的争论,总结性地表明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标准是判断其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完整,是否有助于其进入一个生态系统自我完善的状态,形成了历史原真性和自然原真性的有机统一。《从局域到脱域:国家公园共同体理论思辨及其政策启示》从“权利公平”“形态之治”“和谐共生”三个面向,阐释了国家公园制度与共同体样态存在的三组关系,思辨性地总结了国家公园模式在共同体实践中从局域的社会共同体,转向制度外部性下的美德共同体,最终走向脱域的真正共同体的过程,为解决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道德意识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梳理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和问题,并从体制建设深化研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空间布局研究、社区互动发展研究、游憩开发与管理研究五个方向,提出自然保护地研究的五个科学问题。
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果之间关系密切。“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栏目包括四篇文章。《旅游导向下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空间演变——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区为例》界定了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生态稳定—生产生活—旅游服务”三大功能空间,并通过2005—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旅游导向下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受自然环境、政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其“生态稳定功能—生产生活功能—旅游服务功能”三大功能空间相互转化。《“国家的碳源”抑或“国家的碳汇”?——基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碳均衡分析》研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全周期旅游碳足迹测算、不同土地类型的碳吸存能力、碳源碳汇的路径和均衡、碳中和策略等四个方面内容,研究认为从长远的发展看,节能减排仍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区域需持续加强的重要工作。《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家公园边界划定——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结合保护地基础、代表性景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及区域特质等关联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跨学科的视角提出国家公园边界划定在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未来还应融合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知识,完善、夯实国家公园边界划定及管理的理论框架,使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化。《人类活动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运用InVEST模型、广义相加模型等方法,探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建议未来国家公园的管理以及相关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根据人类活动强度,精准实施分区管控、提高保护的有效性。
游憩与社区发展是推动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自然保护地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栏目包含四篇文章。《自然保护地数字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测度与出游意愿效应——以中国五地国家公园网络空间为例》以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网络空间为案例地,提出了数字文化生态系统服务(D-CES)概念,建构了数字文化生态系统服务量表,并检验了其对潜在游客出游行为意愿的效应。《基于旅游干扰的历山自然保护区游径附近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了旅游干扰下不同森林群落的类型特征,提取了每个样地的综合生态信息,并构建和测算了其生态距离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了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指标与各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自然保护地旅游者亲环境行为驱动机制——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例》以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情绪评价理论为指导,统筹考量自然保护地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从环境价值、环境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情绪四个方面,构建理论模型,提出旅游者亲环境行为培育策略,助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城市型自然公园游客拥挤感知与调适机制及其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市大夫山森林公园为例,将调适机制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情绪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拥挤感知—调适机制—情绪—游客满意度”的理论模型,探讨游客拥挤感知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城市型自然公园的拥挤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自然保护地治理是探索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核心问题。“自然保护地治理”栏目共五篇文章。《自然保护地跨区联合保护可以降低保护资金投入吗?——基于保护生物学的空间效应分析》引入保护生物学边缘效应理论,构建了以跨区联合保护为核心解释变量的自然保护资金投入空间计量理论模型,探究自然保护地联合保护机构和协调机制对解决生境破碎化问题的作用,并提出联合保护地的管理机构应针对焦点物种设置统筹使用的专项保护资金,以更高效率的资金投入促进多地协同解决生境破碎化问题。《大黄石自然保护地集群空间结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通过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多种单元协调共生系统的深入分析和解剖,介绍了整个美国保护地体系形成过程中,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多种保护地类型共生集群方式形成过程与治理手段,针对我国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空间管控、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国家公园“管控—功能”二级分区规划划定方法——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阐述了“管控—功能”二级分区模式存在的问题、特征,提出构建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游憩适宜性和社区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探索其应用的技术流程并详述人地矛盾集中区域的分区划定和规划策略。《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国家公园社区适应性协同治理机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认为国家公园社区作为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其适应性影响因素包含社会、经济、生态和制度四个维度,适应主体又分为个体和社区二维度,进而从完善协作互动治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与社会保障、促进社区内生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促进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的适应性协同治理路径。《国家公园日常管理和生态监管的职能分工研究及其制度设计》基于功能性分权理论,辨析了作为主要管理者的林草部门和主要监管者的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资源环境综合执法两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制度设计思路。
总体而言,本专辑的18篇文章呈现了中国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探索和创新研究成果,是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战略的响应与支持,可为新时代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其他类型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思辨、实践创新以及制度建设。应该看到,通过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公益性以及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跨学科方法和视角,以充实和延展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新知识体系。希望本专辑的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思想启发,激励更多关于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实践成果,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