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效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刘传明(1979- ),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研究。E-mail: Lcmdoc518@126.com |
收稿日期: 2022-07-22
修回日期: 2022-08-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8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JCZH127)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EYB008)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Huaihe Eco-Economic Belt in recent 20 years
Received date: 2022-07-22
Revised date: 2022-08-10
Online published: 2023-03-08
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者、政府及农户关注的焦点。选择中国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括农户直接投入和政府间接投入的指标体系,借助非径向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00—2020年研究区28个地级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平均生产效率值在1.0附近波动,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地之间的生产效率差距较大,但近20年呈现收敛态势;生产效率变化具有多样性,可分成7大类和11个小类;同级生产效率的地区集聚连片分布,且总体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日照时间、人口密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是驱动空间差异的基础影响因子,其他因素解释力大小不等且存在年际变化。
刘传明 , 范观宇 , 毛广雄 , 何品蓉 . 近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效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3) : 707 -720 . DOI: 10.31497/zrzyxb.20230310
To improve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grain output and ensure food & ecology security. Besides, it is the focus of scholars, governmens and farmers. In this paper, the Huaihe Eco-Economic Belt (HHEEB), one of the typical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is taken as the study area. The index system for grain production input, including the direct input factors from farmers and the indirect public input factors from the government, is established. the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q) of 28 DMU (cities) in the HHEEB in recent 20 years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non-radial super-SB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ces in q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eodetector. There are some findings as follows: (1) The mean value of q is around 1.0, which shows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future. (2)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between different DMU, but a convergence trend is observed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changes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are divers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7 categories and 11 sub-categories. (3)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contiguous distribution, and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of q remains relatively stable. (4)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mong them,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the basic influencing factors driving spatial differences, furthermor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other factors is different and it changes in different years.
表1 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of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
类型 | 指标 | 计算方法 |
---|---|---|
投入 | 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I1) | 化肥施用量×α |
粮食生产机械总动力(I2) | 农业机械总动力×α | |
粮食生产用电量(I3) | 农村用电量×α | |
粮食生产农药使用量(I4) | 农药使用量×α | |
粮食生产柴油使用量(I5) | 农业柴油使用量×α | |
粮食生产地膜使用量(I6) | 农用地膜使用量×α | |
粮食生产灌溉用水量(I7) | 农业灌溉用水量×α | |
粮食播种面积(I8) | 粮食播种面积 | |
粮食生产劳动力数量(I9) | 农业从业人员数×α | |
粮食生产政府公共投入(I10) | 农林水事务支出×α×β | |
产出 | 粮食总产量(O) |
注:α=粮食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β=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总产值。 |
表2 粮食生产效率分级标准Table 2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
效率值(θ) | DEA有效性 | 效率分级 |
---|---|---|
θ ≥1.5 | 有效 | 极高 |
1.5>θ ≥1.2 | 有效 | 较高 |
1.2>θ ≥1.0 | 有效 | 高 |
1.0>θ ≥0.7 | 无效 | 低 |
0.7>θ ≥0.5 | 无效 | 较低 |
θ <0.5 | 无效 | 极低 |
表3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指标 | 计算方法 | 权重 |
---|---|---|
亩均化肥施用量 | 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 0.147 |
亩均机械动力 | 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 | 0.061 |
亩均用电量 | 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 0.248 |
亩均农药使用量 | 农药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 0.224 |
亩均柴油使用量 | 农用柴油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 0.093 |
亩均地膜使用量 | 农用地膜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 0.111 |
有效灌溉比 | 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 | 0.045 |
农业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 | 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数 | 0.072 |
表4 200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市粮食生产效率Table 4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every DMU in the Huaihe Eco-Economic Belt from 2000 to 2020 |
DMU | 效率值(θ) | 均值 排名 | 效率状态 | 变化趋势 | |||||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00年 | 2020年 | |||
徐州 | 0.541 | 0.596 | 0.642 | 0.768 | 1.016 | 27 | 较低 | 高 | 持续上升 |
连云港 | 0.599 | 0.651 | 0.722 | 1.000 | 1.013 | 24 | 较低 | 高 | 持续上升 |
宿迁 | 1.017 | 0.688 | 0.669 | 0.697 | 0.742 | 25 | 高 | 低 | 先降后升I |
淮安 | 1.014 | 1.009 | 1.033 | 1.051 | 1.057 | 16 | 高 | 高 | 先降后升II |
盐城 | 1.361 | 1.243 | 1.143 | 1.209 | 1.167 | 6 | 较高 | 高 | 降升降 |
泰州 | 1.039 | 1.089 | 1.070 | 1.149 | 1.072 | 12 | 高 | 高 | 升降升降 |
扬州 | 1.041 | 1.062 | 1.119 | 1.069 | 1.059 | 15 | 高 | 高 | 先升后降II |
菏泽 | 0.645 | 0.650 | 1.009 | 1.004 | 1.025 | 22 | 较低 | 高 | 升降升II |
济宁 | 1.006 | 1.022 | 1.009 | 1.001 | 0.666 | 19 | 高 | 较低 | 先升后降I |
枣庄 | 1.146 | 1.130 | 1.106 | 1.090 | 1.078 | 10 | 高 | 高 | 持续下降 |
临沂 | 0.500 | 0.453 | 0.527 | 0.550 | 0.552 | 28 | 较低 | 较低 | 先降后升II |
滁州 | 1.136 | 1.134 | 1.204 | 1.110 | 0.804 | 13 | 高 | 低 | 降升降 |
蚌埠 | 1.028 | 1.079 | 1.007 | 0.787 | 0.650 | 20 | 高 | 较低 | 先升后降I |
宿州 | 1.028 | 1.112 | 1.018 | 0.691 | 0.647 | 21 | 高 | 较低 | 先升后降I |
淮北 | 1.796 | 1.378 | 1.302 | 1.253 | 1.339 | 2 | 极高 | 较高 | 先降后升I |
亳州 | 1.129 | 1.058 | 1.090 | 1.060 | 1.083 | 11 | 高 | 高 | 降升降升 |
淮南 | 1.157 | 1.165 | 1.312 | 1.113 | 1.001 | 8 | 高 | 高 | 先升后降I |
阜阳 | 1.029 | 1.026 | 1.037 | 1.062 | 1.003 | 17 | 高 | 高 | 降升降 |
六安 | 0.805 | 1.007 | 1.000 | 1.020 | 1.029 | 18 | 低 | 高 | 升降升II |
商丘 | 1.116 | 1.066 | 1.024 | 1.053 | 1.107 | 14 | 高 | 高 | 先降后升I |
周口 | 1.316 | 1.082 | 1.159 | 1.129 | 1.196 | 7 | 较高 | 高 | 降升降升 |
漯河 | 1.233 | 1.629 | 1.772 | 1.718 | 1.532 | 1 | 较高 | 极高 | 先升后降II |
平顶山 | 0.819 | 1.000 | 0.616 | 0.622 | 0.663 | 26 | 低 | 较低 | 升降升I |
驻马店 | 1.128 | 1.222 | 1.238 | 1.319 | 1.220 | 5 | 高 | 较高 | 先升后降II |
信阳 | 1.086 | 1.264 | 1.196 | 1.080 | 1.032 | 9 | 高 | 高 | 先升后降I |
南阳 | 1.008 | 1.009 | 0.737 | 0.684 | 0.711 | 23 | 高 | 低 | 升降升I |
随州 | 1.578 | 1.281 | 1.138 | 1.045 | 1.137 | 4 | 极高 | 高 | 先降后升I |
孝感 | 1.197 | 1.551 | 1.260 | 1.235 | 1.177 | 3 | 高 | 高 | 先升后降I |
平均值 | 1.054 | 1.059 | 1.041 | 1.020 | 0.992 | — | 高 | 低 | 先升后降 |
极大值 | 1.796 | 1.629 | 1.772 | 1.718 | 1.532 | — | 极高 | 极高 | 降升降 |
极小值 | 0.500 | 0.453 | 0.527 | 0.550 | 0.552 | — | 较低 | 较低 | 先降后升 |
CV值 | 0.263 | 0.247 | 0.244 | 0.234 | 0.230 | — | — | — | 持续下降 |
表5 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差异影响因素的交互探测结果Table 5 The interactive detect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ces in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
年份 | 交互因子 |
---|---|
2000 | X1∩X3;X3∩X5 |
2005 | X1∩X3*;X1∩X5;X1∩X7;X1∩X9*;X2∩X7;X3∩X5;X3∩X9*;X3∩X10;X5∩X9;X7∩X9;X7∩X10 |
2010 | X3∩X4;X3∩X8;X7∩X9 |
2015 | X3∩X7;X3∩X8;X8∩X10 |
2020 | X3∩X7 |
注:此表仅列出q(Xi∩Xj)≥0.7的交互因子。其中,右上标有*表示此组因子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加强,即q(Xi∩Xj)>Max[q(Xi), q(Xj)];未标有*为非线性加强,即q(Xi∩Xj)>q(Xi)+q(Xj)。 |
[1] |
陈秧分, 王介勇. 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616-1630.
[
|
[2] |
钱宸, 李凡, 李先德, 等. 基于农户经济和环境“双优”目标的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优化模拟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481-1493.
[
|
[3] |
杨骞, 司祥慧, 王珏. 减排增汇目标下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测度及分布动态演进.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600-615.
[
|
[4] |
张启楠, 张凡凡, 麦强, 等.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空间溢出网络及提升路径. 地理学报, 2022, 77(4): 996-1008.
[
|
[5] |
闫晗, 乔均, 邱玉琢.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促进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提升吗: 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 2022, (2):18-29.
[
|
[6] |
黄炎忠, 罗小锋, 李兆亮, 等. 农户兼业对粮食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 资源科学, 2021, 43(8): 1605-1614.
[
|
[7] |
江艳军, 王凯. 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124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 43(1): 89-99.
[
|
[8] |
张长征, 李嘉雯, 孙杰.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对粮食生产效率损失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22, 44(1): 169-180.
[
|
[9] |
阮华. 土地流转对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基于流入户视角.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
[10] |
匡远配, 张容. 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4): 172-180.
[
|
[11] |
李雨凌, 马雯秋, 姜广辉, 等.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 1439-1454.
[
|
[12] |
章乐, 郑循刚.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的VAR模型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 96-100.
[
|
[13] |
胡迪, 杨向阳, 王舒娟. 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门槛效应研究. 农村经济, 2019, (2): 47-53.
[
|
[14] |
杨勇, 邓祥征, 李志慧, 等. 2000—2015年华北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171-2183.
[
|
[15] |
殷伟, 姚成胜, 黄琳. 中国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1): 110-121.
[
|
[16] |
王帅奇, 张爱儒.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与耕地质量关系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1, 33(8): 110-117.
[
|
[17] |
罗丽丽. 中国粮食生产的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
|
[18] |
张利国, 鲍丙飞.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 2016, 36(3): 147-152.
[
|
[19] |
李礼连, 程名望, 夏经霖. 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减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经济地理, 2022, 42(3): 113-121.
[
|
[20] |
吴兆丹, 张依, 吴兆磊, 等.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生产广义用水经济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1): 2763-2777.
[
|
[21] |
鲁庆尧, 王树进, 孟祥海. 基于SBM模型的中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测度与PS收敛检验. 农村经济, 2020, (12): 24-32.
[
|
[22] |
李雪, 顾莉丽, 李瑞.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 43(2): 205-213.
[
|
[23] |
李思勉, 何蒲明. 中国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粮食功能区的比较分析. 生态经济, 2020, 36(9): 116-120.
[
|
[24] |
姜宇博, 李金霞, 唐晓东, 等.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研究方法概述.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0, 33(4): 59-63.
[
|
[25] |
项升, 江激宇, 方莹. 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个文献综述. 新疆农垦经济, 2020, (12): 85-92.
[
|
[26] |
马林静, 欧阳金琼, 王雅鹏.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9): 103-109.
[
|
[27] |
魏素豪. 兼业对农户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 商业研究, 2019, (5): 121-138.
[
|
[28] |
伍国勇, 张启楠, 张凡凡.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经济地理, 2019, 39(9): 207-212.
[
|
[29] |
范文慧, 吴鹏. 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3): 57-59.
[
|
[30] |
谭忠昕, 郭翔宇.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效率评价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 40(3): 431-440.
[
|
[31] |
林振宇, 张朝飞, 杨翔飞. 耕地粮食生产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华北平原河南区域为例.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 44(7): 146-150.
[
|
[32] |
范丽霞.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 基于197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农村经济, 2017, (3): 49-54.
[
|
[33] |
郭永奇, 侯林岐.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19): 223-229.
[
|
[34] |
杨庆, 蒋旭东, 闪辉,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8): 141-148.
[
|
[35] |
刘照馨, 张玲玲. 汉江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2): 218-225.
[
|
[36] |
刘蒙罢, 张安录, 文高辉.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2): 477-493.
[
|
[37] |
王美知, 魏凤. 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效率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594-605.
[
|
[38] |
刘传明, 范观宇, 王呈祥, 等.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 41(1): 38-44.
[
|
[39] |
臧俊梅, 唐春云, 王秋香, 等. 基于Super-SBM模型的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10): 64-74.
[
|
[40] |
|
[41] |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7, 72(1): 116-134.
[
|
[42] |
薛仓生. 安徽省2005年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人民长江, 2007, 38(6): 87-8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