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评价”中面向城镇开发的方法与技术优化——以浙江省嘉兴市域为例
刘超(1987- ),女,山东潍坊人,博士,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城市规划。E-mail: liuchao1020@gmail.com |
收稿日期: 2021-10-08
修回日期: 2022-11-14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8
基金资助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08060)
上海市启明星人才项目(22QB1404900)
Method and technology path optimiz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double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1-10-08
Revised date: 2022-11-14
Online published: 2023-03-08
“双评价”已成为构建国土空间格局的科学基础。现行“双评价”方案的城镇部分在理念、技术路线、具体方法与结果运用层面存在不完整性,难以指导规划实践。回应上述问题,在国家技术指南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从评价方法、指标选取、评价应用等三个层面进行了优化,得出结论如下:(1)区分强限制指标、适宜性指标,以多因子加权后分级的方法代替等级法;(2)适宜性评价新增社会经济因子,区分通用指标体系和地方特色指标体系,承载力评价增加水环境容量约束以凸显水资源的制约性;(3)融入三大应用以解决指导与衔接问题。应用此优化技术路径,证实其可以有效指导不同类型地区城镇集约化发展的“双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整合多维要素实现综合城镇“双评价”的技术框架,可供中国更多城镇地区参考。
刘超 , 霍逸馨 , 李思颖 , 杨颖 . “双评价”中面向城镇开发的方法与技术优化——以浙江省嘉兴市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3) : 618 -630 . DOI: 10.31497/zrzyxb.20230304
The 'double evaluation' has becom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part of the current 'double evaluation' scheme is incomplete in terms of concepts, technical routes, specific methods and results applic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guide planning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issu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technical guidelines, this article takes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optimizes it from three aspects: evaluation methods, index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applic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Distinguish strong restriction index and suitability index; replace the grading method with a multi-factor weighting method. (2) In the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ad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distinguish general index system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ex system; 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ncrease the constraint of water environment capacity to highlight the restrictiveness of water resources. (3) Integrate three applications to solve the guidance and connection problems. This article applies this optimized technical path, proving that it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double evalu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s to achieve int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technical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urban 'double evaluation', which can be referenced by more urban areas in China.
表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其划分标准[7,13,17-22]Table 1 Evaluation indexes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in Jiaxing city |
因子类型 | 资源环境要素 | 指标 | 影响 | 分级 |
---|---|---|---|---|
强限制性 因子 | 生态保护 | 永久基本农田 | 限制 | 永久基本农田区;其他区域 |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 | 限制 |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其他区域 | ||
地貌 | 【可选】地面塌陷 | 限制 | 地面塌陷区;其他区域 | |
【可选】高风险坡度 | 限制 | ≥25°的地区;其他区域 | ||
地方特色 | 【可选】历史文化保护 | 限制 | 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他区域 | |
适宜性 因子 | 地貌 | 坡度/(°) | - | 3;8;15;25 |
高程/m | 修正 | 3500~5000 m坡度评价降一级 | ||
地形起伏度/m | 修正 | 100;200 | ||
水资源 | 水资源总量模数/(万3/km2) | + | 5;10;20;50 | |
降水量/mm | + | 200;400;800;1200 | ||
灾害 | 【可选】地质灾害 | - | 不易发地区;低易发地区;中易发地区;高易发地区;极高易发地区 | |
【可选】极端气候灾害 | - | 一般地区;风暴潮重点防御区;风暴潮增水淹没地区;海平面淹没地区 | ||
环境容量 | 大气环境容量 | + | 大气环境一般管控区;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 | |
水环境容量 | + | 水环境一般管控区;水环境重点管控区;水环境优先保护区 | ||
区位优势度 | 高速出入口可达性/km | + | 到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等时圈距离,重分类赋值 | |
交通枢纽可达性/km | + | 到机场、铁路站点、港口、公路枢纽的等时圈距离,重分类赋值并加权 | ||
【可选】中心城区可达性/km | + | 到中心城区的等时圈距离,重分类赋值 | ||
【可选】周边中心城市可达性/km | + | 到周边大城市中心的等时圈距离,重分类赋值 | ||
城镇发展基础 | 人口密度/(人/km2) | + | 1000;2000 | |
地方GDP水平/万元 | + | 自然间断法得相对适宜性 | ||
交通路网密度/(km/km2) | + | 自然间断法得相对适宜性 | ||
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个/km2) | + | 自然间断法得相对适宜性 | ||
发展优先级 | 【可选】政策推动 | + | 根据地方政策、产业布局战略等文件表述中的发展时序确定 | |
【可选】城镇地位 | + | 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判断,对于城市能级较高地区优先发展 | ||
地方特色资源 | 【可选】重点生态资源 | - | 根据生态资源类型确定具体规则 | |
【可选】重点农业资源 | - | 根据农业资源类型确定具体规则 | ||
【可选】重点产业资源 | + | 根据产业资源类型确定具体规则 | ||
【可选】重点历史文化资源 | + | 根据文化资源类型确定具体规则 |
注:【可选】为地方特色指标,可在此基础上增补。 |
表2 嘉兴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factor in Jiaxing city |
资源环境要素 | 指标选择 |
---|---|
地貌 | 坡度;高度修正;地形起伏度 |
水资源 | 水资源总量模数;降水量 |
灾害 | 地质灾害;极端气候灾害 |
环境容量 | 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 |
区位优势度 | 高速出入口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中心城区可达性;周边中心城市可达性 |
城镇发展基础 | 人口密度;地方GDP水平;交通路网密度;公共服务设施密度 |
地方特色资源 | 重点历史文化资源 |
表3 本文城镇“双评价”方案与国家技术指南对照[23]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earch and national technical guidelines |
技术特点 | 《指南》(城镇部分) | 本文城镇“双评价”方案 |
---|---|---|
评价应用 | (1)承载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并行,承载力评定规模,适宜性评定空间;(2)没有关于成果应用方面的引导 | (1)适宜性评价中不适宜城镇建设的部分直接作为空间承载约束的底线约束,结合其他约束条件,控制总规模;(2)将成果应用部分归于双评价整体框架内 |
评价方法 | 适宜性评价中,以土地承载适应性为初判的城镇建设条件等级,其余因素仅作修正等级的作用 | 适宜性评价中,将因子分为限制型因子和适宜性因子,并采用多因子加权复合 |
指标选取 | (1)适宜性评价中,单项评价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灾害、区位优势五项单项评价(2)承载力评价中,考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约束两种情况 | (1)在六项单项评价基础上,增加社会经济评价,考虑地区差异增加地方特色指标;(2)承载力评价中,考虑水质型缺水的普遍问题,增加水环境约束情况 |
结果分级 | 五级初判,因子修正 | 因地制宜,分级标准修正 |
表4 基于多资源约束的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规模测算前后对比Table 4 Calcula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multi-resource constraints (km2) |
约束项:建设用地规模 | 空间约束* | 水资源约束 | 水环境约束(氮氧) | 规划预测值 | 现状 |
---|---|---|---|---|---|
旧版评价 | 2062.81 | 1345 | — | 1200 | 723.95 |
本文评价 | 1467.1 | 1345 | 1210 | 945 |
注:*已扣除永久基本农田(1382.95 m2)。 |
感谢嘉兴市市政府提供的研究数据及资料,感谢参与案例调研与图纸绘制的李轶男、蔡雨欣。
[1] |
杨帆, 宗立, 沈珏琳, 等. 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 “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311-2324.
[
|
[2] |
MALTHUS.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Library of Economics. London: J. Johnson, 1798.
|
[3] |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 概念、理论与实践.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073-2086.
[
|
[4] |
郝庆, 彭建, 魏冶, 等. “国土空间”内涵辨析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9): 2219-2247.
[
|
[5] |
王亚飞, 樊杰, 周侃.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地理研究, 2019, 38(10): 2415-2429.
[
|
[6] |
傅鸿源, 胡焱.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 城市问题, 2009, (5): 27-31.
[
|
[7] |
张臻, 曹春霞, 何波.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规划师, 2020, 36(5): 5-9.
[
|
[8] |
贾克敬, 何鸿飞, 张辉, 等.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5): 43-51.
[
|
[9] |
白娟, 黄凯, 李滨. “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规划师, 2020, 36(5): 30-38.
[
|
[10] |
陈伟莲, 李升发, 张虹鸥,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 规划师, 2020, 36(5): 21-29.
[
|
[11] |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541-551.
[
|
[12] |
蒋国翔, 王金辉, 罗彦. 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 规划师, 2020, 36(5): 10-14.
[
|
[13] |
岳文泽, 吴桐, 王田雨,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299-2310.
[
|
[14] |
魏旭红, 开欣, 王颖, 等. 基于“双评价”的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技术方法探讨. 城市规划, 2019, 43(7): 10-20.
[
|
[15] |
唐常春, 孙威.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20, 67(12): 1587-1598.
[
|
[16] |
项广鑫, 符金豪, 曾丽婷, 等. 基于“双评价”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 以湘潭县中心城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401-2414.
[
|
[17] |
袁媛, 罗志军, 齐松, 等. 城市尺度的城乡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格局匹配评价: 以南昌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24): 9037-9047.
[
|
[18] |
朱云辰, 张高阳, 周云, 等. 基于描述统计学的城乡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 以河南省梁洼镇国土空间规划案例为例. 建筑与文化, 2021, (1): 41-43.
[
|
[19] |
杨超, 隋玉亭, 彭敏学.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地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总体规划), 2021: 267-279.
[
|
[20] |
朱昕虹, 马东, 迟海龙. 市县级双评价工作探索:以济南市为例. 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总体规划), 2021: 585-593.
[
|
[21] |
王振波, 张蔷, 张晓瑞, 等.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肥市增长边界划定.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302-2311.
[
|
[22] |
易思. 海平面上升与可能最大风暴潮复合作用的风险评估及其适应策略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
|
[23] |
夏皓轩, 岳文泽, 王田雨, 等.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 以浙江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325-233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