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综合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效应——基于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案例实证
李冬花(1997- ),女,河南平顶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E-mail: ldhuade@126.com |
收稿日期: 2022-08-26
修回日期: 2022-11-13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2-1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644)
Sustainable livelihood effect of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Lujia village,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2-08-26
Revised date: 2022-11-13
Online published: 2023-02-13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厘清共同富裕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的发展路径及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综合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以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为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综合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效应及优化路径。结果显示:(1)综合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模式,网络、嵌入、内生、互补、增权等关键变量的发展能够为乡村旅游地带来持续的发展机会与向内的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效率与发展公平的有机统一。(2)鲁家村综合乡村旅游的互补性发展最为显著,增权次之,综合乡村旅游的可持续生计效应主要体现在网络、互补、增权等关键变量的发展对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上。(3)综合乡村旅游对不同类型居民的生计发展均存在显著影响,旅游主导、旅游参与型居民需要围绕社会网络关系展开生计优化行动;旅游专营型居民需要以个体能力发展、旅游者深度体验参与为基础确立生计优化方向;合作网络、增权、信息网络需要进一步向非旅游参与型居民拓展,以推动全体居民生计的共同优化与共同富裕。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从网络、嵌入、内生、互补、增权等层面总结了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综合驱动机制与实践模式。
李冬花 , 王咏 , 陆林 . 共同富裕目标下综合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效应——基于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案例实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 38(2) : 511 -528 . DOI: 10.31497/zrzyxb.20230215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aking Lujia village in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effect of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mode for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e development of key variables such as embedding, endogenesis, complementarity, and empowerment can establish a stable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ctors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joint efforts of multiple subjects to develop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into tourism resources, and further act on the livelihood optimization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community residents. (2) The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in Lujia villag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ollowed by empowerment.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ural touris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key variables such as network, complementarity and empowerment on residents' livelihood capital. (3)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lihoo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Tourism-led and tourism-participating residents need to carry out livelihood optimization action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 Tourism specialty residents need to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livelihood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bility and the in-depth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tourists.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empowerment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need to be further expanded to non-tourism participating resi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livelihood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empowerment mechanism, complementary mechanism and comprehensive driving mechanism.
表1 变量定义及统计性描述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
潜变量 | 显变量 | 编号 | 定义 |
---|---|---|---|
网络 | 信息宣传 | X1 | 网络媒体上有足够的信息介绍/宣传鲁家村开展的旅游活动 |
信息获取 | X2 | 游客很容易就能获取有关鲁家村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的信息 | |
企业联合 | X3 | 村内各个机构/企业(农场、农家乐)之间经常联合举办旅游活动 | |
合作程度 | X4 | 村内各个机构/企业之间存在较高的合作程度 | |
合作意愿 | X5 | 村内的机构/企业共同合作促进乡村旅游活动 | |
嵌入性 | 文化嵌入 | X6 | 鲁家村的旅游活动能够体现当地特色文化与传统 |
体验嵌入 | X7 | 旅游活动可以使游客体验鲁家村的文化和传统 | |
符号嵌入 | X8 | 鲁家村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品牌上有当地名称或图片 | |
活动嵌入 | X9 | 当地旅游活动中可以看到鲁家村的名称或图片 | |
内生性 | 所有权内生 | X10 | 鲁家村的旅游企业大部分是归本地人所有 |
管理内生 | X11 | 鲁家村的旅游企业大部分是归本地人管理运营 | |
互补性 | 游客参与 | X12 | 游客能够参加该地区的传统活动 |
服务共享 | X13 | 我能够与游客共享使用公共休闲场所(广场、公园、绿地、农场) | |
安全共享 | X14 | 我能够与游客共享健康安全设施(社区医院、诊所) | |
休闲共享 | X15 | 我能够与游客共享休闲服务(酒吧、餐馆、景点) | |
增权 | 能力发展 | X16 | 旅游业发展后我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
社区认同 | X17 | 我为该地区的旅游景点和资源感到自豪 | |
旅游认同 | X18 | 我喜欢/认可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 |
表2 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le 2 Livelihood capit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赋值 标准 | 指标 权重 |
---|---|---|---|
自然 资本 (N) | 人均耕地面积/亩 | 1=0~2,2=2~4,3=4~6,4=6~8,5=8以上 | 0.5039 |
耕地土壤肥力 | 1=很差,2=较差,3=一般,4=较好,5=很好 | 0.0638 | |
耕地灌溉条件 | 1=很差,2=较差,3=一般,4=较好,5=很好 | 0.0540 | |
旅游业用地是否增加 | 1=是,0=否 | 0.3665 | |
饮用水源 | 1=自来水、纯净水,0=井水、江河湖水 | 0.0118 | |
人力 资本 (H) | 总人口数/人 | 1=1~2,2=3,3=4,4=5,5=6及以上 | 0.0618 |
劳动力人数/人 | 1=0,2=1,3=2,4=3,5=4及以上 | 0.1239 | |
本人文化程度 | 1=小学以下,2=小学,3=初中,4=高中/中专,5=本科及以上 | 0.1102 | |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 | 1=长期患病,2=经常患病,3=偶尔患病,4=很少患病,5=都非常 健康 | 0.0310 | |
旅游业发展后自身知识、技能、素质提升 状况 | 1=没有变化,2=轻微提升,3=较大提升,4=很大提升,5=巨幅提升 | 0.1148 | |
是否有青壮年回乡经营旅游业 | 1=是,0=否 | 0.5582 | |
物质 资本 (P) | 家庭住房结构 | 1=土木房,2=砖木房,3=砖瓦房,4=混凝土房 | 0.0332 |
家庭卧室情况/间 | 1=1,2=2,3=3,4=4,5=5及以上 | 0.0606 | |
汽车、大型农机具数量/台 | 1=0,2=1,3=2,4=3及以上 | 0.1555 | |
是否购买城镇住房 | 1=是,0=否 | 0.7506 | |
金融 资本 (F) | 近三年来家庭平均年收入/万元 | 1=1以下,2=1~3,3=3~5,4=5~8,5=8及以上 | 0.0381 |
旅游业发展后对家庭收入影响状况 | 1=没有影响,2=轻微影响,3=较大影响,4=很大影响,5=巨大影响 | 0.1542 | |
收入来源种类数/类 | 1=1,2=2,3=3,4=4及以上 | 0.2136 | |
旅游业发展后收入来源是否增多 | 1=是,0=否 | 0.2728 | |
近三年是否有借贷 | 1=否,0=是 | 0.0640 | |
旅游业发展后是否有助于获得借款 | 1=是,0=否 | 0.2573 | |
社会 资本 (S) | 村里组织集体活动的 次数 | 1=几乎没有,2=很少,3=一般,4=很多,5=非常多 | 0.0383 |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 1=几乎没有,2=很少,3=一般,4=很多,5=非常多 | 0.1435 | |
居民的合作程度 | 1=不帮忙,2=少部分帮忙,3=一般帮忙,4=大部分帮忙,5=每次都帮忙 | 0.0240 | |
同村亲戚的家庭数量/家 | 1=0,2=1~2,3=2~3,4=4及以上 | 0.1092 | |
是否参加合作组织 | 1=是,0=否 | 0.3126 | |
是否有获得技能培训 机会 | 1=是,0=否 | 0.1978 | |
旅游业发展后技能培训机会是否增多 | 1=是,0=否 | 0.1746 | |
心理 资本 (M) | 旅游业发展后的生活期 | 1=很低,2=较低,3=一般,4=较高,5=很高 | 0.3376 |
旅游业发展后生活的 自信 | 1=很低,2=较低,3=一般,4=较高,5=很高 | 0.3104 | |
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 1=很低,2=较低,3=一般,4=较高,5=很高 | 0.3520 |
表3 居民类型划分标准及研究样本数量Table 3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sidents and the number of research samples |
居民类型 | 收入来源结构 | 生计组合方式 | 样本量/个 | 样本比例/% |
---|---|---|---|---|
旅游专营型 | 旅游收入>80% | 旅游+短期务工+务农 | 7 | 3.50 |
旅游主导型 | 40%<旅游收入<80% | 旅游+常年务工+务农 | 28 | 14.00 |
旅游参与型 | 旅游收入<40% | 长年务工+旅游+务农 | 47 | 23.50 |
均衡兼收型 | 40%<务工收入<80% | 短期务工+务农 | 28 | 14.00 |
务工主导型 | 务工收入>80% | 常年务工+短期务工+务农 | 80 | 40.00 |
务农主导型 | 务工收入<40% | 务农+短期务工 | 10 | 5.00 |
总计 | — | — | 200 | 100 |
表4 综合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Table 4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
发展 阶段 | 主导 变量 | 生计 组合 | 发展 模式 | 资源 利用 | 行动 主体 |
---|---|---|---|---|---|
S1 | — | 传统农作物种植 | 内生发展 | 资源沉睡 | 居民 |
S2 | 内生性 | 外出务工经商 | 脱嵌发展 | 资源唤醒 | 经济能人 |
S3 | 内生性、互补性 | 外出务工、景区务工 | 互补发展 | 资源整合 | 乡村能人、 规划公司、旅游公司 |
S4 | 内生性、互补性、 嵌入性 | 外出务工、旅游业经营 (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商店)、 景区务工(乡土公司、农场) | 综合发展 | 价值显化 | 村集体、居民 规划公司、旅游公司 |
S5 | 内生性、互补性、 嵌入性、增权 | 外出务工、旅游业经营 (农场、民宿、农家乐)、景区务工(乡土公司、农场) | 综合发展 | 价值转化 | 居民、村集体、旅游公司、青壮年人才 |
表5 综合乡村旅游发展关键变量与生计资本的回归结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key variables of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capital |
关键变量 | 测量指标 | 自然资本 | 人力资本 | 物质资本 | 金融资本 | 社会资本 | 心理资本 | |
---|---|---|---|---|---|---|---|---|
信息网络 | 信息宣传 | 0.206** | 0.069 | 0.016 | 0.081 | 0.085 | 0.025 | |
信息获取 | -0.124 | 0.024 | -0.043 | 0.149* | 0.152* | 0.042 | ||
合作网络 | 企业联合 | 0.037 | 0.276*** | -0.005 | 0.081 | 0.182* | 0.025 | |
合作程度 | -0.088 | -0.207* | -0.012 | -0.076 | -0.088 | 0.037 | ||
合作意愿 | 0.162** | 0.002 | 0.001 | 0.125 | 0.135 | 0.026 | ||
嵌入性 | 文化嵌入 | 0.009 | -0.053 | -0.253** | -0.1 | -0.106 | -0.04 | |
体验嵌入 | -0.07 | -0.055 | 0.08 | -0.052 | 0.154 | 0.066 | ||
符号嵌入 | -0.077 | -0.055 | 0.045 | -0.002 | -0.14 | -0.187 | ||
活动嵌入 | 0.189 | 0.12 | -0.063 | 0.14 | 0.155 | 0.181 | ||
内生性 | 所有权内生 | 0.069 | 0.099 | 0.019 | 0.071 | -0.115 | -0.068 | |
管理内生 | -0.123 | -0.005 | 0.149 | 0.027 | 0.262** | 0.19 | ||
互补性 | 游客参与 | 0.028 | -0.019 | -0.04 | -0.1 | 0.016 | -0.026 | |
服务共享 | -0.097 | 0.069 | 0.051 | -0.017 | -0.01 | 0.024 | ||
安全共享 | 0.077 | 0.178* | 0.088 | 0.298*** | 0.190** | 0.096 | ||
休闲共享 | 0.014 | 0.126 | -0.094 | -0.012 | 0.017 | -0.003 | ||
增权 | 能力发展 | -0.122 | 0.138* | -0.029 | -0.143* | -0.081 | -0.041 | |
社区认同 | 0.078 | -0.061 | -0.097 | 0.058 | 0.11 | 0.214** | ||
旅游认同 | 0.003 | 0.096 | 0.02 | 0.044 | -0.041 | -0.147 |
注:***、**、*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t检验。 |
表6 综合乡村旅游与居民生计发展关联度Table 6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and resident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
类型 | 指标 | 关联度 | 类型 | 指标 | 关联度 |
---|---|---|---|---|---|
旅游 专营型 | 能力发展 | 0.835 | 均衡 兼收型 | 合作程度 | 0.702 |
合作意愿 | 0.823 | 企业联合 | 0.698 | ||
信息获取 | 0.821 | 能力发展 | 0.694 | ||
社区认同 | 0.806 | 合作意愿 | 0.684 | ||
游客参与 | 0.802 | 信息获取 | 0.662 | ||
旅游 主导型 | 合作意愿 | 0.736 | 务工 主导型 | 能力发展 | 0.667 |
合作程度 | 0.734 | 合作程度 | 0.634 | ||
企业联合 | 0.713 | 企业联合 | 0.631 | ||
信息获取 | 0.709 | 文化嵌入 | 0.627 | ||
信息宣传 | 0.697 | 体验嵌入 | 0.626 | ||
旅游 参与型 | 信息获取 | 0.705 | 务农 主导型 | 合作程度 | 0.667 |
合作意愿 | 0.698 | 企业联合 | 0.653 | ||
合作程度 | 0.691 | 符号嵌入 | 0.652 | ||
信息宣传 | 0.686 | 能力发展 | 0.652 | ||
企业联合 | 0.686 | 游客参与 | 0.650 |
[1] |
史一棋, 金正波, 李龙伊. 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民日报, 2022-10-20(008).
[
|
[2] |
洪大用. 实践自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12): 22-36, 199.
[
|
[3] |
李军鹏. 共同富裕: 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 改革, 2021, (10): 12-21.
[
|
[4] |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求是, 2021, (20): 4-8.
[
|
[5] |
黄祖辉, 叶海键, 胡伟斌. 推进共同富裕: 重点、难题与破解. 中国人口科学, 2021, (6): 2-11, 126.
[
|
[6] |
张金山. 发挥旅游富民效应, 大力推动共同富裕. 中国旅游报, 2022-01-06(03).
[
|
[7] |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 地理学报, 2019, 74(6): 1267-1278.
[
|
[8] |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地理研究, 2019, 38(1): 102-118.
[
|
[9] |
|
[10] |
白凯, 王馨.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更新审视与研究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525-1540.
[
|
[11] |
郭华, 杨玉香. 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综述. 旅游学刊, 2020, 35(9): 134-148.
[
|
[12] |
张洪昌, 舒伯阳. 社区能力、制度嵌入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甘肃社会科学, 2019, (1): 186-192.
[
|
[13] |
田宇, 杨艳玲, 卢芬芬. 欠发达地区本地能力、社会嵌入与商业模式构建分析: 基于武陵山片区的多案例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16, 19(1): 108-119.
[
|
[14] |
王慧. 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3): 198-201.
[
|
[15] |
陈佳, 张丽琼, 杨新军, 等. 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 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 地理研究, 2017, 36(9): 1709-1724.
[
|
[16] |
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地理研究, 2012, 31(11): 2094-2103.
[
|
[17] |
黄祖辉, 傅琳琳.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探索与模式解析. 改革, 2022, (5): 21-33.
[
|
[18] |
朱华. 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 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为例. 旅游学刊, 2006, 21(5): 22-27.
[
|
[19] |
|
[20] |
陈海彬.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220-225.
[
|
[21] |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地理研究, 2019, 38(3): 461-466.
[
|
[22] |
施帆, 张佳, 王琛. 中国城乡居民创业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20, 39(8): 1852-1863.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高俊, 王灵恩, 黄巧. 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233-2248.
[
|
[32] |
|
[33] |
|
[34] |
|
[35] |
邓悦, 吴忠邦, 蒋琬仪, 等. 从内生式脱贫走向乡村振兴: 山区脱贫质量分析. 宏观质量研究, 2021, 9(2): 1-15.
[
|
[36] |
|
[37] |
吴孔森, 芮旸, 陈佳, 等. 旅游驱动下乡村转型发展的微尺度研究: 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1047-1059.
[
|
[38] |
孙九霞, 黄凯洁, 王学基.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 逻辑与案例. 旅游学刊, 2020, 35(3): 39-49.
[
|
[39] |
孙婧雯, 马远军, 王振波, 等. 基于锁定效应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路径.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1037-1046.
[
|
[40] |
|
[41] |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等. 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干预: 以陇南山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82-995.
[
|
[42] |
|
[43] |
贺爱琳, 杨新军, 陈佳, 等.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 经济地理, 2014, 34(12): 174-181.
[
|
[44] |
刘俊, 张恒锦, 金朦朦, 等. 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估与生计策略选择: 以海螺沟景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735-1747.
[
|
[45] |
崔晓明, 杨新军. 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社区可持续生计发展研究: 以秦巴山区安康一区三县为例. 人文地理, 2018, 33(2): 147-153.
[
|
[46] |
王洋, 方创琳, 王振波.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 地理研究, 2012, 31(7): 1305-1316.
[
|
[47] |
赵雪雁, 薛冰.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及适应: 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622-1630.
[
|
[48] |
马艳艳, 赵雪雁, 兰海霞, 等.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的生计风险多维感知及影响因素: 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5): 1810-1824.
[
|
[49] |
刘伟, 徐洁, 黎洁. 陕南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 资源科学, 2018, 40(10): 2002-2014.
[
|
[50] |
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62-73.
[
|
[51] |
陈佳, 杨新军, 温馨, 等.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适应性演化理论框架与实证.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586-1601.
[
|
[52] |
李鑫, 杨新军, 陈佳, 等. 基于农户生计的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研究: 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3): 384-396.
[
|
[53] |
王春光. 迈向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社会学研究, 2021, 36(2): 29-45, 226.
[
|
[54] |
齐永华, 张凤荣, 吕昌河. 大城市郊区农户要素投入特征及差异分析: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资源科学, 2007, 29(4): 13-17.
[
|
[55] |
王有成. 论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的理论基础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旅游学刊, 2009, 24(6): 53-59.
[
|
[56] |
叶兴庆. 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中国农村经济, 2022, (2): 2-14.
[
|
[57] |
胡晓亮, 李红波, 张小林, 等. 乡村概念再认知. 地理学报, 2020, 75(2): 398-40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