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论文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估方法与实证

  • 唐秀美 , 1, 2 ,
  • 蔡玉梅 3 ,
  • 刘玉 , 1, 2 ,
  • 康永兴 4 ,
  • 殷子妍 5
展开
  •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 2.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 3.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 4.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25
  • 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刘玉(1982- ),男,河北无极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E-mail:

唐秀美(1982- ),女,山东莱芜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E-mail:

收稿日期: 2021-08-30

  修回日期: 2021-12-02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2-28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0YFD110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700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200414)

The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ANG Xiu-mei , 1, 2 ,
  • CAI Yu-mei 3 ,
  • LIU Yu , 1, 2 ,
  • KANG Yong-xing 4 ,
  • YIN Zi-yan 5
Expand
  •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 China
  •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 3. Chinese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 4.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MARA, Beijing 100125, China
  • 5.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8-30

  Revised date: 2021-12-02

  Online published: 2022-12-28

摘要

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于监测各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状况、诊断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提出高效利用对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8年全国分省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进行实证,结果发现:(1)全国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2)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因素不同;(3)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可以结合评价尺度和区域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的技术手段,并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本文引用格式

唐秀美 , 蔡玉梅 , 刘玉 , 康永兴 , 殷子妍 .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估方法与实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37(9) : 2418 -2428 . DOI: 10.31497/zrzyxb.2022091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ed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helps to introduce long-term mechanism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benefit, consisting of 3 primary indicators and 23 secondary indexes. Then, the extremum method was used for index standardization,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entropy value method were used for weigh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benefits of China's 31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in 2018 were analyzed, and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benefit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obstacle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differ greatly and the overall trend is decreasing from southeast to central,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The level of social benefits is close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were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those in the north.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depict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east to west. (2)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benefit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GDP per unit construction land of economic benefit, green coverage rate in built-up area of social benefit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ratio of soil and water loss of ecological benefit are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benefits and limiting factors, every province can formulate targeted measures and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benefit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3) The results of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genera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benef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s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data availability, the indexes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 such as indicators of social benefits related to human well-being and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benefit in relation with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evalu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benefits, and serv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aliz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s.

自然资源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1]。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如何应对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需求,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2]。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亟需实现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3]。我国自然资源问题仍然是有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分布不均、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等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过来导致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衰退[4]。因此,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面临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政府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与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指导的自然资源的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利用、登记和管理,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站在了新的起点,其发布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自然资发〔2020〕15号)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工作方案》(自然资调研函〔2021〕14号),提出要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科学、简明、可操作的综合性自然资源评价指标。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统一管理的政策背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科学评价提出了现实需求。
目前,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5,6]、水[7]、森林[8]、草原[9]和湿地[10]等单一资源,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单项和综合效益的维度展开[11,12]。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熵值法、熵权TOPSIS模型、变异系数法等[13,14]。此外,部分学者以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GM)、系统论方法等分析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15],以及资源利用效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16-18]。总体而言,单一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研究经历了从单目标到多目标、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的发展历程,评价方法也趋于丰富和完善。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19]、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评价[20]、空间配置效率等[21],但目前针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研究主要针对单项自然资源类型及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方面的探索。随着自然资源统一利用理念的深入,亟需构建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和方法。
基于此,本文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及评价的背景下,基于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经济发展、环境美好、社会包容”的发展理念,构建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国省级行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的技术手段,并可以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自然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框架

1.1 研究思路

联合国SDGs的目标包括消除贫穷、饥饿等17项内容[22,23],涵盖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12个目标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相关,对提升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要求[24]。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效益的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益,从自然资源中获取人类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类需求;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利用是人与自然资源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图1)。
图1 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

Fig. 1 The 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benefi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基于可持续利用视角,明确自然资源的类型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内涵;其次,构建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确定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最后,选择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实证,并分析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性因素(图2)。
图2 研究思路

Fig. 2 Research framework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效益定义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决定辅导读本》,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包含土地、矿产、水、湿地、森林、草原与海域海岛7种类型。本文开展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时,重点针对土地、水、森林、草原与湿地五类自然资源,原因是:从分布特征看,土地、水、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分布在地表,且分布相对分散,矿产资源分布在地下,海域海岛资源远离陆地;从资源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水、森林、草原和湿地均以土地资源为载体,土地资源是由多种资源组合起来的自然综合体;从资源的供给形式和方式上看,土地、水、森林、草原和湿地产生的服务与人类的关系更直接。
“效益”的概念最初进入经济学领域时被定义为“投入与产出”或“所费与所得”的比较值,因此,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大多被定义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而综合效益多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维度。本文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定义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模式在一定时空上的分布、使用和优化,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和。其中:经济效益指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即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社会效益指自然资源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产生的保障民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福祉;生态效益指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从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影响。

1.3 指标体系构建

分别对应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经济发展、环境美好、社会包容”的发展理念,从三个维度构建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发展,评估自然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自然资源利用获取产品和价值,选择单位自然资源所产生的物质量、价值量收益指标进行衡量,从单项自然资源的物质量、价值量收益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所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2)社会包容,评估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通过自然资源利用满足人类的社会需求,选择与人类福祉相关的指标进行衡量,从城镇发展、人口承载能力、就业与生活水平、粮食安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其中,城镇发展选择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两个指标,用来反映城镇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属于负向指标,其余指标都为正向指标。(3)环境友好,评估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通过自然资源利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影响。选择与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进行衡量,从自然资源保护和自然资源恢复治理方面构建指标,都为正向指标。综合形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体系(表1)。
表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评价维度 准则层 指标名称 计算方法 层次分析法权重 熵权法
权重
组合
权重
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
建设用地 单位建设用地GDP A1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建设用地面积 0.073 0.091 0.082
耕地 单位面积种植业产值A2 种植业产值/耕地面积 0.053 0.042 0.047
粮食单产A3 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 0.042 0.007 0.024
林地 单位面积林地产值A4 林业总产值/林地面积 0.046 0.105 0.075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A5 森林蓄积/森林面积 0.042 0.039 0.041
水资源 单方水GDP产值A6 地区生产总值/用水总量 0.035 0.084 0.060
单方水粮食产量A7 粮食产量/灌溉用水量 0.045 0.042 0.044
社会效益
(社会包容)
城镇发展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B1 城镇区域建设用地总面积/城镇人口 0.048 0.037 0.043
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B2 农村建设用地总面积/农村人口 0.042 0.034 0.038
人居环境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B3 公园绿地总面积/年末常住人口 0.035 0.024 0.03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B4 建成区绿化面积/建成区总面积 0.040 0.024 0.032
城镇人均住宅面积B5 城镇区域住宅总面积/城镇人口 0.036 0.032 0.034
农村人均住宅面积B6 农村区域住宅用地总面积/农村人口 0.035 0.024 0.029
粮食安全 人均耕地面积B7 耕地面积/年末常住人口 0.053 0.014 0.033
公共服务 城镇人均公用设施用地
面积B8
城镇区域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城镇人口 0.042 0.028 0.035
建成区道路网密度B9 建成区道路总长度/建成区总面积 0.035 0.028 0.031
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自然资源
保护
森林覆盖率C1 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 0.054 0.040 0.047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C2 比较大的草原植被的疏密程度和生态状况 0.042 0.011 0.027
湿地保护率C3 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区域内所有湿地面积 0.024 0.012 0.018
水土保持率C4 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土地总面积 0.036 0.007 0.021
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C5 自然保护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0.039 0.072 0.055
自然资源
恢复治理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比例C6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流失面积 0.054 0.046 0.050
农用地整治面积比例C7 农用地整治面积/农用地总面积 0.050 0.156 0.103

1.4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全国省级行政区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基期为2018年。由于数据获取性问题,单位面积种植业产值、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生态退耕面积占比所采用的数据为2017年。数据来源为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中国住户调查主要数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等。未收集到中国香港、澳门与台湾的数据,最终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

1.5 评估方法

指标标准化和权重确定是综合评价中的关键步骤。其中,指标标准化主要有专家打分法、位序标准化法、极差标准化法等方法。权重确定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16],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有时候结果不够客观。客观赋权法有熵权法、离差最大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18],该方法以数据为基础,不受专家打分的个人影响,但结果受数据的影响较大,且不同年份的评价结果不能相互比较。有学者结合两种评价的特点进行综合评估[25]。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极值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计算权重的基础上,采用两者均值作为指标的组合权重(表1)。最后,采用式(1)计算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
Q = i = 1 n F i × W i
式中:Q为自然资源利用效益指数; F iWi分别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权重;n为指标个数(个)。

1.6 限制性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障碍度Oi变量来表征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性因素[26]。具体公式如下:
O i = I i W i i = 1 n I i W i
式中:Wi为因子贡献度,是指该指标因子对综合效益贡献值的多少,以该指标在综合效益中的权重表示;指标偏度Ii代表该指标值与最优值(指标标准化后的最高值,即1)的差值距离,以“1-指标标准化”进行计算。

2 结果分析

2.1 单项利用效益结果分析

经济效益指数的差距较大,介于0.033~237之间,平均值为0.127。从空间上看,全国经济效益呈现了明显的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经济效益高(排序前1/3)的分值处于0.158~0.237之间,包括上海、北京、福建、广东、浙江、天津、江苏、山东、安徽和河南,这些区域多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尤其是单位建设用地GD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种植业产值、水资源产值和单方水粮食产量等值也比较高。经济效益中等(排序居中1/3)的分值处于0.099~0.154之间,包括湖北、重庆、海南四川、河北、湖南、江西、广西、贵州、辽宁和吉林,这些区域主要位于中部地区。经济效益低(排序后1/3)的分值处于0.033~0.097之间,包括陕西、云南、西藏、山西、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和青海等地区,这些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种植业产值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偏低,造成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社会效益的总体差距不大,介于0.109~0.178之间,平均值为0.151,从空间上看,全国社会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社会效益高(排序前1/3)的分值处于0.149~0.178之间,包括浙江、重庆、内蒙古、江苏、宁夏、江西、西藏、福建、山东和北京等地区,该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普遍较高。社会效益中等(排序居中1/3)的分值处于0.132~0.147之间,包括安徽、湖北、四川、广东、新疆、贵州、海南、云南、黑龙江、上海和湖南等地区,其粮食安全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低。社会效益低(排序后1/3)的分值处于0.109~0.130之间,包括河北、广西、陕西、吉林、河南、甘肃、青海、辽宁和天津等地区,该区域城镇发展和人居环境水平普遍偏低。
生态效益的评分差距也较大,介于0.042~0.180之间,平均值为0.119,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的特征。生态效益高(排序前1/3)的分值处于0.138~0.180之间,包括天津、河北、山东、北京、重庆、河南、安徽、福建、湖北和广东,该地区自然资源治理水平较高,区域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对提升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投入较大。生态效益中等(排序居中1/3)的分值处于0.111~0.136之间,包括上海、黑龙江、浙江、西藏、江西、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江苏和海南等地区。生态效益低(排序后1/3)的分值处于0.042~0.104之间,包括吉林、贵州、辽宁、青海、甘肃、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其自然资源保护和治理水平都不高,总体生态效益水平不高。

2.2 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2018年全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水平差距较大,介于0.240~0.529之间,平均值为0.388,空间上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特征(图3表2)。综合利用效益高(排序前1/3)的分值处于0.454~0.529之间,包括北京、福建、浙江、上海、广东、天津、山东、重庆、江苏和安徽,主要位于东部发达地区,其经济效益优势明显,生态效益水平也较高,且经济、社会、生态比例较平均,说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水平都较高且处于协调状态。综合效益中等(排序中部1/3)的分值处于0.340~0.443之间,包括湖北、河北、河南、江西、四川、海南、湖南、西藏、广西、云南和贵州,该区域生态效益水平相对高,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平总体水平相对低,单项效益发展水平不协调。综合效益低(排序后1/3)的分值处于0.240~0.333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区域单项效益水平较为不均衡,部分地区社会效益水平相对较高,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城镇人均公共设施面积、人均住宅面积等,但其经济和生态效益总体水平较低,单项效益发展水平不协调,综合效益水平较低。
图3 2018年各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结果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3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s evaluation result of China in 2018

表2 2018年全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结果

Table 2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s evaluation result of China in 2018

省(市、自治区)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综合效益
北京 0.233 0.149 0.148 0.529
天津 0.194 0.109 0.180 0.483
河北 0.128 0.130 0.173 0.431
山西 0.081 0.128 0.084 0.294
内蒙古 0.058 0.165 0.049 0.273
辽宁 0.100 0.112 0.097 0.309
吉林 0.099 0.126 0.104 0.329
黑龙江 0.066 0.135 0.132 0.333
上海 0.237 0.134 0.136 0.508
江苏 0.175 0.165 0.116 0.456
浙江 0.206 0.178 0.132 0.516
安徽 0.162 0.147 0.144 0.454
福建 0.218 0.160 0.143 0.521
江西 0.116 0.163 0.127 0.406
山东 0.166 0.153 0.148 0.468
河南 0.158 0.124 0.144 0.426
湖北 0.154 0.146 0.143 0.443
湖南 0.125 0.132 0.122 0.380
广东 0.215 0.142 0.138 0.495
广西 0.109 0.130 0.117 0.356
海南 0.136 0.136 0.111 0.383
重庆 0.138 0.176 0.146 0.459
四川 0.129 0.142 0.120 0.392
贵州 0.100 0.139 0.101 0.340
云南 0.087 0.136 0.125 0.347
西藏 0.081 0.161 0.127 0.370
陕西 0.097 0.126 0.083 0.307
甘肃 0.047 0.119 0.087 0.252
青海 0.033 0.119 0.089 0.240
宁夏 0.051 0.163 0.072 0.286
新疆 0.067 0.140 0.042 0.248
最大值 0.237 0.178 0.180 0.529
最小值 0.033 0.109 0.042 0.240
平均值 0.128 0.142 0.119 0.388
最大值/最小值 7.246 1.634 4.328 2.203

注:深灰色、浅灰色与白色底色分别表示效益高(排序前1/3)、中(排序居中1/3)与低(排序后1/3)的地区。

2.3 限制因素分析

选取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前四位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由表3可知,经济效益中,A1(单位建设用地GDP)是主要限制因子,对贵州、青海、宁夏、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限制性较强,这些区域需要提升单位建设用地GDP水平,以提升经济效益;A2(单位面积植业产值)、A4(单位面积林地产值)和A7(单方水粮食产量)等指标对黑龙江、吉林等东部地区限制性较强,这些区域需要提高种植业、林业的生产水平,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社会效益中,B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主要限制因子,其主要限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这些区域需要逐步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社会效益水平;其次是B7(人均耕地面积),其主要限制区域为河北、重庆、上海等地区,这些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小,需要提升耕地种植水平,增强耕作效益。生态效益中,C6(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比例)主要影响北京、天津、湖南、四川等地区,这些区域需要重视水土流失治理;C5(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和C1(森林覆盖率)主要影响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区,这些区域需逐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提升森林覆盖率;C7(农用地整治面积比例)对辽宁、吉林、福建等地区有一定限制性,这些区域需进一步加强农用地整治工作,提升耕地产能。
表3 2018年全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限制因素分析

Table 3 Limiting factors of na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s evaluation result of China in 2018

省(市、自治区) 障碍因子 障碍度 省(市、自治区) 障碍因子 障碍度
北京 B7 C7 B2 A4 0.11 0.09 0.08 0.07 湖北 A1 B7 C6 C5 0.10 0.07 0.06 0.06
天津 B7 C1 C6 B6 0.08 0.08 0.07 0.07 湖南 A1 C7 B7 C6 0.09 0.08 0.08 0.06
河北 A1 B7 B6 A5 0.09 0.07 0.06 0.06 广东 A1 C7 B7 C6 0.07 0.07 0.1 0.06
山西 A1 C7 A2 A4 0.08 0.07 0.07 0.06 广西 A1 C7 B7 C6 0.09 0.07 0.07 0.06
内蒙古 A1 C6 A2 C7 0.08 0.07 0.07 0.07 海南 A1 C7 B7 A7 0.10 0.08 0.07 0.07
辽宁 A1 C7 A2 B7 0.08 0.07 0.06 0.06 重庆 A1 B7 C7 B6 0.09 0.08 0.06 0.06
吉林 A1 A2 C7 C6 0.09 0.08 0.08 0.06 四川 A1 C7 B7 C6 0.09 0.08 0.07 0.07
黑龙江 A1 A2 C7 C6 0.09 0.07 0.07 0.05 贵州 A1 C7 A3 B7 0.09 0.07 0.06 0.06
上海 B7 C1 B6 C6 0.10 0.09 0.08 0.07 云南 A1 C7 A2 A4 0.09 0.07 0.07 0.06
江苏 B7 C1 A1 C6 0.08 0.08 0.08 0.07 西藏 A1 C6 A2 C1 0.10 0.08 0.08 0.07
浙江 B7 A1 C5 C6 0.10 0.08 0.08 0.07 陕西 A1 C7 B7 A4 0.08 0.07 0.06 0.06
安徽 A1 B7 C6 A2 0.10 0.07 0.07 0.07 甘肃 A1 A2 C1 C7 0.08 0.06 0.06 0.06
福建 B7 C7 A1 C5 0.10 0.09 0.09 0.08 青海 A1 C1 C6 C7 0.08 0.07 0.07 0.07
江西 A1 C7 B7 A7 0.10 0.09 0.08 0.06 宁夏 A1 C7 C1 A2 0.09 0.07 0.07 0.07
山东 A1 B7 C1 A5 0.09 0.08 0.08 0.06 新疆 A1 C1 C6 C7 0.08 0.07 0.07 0.07
河南 A1 B7 C1 C6 0.09 0.07 0.06 0.06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SDGs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SDGs中多项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提升。本文在自然资源综合监测调查及评价的背景下,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视角,基于综合性和动态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与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层次分析法结合熵值法评价了2018年全国分省尺度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结果可以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的差距较大,总体呈现了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社会效益差距不大,空间上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生态效益总体呈现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的特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空间上总体呈现了与经济效益相似的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2)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因子不同,经济效益中的单位建设用地GDP、社会效益中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效益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比例是主要限制因子。总体而言,东部地区主要限制因子为社会效益指标,中部地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西部地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东北地区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经济效益指标。各地区可以根据单项效益的水平和限制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措施和政策。(3)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结果显示,经济效益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社会效益全国总体差距不大,生态效益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结果总体符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表明基于可持续利用视角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

3.2 讨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自然资源单项监测评价到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的转换期。研究制定一套反映可持续发展内涵、体现当前工作重点、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自然资源利用效益、提升综合利用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构建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省级尺度进行了实证应用,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易行、评价结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比分析。受到数据可获得性影响,经济效益中的湿地相关指标、社会效益中对于人类福祉相关的指标和生态效益对固碳、生态系统服务等的指标考虑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可以在省、市两级尺度进行,具体指标体系需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和区域特点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来需要在不同级别进行案例应用,结合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升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性等特点,各自然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不同自然资源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自然资源利用更是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系统,其本身复杂性较高,增加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的难度。今后,在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估中,应更多地关注自然资源利用不同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需加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1]
周成虎.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专辑序言.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37-1838.

DOI

[ZHOU C H.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System of Natural Resource Elements". Resources Science, 2020, 42(10): 1837-1838.]

[2]
BARNES E A, TOMS B, HURRELL J W, et al. Hurrell et al. Indicator patterns of forced change learned by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 2020, 12(9): 1-18.

[3]
LEE B X, KJAERULF F, TURNER S, et al. Transforming our world: Implementing the 2030 agenda throu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dicator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2016, 37(1): 13-31.

DOI

[4]
单卫东. 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资源管护.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8-04-19(5).

[SHAN W 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quires high-quality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The Chinese Newspaper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18-04-19(5).]

[5]
陈柔珊, 王枫. 低碳生态城市视角下珠三角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障碍诊断.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2): 351-359.

[CHEN R S, WANG F. Land use benefit evaluation and barrier diagnosis of Pearl River Del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logical city.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1, 28(2): 351-359.]

[6]
朱文娟. 孙华. 2000—2015年苏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动态测度及障碍追踪分析. 土壤通报, 2019, 50(2): 290-297.

[ZHU W J, SUN H. Dynamic measurement and obstacle tracking analysis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Suzhou from 2000 to 2015.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9. 50(2): 290-297.]

[7]
马历, 唐宏, 冉瑞平, 等. 四川水资源压力与耕地利用效益变化的格局及耦合关系.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1): 9-19.

[MA L, TANG H, RAN R P, et al. 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vement and coupling effect of water resources pressure and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in Sichuan.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9, 40(11): 9-19.]

[8]
李艳春. 铁西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 林业勘查设计, 2020, 49(2): 79-81.

[LI Y C. Study on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 value in Tiexi nature reserve area. Forest Investigation Design, 2020, 49(2): 79-81.]

[9]
刘黎明. 我国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15(4): 43-46.

[LIU L M.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China. China Land Science, 2001, 15(4): 43-46.]

[10]
赵平, 夏冬平, 王天厚. 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中社会经济价值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 75-78.

[ZHAO P, XIA D P, WANG T H.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values of the wetland to be restored on the eastern end of Chongming Island, Shanghai.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 24(1): 75-78.]

[11]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地理科学, 2019, 39(2): 305-315.

DOI

[TIAN J F, WANG B Y, WANG S J.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2): 305-315.]

[12]
陈午, 许新宜, 王红瑞, 等. 基于改进序关系法的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 164-176.

[CHEN W, XU X Y, WANG H R,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Beijing based on improved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1): 164-176.]

[13]
余灏哲, 韩美. 基于水足迹的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时空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3): 474-483.

[YU H Z, HAN M.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water footprin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7, 32(3): 474-483.]

[14]
胡威, 李卫明, 王丽, 等. 基于GA-BP优化模型的中小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生态学报, 2021, 41(5): 1-12.

[HU W, LI W M, WANG L, et al. Health assess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based on GA-BP optimization model.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1, 41(5): 1786-1797.]

[15]
罗德江, 吴尚昆, 郭科. 基于组合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金属矿山, 2015, (2): 20-25.

[LUO D J, WU S K, GUO K.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mineral resources based on combination weight and gray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Metal Mine, 2015, (2): 20-25.]

[16]
仉振宇, 朱记伟, 解建仓, 等. 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4): 308-316.

[ZHANG Z Y, ZHU J W, XIE J C, et 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use benefits and urbanization in Xi'an city.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0, 27(4): 308-316.]

[17]
梁红梅, 刘卫东, 刘会平, 等.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地理科学, 2008, 28(5): 636-641.

[LIANG H M, LIU W D, LIU H P, et 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y benefits and eco-environment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Shenzhen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5): 636-641.]

[18]
杜霞, 方创琳, 马海涛. 沿海省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以山东省为例. 经济经纬, 2021, 38(1): 15-26.

[DU X, FANG C L, MA H T.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in coastal provinces: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Survey, 2021, 38(1): 15-26.]

[19]
黄山. 面向SDGs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 杭州: 浙江大学, 2020.

[HUANG S. Assessing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SDGs: A case of Lishui. Hang 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20.]

[20]
李金昌, 史龙梅, 徐蔼婷.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统计研究, 2019, 36(1): 4-14.

[LI J C, SHI L M, XU A T. Probe into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9, 36(1): 4-14.]

[21]
姜海, 陈磊. 县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管制策略: 以江苏赣榆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9): 2424-2436.

[JIANG H, CHEN L. Spati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county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main functional areas of territorial space: A case study of Ganyu,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9): 2424-2436.]

DOI

[22]
魏彦强, 李新, 高峰, 等.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及中国应对策略.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94-103.

[WEI Y Q, LI X, GAO F, et al.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 and the response strategies of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8, 33(10): 94-103.]

[23]
王鹏龙, 高峰, 黄春林, 等. 面向SDGs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8, 33(5): 784-792.

[WANG P L, GAO F, HUANG C L, et al. Progress on sustainable c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SDG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18, 33(5): 784-792.]

[24]
马延吉, 艾小平. 基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 地理科学. 2019. 39(3): 487-495.

DOI

[MA Y J, AI X P.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3): 487-495.]

[25]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等.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02.

[OU X J, ZHEN F, QIN Y D, et al. Study on compression level and ideal impetu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5): 993-1002.]

[26]
雷勋平, ROBIN QIU, 刘勇. 基于熵权TOPSIS 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3): 243 - 253.

[LEI X P, QIU R, LIU 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performance based on entropy TOPSIS model and diagnosis of its obstacle factors.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6, 32(13): 243-25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