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的中国冰雪资源创新开发”专栏

中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理论审视、实践转向与挑战应对

  • 蒋依依 , 1, 2 ,
  • 张月 1 ,
  • 高洁 1 ,
  • 张佑印 , 1 ,
  • 方琰 1
展开
  •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84
  • 2.北京市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84
张佑印(1981- ),男,陕西周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与体育旅游。E-mail:

蒋依依(1978- ),女,贵州贵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冰雪旅游。E-mail:

收稿日期: 2021-11-01

  修回日期: 2022-05-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2-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ATY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01255)

北京体育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s in China: Theoretical review, practice turn and challenge response

  • JIANG Yi-yi , 1, 2 ,
  • ZHANG Yue 1 ,
  • GAO Jie 1 ,
  • ZHANG You-yin , 1 ,
  • FANG Yan 1
Expand
  • 1. School of Leisure Sports and Tourism,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 2. Research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inter Olympic Culture and Ice and Snow Sports of Beijing, Beijing 10008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11-01

  Revised date: 2022-05-23

  Online published: 2022-12-28

摘要

推动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建设的理论指导层面,社会学所倡导的幸福感理论明确了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终极目标,资源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为冰雪资源的价值认识及价格核算提供了科学工具,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探究空间分异规律及人地系统耦合路径的理论基石。基于我国冰雪资源开发实践的系列转变及现实挑战,提出我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实现路径,即坚持观念创新的发展方式、多重协调的发展要求、积极开放的发展理念以及主客共赢的发展目标。

本文引用格式

蒋依依 , 张月 , 高洁 , 张佑印 , 方琰 . 中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理论审视、实践转向与挑战应对[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37(9) : 2334 -2347 . DOI: 10.31497/zrzyxb.20220910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s is a new path and a new model to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given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 important part to put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fitness for all and help build a sports power. As for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actual construction, the happiness theory clearly defines the ultimate goa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s. The value theory of resource economics provides a scientific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and price accounting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s. The theory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geography i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for explor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aw and the coupling path of human-land system.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China's ice and snow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es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e and snow resources, that is, the adh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nceptual innovation, multip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he concept of ac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win-wi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冰雪资源开发,先后提出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吉林要做好雪文章”等系列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引领下,《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系列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成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推动着我国冰雪资源利用的飞跃式发展。《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5—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 2025年我国将力争实现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的发展目标[1]
冰雪资源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科学研究的跟进。纵览现有冰雪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国外聚焦滑雪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2,3]、冰雪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5]、滑雪旅游的社会影响[6]以及经济可持续[7,8]等研究内容。国内相关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可归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涉及气候变化对冰雪资源的影响评价[9]、冰雪资源的规模估算及变化监测[10]、冰雪资源对区域水资源的调节作用[11]等;另一类研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涉及到冰雪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利用[12,13]、冰雪文化资源的分类与普及[14,15]、冰雪场地设施资源的设计与布局[16,17]、冰雪运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储备[18]等。此外,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冬奥会举办城市冰雪资源的评价与开发经验[19]也逐渐成为研究新视角。总体而言,研究内容从对资源认识逐渐转向资源开发,研究领域从冰雪旅游逐渐向冰雪场地、冰雪运动、冰雪文化等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定量研究。但一方面,目前研究大多聚焦冰雪资源开发的实践问题探讨,缺乏对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理论探析;另一方面,冰雪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侧重于区域案例分析,对资源开发的历程、现阶段发展环境及问题缺乏宏观认识。为此,本文聚焦冰雪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实践转向、挑战辨析及对策研究,以期为冰雪资源的研究及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

1 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理论的跨学科审视

1.1 社会学的幸福感理论为冰雪资源的开发目标和功能定位指明了科学方向

幸福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追求之一,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经典问题之一。但是“伊斯特林悖论”使得经济学幸福感研究陷入困境[20]。社会学则为破解此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推动了幸福感研究的人本主义转向。社会学的幸福感被定义为个体在一个从积极到消极连续体上对其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及其情感体验。其中,“个体”是“社会人”,是以群体为中心,幸福是社会人的主观认知[21]。从幸福的根源和存在形态来看,社会学认为幸福来源于社会关系,幸福感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这样的视角弥补了经济学幸福感研究的不足,促使幸福感研究从“以经济为本”重新回到“以人为本”。因此,社会学的幸福感理论提出,要使人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就必须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生命和生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就必须把公共政策全面调整到为人类谋求幸福的终极目的上来[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以及消费升级带动下,丰富多样的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全民健身水平,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冰雪资源已经逐渐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社会学的幸福感理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并为冰雪资源的开发目标及功能定位指明了科学方向。同时,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的,在社会学幸福感理论的引导下,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以及社会互动理论,探究冰雪资源对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生产机制,加强冰雪资源开发与幸福感关系之间的定性或定量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1.2 资源经济学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为冰雪资源的价值认识提供了研究工具

资源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在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过程中,具有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诸如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问题、资源经济的核算体系问题[23]。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是人们对自然资源价值思想认识的集中体系,总体上经历了无价观与有价观两个阶段。工业革命以前,资源无价观占据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后,由于工业文明弊端的愈发凸显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自然资源有价观逐渐成为主流。自然资源价值首先决定于资源的有用性,而其价值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24]。随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自然资源有无价值”演变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属性、定价理论以及资源核算等方面。
目前学术界对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基础的讨论,实质上都属于针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的讨论。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流的社会里,冰雪资源可以以半成品、原材料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为生产者或所有者取得经济收益,需要利用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以回应“冰雪资源是否具有价值”。进一步需要采用使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要素价值理论、均衡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等不同的价值理论对冰雪资源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进行认识,以回答“冰雪资源具有什么价值”[25]。同时利用影子价格模型、边际机会成本模型以及旅行费用法等自然资源资本化价值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冰雪资源价格,以反映“冰雪资源具有多少价值”。

1.3 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为冰雪资源的区域开发及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和范围愈来愈大,因而愈来愈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时候,“人”和“地”两大类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成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值得重视的主要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制约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度、广度与速度。相应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地理环境是可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或保护的对象[26]。人地系统耦合始终紧紧围绕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调控,通过不同尺度监测调查、模型模拟、情景分析和优化调控,开展多要素、多尺度、多学科、多模型和多源数据集成,探讨系统的脆弱性、恢复力、适应性、承载边界等[27]。同时,考虑到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耦合模拟调控除了充分考虑系统内近程要素的深刻影响外,还要关注系统外远程要素所带来的影响[28]
地理环境赋予冰雪资源地域性、周期性以及有限性等多重自然属性,对冰雪资源禀赋属性与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产生了约束性影响,而人类社会对冰雪资源的认识、评价与利用使冰雪资源具有了社会经济价值。研究冰雪资源的人地关系,也是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与协同互补等方面去探寻系统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晰系统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实施依据。其中,需要运用系统综合集成方法,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模拟,进行参数研究,加强人类冰雪资源开发等活动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影响和干预的综合集成研究;可以运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冰雪资源开发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该区域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借助于互联网、“3S”技术等,利用GPS或LBS设备获取数据,利用网络地图对冰雪资源、冰雪市场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关注全球化等新因素对冰雪资源人地关系相关研究的影响。

2 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实践的多重转向与挑战

2.1 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实践转向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以及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冰雪资源已经逐渐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回顾历史,我国冰雪资源开发经历了从服务生产生活到服务社会经济、从强季节性到四季利用、从以东北为重心向“南展西扩东进”稳步推进的系列转变。

2.1.1 从服务生产生活向服务社会经济转变

早在17世纪以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利用冰雪资源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如赫哲族用作冬季交通工具的狗拉爬犁,以及东北鄂伦春族在冬季外出打猎时用作住宿的冰雪屋[29]等。但是受思想观念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冰雪资源的经济价值并未得到开发。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冰雪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等产业发展渐成体系,有力促进了我国冰雪经济的发展。冰雪运动在国内外冰雪赛事的驱动下蓬勃发展,1953年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1957年首届全国滑雪运动会以及1959年首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国内赛事促进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发轫,北京冬奥会、世界锦标赛、亚洲冬季运动会等国际性赛事的承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以及与世界接轨。冰雪文化依托各类节事活动平台,整合多样化冰雪资源并不断创新形式,例如1985年哈尔滨在传统冰灯游园会基础上创办哈尔滨冰雪节之后,将冰雪文化、地方民俗和现代时尚逐渐结合。冰雪旅游以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为资源及产品基础,发展驶入快车道,2020—2021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已达2.3亿人次。可见,以冰雪运动、冰雪艺术、冰雪旅游为代表的冰雪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极大的驱动力促进了冰雪产业链条核心环节的不断完善。同时,为进一步服务核心环节的良性发展,冰雪资源的开发在逐渐向上游冰雪装备制造及下游冰雪营销产业延伸,进而逐渐实现向全产业链条延伸转变(图1)。
图1 冰雪资源开发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 development

2.1.2 从强季节性向四季利用转变

多数中高纬度地区冰雪资源的形成受气候条件影响,周期性变化非常明显。因而该部分冰雪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高度的季节依赖性。受地理、气象等条件约束,《2018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国内营业天数在100天以内的滑雪场占比约为7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造雪技术的成熟,冰雪资源开发利用受季节限制的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人工造雪等方式延长雪季,国际经验表明大规模加装人工造雪设备的高山滑雪场雪季可延长33%以上[30]。另一方面室内冰雪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四季运营,《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开业的室内滑雪馆已达36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2.1.3 从以东北地区为重心向“南展西扩东进”稳固推进转变

东北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1963年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96年亚洲冬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等为标志,成为我国冰雪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行者。随着冰雪产业自身发展的成熟及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提升,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不断扩展,呈现出“南展西扩东进”的发展态势。以滑雪场分布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滑雪场分布由以黑龙江、吉林为核心的单极核密度发展成以黑吉辽、京津冀为双核心的多点核密度圈,并且核密度圈向西、向南、向东延展[31]。华北地区在北京冬奥会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拉动下,冰雪资源的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区域滑雪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5.73%,位居第一(表1)。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冰雪资源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区域滑雪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3.92%,位居第二。西北地区凭借优质的冰雪资源条件以及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新疆)的赛事效应,拉动了区域冰雪资源的开发,2020年区域滑雪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9.16%,位居第三。华东地区虽然在冰雪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先天性的弱势,但是依托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室内冰雪场地设施实现资源利用的跨越,2020年区域滑雪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4.83%,位居第四。
表1 2020年我国各地区滑雪场总数占比

Table 1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ki resorts in seven regions of China in 2020

区域 省(市、自治区) 数量/家 占比/% 区域 省(市、自治区) 数量/家 占比/%
东北 黑龙江 94 13.15 西北 新疆 65 9.09
吉林 40 5.59 甘肃 22 3.08
辽宁 37 5.17 宁夏 13 1.82
华北 河北 65 9.09 青海 8 1.12
北京 20 2.80 陕西 29 4.06
山西 49 6.85 华中 河南 43 6.01
内蒙古 39 5.45 湖南 9 1.26
天津 11 1.54 湖北 19 2.66
华东 山东 63 8.81 西南 四川 13 1.82
浙江 19 2.66 重庆 14 1.96
江苏 18 2.52 贵州 10 1.40
安徽 3 0.42 云南 4 0.56
福建 1 0.14 华南 广西 3 0.42
江西 2 0.28 广东 2 0.28

注: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滑雪场数量包括室内和室外滑雪场。

2.2 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现实挑战

2.2.1 经济发展新形态下冰雪科技创新能力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形态正在由投资驱动的资源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32]。而面对北美与欧洲冰雪运动强国以科技创新与应用引领着全球冰雪产业发展的竞争,我国冰雪科技的创新能力尚处于落后状态。主要问题如下:一方面由于冰雪技术创新人才匮乏、科技转化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足,长期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点;另一方面,相较于法国阿尔克(Les Arcs)、梅里贝尔(Méribel)等滑雪度假区已实现数字化管理[33]以及制造业、旅游业与“互联网+”的快速结合,我国冰雪产业对线下的依赖性强,冰雪资源利用的数字转型驱动力不足,亟待提速智能化发展以迎接由区块链、大数据等科学手段和技术引领的数字经济时代。

2.2.2 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区域协调面临挑战

协调发展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34]。但是从供需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冰雪资源开发的区域协调面临挑战。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滑雪场馆供给仍以东北、华北地区为重心,东北三省和京津冀城市群两大区域滑雪场分布集中,华南地区滑雪场馆数量较少(表1)。从需求侧来看,以《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中单个滑雪场平均接待的滑雪者人次为指标,黑龙江(1.50万人次)、天津(3.54万人次)、河北(3.98万人次)等滑雪场数量分布较多的地区,雪场的平均接待人次均小于4万人次;四川(5.67万人次)、浙江(5.55万人次)、广东(21.67万人次)等地区的雪场数量较少,但单个滑雪场的平均接待人次反而远超4万人次。可见,我国西南、东南等区域旺盛的冰雪消费需求难以就地或近距离满足,区域间的供需均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 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面临挑战

在当前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市场主体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日益突出,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一,冰雪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击风险能力较弱。根据国研经济研究院调研数据,除少数大型滑雪度假区外,冰雪相关产业多数市场主体都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面临新冠疫情等外界突发风险影响,容易出现现金流紧张、资金断裂、经营困难等问题。其二,当下冰雪企业发展链条并不完善,冰雪产业的错位发展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冰雪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数据显示,冰雪场馆或度假区等占我国冰雪产业相关企业的50.36%,而冰雪设备及冰雪装备供应商以及冰雪行业的高科技研发机构等其他相关企业占比均低于5%。

2.2.4 资源及生态安全新准则下资源开发方式面临挑战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冰雪产业一定程度上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受制于冰雪资源地域分布、季节变化以及规模等。目前我国大多冰雪项目运营周期集中于冬季,非雪季规划和运营模式有待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相较于其他产业偏低。杨春梅等[35]通过DEA计算得到我国各省份冰雪旅游产业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502,只达到最优值的50.2,低于我国省级地区旅游业的平均综合效率值0.604[36]。其中,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56,规模效率均值为0.545。规模效率低是影响综合效率均值低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说明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现象,需要进行合理调配[37]。此外,我国在滑雪场建设中面临由于生态植被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土壤养分被雨水淋溶,进而导致土壤表层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2.2.5 全球竞争新环境下冰雪开发的国际化水平面临挑战

从世界冰雪产业发展格局来看,当前全球冰雪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重心逐渐东移。2016—2020年,以中国为主要增长极的亚太地区滑雪接待人次及输出人次均逆势增长,其中滑雪输出人次增幅高达4%[38]。但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我国冰雪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国际化相关配套不达标,对于中高端滑雪爱好者吸引力有待提升。截至2019年底,国内770家滑雪场中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高质量滑雪场不到10%,满足竞技类赛事要求的滑雪场仅有7.97%;有架空索道的雪场仅为155家,占比仅为20.13%。国内近80%的雪场仅仅依靠地面魔毯作为上行设施,属于体验型的初级滑雪场[39]。除上升设备外,国内大型滑雪度假区在可滑雪面积、雪道长度及数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法国拉普拉涅(La Plange)滑雪场滑雪面积达10000 hm2,拥有雪道134条,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万龙滑雪场仅有35条雪道[40]。配套设施不完善,直接降低了滑雪场对中高级滑雪者的吸引力,导致我国滑雪场接待国外滑雪者占比不足1%,远远落后于阿尔卑斯地区的奥地利(66%)、法国(27%)、意大利(35%)等国家[38]

3 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标志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41]。基于此,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内涵可概括为:(1)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2)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3)绿色协调的发展要求;(4)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从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挑战,提出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抓手开创新格局,实现区域、产业以及生态的三重协调,提升贸易、人员以及平台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居民共建、利益共享等系列高质量发展对策(图2)。
图2 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内涵及路径

Fig. 2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s

3.1 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式

树立冰雪资源开发利用“新观念”。一是重视冰雪资源的文化属性,将冰雪艺术、冰雪节庆、冰雪建筑等文化资源纳入冰雪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例如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第二批)、阿尼玛卿雪山传说(第三批)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冰雪山水画技艺、传统冰上游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以成为体验中国传统冰雪文化、领悟冰雪文化之美的重要载体。二是从全产业链构建的视角认识冰雪资源。将冰雪装备、冰雪科技、冰雪人才、冰雪赛事、冰雪交通等均纳入资源开发的范畴,强调冰雪资源的全产业链开发。同时,以“冰雪+”拓宽思路,通过“冰雪+会展”“冰雪+时尚”等进一步扩展冰雪资源开发范畴。
健全冰雪资源开发利用“新体制”。一是鼓励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发展良好的省市成立冰雪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负责拟定地区冰雪产业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地区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吉林省已成立冰雪产业发展办公室,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吉林省冰雪产业发展措施,统筹指导吉林省冰雪项目建设工作。二是建立冰雪资源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冰雪资源分类标准,探索开展冰雪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相关责任,实现我国冰雪资源的普查、动态监管及有效保护开发。三是推进标准的实施及制定工作,贯彻落实《冰雪运动场所用安全标志》(GB/T 40232-2021)、《滑雪运动装备使用要求》(GB/T 31169-2014)、《室外人工滑雪场节水技术规范》(GB/T 30683-2014)等现有国家标准,同时推进冰雪资源保护、冰雪类赛事管理等标准制定工作。
融合冰雪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是推动冰雪设备升级。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冰雪运动产品,加快推进可穿戴装备核心电子器件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仿真室内运动训练场、智慧冰雪场馆等前沿产品的研发。紧抓VR/AR技术发展机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冰雪体验产品,提供滑雪模拟器、模拟冰球训练场等智能体验,实现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弯道超车。二是支持科研场所升级。依托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研发项目所孵化的一批领先冰雪科技项目,兴建冰雪产业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冰雪科技孵化器等。三是促进价值链体系升级,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手段,加强数字技术与冰雪产业的融合,推动冰雪企业的数字化运营和全媒体营销,从而提高我国冰雪运动产业价值链体系的整体效率。

3.2 坚持区域协调、产业协调、生态协调的发展要求

“区域协调”平衡南北方供需差异。一是合理布局冰雪场馆的空间分布。《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提出,我国冰雪场地设施要以京津冀地区重点建设为引领,以东北地区稳步建设为基础,以西北、华北地区加快建设为支撑,以南方地区合理建设为扩展,在结合当地冰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二是推动区域间冰雪产业结构的协调。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可借鉴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升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推动冰雪装备与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产业发展实现空间重合。
“产业协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需要依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调动投资者在冰雪产业各个领域的积极性,培育冰雪装备制造类、冰雪运动培训类、冰雪文化创意类等市场主体;同时积极引导做大一批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冰雪企业。二是推动产业链条的横向协同、纵向延伸。依托目前冰雪产业链条雏形,在横向环节上加强企业部门间的协同,打造冰雪装备产业集聚区、冰雪运动赛事集聚区、冰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释放规模效应;在纵向环节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例如增强产业下游环节的品牌培育及品牌输出、做好核心产业环节的产业细分等,提高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协调”促进资源利用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一是要严守“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管控方案,强化冰雪资源开发的空间、总量、准入管理,确保完整的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42]。二是健全有偿使用机制,明确冰雪资源产权制度和利用管理制度,加快冰雪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冰雪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43]。三是推动《冰雪资源保护法》等相关立法或规章制度的出台。可借鉴美国出台的《可持续雪坡计划》《滑雪场气候改善政策》等系统措施[44],根据我国发展实际,出台滑雪场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对于资源开发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强化环境审计。

3.3 坚持贸易开放、平台开放的发展理念

贸易开放提升冰雪产业发展水平。在服务贸易方面,一是增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国外体育联盟和职业俱乐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花样滑冰、滑雪等项目高水平冰雪赛事;二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推出冰雪旅游路线、合作营销等措施共享全球客源市场,提高我国冰雪旅游产品的国际吸引力;三是便利人员开放,服务冰雪游客与人才集散,推动游客出入境手续便利化及国外冰雪类人才交流便利化。在货物贸易方面,借鉴海南自贸港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探索企业进口自用生产设备以及进口营运用冰雪类交通工具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政策在我国特定地区的落地实施。
平台开放打造冰雪产业交流高地。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有利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金砖五国、APEC峰会等平台,打造国际冰雪交流平台,将我国冰雪资源开发纳入国际发展框架。二是推动组建世界冰雪产业发展联盟和世界冰雪产业智库,积极打造中国主导的全球性、综合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冰雪领域国际组织,定期举办高规格国际会议与相关活动。

3.4 坚持运动参与、消费升级、利益联结的发展目标

激发群众冰雪运动参与热情。一是扩大宣传,提高冰雪文化认识和普及度。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媒体等多元传播主体,运用融媒体等渠道增加关注;创新冰雪文化表现形式,推出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和演出剧目等,以优质内容普及冰雪文化。二是推出更多促进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相关措施。美国曾出台《滑雪场学习月共同倡议》,为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初学者参与滑雪运动提供优惠[44],我国可以借鉴并结合体育消费券等为“冰雪进课堂”“冰雪进机关”“冰雪进社区”等提供配套政策支撑。三是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进一步积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从文化普及与技能掌握夯实冰雪活动参与的青少年群体基础。
扩大群众冰雪消费规模。国际经验显示,滑雪旅游每收入1元可拉动综合收入 7~8元[45]。一是不断丰富多元化冰雪消费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不同类型的市场需求特征,持续推出观光型、体验型以及度假型等多元化的冰雪旅游路线及产品。二是充分保障冰雪消费时间。落实带薪休假,探索设立各地特色的地方“冰雪日”及“雪假”制度;探索实施“2.5天小短假”。大力发展冰雪夜经济,创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是支持创新冰雪消费引导机制。积极探索和试点包括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消费券在内的方式支持群众进行冰雪消费。
建立居民共享的冰雪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也对我国冰雪资源开发实现与居民的利益联结提出要求。一是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将区域交通便利化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以及社区人居环境改善等要求与冰雪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在利用冰雪资源、发展冰雪产业的同时,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二是鼓励居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冰雪产业的发展中,实现冰雪产业项目利益分享机制的多元化。让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企业分红、社企共建增加就业岗位、土地出租收益、产业经营收入、农业生产收入等方式,共享冰雪产业发展成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理论指导层面,冰雪资源的开发需要坚持社会学、资源经济学以及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回答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位、价值认识以及区域人地耦合等系列问题。在实际建设层面,冰雪资源开发经历了从服务生产生活到服务社会经济、从强季节性到四季利用、从以东北为重心向“南展西扩东进”稳步推进的系列转变。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形态、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疫情防控新形势、资源及生态安全新准则、全球竞争新环境下,我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坚持观念创新的发展方式、多重协调的发展要求、积极开放的发展理念以及主客共赢的发展目标。

4.2 讨论

(1)要重视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肩负的全球责任和国家使命。集约高效利用冰雪资源,推动优质冰雪资源向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化,是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实现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2)要审视资源要素维度下冰雪资源的理论研究[46]。冰雪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对于冰雪资源的概念、范畴、属性、特征以及价值等问题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冰雪资源的开发实践。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立足资源本底理论、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等,形成冰雪资源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核心,奠定冰雪资源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
(3)要正视生态文明视域下冰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冰雪资源的规模及利用产生显著影响。冰雪旅游、冰雪赛事等资源开发方式也受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此,在资源约束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下,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冰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得极为紧迫。需要持续探索科技创新含量高、生态经济效益好、品牌影响力大的冰雪资源利用模式,形成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创新型冰雪资源开发方式。
[1]
叶子. 冬奥会带火中国冰雪产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2-11 (2).

[YE Z. Winter Olympics bring fire to China's ice and snow industry.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2022-02-11(2).]

[2]
GONSETH C, VIELLE M. A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Swiss winter tourism with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 2019, 24(3): 265-277.

[3]
PICKERING C. Changes in demand for tourism with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visitation patterns to six ski resort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6): 767-781.

DOI

[4]
RODRIGUEZ S. Impact of the ski industry on the Rio Hondo watershe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1): 88-103.

DOI

[5]
GENELETT D. Impact assessment of proposed ski areas: A GIS approach integrating biological, physical and landscape indicator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8, 28(2-3): 116-130.

DOI

[6]
LASANTA T, LAGUNA M, VICENTE S. Do tourism-based ski resorts contribute to the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diterranean mountains? A c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Spanish Pyrenees.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 1326-1339.

DOI

[7]
MORENO G J, DARIES N, CRITSOBAL F E, et al. Snow tourism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ski resorts in Spain. Applied Economics, 2020, 52: 5726-5744.

DOI

[8]
FLAGESTAD A, HOPE C A. Strategic success in winter sports destinations: A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5): 445-461.

DOI

[9]
王璞玉, 李忠勤, 李慧林. 气候变暖背景下典型冰川储量变化及其特征: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7): 1189-1198.

[WANG P Y, LI Z Q, LI H L. Ice volume chang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for representative glaci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ic warming: A case study of Urumqi Glacier No. 1, Tiansha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7): 1189-1198.]

[10]
廖淑芬, 王欣, 谢自楚, 等. 近40 a来中国喜马拉雅山不同流域冰湖演化特征.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2): 293-303.

[LIAO S F, WANG X, XIE Z C, et al. Changes of glacial lakes in different watersheds of Chinese Himalaya during the last four decad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2): 293-303.]

[11]
邓海军, 陈亚宁. 中亚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8, 73(7): 1309-1323.

DOI

[DENG H J, CHEN Y N. The glacier and snow vari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in mountain regions: A case study in Tianshan Mountains of Central Asi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7): 1309-1323.]

[12]
程志会, 刘锴, 孙静, 等. 中国冰雪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资源科学, 2016, 38(12): 2233-2243.

DOI

[CHENG Z H, LIU K, SUN J, et al.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ility of ice-snow tourism base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6, 38(12): 2233-2243.]

[13]
TANG C C, ZENG R, YANG Y Y, et 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ice-and-snow touris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nter Olympic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2, 13(4): 552-563.

[14]
杨宇菲, 张小军. 文化共融: 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6(6): 12-24, 205.

[YANG Y F, ZHANG X J. Cultural integration: Chinese modern ice and snow mass cultur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36(6): 12-24, 205.]

[15]
庄艳华. 我国冰雪文化普及的理论之维与实现路径. 体育与科学, 2018, 39(5): 109-114.

[ZHUANG Y H. On theoretical dimension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ice-snow cultural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Sports & Science, 2018, 39(5): 109-114.]

[16]
王世金, 徐新武, 颉佳. 中国滑雪场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其结构优化. 经济地理, 2019, 39(9): 222-231.

[WANG S J, XU X W, JIE J. Spatial patter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ski resorts.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9): 222-231.]

[17]
刘传海, 王清梅. 冰雪体育场馆设计理念思考. 体育文化导刊, 2015, (11): 99-105.

[LIU C H, WANG Q M. Thoughts on the design concept of ice and snow stadiums. Sports Culture Guide, 2015, (11): 99-105.]

[18]
赵晶, 闫育东. 我国冰雪运动人力资源储备与发展规划研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1(1): 51-54.

[ZHAO J, YAN Y 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reserve for winter sports in China. 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2015, 31(1): 51-54.]

[19]
姚小林. 冬奥会举办城市冰雪资源开发经验及启示. 体育文化导刊, 2019, (6): 18-23.

[YAO X 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resources from the host cities of Winter Olympics. Sports Culture Guide, 2019, (6): 18-23.]

[20]
马志远, 刘珊珊. 中国国民幸福感的“镜像”与“原像”: 基于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相互辅证与QCA适配路径分析. 经济学家, 2019, (10): 46-57.

[MA Z Y, LIU S S. "Mirror Image" and "Original Image" of national happiness: Based on mutual evidence and QCA analysis of authoritative databases at home and abroad. Economist, 2019, (10): 46-57.]

[21]
郑沃林, 洪炜杰, 罗必良. 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增进农民幸福感: 基于经济收入—社会网络—生态环境框架的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21(6): 140-151.

[ZHENG W L, HONG W J, LUO B L. Enhancing farmers happiness in common prosperity: Aalysis based on economic income-social network-ecological welfare framework.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1(6): 140-151.]

[22]
刘中一. 伊斯特林悖论与幸福感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6, (3): 80-84.

[LIU Z Y. Easterlin's paradox and the sociological turn of happi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Committee of the CPC, 2016, (3): 80-84.]

[23]
楼惠新. 资源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4, 15(3): 11-15.

[LOU H X. Several basic problems of resource economic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1994, 15(3):11-15.]

[24]
谷树忠. 资源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与思维. 资源科学, 1998, 20(1): 18-24.

[GU S Z. The nature, status and connotation of resource economics. Resources Science, 1998, 20(1): 18-24.]

[25]
任以胜, 陆林, 韩玉刚. 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551-567.

[REN Y S, LU L, HAN Y G. Research framework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ourc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3): 551-567.]

DOI

[26]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 1991, 11(3): 1-6.

[WU C J. On the research core of geography-man-earth areal system the regional system of man land relationship. Economic Geography, 1991, 11(3): 1-6.]

DOI

[27]
赵文武, 侯焱臻, 刘焱序.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 框架与进展. 科技导报, 2020, 38(13): 25-31.

[ZHAO W W, HOU Y Z, LIU Y X. Human-natural coupling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progres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0, 38(13): 25-31.]

[28]
葛全胜, 方创琳, 江东. 美丽中国建设的地理学使命与人地系统耦合路径. 地理学报, 2020, 75(6): 1109-1119.

DOI

[GE Q S, FANG C L, JIANG D. Geographical missions and coupling way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or the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6): 1109-1119.]

[29]
张永庆. 冰雪资源开发与冰雪文化发展.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4, (1): 34-36.

[ZHANG Y Q. Ice and snow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ice and snow culture development.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1994, (1): 34-36.]

[30]
DENNING A. From sublime landscapes to 'white gold': How skiing transformed the Alps after 1930. Environment History, 2014, 19(5): 78-108.

DOI

[31]
孙双明, 刘波, 郭振, 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8(6): 8-15.

[SUN S M, LIU B, GUO Z, et al. Evolu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kiing resorts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2019, 38(6): 8-15.]

[32]
沈镭, 钟帅, 胡纾寒. 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773-1788.

[SHEN L, ZHONG S, HU S 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8): 1773-1788.]

DOI

[33]
李松梅. 国外滑雪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经验分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0(4): 6-9.

[LI S H. Development status and main experience analysis of foreign ski industry. Journal of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2012, 30(4): 6-9.]

[34]
樊杰, 赵艳楠.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 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经济地理, 2021, 41(1): 1-9.

[FAN J, ZHAO Y 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oriented toward modernizati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strategic priorities.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1): 1-9.].

DOI

[35]
杨春梅, 赵宝福.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冰雪旅游产业效率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1): 169-174.

[YANG C M, ZHAO B F. An efficiency evaluation on Chinese ice-snow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8(1): 169-174.]

[36]
夏赞才, 邹泉, 罗文斌, 等. 中国省域旅游业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20, 36(8): 62-66.

[XIA Z C, ZOU Q, LUO W B, et al.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tourism efficiency. Statistics & Decision, 2020, 36(8): 62-66.]

[37]
方叶林, 黄震方, 张宏, 等. 省域旅游发展的错位现象及旅游资源相对效率评价: 以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10): 1754-1764.

[FANG Y L, HUANG Z F, ZHANG H, et al. The asynchronous phenomenon and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Taking the 31 provinces' panel data from 2001 to 2009 for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3, 28(10): 1754-1764.]

[38]
VANAT L. 2020 international report on snow & mountain tourism, https://www.fis-ski.com/en/international-ski-federation/news-multimedia/news/the-2020-international-report-on-snow-mountain-tourism-published, 2020-04-29.

[39]
杨千河, 伍斌. 从滑雪产业图谱看中国滑雪产业发展路径.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5(5): 116-124.

[YANG Q H, WU B.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kiing industr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iing industry map.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20, 45(5): 116-124.]

[40]
徐淑梅, 张德成, 李喜娜. 欧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东北亚论坛, 2011, 20(6): 120-127.

[XU S M, ZHANG D C, LI X N.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snow tourism industry in Europe and its inspirations for China.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1, 20(6): 120-127.]

[41]
赵剑波, 史丹, 邓洲.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 40(11): 15-31.

[ZHAO J B, SHI D, DENG Z. A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9, 40(11): 15-31.]

[42]
王威, 胡业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历程回顾与新构想.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 53-67.

[WANG W, HU Y C. The new conception and review of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past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 53-67.]

DOI

[43]
马永喜, 王娟丽, 王晋. 基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8): 1325-1336.

[MA Y X, WANG J L, WANG J. Study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property rights of eco-environmen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7, 32(8): 1325-1336.]

[44]
刘煜. 美国滑雪业政策演进特征及其启示.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2019.

[LIU Y.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ki industry policy in U.S. Zhuzhou: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45]
孙威, 刘明亮. 我国冰雪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11): 11-14.

[SUN W, LIU M L. A research of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nsumption of winter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develop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2009, 32(11): 11-14.]

[46]
黄震方, 葛军莲, 储少莹.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511-1524.

[HUANG Z F, GE J L, CHU S Y.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scientific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7): 1511-1524.]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