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

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 李加林 , 1, 2, 3 ,
  • 田鹏 1 ,
  • 李昌达 4 ,
  • 龚虹波 , 5
展开
  • 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宁波 315211
  • 2.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宁波 315211
  • 3.宁波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宁波 315211
  • 4.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温州 325799
  • 5.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宁波 315211
龚虹波(1972- ),女,浙江宁波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治理研究。E-mail:

李加林(1973- ),男,浙江台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0-07-24

  要求修回日期: 2020-09-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6-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62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4091)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Land-sea economic relations and land spaceutilization based on land-sea coordination:Research status, problems and future priorities

  • LI Jia-lin , 1, 2, 3 ,
  • TIAN Peng 1 ,
  • LI Chang-da 4 ,
  • GONG Hong-bo , 5
Expand
  •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 2. Donghai Academ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 3.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Land and Marine Spatial Utilization and Governance Research a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 4. Marine and Fishe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Dongtou District, Wenzhou 325799, Zhejiang, China
  • 5.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7-2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09-07

  Online published: 2022-06-2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2.

摘要

陆海统筹作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既要在国家层面实现海陆要素的优化配置,更要在区域层面引导海陆产业的空间布局,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和国土空间利用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应用。从陆海统筹相关概念及理论、陆海社会经济关系、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及规划管控三方面,探讨了不同学科学者在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经济关系、国土空间利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强化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资源环境与陆海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多尺度耦合与带动效应研究,明晰区域陆海统筹水平及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响应机制,重视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诊断与调控,持续推进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

李加林 , 田鹏 , 李昌达 , 龚虹波 . 基于陆海统筹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37(4) : 924 -941 . DOI: 10.31497/zrzyxb.20220407

Abstract

A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a, land-sea coordination should not only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sea elements at the national level, but also guide the spatial layout of land-sea industri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current land-sea economy and land-space utilization research based on land-sea coordination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lacking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w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sea economic relations and land space uti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sea co-ordin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land-sea coordination, land-sea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coastal zone space utilization conflict and planning control. 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more on multi-scale coupling and driving effect between land-se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land-sea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sea coordination, clarify the level of regional land-sea coordination and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sponse mechanism, pay attention to th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coastal space utilization conflicts,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coastal land-sea space planning based on land-sea coordin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开拓与补充陆地资源短缺、应对与减轻陆地资源消耗压力、带领与维持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及推动世界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高强度的海洋开发活动不断开展,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引起的陆海间矛盾日渐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及陆海经济不协调等问题已明显影响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海域与陆域开发,促进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政界与学界的普遍关注焦点。从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提出的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ICZM)到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陆海统筹,世界范围内从事海洋经济、区域经济、海洋管理、经济地理、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在陆海协同发展及海陆一体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海岸带地区的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2]。从陆海统筹相关概念内涵、陆海社会经济关系、海岸带空间冲突与管控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海岸带持续发展及我国陆海统筹战略实施提供借鉴与启示。

1 陆海统筹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海岸带综合管理

最早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概念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J M 阿姆斯特朗等[3]提出的对延伸至大陆架外缘的海洋资源区采取综合管理。此后,为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海岸带的持续发展,1965年美国旧金山湾成立自然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开始了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研究。1972年,美国通过并实施了《海岸带管理法》,提出要对海岸带实施“综合开发、合理保护、最佳决策”的管理方针[4]。1973年,《法国海岸带整治的展望》首次明确提出海岸带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域和水域的地带,拟设立海岸带保护机构,制订利用计划。1975年地中海17个国家通过的《Mediterranean Action Plan》标志着政府间联合的海岸带管理的开始。海洋法公约在1982年第3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UNCLOS Ⅲ)提出并通过,指出需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海洋环境进行管理[5]。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指出海洋与海岸带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独有特征,即综合考虑联系陆地的流域、海岸带、近岸海域、近海海域和公海[6]。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制定的《世界海岸2000年——迎接21世纪海岸带的挑战》明确提出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并督促各国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报告中指出,海岸带综合管理是应对沿海环境退化、水质恶化、水文循环改变、沿海资源枯竭和海平面上升以及沿海国家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当前海岸带经济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削弱着区域综合承载力,如何有效地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来推动海岸带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沿海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7]。此后,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EBM)被融入到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成为世界各国最先采纳的EBM[8]。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强调关注整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策略,将整个海岸带空间作为管理对象[9]
我国海岸带管理研究最早由任美锷等[10]于1984年提出,认为海岸带资源管理须根据自然和经济规律制定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以期获得最合理的利用,并将其管理原则和方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厦门建立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实验区,这也代表着我国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此后,又在广东阳江市的海陵湾、广西防城市的防城港、海南文昌市的清澜湾、渤海湾进行ICZM探索,建立了ICZM的基本框架,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11]。并对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海岸带生态关键区管理与保护方面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环境效应、生境评价、功能区划、环境治理及GIS等领域的研究成果[11]

1.2 陆海统筹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2.1 时代背景
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对陆地资源利用和消耗巨大,由此导致的陆地人地关系愈发紧张。故许多沿海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本国发展空间从陆地转向海洋,向海扩张成为大多沿海国家的新发展方式,并积极规划和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政策和战略方针[1]。如日本在2005年实施海洋立国的发展目标,且不断修订《海洋基本法》。美国坚持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探查、海洋科技等核心内容出发实施和推进国家的21世纪海洋战略。英国实施2050海洋战略,以期维护英国在全球海洋枢纽的重要地位。欧盟推出的海洋战略主要包括《欧盟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蓝色经济”创新计划》《欧盟海洋安全战略》《欧洲海洋能源战略路线图》等。印度在2000年提出了《海洋新战略构想》。韩国推出了国家海洋战略《海洋韩国21》等。这都表明向海洋发展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普遍共识。
1.2.2 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且海洋开发利用历史久远。早在宋代的浙东大沽塘、苏北范公堤等沿海滩涂围垦工程便代表了历史围海工程的最高成就[12]。在国外主要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同时,我国学者针对海陆经济关系不协调、海岸带与海域开发布局不合理、陆海生态环境冲突严重、规划管理和体制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研究[13]。20世纪90年代初在开展全国海洋开发保护规划中推出了海陆一体化原则,“根据海陆一体化的原则,统筹沿海国土开发”是陆海统筹概念的萌芽[14]。后来在陆海经济互动、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陆海生态环境的统筹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研究成果。2004年张海峰[15]首次提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并主张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海陆统筹”的内容。在学术界的推动下,陆海统筹也逐渐进入官方文件。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坚持陆海统筹”,到“十三五”规划推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到十九大报告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再到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海定陆”进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其核心内涵是基于区域海洋的生态承载力,通过区域海洋的各种海洋元素或资源的品质形态来对陆域经济发展、产业分布、开发强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这是对陆海统筹战略内涵的一种继承与延伸。我国滨海城市深圳对陆海统筹下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了以海定陆和以陆向海的海洋污染治理机制[16]。以上都反映了我国积极向海洋迈进,海洋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中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陆海协调”更是我国21世纪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
1.2.3 陆海统筹战略的内涵
作为国家战略,陆海统筹代表着一种战略思维,即统一、综合指导与规划我国沿海陆域及海洋系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安全和评价等政策[17]。陆海统筹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的需求,更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陆海统筹较为全面地综合了区域陆地和海洋的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特点,以便充分发挥陆海互动作用,有效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17,18]。在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战略过程中,学术界对陆海统筹的概念及内涵的认识仍在不断发展。陆海统筹的内容拓展至经济、产业、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19]。陆海统筹是协调陆、海各个产业,立足于沿海陆域及其腹地和市场,通过陆域的先进技术与产业链,加快推动海洋产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又带动和辐射陆域相关产业,实现陆、海产业、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20]。尽管陆、海各经济带间也存在着相对独立性,但由于各个经济带内的密切联系使得经济分工与协助时常发生,从而促使陆海产业结构表现出系统化、多元化、开放性等特征,陆海统筹是促进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1]。可以看出,尽管陆地与海洋有地域上的分异,但陆海统筹模糊了陆海的自然界线,将陆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发展问题,它是对陆海关系进行全盘整合的新思路[22]。陆海统筹整合了陆域空间与海域资源的相对优势,推进陆海协调发展[23]。陆海统筹以陆地和海洋这两大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交织联系的系统作为统筹对象,形成一个兼具陆海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功能的区域复合系统[18,24]。在该复合系统中,海洋与陆地的地位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海洋子系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陆域腹地及基础设施的支持,而陆地子系统如果缺乏海洋子系统提供的资源则无法发挥其相应的作用。这也表明新时代下的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不是附属于陆域经济。“陆海统筹”战略作为一种实现区域经济高效、快速、稳定发展的方法和指导理论,以统筹陆、海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系统来推动区域发展,突出了海陆间的动态联合、交互的作用过程[25]。陆海统筹战略内涵可表示为图1所示,其核心内容是陆海区域复杂系统的协调,其过程包括陆海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等的统筹以及陆海之间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26]。陆海统筹以陆海国土战略地位平等为前提,以倚陆向海、加快向海洋开发进程为导向,以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为路径,以推进海洋强国、实现海洋文明为目标[13]。最后,陆海统筹战略的实施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的视野,结合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国乃至全球的陆海统筹,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
图1 陆海统筹战略内涵示意图

Fig. 1 Illust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nd-sea coordination strategy

陆海统筹概念的探讨对陆海统筹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尽管对于陆海统筹的概念及内涵等仍有不同的表述,如海陆统筹、海陆互动、陆海联动、陆海耦合、以海定陆、以陆向海、陆海一体化等不同的提法[16,25],但其中都体现着陆海统筹的基本内涵,即统一协调海洋与陆域系统以及其包括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子系统的关系,并以陆海系统的自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海陆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实施一体化的规划决策,高效推动陆海经济发展和有效提高陆海生态环境质量。

1.3 陆海统筹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关系

自陆海统筹概念提出至今,“陆海统筹”战略在我国沿海区域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步伐和提升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尽管国外学者没有明确提出陆海统筹的概念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但从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相关实践来看,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以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对海岸带进行有效管理,缓解区域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间的矛盾,调控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27]。因此,陆海统筹也被认为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一环[28]。2002年5月欧盟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相关的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建议》中提出的第八项战略措施,指出要推动海洋、陆地相关行政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促进海陆两大系统的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这也体现着“陆海统筹”的基本思想[29]。故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与陆海统筹的内涵有着密切联系及共同点。海岸带综合管理与陆海统筹的战略目标均为实现海洋和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均强调将陆海空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强调陆海事务管理机构的统一,以形成一体化的决策和治理体系。

2 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社会经济关系研究进展

随着陆海统筹概念的提出及陆海统筹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学界在陆海统筹背景下对陆海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陆海经济协同发展、陆海一体化与陆海统筹度等方面。

2.1 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及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海洋经济与沿海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专家学者的关注热点。虽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结构与地区间的海洋环境条件有着显著的正向联系,但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30]。区域海洋经济与宏观经济间有着持续稳定的正相关联系,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途径拉动沿海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31]。此外,随着海洋经济向陆域延伸,还将通过人口、产业集聚,促进沿海地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农村城市化的加速,从而带动整个陆域经济收入的增长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32]。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形成,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布局重心向临海地带推移;同时,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运输业等海洋主导产业的形成对辽宁省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33]。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河北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产业产值与全省总产值间存在特定的联系,未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实现海陆互动,区域联运,实现河北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34]。此外,我国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并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逐渐趋于协调,海洋经济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35]
从海洋产业角度看,不同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如海洋第一产业直接贡献于地方的经济生产总值,而海洋第二、三产业通过带动其他产业、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效率等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36]。海洋第一产业还可利用其相对优势,消解陆域产业发展的资源短缺问题,促使陆域产业发展并进行资本积累[37]。如利用海洋航道、港口、码头资源发展起来的港航运输产业需要陆域腹地来进行货物的集散,相应带动陆域运输行业的发展;滨海旅游开发也将带来陆域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福建海陆产业关联分析表明[38],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顺序为陆域第三产业>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一产业。基于陆海经济统计数据对陆海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表明山东省海洋经济与区域陆地的第二产业联系最为密切[39]
综上,在陆域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海洋经济展现出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及发展潜力,其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对于海洋经济如何影响陆域经济、如何促进区域发展,海洋三次产业如何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带动陆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仍有待于加强。

2.2 陆海经济协同发展

2.2.1 主要研究内容
在陆海经济协同发展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陆海经济协同演进、陆海产业协同共生、陆海经济互动效率、陆海产业关联动因与机制、陆海经济合作强度等方面。虽然陆海两大经济系统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两者间的资金、技术、资源、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可进行交换流通与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两大系统间各要素的最优配置。海洋产业的发展与陆地相关产业联系紧密,而且海洋经济当前所处发展阶段与水平,也反映了陆域社会经济、工业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与陆地产业的联系和借鉴陆地产业的相关发展经验。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研究是海陆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海陆产业的联动机制包括资源联动机制、经济联动机制、就业联动机制、环境联动机制[40]。通过沿海与内陆腹地海陆产业关系度分析,构建沿海与陆域腹地产业链,可有效地带动沿海地区与其所属腹地社会经济系统间的产业优化和融合。海洋与陆域经济系统的合作关系优于竞争关系,且海陆经济系统间的合作效应更为显著,这也表明两系统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41]。从海陆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和协同变化趋势来看,陆海两大系统的产业协同具有相似性,且相互间联系和共同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也使得区域更为科学有效地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效率、推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42]
2.2.2 协同模型定量分析
陆海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即陆海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以及生态资源环境所具有的关联性是陆海产业关联的内在动因和机制[43]。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子系统的比较优势可从陆海资源共享度、相互依赖度和经济发展潜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陆海经济合作模型耦合陆海经济合作强度,分析陆海经济合作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促进陆海经济协同发展[42]。基于陆海产业协同耦合发展,以不同时空角度对其进行耦合研究,这也是当前陆海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新热点和新立场[44]。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海陆经济协调度水平的时间变化分析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45]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常被用来评价和分析海陆经济生产效率及两者的协调性,包括陆域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与海洋经济对陆域各种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利用效率。如在国内相关实践中,辽宁案例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对陆域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巨大且利用要素的生产率高速增长,远大于陆域对海洋各种资源的利用生产效率,也表明当前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陆域各要素需求量较大且利用转化为经济产值能力更高[46]。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案例则体现不同的特点,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较快,较多依托国际市场,从而对陆地资源要素利用程度较低,而陆域经济发展对海洋各种资源要素需求旺盛和利用效率较高[47]。此外,海洋经济中不同产业与陆域经济的联系具有差异性,其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其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与陆域进行着密切的关联。故陆海产业间的协调性分析需要考虑两者间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资源要素互补性等[48]。共生理论被引入陆海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其海陆产业协同共生度评价模型常被用于陆海产业共生状态分析,并从模型推算出陆海产业实现互利共赢状态的未来阶段以及分析保持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时两种产业主参量的条件组合[49]。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可基于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将我国陆海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共生、寄生、竞争与并生四种模式,并通过调整共生界面性质与功能,最终形成正向对称分布的共生系统,以达到海陆经济可持续、协调、高速发展[50]。而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变化成为诱发陆海二元经济结构内部波动形成及其由混沌向稳态演化的本质原因[51]
综上,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涉及面较广,主要集中于陆海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但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模型测度也需更为符合当前陆海经济研究。原有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乏时效性。可借助陆海统筹战略的理论支撑,推出科学、新颖、符合时代潮流的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并不断加强实践研究。

2.3 海陆一体化

2.3.1 定义与内涵
海陆一体化是沿海地区协调海陆两大系统关系的一种新时代战略考量,是通过发挥海洋资源、环境、空间等要素优势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52]。海陆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技术创新、产业基础等的可流动性是海陆一体化产生的动力。从狭义上看,海陆一体化主要基于海陆经济密切联系或海陆经济协同一体化发展而来,通过海陆经济产业间生产要素的相互需求来不断加强彼此关联,依托临海产业,合理安排海陆产业的功能,实现海陆功能区的协调发展[53]。海陆一体化强调充分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及海洋资源优势,实现海陆资金、技术、资源有效的双向流动。即区域海洋的资源、空间等要素优势以临海产业为介质与陆域产业加强联系并不断向陆域各产业延伸,而陆域的资金、技术等优势通过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向海洋延伸[53,54]。广义的海陆一体化有更广泛的内涵,它不仅包括海陆经济的互动与协调,还包括社会、文化、交通、管理、环境等领域的统一与协调[55]。海陆一体化不仅要实现海陆产业的体制化,还要实现海陆资源开发、海陆环境调控、海陆区域规划、海陆交通、海岸带管理等的一体化。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需要有陆海经济协调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市场机制、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体系及政策法规等外部支撑条件[56],通过规划、协调、引导等方式加强海洋与陆地系统的内在联系,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产业的匹配融合。
2.3.2 综合评价与定量研究
海陆一体化评价是全面衡量沿海地区陆海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57]。因此,可对陆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指导。通过海陆区域的资源基础、产业特征、科技水平与环境治理等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构建,可定量评价海陆一体化耦合度,进而进行海陆一体化获益分析及一体化程度评价。陆海经济巨系统评价常被用于表征沿海区域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我国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在不断提升,但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44]。我国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可实施分区调控,通过先行区、重点区及后发区的示范、带动、承接,形成梯度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区域陆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以陆域经济系统中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通畅信息流等生产要素有效融入海洋经济系统,且同时不断挖掘海洋经济系统中的资源、空间、环境、能源等自身突出的优势,从而推动陆海经济系统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两者的帕累托最优状态[52]
在海陆一体化研究取得系列成果的同时,陆海统筹的定量研究也逐渐开展。在海陆一体化耦合模型的基础上,以陆海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情况、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四个角度构建陆海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当前整个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水平处于不断增长趋势,其中17个沿海城市根据陆域与海洋经济的主导类型可分为陆域主导中级协调、海洋滞后勉强协调、海洋主导与陆域主导初级协调等四种类型[58]。从我国沿海区域看,近年来陆域、海洋的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具有一致性,而且综合海陆经济发展的区域平均发展水平要强于分割海陆经济发展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将沿海省市陆海统筹划分为陆域效率驱动、海洋效率驱动及陆海效率复合三种类型[59]。二维向量以共生行为和组织模式为中心,可有效识别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和状态,较为准确地发现区域海陆一体化发生相变点[60],以此更为有效地提出区域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涉及陆海统筹的生态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常难以获取,这给陆海统筹定量研究带来较大的挑战,常面临涉及的数据不足或精度不够等难题,而海洋数据收集也可能需要昂贵的成本,使得陆海统筹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从而影响海陆一体化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及规划管控研究进展

3.1 海岸带空间范围的界定

随着海岸带开发的加剧,海岸带空间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与激烈竞争成为陆海统筹发展战略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海岸带是区域陆地与海洋具有一定范围的过渡带,不同学科由于研究目标的不同,造成了对海岸带边界划定的差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对海岸带的范围划定为从近岸平原延伸到大陆架边缘。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计划(LOICZ)对海岸带的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包括向陆侧到200 m等高线,向海侧达大陆架的边坡,趋于与200 m等深线保持一致。我国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首次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确定海岸带区域为向陆延伸10 km,向海延伸至10~15 m等深线,在基岩海岸、河口区、岛屿、辐射沙洲区,向海向陆都可适当伸缩[61]。海岸带是以海岸为基线向海陆两个方向辐射扩散的区域,其辐射程度和广度具有差异性和模糊性。
海岸带空间范围界定的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冲突体现在陆侧边界的确定上。海岸带陆侧以行政边界进行划分具有边界清晰及管理方便的优越性,但不足之处可能割裂某些海岸带自然地貌单元,或造成具有研究、保护价值的海岸带区域的人为分割[62]。以自然属性边界,如岸滩与农田或防护林的交界线、沙坝、分水线确定海岸带陆侧更易于描述和理解海岸带的概念[63,64],并有利于海岸带的开发保护工作的实施,不足之处是海岸带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的协调难题。以海岸线向两侧延伸范围来确定海岸带范围操作方便[65],但也存在可能与海岸地貌、海岸带自然地理单元及经济活动性质无关的区域被划入。而综合考虑界线明确性、环境生态相关性和管理便利性等进行的海岸带范围划分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应用[66,67]
不同的海岸带范围划分方法均有其优势所在,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研究区特点及研究目标选择相应的方法[68]。在海岸带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海岸带陆侧界线划分可遵循陆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如山区以陆侧山脊线为界,平原区则以区域地基高程突出的高等级交通线路为界,同时注重保护海岸带区域的河流入海口岸线、自然保护区、工业区、生态敏感区、旅游区等规划区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还需尽量考虑保持沿海乡镇等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3.2 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

空间冲突是一种客观的地理现象,其原因是空间资源的缺乏和空间功能的外溢,是空间资源在人地关系竞争中发生空间资源分配的相互对立[69]。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是指海岸带在利用过程中由于目标或利益的差异造成利用方式上的不一致、不和谐,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选择中出现分异[70]。与内陆地区相比,海岸带地区的快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资源与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在海岸带地区形成更为明显的空间冲突[71]
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70]。沿海城市人口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加快了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故借助围填海工程向海拓展生存空间,造成大面积的海域空间被改造成建设用地及农田,这在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72,73],陆域空间向海扩张造成了经济发展与滩涂湿地、自然岸线保护之间的冲突[74],并损害着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快速城镇化导致的海岸带土地资源冲突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的冲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冲突、土地资源需求大幅增长与土地资源质量退化的冲突等方面[75,76]。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因经济发展而造成大量的湿地资源被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用作油田开采场地,造成自然保护区面积的锐减[77]。东海区大陆自然岸线在1990—2015年间缩减了14.18%,陆地面积向海推进了2655.01 km2,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主要由滩涂养殖、围填海、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起[67]。滩涂湿地利用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归属于土地还是海域,这导致了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问题,即区域较为传统的渔民用海权与当前土地使用权的分歧[78]
根据冲突的形成原因,海岸带空间可分为经济冲突、生态冲突、社会冲突、协调冲突与规划冲突等五种类型[70]。海岸带的空间利用冲突如图2所示,粗放经营、制度滞后、市场与政府失灵及社会参与不足引起了海岸带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分歧,从而造成了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其中经济冲突是海岸带地区各种经济开发活动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生态冲突是海岸带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社会冲突主要是海岸带地区各类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多面影响;协调冲突则是由区域各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目标与利益的差异引起;规划冲突是海岸带土地利用冲突形成的根源,海岸带各种专项规划作用于同一对象,使得海岸带土地利用面临着多种矛盾与分歧,并严重地影响着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现行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存在不同的规划主体,导致陆域和海域规划相对独立,两者缺乏统筹协调,这就导致了陆地规划与海洋规划边界的难以确定或发生范围重叠的现象[79]。如区域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经济建设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对同一地块利用方式的安排经常导致两规冲突、三规冲突,甚至四规冲突的现象,造成海岸带地区重点项目难以实施。尽管不少海岸带城市制定了海岸带规划,但该规划对于海岸带范围规定并不明确,导致规划主体的管理权限交叉重叠或形成盲区。
图2 海岸带空间开发利用冲突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oastal zone

3.3 海岸带规划管控

海岸带空间资源冲突管理应从资源利用的理念、机制、政策出发,采用包括博弈论、系统论在内的协调方法,维护海岸带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发展[76]。需要重点突出海岸带冲突管理意识,即要合理地权衡区域生态服务能力与短期经济效益间的分歧[70]。然而,由于陆海空间规划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海洋为主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只是简单地对沿海区域划定刚性保护区,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环境保护,且对陆域规划也难有促进作用;以陆域为主的海岸带空间规划无法全面考虑海洋的重要性,仅将其作为陆域城市的界线和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进行片面考量[80]。因此,单方面的海岸带空间规划无法有效地推进陆海统筹一张图的规划成果,其阻碍主要源于对陆海生态过程、跨系统生态威胁和社会经济互动的认识有待于深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珊瑚礁、红树林保护)可能导致对陆域系统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将不同利益诉求者纳入规划目标以促进公平及对规划的信任与认可。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保护价值观也对海岸带空间规划目标能否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由于各部门规划编制原则、依据、空间布局及规划周期等方面的差异,加上缺乏相互融合的数据平台,导致项目选址难、落地更难。因此,急需加强科学、技术与管理的融合,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解决规划编制与落地工作。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相关机构的合并使得与陆海统筹规划密切相关的海岸带空间规划被提上议事日程,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等权利与职责,聚焦于解决国土空间规划重叠、资源配置低效、生态保护不到位等问题[79]。2019年我国开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将有效融合主体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逐步解决空间冲突问题。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规划理论上强调空间规划的生态分析、空间规划的系统分析及海岸带人与环境研究方向的拓展[81]。“多规合一”旨在解决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内部各类空间规划彼此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深入研究“多规合一”是重新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有助于空间规划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与重构,理顺规划涉及的规划框架和内容、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等关系,实现各项规划的有效衔接[82]。基于“多规合一”来指导制定海岸带综合规划,是有效解决海岸带土地利用冲突的根本措施,有助于提高海岸带综合管理效率、减缓空间用地矛盾、促进海岸带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83]。海岸带空间规划管制可高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且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故以“多规合一”为中心海岸带综合管理,需要多方位分析区域各项规划重点、特征与定位,解决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空间等冲突难题,从而有利于规划项目的实施[68]。在编制海岸带空间规划中,需要注重陆海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陆海生态环境等特征,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的适宜性及对岸线进行分区保护,通过多指标决策分析来有效制定海岸带规划和管理方案[84]。基于海岸带“三生空间”评价方法的海岸带利用现状和利用规划冲突测度,探索了土地规划、城乡规划、林业规划和海洋区划等四部门规划融合的技术方法,为推进多规融合提供案例借鉴[85]。在厦门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管制中,基于陆海统筹的理论指导,强制性管控区域高敏感程度的海岸线分段,弹性调控低敏感海岸线分段,从而有序开发利用海岸带岸线资源和空间资源,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模式[86]。深圳海岸带陆海统筹规划对陆海全空间要素进行统筹,构建区域综合的海岸带管理体制,丰富和完善区域陆海统筹的内容和体系,以高新技术指导和管控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是陆海统筹规划的重要尝试[80],但在规划管理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综上,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及规划管控研究在空间冲突的分类、成因及海岸带规划管控的重要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且在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多规融合案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实践探索。但陆海统筹发展水平测度、空间冲突诊断与调控、多规合一编制等所涉及新的理论方法和新兴技术还处于探索、创新及改进层面,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与集成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 结论与讨论

陆海统筹战略是国家关于陆地和海洋两大系统战略的整合与衔接,从国家层面看,陆海统筹需综合规划陆海产业总体布局,强化沿海与内地的空间联系,实现陆海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沿海区域发展层面上看,陆海统筹需强化区域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和融合,积极推动区域海洋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发展壮大,以形成合理的陆海经济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沿海区域的持续发展。加强陆海统筹背景下的陆海经济关系及国土空间利用研究,是落实陆海统筹战略的前提与基础。尽管已有不少成果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应用,但当前该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还远不能适应陆海统筹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强化陆海统筹背景下陆海资源环境与陆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尺度耦合和带动效应研究,明晰区域陆海统筹水平及其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响应机制,重视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诊断与调控,持续推进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未来研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与陆源污染的多尺度耦合研究
陆源污染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海洋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着陆海统筹背景下的海岸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应加强对海洋环境与陆域开发带来的多尺度耦合研究,实施陆海统筹下的生态管理战略[87]。陆海统筹下的生态管理战略是从由陆向海、陆海交互、由海向陆三个不同角度和尺度出发,通过陆海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立足于当前先进技术和生态理论,耦合空间规划和社会需求决策支持,实现区域陆海统筹生态管理战略(图3)。此外还需重点关注各大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情况,研究“三废”排放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的关系,探讨沿岸地带、沿海城市、沿海省份,甚至整个中国各个不同尺度的陆域开发强度及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质量影响的耦合机制,探究不同尺度陆域环境保护对陆海统筹战略的影响机理。
图3 陆海统筹生态管理战略示意

Fig. 3 Land-sea coordinati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strategy

(2)精细化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对陆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带动效应
陆海统筹的对象是陆海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复合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及海洋经济是陆海统筹的重要基础。现有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发展的多面分析,今后应加强海洋资源环境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对陆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如何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带动陆域产业发展,探讨海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何从经济扩展到陆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领域,从而明确海洋资源开发对陆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过程与影响机制。
(3)差异化开发强度下陆海统筹水平测度及提升机制研究
陆海统筹水平测度是衡量陆海统筹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陆海统筹水平并非是将陆域系统与海域系统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简单地灰色关联分析、耦合分析、协调度分析就能衡量。因此,未来陆海统筹水平测度研究需重视对沿海不同开发强度典型案例区的研究,综合考虑陆海子系统中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和管理等因子对区域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贡献,形成陆海统筹水平测度标准,探讨陆海统筹水平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陆海统筹水平影响因素,探讨陆海统筹的提升机制。
(4)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诊断与调控技术方法的多学科集成研究
由于海岸带资源的稀缺性,海岸带空间利用冲突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因此,需要强化计量方法的运用,融合空间模型判别和测度多情景及多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利用冲突特征及强度,探讨区域海洋环境生态过程与不同类型空间利用冲突的协调机制。为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和管理各方面原因引起的空间冲突,需要强化规划、海洋、地理、管理、经济、土地、法律等多学科的集成研究,以丰富海岸带地区应对各种冲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升调控和解决冲突的时效性,重构海岸带空间治理体系,提升海岸带空间治理水平。
(5)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整治的管理机制研究
随着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成立,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在技术层面已在部分地区进行了探讨,但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非常欠缺。今后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形成协调海岸带空间规划各专项规划的有效机制,如何在制度上针对经济、土地、空间、环境等专项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理念与法律法规,如何发挥海岸带生态保护红线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生态屏障作用,如何加强规划管理配套政策制订以形成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管理机制。此外,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应及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海岸带空间规划试点区域。
[1]
钱宇虹. 浅析我国陆海统筹的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 2020, (6):29-30.

[QIAN Y 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land-sea coordination planning. China Land, 2020, (6):29-30.]

[2]
常玉苗, 蔡柏良. 陆海统筹视野下的江苏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海洋经济, 2012, 2(6):35-40.

[CHANG Y M, CAI B 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Jiangsu Marine Industry under land-sea coordination. Marine Economy, 2012, 2(6):35-40.]

[3]
阿姆斯特朗 J M, 赖纳 P C. 美国海洋管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ARMSTRONG J M, RAINER P C. American Ocean Management. Beijing: Ocean Press, 1986.]

[4]
KODAMA T. Creating public access to the shoreline: The California coast and Boston's waterfront.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6.

[5]
GIBSON J.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law in the European Union. Coastal Management, 2003, 31(2):127-36.

DOI

[6]
DUCROTOY J P, PULLEN S.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Commitments and developmen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European, and United Kingdom perspective.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1999, 42(1):1-18.

[7]
ANKER H T, NELLEMANN V, SVERDRUP-JENSEN S.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Denmark: Ways and means for further integration.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4, 47(9):495-513.

[8]
GUERRY A D. Icarus and Daedalus: Conceptual and tactical lessons for marine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Frontiers in Ecology & the Environment, 2005, 3(4):202-211.

[9]
MENZEL S, KAPPEL C V, BROITMAN B R, et al. Linking human activity and ecosystem condition to inform marine ecosystem based management.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 Freshwater Ecosystems, 2013, 23(4):506-514.

[10]
任美锷, 吴平生. 海岸带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以江苏省海岸带为例. 自然资源, 1984, 6(3):1-7.

[REN M E, WU P S. The content and procedure of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Take the coastal zone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esource Science, 1984, 6(3):1-7.]

[11]
范学忠, 袁琳, 戴晓燕, 等. 海岸带综合管理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0, 30(10):2756-2765.

[FAN X Z, YUAN L, DAI X Y, et al. The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 and its progres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10):2756-2765.]

[12]
李加林, 杨晓平, 童亿勤. 潮滩围垦对海岸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43-51.

[LI J L, YANG X P, TONG Y Q. Progress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idal flat reclam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7, 26(2):43-51.]

[13]
曹忠祥, 高国力. 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

[CAO Z X, GAO G L.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nd and Sea.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5.]

[14]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6.

[National Oceanic Administration. Agenda 21 China's Ocean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96.]

[15]
张海峰. 海陆统筹兴海强国: 实施海陆统筹战略, 树立科学的能源观. 太平洋学报, 2005, (3):27-33.

[ZHANG H F. Land-sea coordinating, prospering the sea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ea and land coordinating an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nergy concept. Journal of the Pacific, 2005, (3):27-33.]

[16]
秦正茂, 樊行, 周丽亚. 陆海统筹语境下的城市海洋环境治理机制探索: 以深圳为例. 特区经济, 2018, (7):56-58.

[QIN Z M, FAN X, ZHOU L Y. Exploration on city's marin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ased on sea-land coordination: Case study on Shenzhen.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8, (7):56-58.]

[17]
韩增林, 狄乾斌, 周乐萍. 陆海统筹的内涵与目标解析. 海洋经济, 2012, 2(1):10-15.

[HAN Z L, DI Q B, ZHOU L P.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arget of sea-land coordination. Marine Economy, 2012, 2(1):10-15.]

[18]
孙吉亭, 赵玉杰.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 广东社会科学, 2011, (5):41-47.

[SUN J T, ZHAO Y J. Marine and l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Guangdong Social Sciences, 2011, 28(5):41-47.]

[19]
鲍捷, 吴殿廷. 空间、尺度与系统: 中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的地理学研究.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6.

[BAO J, WU D T. Space. Scale and System: A Geographical Study of China's Sea-l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16.]

[20]
栾维新. 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LUAN W X. Research on Land-sea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Beijing: Ocean Press, 2004.]

[21]
张静, 韩立民. 试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19(6):1-3.

[ZHANG J, HAN L M. On the evolution law of mar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06, 19(6):1-3.]

[22]
李义虎. 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 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 现代国际关系. 2007, 27(8):1-7.

[LI Y H. From land and sea dichotomy to land-sea coordination: A reexamination of China's land and sea.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7, 27(8):1-7.]

[23]
纪学朋, 黄贤金, 陈逸, 等.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以辽宁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451-463.

[JI X P, HUANG X J, CHEN Y, et al.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land-ocean co-ordination: 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 34(3):451-463.]

[24]
王芳. 对实施陆海统筹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发展, 2012, 12(3):36-39.

[WANG F. Cognition and think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sea coordination policy. China Development, 2012, 12(3):36-39.]

[25]
谢天成.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陆海统筹策略探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4(2):83-87.

[XIE T C. An analysis of land-sea coordination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hai Economic Zone.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 2012, 14(2):83-87.]

[26]
鲍捷, 吴殿廷, 蔡安宁, 等.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 中国软科学, 2011, 26(5):1-11.

[BAO J, WU D T, CAI A N, et al. Overall strategy on developing China's land and ocean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Geographic perspective. China Soft Science, 2011, 26(5):1-11.]

[27]
OLSEN S B. Frameworks and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progress in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initiative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3, 46(3-4):347-361.

[28]
DEBOUDT P, DAUVIN J C, LOZACHMEUR O.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France: The transition towards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1973-2007).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8, 51(3):212-228.

[29]
董跃, 姜茂增.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对我国实施“陆海统筹”战略的启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5(4):15-20.

[DONG Y, JIANG M Z. The experience learned from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land and sea integ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12, 25(4):15-20.]

[30]
马仁锋, 李加林, 赵建吉, 等. 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 地理研究, 2013, 32(5):902-914.

[MA R F, LI J L, ZHAO J J, et al. Progress on the research of maritim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layout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5):902-914.]

[31]
赵昕, 郑慧.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2010, 28(1):131-137.

[ZHAO X, ZHENG H.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hina's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macro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VAR model. 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2010, 28(1):131-137.]

[32]
赵领娣, 于乐. 海洋经济发展对陆域经济收入的拉动分析. 现代渔业信息, 2008, 23(8):1-4.

[ZHAO L D, YU L. Analysis on promotion of marin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o terrestrial economic income.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2008, 23(8):1-4.]

[33]
马旭然, 韩增林. 辽宁省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5):436-438.

[MA X R, HAN Z L.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stal economic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 Liaoning provinc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2011, 27(5):436-438.]

[34]
李文荣. 海洋经济对河北省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 经济研究导刊, 2008, 4(4):125-127.

[LI W 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marine economy on Hebei provinc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 4(4):125-127.]

[35]
孙瑛. 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研究.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SUN Y. A study on the harmony of marine econom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36]
李福柱, 孙明艳. 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评价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11):32-35.

[LI F Z, SUN M Y. Study on the appraisement of driving effects of marine economy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2, 26(11):32-35.]

[37]
刘曙光, 于谨凯. 海洋产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 2006.

[LIU S G, YU J K. Exploration of frontier issues of marine industry economy.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6.]

[38]
毛昊洋. 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MAO H 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industry linkage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Fuzhou: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2012.]

[39]
马贝, 高强, 李华. “一带一路”视域下山东省海陆经济关联性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38(1):22-29.

[MA B, GAO Q, LI H. An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of land and sea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under the sight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38(1):22-29.]

[40]
董晓菲, 韩增林, 王荣成. 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经济地理, 2009, 29(1):31-35, 44.

[DONG X F, HAN Z L, WANG R C.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land industrial linkage between coastal economical zone and hinterland Norther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1):31-35, 44.]

[41]
范斐, 孙才志. 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2):59-63.

[FAN F, SUN C Z.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f marine & inland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0(2):59-63.]

[42]
王涛, 赵昕, 郑慧, 等. 比较优势识别下的海陆经济合作强度测度. 中国软科学, 2014, 29(4):92-102.

[WANG T, ZHAO X, ZHENG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operation intensity of marine & inland economy. China Soft Science, 2014, 29(4):92-102.]

[43]
孙加韬.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上海: 复旦大学, 2011.

[SUN J T. 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on china's land and l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2011.]

[44]
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 资源科学, 2013, 35(5):966-976.

[GAI M, LIU W G, TIAN C S.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on marine and land industrial systems i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5):966-976.]

[45]
王冲, 谢友才. 基于DEA窗口模型的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科技与经济, 2018, 31(3):96-100.

[WANG C, XIE Y C.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rine and land economy in coastal provinces based on DEA window mode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8, 31(3):96-100.]

[46]
盖美, 展亚荣. 辽宁沿海经济带海陆经济效率与协调性研究: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6):688-694.

[GAI M, ZHAN Y R. Assessment of land-sea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coordination in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Based on DEA-Malmquist model.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7, 33(6):688-694.]

[47]
于颖. 基于海陆统筹的浙江省海陆经济互动效率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 2016.

[YU Y.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sea-l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based on sea-land co-ordin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6.]

[48]
黄英明, 支大林. 南海地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海陆经济一体化视角.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9(9):55-62.

[HUANG Y M, ZHI D L.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and sea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temporary Economic Studies, 2018, 29(9):55-62.]

[49]
苑清敏, 杨蕊. 我国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共生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14, 33(2):192-197.

[YUAN Q M, YANG R. Collaborative symbiosis analysis of marine industry and terrestrial industry in China.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3(2):192-197.]

[50]
董少彧. “陆海统筹”视域下的我国海陆经济共生状态研究.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DONG S Y. A study on the symbiosis of land and sea econom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and sea coordination". 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7.]

[51]
刘大海, 纪瑞雪, 张金轩. “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下海陆间经济波动的形成与演化. 海洋经济, 2013, 3(1):1-5.

[LIU D H, JI R X, ZHANG J 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between land and sea in the context of the sea-land dual economy structure. Marine Economy, 2013, 3(1):1-5.]

[52]
徐质斌. 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 太平洋学报, 2010, 18(1):73-80.

[XU Z B. A study on economic motivation of integrated land and sea society. Pacific Journal, 2010, 17(1):73-80.]

[53]
栾维新, 王海英. 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 地理科学, 1998, 18(4):51-57.

[LUAN W X, WANG H Y.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maritime and terrestrlal economies of coastal areas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18(4):51-57.]

[54]
于丽丽, 孟德友. 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时空分异研究. 经济经纬, 2017, 34(2):7-12.

[YU L L, MENG D Y.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of integration of marine-inland economy in China. Economic Survey, 2017, 34(2):7-12.]

[55]
卢宁, 韩立民. 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太平洋学报, 2008, 15(3):82-87.

[LU N, HAN L M.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and and sea integr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acific Journal, 2008, 15(3):82-87.]

[56]
吴雨霏. 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中国地质大.(北京), 2012.

[WU Y F.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and and sea resources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based on association mechanism.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2012.]

[57]
周亨. 论海陆一体化开发. 理论与改革, 2000, 13(6):78-80.

[ZHOU H.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Theory and Reform, 2000, 13(6):78-80.]

[58]
杨羽頔, 孙才志. 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度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 资源科学, 2014, 36(4):691-701.

[YANG Y D, SUN C Z. Assessment of land-sea coordination in the Bohai Sea Ring Area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Resource Science, 2014, 36(4):691-701.]

[59]
夏康. 中国沿海地区陆海统筹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XIA K. Measuremen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land and sea in China's coastal areas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8.]

[60]
王倩, 杨勇. 基于共生理论的沿海地区海陆经济统筹发展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2016, 34(5):26-34.

[WANG Q, YANG Y. The research of marine economy and land economy overall planning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Chinese Fisheries Economy, 2016, 34(5):26-34.]

[61]
浙江省海岸带调查报告编委会. 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洋资源调查报告.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8.

[Zhejiang Coastal Zone Survey Report Editorial Committee. Survey of Coastal Zones and Marine Re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Beijing: Ocean Press, 1988.]

[62]
李加林, 徐谅慧, 袁麒翔, 等.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浙江省海岸带线与海岸带景观资源演化.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LI J L, XU L H, YUAN Q X, et al. Evolution of Coastal Belt Lines and Coastal Zone Landscape Re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63]
刘百桥, 孟伟庆, 赵建华, 等. 中国大陆1990—2013年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2):2033-2044.

[LIU B Q, MENG W Q, ZHAO J H, et al. Variation of coastl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3.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12):2033-2044.]

[64]
田鹏, 李加林, 姜忆湄, 等. 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以东海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19, 39(4):1463-1474.

[TIAN P, LI J L, JIANG Y M, et al.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of the bay landscape and its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East China S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 39(4):1463-1474.]

[65]
侯西勇, 徐新良. 21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 地理研究, 2011, 30(8):1370-1379.

[HOU X Y, XU X 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in China's coastal zone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8):1370-1379.]

[66]
朱坚真, 刘汉斌. 中国海岸带划分范围及其空间发展战略. 经济研究参考, 2012, 34(45):48-54.

[ZHU J Z, LIU H B. China's coastal zone division and its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nomic Research Reference, 2012, 34(15):48-54.]

[67]
李加林, 田鹏, 邵姝遥, 等. 中国东海区大陆岸线变迁及其开发利用强度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9):1886-1901.

[LI J L, TIAN P, SHAO S Y, et al. The change of continental coastlin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tensity in the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 34(9):1886-1901.]

[68]
李加林, 马仁锋, 龚虹波. 海岸带综合管控与湾区经济发展研究: 宁波案例.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

[LI J L, MA R F, GONG H B.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astal Bay Area of Ningbo in China.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9.]

[69]
彭佳捷, 周国华, 唐承丽, 等. 基于生态安全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9):1507-1519.

[PENG J J, ZHOU G H, TANG C L, et al.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conflict measurement in fast urbanization reg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9):1507-1519.]

[70]
马学广, 唐承辉, 贾朝祥. 青岛市海岸地带空间冲突及其治理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33(3):13-20.

[MA X G, TANG C H, JIA C X. Study on spatial conflict and its governance in coastal zone of Qingdao.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33(3):13-20.]

[71]
崔胜辉, 洪华生, 张珞平, 等. 全球变化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问题与管理原则.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3(s1):173-178.

[CUI S H, HONG H S, ZHANG L P, et al. Coastal zone ecological security issues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under global change.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4, 43(s1):173-178.]

[72]
李加林, 王艳红, 张忍顺, 等. 潮滩演变规律在围堤选线中的应用: 以江苏辐射沙洲内缘区为例. 海洋工程, 2006, 24(2):100-106.

[LI J L, WANG Y H, ZHANG R S, et al. Application of tidal flat evolvement characters to seawall line choosing of inning project-inner part of Jiangsu radiate sand ridges as a case study. Marine Engineering, 2006, 24(2):100-106.]

[73]
徐谅慧, 李加林, 李伟芳, 等.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7(3):124-131.

[XU L H, LI J L, LI W F, et al. Progress in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coast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37(3):124-131.]

[74]
吴晓青, 王国钢, 都晓岩, 等. 大陆海岸自然岸线保护与管理对策探析: 以山东省为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7, 34(3):29-32.

[WU X Q, WANG G G, DU X Y, et al.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natural coastline in mainland coast. Marin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17, 34(3):29-32.]

[75]
姜忆湄, 李加林, 龚虹波, 等. 围填海影响下海岸带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评估: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7, 37(11):181-190.

[JIANG Y M, LI J L, GONG H B, et al. Eco-service value profit and loss assessment of coastal zo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clamation-taking Ningbo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as an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11):181-190.]

[76]
许学工, 彭慧芳, 徐勤政. 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与协调: 以山东半岛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52(4):527-533.

[XU X G, PENG H F, XU Q Z. Land resource conflicts and coordination in fast urbanized coastal zone: A case study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6, 52(4):527-533.]

[77]
宋守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环境与发展, 2019, 31(1):188-189.

[SONG S W.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rotected area.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19, 31(1):188-189.]

[78]
董加伟. 论传统渔民用海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冲突及协调: 兼论滨海滩涂的法律性质归属. 中国土地科学, 2014, 28(11):39-44.

[DONG J W. On the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fishermen's sea rights and land rights. China Land Science, 2014, 28(1):39-44.]

[79]
文超祥, 刘圆梦, 刘希. 国外海岸带空间规划经验与借鉴. 规划师, 2018, 34(7):143-148.

[WEN C X, LIU Y M, LIU X. Oversea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of spatial planning of coastal zone. Planner, 2018, 34(7):143-148.]

[80]
李孝娟, 傅文辰, 繆迪优, 等. 陆海统筹指导下的深圳海岸带规划探索. 规划师, 2019, 35(7):18-24.

[LI X J, FU W C, MIAO D Y, et al. Shenzhen coastal zone planning under land-sea coordination guidance. Planner, 2019, 35(7):18-24.]

[81]
文超祥, 刘健枭.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规划研究综述与展望. 规划师, 2019, 35(7):5-11.

[WEN C X, LIU J X.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oastal zone planning based on land-sea coordination. Planner, 2019, 35(7):5-11.]

[82]
周傲雪. 基于“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重构.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ZHOU A X.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multi-planning in one".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16.]

[83]
姜忆湄, 李加林, 马仁锋, 等. 基于“多规合一”的海岸带综合管控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2):34-39.

[JIANG Y M, LI J L, MA R F, et al.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control based on multi-regulation. Chinese Land Science, 2018, 32(2):34-39.]

[84]
李迅. 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管理研究: 以滨海城市龙海市为例. 厦门: 厦门大学, 2014.

[LI X. A study of coastal zone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the coastal city of Longhai.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2014.]

[85]
张春花. 基于“三生空间”的海岸带利用冲突测度及优化研究: 以大连庄河为例.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ZHANG C H. A study on coastal zone use conflict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 based on "sansheng space": A case study of Dalian Zhuanghe. 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6.]

[86]
林小如, 王丽芸, 文超祥. 陆海统筹导向下的海岸带空间管制探讨: 以厦门市海岸带规划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18, 62(4):75-80.

[LIN X R, WANG L Y, WEN C X. Coastal spatial control under land-sea coordination: The case of coast-al zone planning of Xiamen.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2018, 62(4):75-80.]

[87]
李杨帆, 向枝远, 杨奕, 等. 基于韧性理念的海岸带生态修复规划方法及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130-140.

[LI Y F, XIANG Z Y, YANG Y, et al.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lanning based on resilience thinking in coastal area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130-14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