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
李裕瑞(1983- ),男,四川隆昌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与村镇发展。E-mail: lyr2008@163.com |
收稿日期: 2020-03-23
要求修回日期: 2020-04-29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0)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70300)
版权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Received date: 2020-03-23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04-29
Online published: 2022-03-28
Copyright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李裕瑞 , 曹丽哲 , 王鹏艳 , 常贵蒋 . 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37(1) : 96 -109 . DOI: 10.31497/zrzyxb.20220107
Since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ve at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adequate rural development are still prominent. In particula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losely related to rural life is still the short board of rural develop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2018,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the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RLEI) to focus on improving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building a beautiful and livable village, and pursu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LEI,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RLEI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s the mode and mechanism, effect and evaluation of RLEI, and discusses the key areas of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RLEI. The science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basic theory, evolution mechanism, quality evalu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especially in the research of basic theory,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quality evalu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obvious deficiencies in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for practice,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ractice of local specific RLEI. Facing the strategic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need to form "eight consensu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RLEI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research,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ural geograph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cienc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sociology, etc., and strive to form a systematic research system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alysis,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model optimization, which can better support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the funct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 of rural areas, and then effe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表1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阶段特征与代表性事件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ative events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China since 1978 |
阶段 | 代表性事件 |
---|---|
第一阶段: 1978—2002年, 起步探索阶段, 注重建设、 完善制度 | 1978年,第一次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规范农房的自发建设行为 1981年,第二次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从抓农房建设到综合规划与建设 1982年,出台《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条例》,加强村镇建设管理 1993年,颁发《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提出“加强绿化和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建设”,农村生活环境得到关注 1994年,实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成立农村处,负责农村环保 |
第二阶段: 2003—2012年, 快速发展阶段, 侧重整治、 建立规范 |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整治 2005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召开“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规范村庄整治,并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 2006年,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形成空心村整治的重要政策途径 2008年,出台《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 2010年,出台《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南(试行)》 |
第三阶段: 2013年至今, 转型升级阶段, 综合整治、 全面推进 |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4年,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个国家级文件《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2015年,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正式发布 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第一仗 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
[1] |
汪光焘. 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求是, 2006, (9):26-28.
[
|
[2] |
王晓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论析. 国家治理, 2019, (3):49-53.
[
|
[3] |
|
[4] |
|
[5] |
牛坤玉, 李思经, 钟钰. 日本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农业, 2018, 474(10):12-17.
[
|
[6] |
赵万民, 赵炜. 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研究: 以乌江流域为例. 城市规划, 2005, (1):64-67.
[
|
[7] |
闫文秀, 李善峰. 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十年反思与展望(2006—2016). 山东社会科学, 2017, (12):106-115.
[
|
[8] |
|
[9] |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
|
[10] |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等.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5, 20(1):1-5.
[
|
[11] |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10):1022-1032.
[
|
[12] |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等. 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地理学报, 2008, 63(12):1327-1336.
[
|
[13] |
杨俊, 李雪铭, 李永化, 等. 基于DPSIRM模型的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空间分异: 以大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2, 31(1):135-143.
[
|
[14] |
李雪铭, 夏春光, 张英佳. 近10年来我国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2):6-13.
[
|
[15] |
李伯华, 刘沛林. 乡村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6):524-527.
[
|
[16] |
马仁锋, 张文忠, 余建辉, 等. 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14, 34(12):1470-1479.
[
|
[17] |
李伯华, 曾菊新, 胡娟.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5):70-74.
[
|
[18] |
曾菊新, 杨晴青, 刘亚晶, 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及影响机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16, 31(1):81-88.
[
|
[19] |
于汉学, 周若祁, 刘临安.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以陕北枣子沟小流域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7(2):189-193.
[
|
[20] |
李昌浩, 朱晓东, 李杨帆, 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5):1-5.
[
|
[21] |
李伯华, 刘传明,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 人文地理, 2009, 24(1):28-32.
[
|
[22] |
李伯华. 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
|
[23] |
顾康康, 刘雪侠. 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5):4-11.
[
|
[24] |
赵万民, 周学红. 人居环境发展中的五律协同机制研究. 城市问题, 2007, (1):20-23.
[
|
[25] |
张焕, 王文洪. 舟山群岛人居环境营建体系探讨. 中外建筑, 2018, (7):41-44.
[
|
[26] |
胡伟. 村镇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 2007.
[
|
[27] |
朱琳, 孙勤芳, 鞠昌华, 等.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管理政策不足及对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6):811-815.
[
|
[28] |
刘泉, 陈宇.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体系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11):30-36.
[
|
[29] |
杨忍, 文琦, 王成, 等.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 探索与思考: 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890-910.
[
|
[30] |
李裕瑞, 卜长利, 曹智, 等.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243-256.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叶齐茂. 欧盟十国乡村社区建设见闻录. 国际城市规划, 2006, 21(4):109-113.
[
|
[36] |
叶兴庆, 程郁, 于晓华. 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村庄更新: 德国乡村振兴经验启事. 资源导刊, 2018, (12):50-51.
[
|
[37] |
周晓娟. 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模式与制度性供给研究. 科学发展, 2019, (2):61-70.
[
|
[38] |
周隆斌, 巩前文, 穆向丽. 日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工作通讯, 2019, (9):61-63, 2.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杜焱强, 刘瀚斌, 陈利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PPP模式与传统模式孰优孰劣: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案例的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19(1):59-68, 112.
[
|
[44] |
王竹, 朱怀. 浙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反思. 建筑与文化, 2014, (11):129-130.
[
|
[45] |
谭少华, 高银宝, 杨林川, 等.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研究: 以重庆市垫江县毕桥片区为例. 规划师, 2019, (19):54-61.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郜彗, 金家胜, 李锋, 等. 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6):835-843.
[
|
[52] |
孙慧波, 赵霞.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差异化治理策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5):105-113.
[
|
[53] |
王成, 李颢颖, 何焱洲. 重庆直辖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8(4):94-104.
[
|
[54] |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等.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361-368.
[
|
[55] |
马仁锋, 王美, 张文忠, 等. 临港石化集聚对城镇人居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 宁波镇海案例. 地理研究, 2015, 34(4):729-739.
[
|
[56] |
申纪泽, 赵先超, 周跃云, 等. 基于AHP与问卷调查的株洲云田镇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7):46-50.
[
|
[57] |
张萌, 郑华伟, 高春雨, 等. 基于农民主体视角的村庄环境整治满意度研究: 以江苏省4个地区的调查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4):145-151.
[
|
[58] |
周夏雨. 基于乡村人居环境水平的村民满成因研究. 深圳: 深圳大学, 2018.
[
|
[59] |
朱媛媛, 孙璇, 揭毅, 等.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居文化环境质量测度与优化: 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8, 38(9):176-182.
[
|
[60] |
吴威龙, 石杨, 周波.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 以湖北省利川市18个村落为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 (3):353-360.
[
|
[61] |
朱亮, 吴炳方, 张磊. 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3):325.
[
|
[62] |
张博野, 曾菊新.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 2008, (4):50-53.
[
|
[63] |
刘中元.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思考. 农业经济, 2016, (2):89-91.
[
|
[64] |
于法稳, 侯效敏, 郝信波. 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与对策.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1(3):65-69, 160.
[
|
[65] |
鞠昌华, 朱琳, 朱洪标, 等.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套经济政策不足与对策. 生态经济, 2015, 31(12):155-158.
[
|
[66] |
蒋培. 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 农民垃圾处置行为的演变及其环境后果. 鄱阳湖学刊, 2018, 56(5): 70-77, 128-129.
[
|
[67] |
|
[68] |
|
[69]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
[7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