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5年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脉络、热点及展望
孙阳(1991- ),女,福建福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相关研究。E-mail: 360111611@qq.com |
收稿日期: 2021-05-06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9-09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297)
版权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China for 35 years: Evolution, hotspots, future trend
Received date: 2021-05-06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9-09
Online published: 2022-03-28
Copyright
在运用CITESPACE、ORIGN、Data-Driven Documents等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系统回顾近35年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研究热点,提出研究展望。结果显示:(1)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遵循“单要素”—“多要素”—“动态集成”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沿回答“人口容量”—“区域发展单方面问题”—“区域发展多方面问题”的方向演进;(2)以“科学评价—机理揭示—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学者们主要运用指标体系法、综合评价法、足迹类等方法测算承载力,并以测算结果为支撑,通过总结承载力时空分布规律、判别影响因子、揭示作用机制,发挥承载力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及监测预警与模拟预测等应用方面的支撑作用;(3)基于以上,提出未来应在学科交叉性、评价指标特异性与先进性、机理揭示深入性、承载力评价动态性等四个研究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
孙阳 , 王佳韡 , 伍世代 . 近35年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脉络、热点及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 37(1) : 34 -58 . DOI: 10.31497/zrzyxb.20220103
Based on statistical core journals and core scholars, this paper uses softwares such as CITESPACE, ORIGN, and Data-Driven Documents,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sort out hotspots and put forward research prospects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RECC) assessment in China in the past 35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valuation of RECC in China follows the trajectory of "single factor", "multi-factor" and "dynamic integration", 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evolved from "population capacity", "unilateral proble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RD)", to "multifaceted problem of RD". (2)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 mechanism disclosure -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cholars mainly used the index system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otprint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bear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cholars summari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identified the impact factors, and revealed the mechanism,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 of carrying capacity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ing up new urbanization, optimizing territorial space,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3) Based on the abov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h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 namel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pecificity and advancemen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depth of mechanism disclosure, and dynamics of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Key word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evolution; hot spots; China
图1 1986—2020年SCI、EI、CSSCI(含扩展版)、《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0)》收录期刊内相关文献载文量Fig. 1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 relevant journals indexed in SCI, EI, CSSCI (expanded edition included) and Classification Catalogue of High-qua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in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Resources Field (2020) from 1986 to 2020 |
图3 中国资源环承载力研究核心学者及发文占比Fig. 3 The core scholars on the stud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ir publications in China |
图4 核心学者(按评价方法分类)及其载文占比Fig. 4 Core scholars (classify by the method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ir publications |
表1 1986—2020年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演化阶段特点及应用研究代表文献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research of RECC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20 |
阶段 | 评价特点 | 对指导区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代表性文献 | |
---|---|---|---|
单要素评价阶段(1986—1999年) | 以评价土、水等单个自然资源要素为主,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相继展开 | 回答多少土地[17]、水[14]等资源供养多少人口的问题,对指导区域发展作用有限 | |
多要素评价阶段(2000—2007年) | 以土、水等单个自然要素为基础,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快速发展 | 评价成果用于资源评估与配置[18,19]、资源安全[20]、资源移民策略[21]、红树林保护[22]等,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 | |
动态集成评价阶段(2008—2020年) | 动态 | 物质流:以物质流分析思想为主 | 更加系统地回答区域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a) 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3]、产业空间合理布 局[24]、产业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胁迫[25]等 b)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的经济效益[26,27]、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28]等 c) 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土地、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响应机制[29,30,31] d) 国土空间优化:城市扩张规律[32]、划定城市开发边界[33]、区域功能分区[1]、指导区域空间规划[34]、国土空间优化[35]等 |
能量流:以能值理论为主 | |||
物质流+能量流微观视角 | |||
多学科交叉视角: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等 | |||
集成 | 多要素集成: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集成 | ||
多系统集成:单系统与多系统集成、多系统与多系统集成 |
表2 指标体系法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Table 2 Common evaluation indexes i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
评价层面 | 常见评价指标及代表性文献 | 所占比例/% |
---|---|---|
经济 | 人均GDP、G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统计指标[66]、(海洋渔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海洋经济指标[67]、(旅游产业收入、游客数量等)旅游经济指标[68]等 | ||||||||||||||||||||||||||||||||||||||||||||||||||||||||||||||||||||||||||||||||| 29.78 |
人口 | 表征城镇化率的人口指标[69]等 | |||||||||||||||||||||||||| 9.5 |
资源供需 | 区外调入水量[7]等 | ||||||||||||||| 5.51 |
环境 | 生活垃圾清运量[66]、工业废水废烟等排放量[69]、(在流量逆转次数[70]等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 |||||||||||||||||||||||||||||||||||||||||||||| 16.91 |
生态 | 水土保持量[71]、植物多样性[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等 | ||||||||||||||||||||| 7.72 |
社会福利 |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74]、医护人员数量[66]等 | |||||||| 2.94 |
(土、水等)自然资源本底 | 土壤肥力[75]、(耕地、农地等)生产性土地面积[76]、地下水总量[77]、建设用地面积[60]、地质灾害发生率[78]、(高程、坡地等)地质条件[79]、海岸带长度[80]等 | |||||||||||||||||||||||||||||||||||||||||||||||||||||||||||||||| 23.53 |
基础设施 | 公共汽车数量、公路里程、宾馆数量[69]等 | ||||| 1.84 |
新兴指标 | 膳食营养需求[81]、文娱产业从业人数[55]等 | ||| 1.1 |
科学技术水平 | 研发经费投入比[80]等 | | 0.37 |
政府投入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82]等 | || 0.74 |
注:限于篇幅,部分评价指标仅放入具有代表性和特异性指标,常见指标不列入其中。 |
[1] |
王亚飞, 樊杰, 周侃.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地理研究, 2019, 38(10):2415-2429.
[
|
[2] |
樊杰, 周侃, 王亚飞.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266-276.
[
|
[3] |
齐文虎.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1987, 2(1):38-48.
[
|
[4] |
毛汉英.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地理学报, 1991, 46(4):385-395.
[
|
[5] |
牛方曲, 孙东琪.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 地理学报, 2019, 74(12):2604-2613.
[
|
[6] |
樊杰, 赵艳楠.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 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经济地理, 2021, 41(1):1-9.
[
|
[7] |
封志明, 刘登伟.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5):689-699.
[
|
[8] |
余丹林, 毛汉英, 高群.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2):201-210.
[
|
[9] |
方创琳, 崔学刚, 梁龙武.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 地理学报, 2019, 74(12):2529-2546.
[
|
[10] |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等.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资源科学, 2017, 39(3):379-395.
[
|
[11] |
梅成瑞. 宁夏土地资源特点与承载能力的估算. 自然资源, 1986, 8(4):45-51, 77.
[
|
[12] |
陈念平.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自然资源学报, 1989, 4(4):371-380.
[
|
[13] |
梅成瑞. 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自然资源学报, 1988, 3(1):86-94.
[
|
[14] |
成正才. 新疆巴州的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 干旱区地理, 1992, 15(1):35-45.
[
|
[15] |
曾维华, 王华东, 薛纪渝, 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境承载力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1, 1(2):33-37.
[
|
[16] |
卫振林, 申金升, 徐一飞. 交通环境容量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探讨. 经济地理, 1997, 17(1): 37, 97-99.
[
|
[17] |
陈百明. 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8, 3(3):260-267.
[
|
[18] |
潘兴瑶, 夏军, 李法虎, 等. 基于GIS的北方典型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7(4):664-671.
[
|
[19] |
耿艳辉, 闵庆文, 成升魁. 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种方法比较. 资源科学, 2007, 29(2):188-193.
[
|
[20] |
沈镭, 成升魁. 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4):393-400.
[
|
[21] |
秦大庸, 裴源生, 于福亮, 等. 宁南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移民规模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4):430-437.
[
|
[22] |
张乔民, 隋淑珍.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1):28-36.
[
|
[23] |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地理学报, 2019, 74(8):1563-1575.
[
|
[24] |
赵振华. 山东半岛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评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2):45-50.
[
|
[25] |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资源科学, 2020, 42(1):127-136.
[
|
[26] |
戚瑞, 耿涌, 朱庆华.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3):486-495.
[
|
[27] |
盖美, 郝慧娟, 柯丽娜, 等.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边际效益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78-91.
[
|
[28] |
斯日吉模楞, 毛培. 资源型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2000—2016年中国重点煤炭城市样本.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2):2491-2503.
[ SI R J M L,
|
[29] |
鲍超, 方创琳, 柳文华.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模式: 以河西走廊张掖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1949-1959.
[
|
[30] |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等.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地理学报, 2012, 67(2):157-168.
[
|
[31] |
方创琳, 周成虎, 顾朝林, 等.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地理学报, 2016, 71(4):531-550.
[
|
[32] |
鲁春霞, 冯跃, 孙艳芝, 等. 北京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供水格局演变. 资源科学, 2015, 37(6):1115-1123.
[
|
[33] |
曹靖, 张文忠, 刘俊杰. 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下大都市边缘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资源科学, 2020, 42(2):262-273.
[
|
[34] |
岳文泽, 代子伟, 高佳斌, 等.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12):66-73.
[
|
[35] |
夏皓轩, 岳文泽, 王田雨, 等.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 以浙江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325-2338.
[
|
[36] |
张洪, 张燕, 倪亦南. 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及其度量指标. 人文地理, 2004, 19(1):92-96.
[
|
[37] |
黄震方, 袁林旺, 葛军连, 等. 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 地理科学, 2008, 28(4):578-584.
[
|
[38] |
张远, 李芬, 郑丙辉, 等. 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 以天津市为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2):53-56.
[
|
[39] |
张岚. 风景名胜区旅游容量调控对策与措施: 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s2):44-46, 51.
[
|
[40] |
王丽艳, 王卫, 刘毅. 张家口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3):94-98.
[
|
[41] |
沈镭, 成升魁.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资源科学, 2000, 22(4):30-37.
[
|
[42] |
李双成, 傅小锋, 郑度.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297-304.
[
|
[43] |
张芳怡, 濮励杰, 张健.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 以江苏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4):653-660.
[
|
[44] |
陈劭锋. 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13(1):15-19.
[
|
[45] |
唐志鹏, 王亮, 刘卫东, 等. 我国区域闭合性煤炭流的时空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8):1332-1339.
[
|
[46] |
夏艳清, 李书音.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经济系统环境效率评价. 资源科学, 2017, 39(9):1670-1681.
[
|
[47] |
刘敬智, 王青, 顾晓薇, 等.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资源科学, 2005, 27(1):46-51.
[
|
[48] |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等. 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的时空变化. 资源科学, 2018, 40(12):2351-2359.
[
|
[49] |
黄黄, 时宇, 冉珊珊, 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田—畜禽生产系统可持续动态.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4):869-883.
[
|
[50] |
窦睿音, 刘学敏, 张昱. 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省榆林市绿色GDP动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6):994-1003.
[
|
[51] |
黄永斌, 董锁成, 李泽红. 基于能值分析的资源型城市新陈代谢水平评价: 以石嘴山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15, 37(8):1621-1628.
[
|
[52] |
钟珍梅, 翁伯琦, 黄勤楼, 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 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 生态学报, 2012, 32(18):5755-5762.
[
|
[53] |
王宜强, 赵媛, 郝丽莎. 能源资源流动的研究视角、主要内容及其研究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9):1613-1625.
[
|
[54] |
许明军, 樊鹏飞, 苏敏, 等. 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探.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3):138-145.
[
|
[55] |
孙久文, 易淑昶.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经济地理, 2020, 40(7):12-21.
[
|
[56] |
闫树熙, 刘昆, 郭利锋.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7):57-64.
[
|
[57] |
熊建新, 陈端吕, 谢雪梅.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经济地理, 2012, 32(11):138-142.
[
|
[58] |
余灏哲, 李丽娟, 李九一. 基于量—质—域—流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科学, 2020, 42(2):358-371.
[
|
[59] |
张茂鑫, 吴次芳, 李光宇, 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8):98-106.
[
|
[60] |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等. 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的海西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资源科学, 2015, 37(10):2018-2029.
[
|
[61] |
刘金花, 李向, 郑新奇. 多尺度视角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以济南市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4):115-121.
[
|
[62] |
方恺. 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多维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1):1868-1875.
[
|
[63] |
张军泽, 王帅, 赵文武, 等. 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465-476.
[
|
[64] |
方恺.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生态学报, 2015, 35(6) : 1647-1659.
[
|
[65] |
方恺, 段峥. 全球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综合评估: 基于碳、水、土地的足迹—边界整合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4):539-548.
[
|
[66] |
李春光, 徐元国, 屈时雨.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 经济地理, 2017, 37(1):134-141.
[
|
[687] |
盖美, 钟利达, 柯丽娜. 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及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生态学报, 2018, 38(22):7921-7932.
[
|
[68] |
张笃川.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3):293-298.
[
|
[69] |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等. 东北三省全面振兴的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估. 地理科学, 2020, 40(6):863-873.
[
|
[70] |
张宁宁, 粟晓玲, 周云哲, 等.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1759-1770.
[
|
[71] |
高爽, 董雅文, 张磊, 等.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开发管控研究. 生态学报, 2019, 39(24):9304-9313.
[
|
[72] |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等. 城镇化背景下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8):1374-1384.
[
|
[73] |
孟菲, 赵海霞, 牛铭杰, 等. 南京市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9):4007-4016.
[
|
[74] |
程广斌, 申立敬, 龙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 经济地理, 2015, 35(8):98-103, 113.
[
|
[75] |
黄秋森, 赵岩, 许新宜, 等. 基于弹簧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1):173-184.
[
|
[76] |
吴大放, 胡悦, 刘艳艳, 等.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 以珠三角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82-94.
[
|
[77] |
王静, 袁昕怡, 陈晔, 等.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实践应用: 以烟台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371-2384.
[
|
[78] |
黄晶, 薛东前, 代兰海. 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 资源科学, 2020, 42(7):1262-1274.
[
|
[79] |
王静, 翟天林, 赵晓东, 等.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烟台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11):3634-3645.
[
|
[80] |
崔昊天, 贺桂珍, 吕永龙, 等. 海岸带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以连云港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8):2567-2576.
[
|
[81] |
郝庆, 封志明, 杨艳昭, 等. 西藏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现实与未来: 基于膳食营养当量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5):911-920.
[
|
[82] |
汪嘉杨, 翟庆伟, 郭倩, 等. 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5):1979-1987.
[
|
[83] |
程清平, 钟方雷, 左小安, 等. 美丽中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结合的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中国沙漠, 2020, 40(1):204-214.
[
|
[84] |
陈晓雨婧, 吴燕红, 夏建新.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2378-2388.
[
|
[85] |
周侃, 樊杰. 中国环境污染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基于339个地级行政单元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地理学报, 2016, 71(11):1911-1925.
[
|
[86] |
李龙, 吴大放, 刘艳艳, 等. 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 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385-2400.
[
|
[87] |
刘世梁, 朱家蓠, 许经纬, 等. 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 生态学报, 2018, 38(24):8888-8900.
[
|
[88] |
向秀容, 潘韬, 吴绍洪, 等.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地理研究, 2016, 35(5):875-884.
[
|
[89] |
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26(4):549-555.
[
|
[90] |
张学渊, 魏伟, 颉斌斌, 等.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2389-2402.
[
|
[91] |
盖美, 聂晨, 柯丽娜. 环渤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 经济地理, 2018, 38(7):163-172.
[
|
[92] |
樊新刚, 仲俊涛, 杨美玲, 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与㶲耦合分析模型构建. 地理学报, 2019, 74(10):2064-2077.
[
|
[93] |
徐勇, 张雪飞, 李丽娟, 等.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34-43.
[
|
[94] |
樊杰, 周侃, 陈东. 环渤海—京津冀—首都(圈)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70-79.
[
|
[95] |
王西琴, 邢思齐, 张远, 等.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生态经济, 2009, 207(2):45-49.
[
|
[96] |
董锁成, 刘桂环, 李岱, 等.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 资源科学, 2005, 27(4):82-88.
[
|
[97] |
曾月娥, 伍世代, 王强. 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区划探讨: 以长汀县为例. 地理科学, 2013, 33(10):1224-1230.
[
|
[98] |
杨子生. 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4):269-275.
[
|
[99] |
田亚平, 刘沛林, 郑文武. 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 以衡阳盆地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6):843-852.
[
|
[100] |
方创琳.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西北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341-347.
[
|
[101] |
唐曲, 姜文来, 陶陶. 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5):672-678.
[
|
[102] |
孙燕英, 李元杰, 康艾, 等. 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地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2):56-62.
[
|
[103] |
狄乾斌, 顾宸. 中国县级海岛综合承载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3):6-11, 17.
[
|
[104] |
崔文婧, 闫晶晶, 沙景华, 等.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与产业, 2020, 22(6):9-17.
[
|
[105] |
樊杰, 王亚飞, 汤青, 等.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地理科学, 2015, 35(1):1-10.
[
|
[106] |
周侃, 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1):39-52.
[
|
[107] |
樊杰, 刘汉初, 王亚飞, 等. 东北现象再解析和东北振兴预判研究: 对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稳定因素的初探. 地理科学, 2016, 36(10):1445-1456.
[
|
[108] |
赵兴国, 潘玉君, 赵庆由, 等. 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11, 31(7):1196-1201.
[
|
[109] |
张建兴, 马孝义, 赵文举, 等.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 干旱区研究, 2009, 26(1):115-119.
[
|
[110] |
王学义, 熊升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地理科学, 2020, 40(2):220-228.
[
|
[111] |
肖忠海, 袁虹. 徐州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33(6):12-16.
[
|
[112] |
李健, 王尧, 王颖.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状态及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 2019, 39(4):43-49.
[
|
[113] |
李博, 史钊源, 韩增林, 等. 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8, 73(6):1121-1132.
[
|
[114] |
韩增林. 试论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以大连市为例. 经济地理, 1996, 16(2):77-80.
[
|
[115] |
孙才志, 马奇飞, 赵良仕.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驱动机理. 地理学报, 2020, 75(5):1022-1035.
[
|
[116] |
李宇, 董锁成.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3):243-247.
[
|
[117] |
孙才志, 王晨. 中国水资源投入的“拥塞效应”研究. 资源科学, 2020, 42(2):334-345.
[
|
[118] |
孙才志, 王雪妮. 基于WPI-ESDA模型的中国水贫困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资源科学, 2011, 33(6):1072-1082.
[
|
[119] |
万永坤, 董锁成, 王隽妮, 等. 北京市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 资源科学, 2012, 34(3):475-480.
[
|
[120] |
刘佳骏, 董锁成, 李宇. 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 以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2):1999-2011.
[
|
[121] |
王泽宇, 卢雪凤, 韩增林. 海洋资源约束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 基于海洋资源“尾效”的计量检验. 地理科学, 2017, 37(10):1497-1506.
[
|
[122] |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 地理学报, 2013, 68(6):825-838.
[
|
[123] |
彭佳雯, 黄贤金, 钟太洋, 等.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资源科学, 2011, 33(4):626-633.
[
|
[124] |
钟太洋, 黄贤金, 王柏源.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8-31.
[
|
[125] |
董锁成, 史丹, 李富佳, 等. 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城镇化形势与绿色崛起战略研究. 资源科学, 2019, 41(1):33-42.
[
|
[126] |
万永坤, 董锁成. 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交互耦合机理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5):117-121.
[
|
[127] |
郭嘉铭, 金良, 董锁成. 呼和浩特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4):143-148.
[
|
[128] |
王菲, 董锁成, 毛琦梁, 等.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资源科学, 2014, 36(3):620-631.
[
|
[129] |
金贤锋, 董锁成, 刘薇, 等. 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研究: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10, 30(3):403-408.
[
|
[130] |
刘刚, 沈镭, 刘晓洁, 等. 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初探: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07, 29(4):18-24.
[
|
[131] |
盖美, 胡杭爱, 柯丽娜. 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2):185-198.
[
|
[132] |
汪永生, 李宇航, 揭晓蒙, 等. 中国海洋科技—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8):168-176.
[
|
[133] |
康蕾, 马丽, 刘毅. 中国城镇化与耕地变化时空耦合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5):87-92.
[
|
[134] |
张晓晓, 董锁成, 李泽红, 等. 宁夏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6):696-699.
[
|
[135] |
张佩佩, 董锁成, 李泽红, 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1):33-38.
[
|
[136] |
鲍超, 方创琳. 城市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互动机理及调控模式.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2):19-23, 65.
[
|
[137] |
方创琳, 杨玉梅.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干旱区地理, 2006, 29(1):1-8.
[
|
[138] |
黄金川,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3, 22(2):211-220.
[
|
[139] |
鲍超, 方创琳.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1):1140-1150.
[
|
[140] |
黄金川, 方创琳, 冯仁国. 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2):153-158.
[
|
[141] |
樊杰.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2):193-206.
[
|
[142] |
周道静, 徐勇, 王亚飞, 等.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7):814-824.
[
|
[143] |
周侃, 樊杰, 盛科荣. 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 地理研究, 2019, 38(10):2527-2540.
[
|
[144] |
周侃, 樊杰, 王亚飞, 等.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空间规划指引: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 地理科学, 2019, 39(2):232-241.
[
|
[145] |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541-551.
[
|
[146] |
岳文泽, 吴桐, 王田雨,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299-2310.
[
|
[147] |
尹怡诚, 成升魁, 马润田, 等. 基于“在地性”与“协同性”的丘陵地区县域“双评价”模式探讨: 以湖南辰溪县为例. 经济地理, 2020, 40(9):102-113.
[
|
[148] |
喻忠磊, 张文新, 梁进社, 等.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9):1107-1122.
[
|
[149] |
杨正先, 张志锋, 韩建波, 等.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313-319.
[
|
[150] |
徐勇, 张雪飞, 周侃, 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超载成因分析方法及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277-285.
[
|
[151] |
许小娟, 刘会玉, 林振山, 等.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苏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1):213-218, 225.
[
|
[152] |
杜湘红, 张涛.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地理科学, 2015, 35(9):1109-1115.
[
|
[153] |
柯新利, 肖邦勇, 郑伟伟, 等.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的多情景模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3):580-591.
[
|
[154] |
刘菁华, 李伟峰, 周伟奇, 等. 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机制与预测. 生态学报, 2017, 37(16):5324-5333.
[
|
[155] |
龙瀛, 毛其智, 杨东峰, 等.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地理学报, 2011, 66(8):1033-1044.
[
|
[156] |
田光进, 邬建国.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8, 28(9):4451-4459.
[
|
[157] |
付玲, 胡业翠, 郑新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增长边界预测: 以北京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16, 30(2):22-30.
[
|
[158] |
段非, 王钧, 蔡爱玲, 等.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与过程模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8):1254-1264.
[
|
[159] |
杨青生, 黎夏.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地理科学, 2007, 27(4):542-54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