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防灾到韧性建设——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探索与展望
吕悦风(1993- ),男,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E-mail: lyf93520@163.com |
收稿日期: 2020-12-14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3-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1-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39)
版权
From disaster prevention to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 of resilience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governance
Received date: 2020-12-1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3-04
Online published: 2021-11-28
Copyright
新形势下城市巨系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与未知扰动,要求安全防灾规划从目标对象、战略定位、技术手段与规划理念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结合我国“多规合一”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层级类型、流程形式与公共治理进行认识与思考;并从深化韧性城市的理论构建与机理研究、转变规划编制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流程、完善韧性实践中的规划传导和尺度治理、关注韧性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韧性规划的实践路径展望,力求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代化治理建设。
吕悦风 , 项铭涛 , 王梦婧 , 吴次芳 . 从安全防灾到韧性建设——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探索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 36(9) : 2281 -2293 . DOI: 10.31497/zrzyxb.20210908
The urban system is faced with more uncertain risks and unknown disturbances in the coming future,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urban safe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should carry out adaptive adjustment in terms of target object, strategic positioning, technical means, planning concept, etc., so as to achieve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flexible urban design.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and comment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esilient city.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system after "multi planning integration" in China, we reconsider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process structure, form content and public governance of resilient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governance. Then we put forward practice outlook of urban resilience and safety planning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resilient city, changing the design thought and practice flow of planning,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ransmission and scale governance in the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resilience design. All the efforts are contribute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construction in China.
表1 城市不确定性风险扰动类型Table 1 Types of urban uncertainty risk disturbance |
风险类型 | 风险名称 | 具体表征与风险后果 |
---|---|---|
自然灾害型 | 台风 | 对城市秩序、基础设施与公众安全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
地震 | ||
洪涝 | ||
滑坡 | ||
极端天气 | 包括高温、寒潮、伏旱、暴雨、霜冻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居民日常生活 | |
慢性累积型 | 海平面上升 | 引起海洋动力作用增强,加剧咸潮、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程度及风暴潮的出现频率 |
城市地质灾害 | 长期抽取地下水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沉降、塌陷等现象 | |
气候变化与热岛效应 | 城市中心气温升高、大气污染物集中聚集,影响居民生理健康 | |
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承载与老化现象 | 城市各类基础管线与公共设施停工诱发的次生风险 | |
公共突发型 | 水污染、环境污染与危险品泄露 | 严重危害居民生理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 |
疫病传播与生物灾害 | ||
火灾、事故、建筑物倒塌等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 严重破坏城市秩序,威胁居民人身安全 | |
暴乱与恐怖袭击 | ||
综合型 | 科技革命 | 深度信息化产生的新技术与新应用场景对城市转型、产业发展和社会交互带来的不确定影响 |
人口城镇化与老龄化 | 城市人口集聚与老龄化所引发的伦理、社会、就业与保障问题 | |
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 | 受地缘政治、贸易壁垒及“黑天鹅”事件导致的全球性产业革命引发的城市经济、产业发展与居民收入、就业变动 | |
经济周期性衰退 |
表2 全球城市中韧性规划的典型实践探索模式Table 2 Typical practical exploration models of global urban resilience design |
类型 | 方向 | 城市 | 应对风险 | 具体的规划实践举措 |
---|---|---|---|---|
社会经 济韧性 | 经济发展 | 美国匹兹堡[21] |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 通过动态灵活的规划调整引导,形成多元创新的产业定位并提供空间支撑 |
中国香港[22] | 经济发展 | 强化区域联系,创建作为整体参与到全球市场中的城市区域的优化发展路径 | ||
资源承载 | 日本东京首都圈[23] | 人口超载、老龄化 | 谋求“对流”理念下的空间布局,引导要素流动发展 | |
中国玉树 | 地质灾害 | 灾后重建规划中强化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脆弱性评价与承载力评价等风险评估工作 | ||
公共服务 | 瑞典斯德哥尔摩[24] | 交通拥堵 | 设计应对极端天气的备用公共交通运行方案,用于在暴雨洪水摧毁城市地铁和有轨电车网络时维系城市交通运力 | |
美国纽约[25] | 休闲需要 | 桑迪飓风后城市公共空间运营时段的精细化设计 | ||
空间结 构韧性 | 工程设计 | 日本东京都[26] | 地震、火灾 | 对区域内各种建筑物的层高、尺度、火灾危险度、建筑物倒塌危险度等级作出明确要求,并按照重要程度预设了不同等级的城市防灾轴线、主要延烧遮段带和一般延烧遮段带 |
海啸 | 要求滨海社区必须建设海浪防护墙,并对高度、尺寸和材料做出规定 | |||
城市形态 | 智利塔尔卡瓦诺[27] | 地震、海啸 | 对城市街区结构、疏散路径与避灾空间进行精细化重构 | |
新西兰基督城[28] | 地震 | 构建多中心、分散式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确保单一节点被破坏时其他节点尽可能不受影响 | ||
土地利用 | 美国波特兰[29] | 发展不确定性挑战 | 通过周期性规划调整与差别化用途管制,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弹性发展 | |
中国上海[30] | 明确“用地留白”机制,以机动指标的形式保障重要通道、重大事件的空间战略储备 | |||
生态环 境韧性 | 公共服务 | 德国罗斯托克 | 城市绿地 | 多样化绿地、森林、公园布局 |
中国大庆[31] | 城市旱涝 | 加强蓄水引水、污染治理、百湖连通规划、水生植物培植计划等恢复生态功能 | ||
组织管 理韧性 | 社会保障 | 美国新奥尔良 | 灾后重建 | 提供灾后社会服务与健康援助,帮助居民重塑安全感与归属感 |
印度尼西亚三宝垄 | ||||
印度苏拉特 | 为受灾渔民提供产业指导与生计培训,保障其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 |
[1] |
郭小东, 苏经宇, 王志涛.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 上海城市规划, 2016, (1):41-44.
[
|
[2] |
杨保军, 陈鹏, 董珂, 等.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4):16-23.
[
|
[3] |
邴启亮, 李鑫, 罗彦.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规划师, 2017, 33(8):12-17.
[
|
[4] |
李彤玥.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5):15-25.
[
|
[5] |
赵瑞东, 方创琳, 刘海猛.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1717-1731.
[
|
[6] |
|
[7] |
黄晓军, 王博, 刘萌萌, 等.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生态学报, 2019, 39(8):3007-3017.
[
|
[8] |
|
[9] |
|
[10] |
周利敏. 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 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思想战线, 2015, 41(6):50-57.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王祥荣, 谢玉静, 徐艺扬, 等. 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城市规划, 2016, (1):26-31.
[
|
[16] |
|
[17] |
|
[18] |
|
[19] |
刘丹, 华晨. 弹性概念的演化及对城市规划创新的启示.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1):111-117.
[
|
[20] |
|
[21] |
王兰, 顾浩. 匹兹堡中心城区转型的过程及其规划.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6):36-42.
[
|
[22] |
|
[23] |
马璇, 张振广. 东京广域首都圈构想及对我国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启示. 上海城市规划, 2019, (2):41-48.
[
|
[24] |
|
[25] |
|
[26] |
董衡苹. 东京都地震防灾计划: 经验与启示. 国际城市规划, 2011, 26(3):105-110.
[
|
[27] |
|
[28] |
|
[29] |
|
[30] |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https://ghzyj.sh.gov.cn/ghjh/20200110/0032-811864.html.
[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Master Pla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2017-2035). https://ghzyj.sh.gov.cn/ghjh/20200110/0032-811864.html.
|
[31] |
王振好. 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能源型城市开敞空间韧性优化与重构策略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9.
[
|
[32] |
徐耀阳, 李刚, 崔胜辉, 等. 韧性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从生态理论到城市实践. 生态学报, 2018, 38(15):5297-5304.
[
|
[33] |
肖文涛, 王鹭. 韧性城市:现代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 东南学术, 2019, (2):89-99.
[
|
[34] |
|
[35] |
陈明星, 周园, 汤青, 等. 新型城镇化、居民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1273-1287.
[
|
[36] |
盛明洁, 顾朝林, 李燕. 日本城市规划编制框架及其内容: 以别府市为例.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9, 11(2):64-75.
[
|
[37] |
张年国, 王娜, 殷健. 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沈阳实践与优化探索.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2175-2185.
[
|
[38] |
|
[39] |
|
[40] |
黄晓军, 黄馨. 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 城市规划, 2015, 39(2):50-56.
[
|
[41] |
韩文静, 邱泽元, 王梅, 等.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国区划管制实践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的启示.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4):89-95.
[
|
[42] |
章征涛, 宋彦. 美国区划演变经验及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启示.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9):39-46.
[
|
[43] |
岳文泽, 吴桐, 王田雨, 等.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2299-2310.
[
|
[44] |
邵亦文, 徐江. 城市规划中实现韧性构建: 日本强韧化规划对中国的启示. 城市与减灾, 2017, (4):71-76.
[
|
[45] |
自然资源部. 国土空间规划局.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8/8020126104002060.shtm, 2019-06-12.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of Land and Space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ity and County-level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Master Plan (Trial)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8/8020126104002060.shtm, 2019-06-12.]
|
[46]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http://gi.mnr.gov.cn/202001/t20200120_2498397.html, 2020-01-17.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 Land and Space Planning Bureau "Provincial Land and Space Planning Compilation Guide (Trial) ". http://gi.mnr.gov.cn/202001/t20200120_2498397.html, 2020-01-17.]
|
[47] |
张京祥, 夏天慈. 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2040-2050.
[
|
[48] |
白玮. 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宏观经济管理, 2020, (12):77-8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