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扰沌模型的青藏高原放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赵昕月(1997- ),女,重庆人,硕士,主要从事草地资源管理研究。E-mail: xyzhao@mail.b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0-03-06
修回日期: 2020-09-14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基金资助
青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9-SF-145)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8-NK-A2)
版权
Analysis of a pastora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Panarchy
Received date: 2020-03-06
Revised date: 2020-09-14
Online published: 2021-10-28
Copyright
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赵昕月 , 董世魁 , 杨明岳 , 董全民 , 仁青端治 , 窦声云 , 祁星民 , 周学丽 , 土旦加 , 史德军 . 基于扰沌模型的青藏高原放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 36(8) : 2125 -2138 . DOI: 10.31497/zrzyxb.20210816
Grazing system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of great ecological and livelihood importance. However, they are now threatened by both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interfer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grazing systems on the plateau. Based on historical statistics, local chronicles and existing literatur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astoral system of Gonghe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using Panarchy as the conceptual model. The family livelihood-market subsystem is currently in the stage of steady accumulation of resources, the pasture-livestock subsystem i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lease, and the social subsystem is in the reorganization stage deviating from the normal trajectory.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pasture-livestock subsystem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ocial subsystems at larg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In the future,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event over-connections between family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animal husbandry market, maintain equity of benefits in the livestock industry chain, increas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herders' sources of income, focus on grassland governance, enhanc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grass-roots supervisory teams, encourage cooperatives to optimize herd structure to match grassland, and formulate rational policies to help herders' societies adapt to external changes.
表1 子系统各属性代表指标及信息来源Table 1 Indicators of attribute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in the subsystems |
子系统 | 属性 | 代表指标 | 信息来源 | 指标属性 |
---|---|---|---|---|
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 | 潜力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共和县志》《青海统计年鉴》 | 定量 |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 | 《青海统计年鉴》 | 定量 | ||
连通度 | 自由市场的建立 | 《共和县志》、文献[29,30,31,32] | 定性 | |
牲畜商品量 | 《共和县志》《青海统计年鉴》 | 定量 | ||
牲畜商品率 | 《共和县志》《青海统计年鉴》《中国畜牧业年鉴》 | 定量 | ||
恢复力 | 应对自然和市场波动的能力 | 文献[31,33,34] | 定性 | |
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 文献[35,36,37] | 定性 | ||
草—畜子系统 | 潜力 | 牧草产量与质量 | 《共和县志》、文献[30] | 定量与定性 |
草地健康程度 | 《共和县志》、文献[32,38,39] | 定量与定性 | ||
连通度 | 草地之间的连通 | 文献[40,41] | 定性 | |
草地与牲畜的匹配 | 文献[42] | 定性 | ||
恢复力 | 草地健康程度 | 《共和县志》、文献[32,38,39,43] | 定量与定性 | |
社会子系统 | 潜力 | 以放牧知识技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 文献[44,45,46,47] | 定性 |
连通度 | 牧民之间的合作关系 | 文献[31,33,34] | 定性 | |
恢复力 | 外界影响下牧民社会表现出的自我维持能力 | 《共和县志》、文献[33,45,46] | 定性 |
[1] |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
|
[2] |
谢高地, 鲁春霞, 肖玉, 等.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山地学报, 2003, 21(1): 54-59.
[
|
[3] |
|
[4] |
|
[5] |
|
[6] |
马学成, 巩杰, 柳冬青, 等. 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态势: 文献计量分析视角.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4): 435-444.
[
|
[7] |
|
[8] |
|
[9] |
|
[10] |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等. 生态政策下草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8): 117-126.
[
|
[11] |
秦海波, 汝醒君, 李颖明.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中国草原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8, (3): 104-117.
[
|
[12] |
孙特生, 胡晓慧. 基于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 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5): 761-774.
[
|
[13] |
曹建军, 许雪贇, 杨书荣, 等. 青藏高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2): 2149-2159.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王俊, 刘文兆, 汪兴玉, 等.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4): 94-99.
[
|
[19] |
张向龙, 杨新军, 王俊, 等. 基于恢复力定量测度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 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43(6): 952-956.
[
|
[20] |
赵直. 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 西安: 西北大学, 2014.
[
|
[21] |
|
[22] |
|
[23] |
|
[24] |
马玉芳, 黄文明, 唐启萍. 共和县天然草场植被生物量形成的因子分析. 甘肃畜牧兽医, 2010, 40(3): 21-23.
[
|
[25] |
王学全, 卢琦. 生态足迹理论在青海省共和县荒漠化自然资本核算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 2005, 41(3): 12-18.
[
|
[26] |
赵德. 青海省共和县饲草料资源及草畜平衡分析评价.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 38(8): 33-35.
[
|
[27] |
白黎娜, 李增元, 高志海, 等. 青海省共和县土地沙化与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1): 131-134, 142.
[
|
[28] |
|
[29] |
汪强.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2.
[
|
[30] |
杨理. 中国草原治理的困境: 从“公地的悲剧”到“围栏的陷阱”. 中国软科学, 2010, (1): 10-17.
[
|
[31] |
周立, 董小瑜. “三牧”问题的制度逻辑: 中国草场管理与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30(2): 95-107.
[
|
[32] |
昂毛吉. 共和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山东畜牧兽医, 2016, 37(4): 43-44.
[
|
[33] |
张智贝.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 西宁: 青海大学, 2014.
[
|
[34] |
冷玉清. 共和县生态畜牧业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畜禽业, 2014, (6): 36-39.
[
|
[35] |
扎拉加. 民族旅游中的地方性知识与牧民生计变迁研究: 以青海共和县尕日拉村为例. 青藏高原论坛, 2014, 2(7): 34-38.
[
|
[36] |
马俊义, 安继东. 共和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青海农技推广, 2013, (1): 21-22.
[
|
[37] |
杨明岳, 董世魁, 梁菁, 等. 牧民决策机制对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的作用: 以青海省共和、贵南两县为例. 草业科学, 2018, 35(8): 2039-2048.
[
|
[38] |
范青慈, 黄金嗣. 青海省海南州草地资源分析评价. 青海草业, 2002, 11(2): 11-18.
[
|
[39] |
周毛措. 共和县天然草地生态植被恢复现状与效果分析. 青海草业, 2015, 24(3): 46-48.
[
|
[40] |
刘建利. 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从草场承包到草场整合.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6): 112-116.
[
|
[41] |
任继周, 刘学录, 侯扶江. 生物的时间地带性及其农学涵义.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8): 1013-1016.
[
|
[42] |
任继周, 朱兴运. 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 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 草业学报, 1995, 4(1): 69-79.
[
|
[43] |
王利民, 姜怀志, 姚纪元, 等. 我国北方草地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家畜生态, 2004, 25(2): 4-7.
[
|
[44] |
王兰. 游牧文化的失落与调适: 以青海河南蒙古族发展为例.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3(2): 33-37.
[
|
[45] |
崔延虎. 游牧民定居的再社会化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3(4): 76-82.
[
|
[46] |
杨眉. 青海游牧民定居新村规划实践: 以青海省共和县中果村村庄建设规划(2012—2025)为例. 住宅科技, 2013, 33(8): 4-7.
[
|
[47] |
杨德亮. 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 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33-39.
[
|
[48] |
共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共和县志.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6-138.
[Local Records of Gonghe County Compilation Committee. Local records of Gonghe county. Xining: Qinghai People's Press, 1991: 16-138.]
|
[49] |
杨世琦, 高旺盛, 隋鹏, 等. 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因素定量研究. 生态学报, 2005, 25(12): 3181-3187.
[
|
[50] |
|
[51] |
余翠.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为例. 兰州: 兰州大学, 2017.
[
|
[5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