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信息综合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功能识别方法
巩垠熙(1986- ),男,甘肃天水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空间分析。E-mail: top_speed2@163.com |
收稿日期: 2020-02-03
修回日期: 2020-07-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基金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9M660580)
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项目(2017081137)
版权
Spatial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of city- and county-level land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Received date: 2020-02-03
Revised date: 2020-07-27
Online published: 2021-10-28
Copyright
空间功能识别是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关键环节,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基于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现状、精细化DEM、地形单元等基础地理信息,水、生态、环境、灾害等专题数据,社会统计数据等多元信息,利用空间分析、多元统计、计量模型、基于规则的分类模型等技术方法,从多元信息综合集成和自动分类识别的角度,研究构建了一套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空间主导功能识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并对榆林市域进行空间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本文方法有效将地理实体单元、功能评价指标综合于统一的地域单元,保证了空间功能分类识别的准确性;通过自动分类算法建模,实现空间功能识别的自动化,提高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客观性和工作效率。
巩垠熙 , 刘若梅 , 王发良 , 周治武 , 杨扬 . 多元信息综合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功能识别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 36(8) : 2006 -2019 . DOI: 10.31497/zrzyxb.20210808
Spatial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plays a major part in land spatial planning, which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data sources in this article come from multivariate information, such as land use and cover status data, refined DEM data, terrain and landform data, and other types of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ater, ecology, environment, disaster and other types of special survey research data; population, economy,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types social statistics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variat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we used GIS spatial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asurement model, rule-based classification model and other technical methods, to build a set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realizing spatial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for land spatial planning in city and county scales. Finally, w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the above research methods in Yulin city.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effectively integrates geographic entity units, function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other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into unified regional units, which indirectly guarantees the accuracy of spatial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on, through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e can realize automated spatial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which improves the objectivity and work efficiency for land spatial planning.
表1 评价指标及评价单元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unit |
目标层 | 评价指标 | 评价单元 |
---|---|---|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 土地可利用度 | 依据精细化DEM数据精度及市县地域特点,一般采用与DEM数据相一致的格网或地形地貌单元作为评价单元。最终评价结果的评价单元可转换为乡镇行政单元 |
水资源丰度 | 依据降水量、水资源量、集水区等确定的自然地域单元,其中水资源量以河流流域为单元,可依据五级流域边界确定 | |
环境容量 | 采用大气环境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为评价单元,最终以大气环境容量及水环境容量单元的叠加结果为最终单元 | |
生态功能重要性 生态敏感脆弱性 | 依据自然地理地形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自然地域单元,如林线、雪线、岸线、分水岭,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结合相关名录中的勘界结果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极重要、重要等级的单元进行边界修正 | |
空间开发 适宜水平 | 土地资源约束性 | 以行政村或乡镇为评价单元或与土地可利用度单元一致 |
水资源约束性 | 以行政村为单元或与水资源丰度单元一致,资料不完备的地区可适当放宽至镇(乡)单元 | |
环境约束性 | 以格网或栅格作为评价单元,格网粒度或栅格大小可根据资料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
灾害影响 | 根据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确定的自然地域单元 | |
耕地质量 | 根据区域水热条件、地形或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等确定的自然地域单元 | |
人口集聚度 | 以行政村、街道社区或乡镇政区为评价单元 | |
经济发展水平 | 以行政村、街道社区或乡镇政区为评价单元,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评价单元 | |
交通影响 | 以格网或栅格作为评价单元 | |
区位优势度 | 以格网或栅格作为评价单元,也可采用行政村为评价单元 |
表2 评价指标区域统计方法差异化匹配策略Table 2 Differential matching strategy for reg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
统计方法 | 统计模型 | 对应指标 |
---|---|---|
众数 |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度、交通影响 | |
最值 | | 环境容量、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脆弱性、灾害影响 |
平均值 | 土地可利用度、土地资源约束性、耕地质量 | |
区间 | 环境约束性 | |
组合 | 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 | |
中位值 | 水资源丰度、水资源约束性、区位优势度 |
注:表中公式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现代基础统计学》,其中 为评价结果; 为空间功能单元;${{e}_{ij}}=\left\{ \begin{array}{*{35}{l}} r\left( {{o}_{i}} \right),{{s}_{j}}\to {{o}_{i}} \\ 0,\text{else} \\ \end{array} \right.i=1,\cdots ,N,j=1,\cdots $,M为当前功能单元第j项评价类别的统计值;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数值下限; 为各类型的累积次数; 表示第j类数值的累积数。 |
表3 土地利用现状分区内容Table 3 Type and content of land use status zoning rules |
类型 | 内容 |
---|---|
现状建成区 | 房屋建筑区、构筑物、道路 |
现状农业生产区 | 耕地、园地 |
Ⅰ型现状生态功能区 | 草地 |
Ⅱ型现状生态功能 | 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
Ⅲ型现状生态功能 | 乔木林地、竹林地 |
禁止开发区 | 上位规划相关名录、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水域 |
表4 地形分区和土地利用现状分区综合规则判别矩阵Table 4 Discriminant matrix of topographical zoning and land use status zoning comprehensive rules |
地形分区 | 土地利用现状分区类型 | |||||
---|---|---|---|---|---|---|
禁止开发区 | 现状农业生产区 | Ⅰ型现状生态功能区 | Ⅱ型现状生态功能 | Ⅲ型现状生态功能 | 现状建成区 | |
一级 | 四等 | 一等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一等 |
二级 | 四等 | 二等 | 三等 | 三等 | 四等 | 二等 |
三级 | 四等 | 三等 | 三等 | 三等 | 四等 | 三等 |
四级 | 四等 | 四等 | 四等 | 四等 | 四等 | 四等 |
表5 榆林市双评价结果空间综合统计方法匹配策略Table 5 Matching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statistical method for double evaluation results in Yulin |
评价指标 | 区域统计方法 |
---|---|
土地可利用度 | 均值法 |
水资源丰度 | 中位值法 |
环境容量 | 最值法 |
生态功能重要性 | 最值法 |
生态敏感脆弱性 | 最值法 |
土地资源约束性 | 均值法 |
水资源约束性 | 中位值法 |
环境约束性 | 区间 |
灾害影响 | 最值法 |
经济发展水平 | 众数 |
人口集聚度 | 众数 |
交通影响 | 众数 |
区位优势度 | 多值法 |
表6 单项评价指标综合集成Table 6 Integration of single evaluation indicators |
综合指标 | 单项指标 | 权重 | 分级判别标准 |
---|---|---|---|
生态保护重要性 | 生态功能重要性 | 0.406 | 2.5≤E≤5 |
生态敏感脆弱性 | 0.434 | 1.4≤E<2.5 | |
环境约束性 | 0.160 | 0≤E<1.4 | |
农业生产适宜性 | 土地可利用度 | 0.436 | 3.34≤E≤4.77 |
水资源丰度 | 0.223 | 2.65≤E<3.34 | |
环境容量 | 0.148 | 0≤E<2.65 | |
灾害影响 | 0.193 | ||
城镇建设适宜性 | 土地资源约束性 | 0.098 | 2.90≤E≤4.02 |
水资源约束性 | 0.179 | 2.54≤E<2.90 | |
环境约束性 | 0.044 | 2.23≤E<2.54 | |
灾害影响 | 0.240 | 0≤E<2.23 | |
经济发展水平 | 0.102 | ||
人口集聚度 | 0.106 | ||
交通影响 | 0.110 | ||
区位优势度 | 0.121 |
表7 关联规则分类模型Table 7 Association rule classification model |
规则集 | 规则子集 | 规则 | 分类结果 |
---|---|---|---|
规则用于生态保护与保留区:包含3个规则 | 规则1用于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如果 生态 in ["三等"] | 则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规则2用于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如果 城镇 in ["一等"] 和 农业 in ["一等"] 和 地表覆盖现状分级类型 in ["一等" "二等" "三等"] 和 生态 in ["一等" "二等"] | 则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
规则3用于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如果 地表覆盖现状分级类型 in ["四等"] 和 生态 in ["一等" "二等"] | 则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
规则用于城镇产业建设区:包含1个规则 | 规则1用于城镇产业建设区 | 如果 城镇 in ["二等" "三等"] 和 农业 in ["一等" "二等"] 和 地表覆盖现状分级类型 in ["一等" "二等" "三等"] 和 生态 in ["一等" "二等"] | 则城镇产业建设区 |
规则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区:包含2个规则 | 规则1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区 | 如果 农业 in ["三等"] 和 地表覆盖现状分级类型 in ["一等" "二等" "三等"] 和 生态 in ["一等" "二等"] | 则农业农村发展区 |
规则2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区 | 如果 城镇 in ["一等"] 和 农业 in ["二等"] 和 地表覆盖现状分级类型 in ["一等" "二等" "三等"] 和 生态 in ["一等" "二等"] | 则农业农村发展区 |
表8 分类结果一致性的比较Table 8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results consistency (km2) |
规划分区 | 决策树模型分类面积 | 关联规则模型分类面积 |
---|---|---|
生态保护与保留区 | 25992.46 | 25992.46 |
农业农村发展区 | 14798.88 | 14798.88 |
城镇产业建设区 | 2128.84 | 2128.84 |
[1] |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人民日报, 2019-05-24(001).
[XINHUA N A.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opinions. People's Daily, 2019-05-24(001).]
|
[2] |
陈小良, 樊杰, 孙威, 等. 地域功能识别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2): 72-79.
[
|
[3] |
孟宝, 邓伟, 彭立. 基于地理学的空间认识及中国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方向分析. 生态经济, 2019, 30(9): 170-176.
[
|
[4] |
祁帆, 贾克敬, 邓红蒂, 等.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研究. 国土资源情报, 2017, 201(9): 11-18.
[
|
[5] |
樊杰.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高品质国土空间. 中国科学报, 2019-09-23(001).
[
|
[6] |
丁四保.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 地理科学, 2009, 29(4): 587-592.
[
|
[7] |
张明东, 陆玉麒.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3): 7-11.
[
|
[8] |
李广东, 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16, 71(1): 49-65.
[
|
[9] |
林坚, 武婷, 张叶笑, 等.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思考.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200-2208.
[
|
[10] |
林坚, 吴宇翔, 吴佳雨, 等. 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 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 城市规划, 2018, 42(5): 9-17.
[
|
[11] |
陈敏.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以广东省云安县为例. 人文地理, 2008, 23(6): 55-59.
[
|
[12] |
陆玉麒, 林康, 张莉. 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 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 地理学报, 2007, 62(4): 351-363.
[
|
[13] |
张耀光, 张岩, 刘桓. 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 以浙江省玉环县, 洞头县为例. 地理科学, 2011, 31(7): 810-816.
[
|
[14] |
|
[15] |
牛帅, 孙燕奇.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探究.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9: 35-42.
[
|
[16] |
朱传耿, 仇方道, 马晓冬, 等.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 2007, 27(2): 136-141.
[
|
[17] |
余亮亮, 蔡银莺. 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个分析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8): 1445-1456.
[
|
[18] |
周璞, 刘天科, 靳利飞. 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生态经济, 2016, 32(6): 201-204.
[
|
[19] |
王金岩. 空间规划体系论: 模式解析与框架重构.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2-46.
[
|
[20] |
高国力. 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 中国发展观察, 2007, (3): 23-25.
[
|
[21] |
熊鹰, 李艳梅. 状态空间法在省域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应用: 以湖南省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2): 109-113.
[
|
[22] |
贾克敬, 张辉, 徐小黎, 等. 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35-341.
[
|
[23] |
顾朝林, 张晓明, 刘晋媛, 等.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地理学报, 2007, 62(8): 787-798.
[
|
[24] |
陈雯, 段学军, 陈江龙, 等.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 地理学报, 2004, 59(s1): 53-58.
[
|
[25] |
|
[26] |
谢高地, 曹淑艳, 冷允法, 等.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 资源科学, 2012, 34(9): 1600-1610.
[
|
[27] |
谢高地, 鲁春霞, 甄霖, 等. 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 进展与方法. 地理研究, 2009, 28(3): 561-570.
[
|
[28] |
亢孟军, 刘珮玥, 巩玥, 等. 国土空间规划辅助决策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地理信息世界, 2019, 26(4): 13-19.
[
|
[29] |
高湛, 韦胜. “双评价” 软件设计及其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探索. 见: 2019 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9: 1-6.
[
|
[30] |
纪学朋, 黄贤金, 陈逸, 等.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以辽宁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451-463.
[
|
[31] |
傅鼎, 宋世杰.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4): 148-152.
[
|
[32] |
樊杰.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 格局的前沿探索.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60-1068.
[
|
[33] |
白燕, 廖顺宝. 矢量数据属性信息无损栅格化的实现方法: 以全国1∶25万土地覆被数据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2(3): 385-391.
[
|
[34] |
杨存建, 张增祥. 矢量数据在多尺度栅格化中的精度损失模型探讨. 地理研究, 2001, 20(4): 416-422.
[
|
[35] |
钱晓东. 数据挖掘中分类方法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1(3): 68-71.
[
|
[36] |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 概念、理论与实践.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073-2086.
[
|
[37] |
|
[38] |
王华, 刘耀林, 姬盈利. 基于多目标微粒群优化算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2): 237-244.
[
|
[39] |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等. 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0): 2134-2149.
[
|
[40] |
刘耀林, 夏寅, 刘殿锋, 等. 基于目标规划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土地利用分区优化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762-76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