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R-D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民宿旅游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龙飞(1983- ),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民宿旅游。E-mail: jessielongfei@163.com |
收稿日期: 2020-05-18
修回日期: 2020-09-03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139)
版权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homestay tourism agglomer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L-R-D perspective
Received date: 2020-05-18
Revised date: 2020-09-03
Online published: 2021-07-28
Copyright
大众休闲时代下,民宿旅游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盘活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的新动能。而作为产业集聚的特殊类型和表现方式,民宿旅游集聚区是衡量区域民宿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对其学术关注明显不足。通过对依托区位(L-Location)、核心旅游资源(R-Resource)、主要动力(D-Dynamic)三要素的内涵提炼,构建民宿旅游集聚发展的L-R-D理论视角,并以民宿发展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地进行验证,重点分析了城市景区市场主导型、城郊休闲度假市场主导型、乡村古村落政府主导型、乡村养老市场主导型和乡村景区市场主导型五种典型发展模式,为民宿旅游集聚区提质增效与整合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科学参考。
龙飞 , 戴学锋 , 张书颖 . 基于L-R-D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民宿旅游集聚区的发展模式[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 36(5) : 1302 -1315 . DOI: 10.31497/zrzyxb.20210516
In the era of mass leisure, homestay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vigorating the tourism economy, and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s a special type and manifesta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omestay tourism agglomeration area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omestay tourism. But relevant academic attention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ree elements of L-location, R-resource and D-dynamic,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L-R-D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mestay tourism agglomeration.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here homestay developmen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hina, as a cas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five development models of urban scenic market-oriented mode, suburban leisure market-oriented mode, historic village market-oriented mode, rural aging industry market-oriented mode and rural leisure market-oriented mode. It provides solid support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qual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integrating and upgrading in homestay tourism agglomeration areas.
表1 基于L-R-D理论视角的民宿旅游集聚区发展模式Table 1 Homestay tourism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L-R-D theory |
模式 | 典型代表 | L (区位) | R(核心 旅游资源) | D (主要动力) | 发展特点 |
---|---|---|---|---|---|
城市景区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 杭州市西湖民宿旅游集聚区 | 城市 | 西湖风景名胜区 | 市场主导 | 单体民宿规模较小,面积不大,主要以提供特色住宿体验为主。民宿经营者和经营模式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
城郊休闲度假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 苏州市环太湖地区民宿旅游集聚区 | 城郊 | 太湖风景名胜区 | 市场主导 | 苏州环太湖民宿依托休闲农业,采茶、枇杷、杨梅、黄桃、大闸蟹等农产品丰富,应季采摘活动吸引了很多民宿游客。民宿经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
乡村古村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 丽水市松阳县民宿旅游集 聚区 | 乡村 | 传统古村落 | 政府主导 | 松阳县是写生摄影基地,每年都会有数万名美术家、摄影家、高等院校学生前来创作、写生、实习,为民宿旅游发展提供了稳定客源 |
乡村养老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 湖州市长兴县水口民宿旅游集聚区 | 乡村 | 养老产业 | 市场主导 | 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主要城市接送老年游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门口接送”一站式服务模式 |
乡村景区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 莫干山民宿旅游集聚区 | 乡村 |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 | 市场主导 | 莫干山“洋家乐”兴起。莫干山民宿产业开始走精品化、高端化的路线。民宿缴纳税金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图3 长三角民宿旅游集聚区分布注:1. 徐州云龙湖民宿旅游集聚区;2. 洪泽湖民宿旅游集聚区;3. 南京北部民宿旅游集聚区;4. 南京南部民宿旅游集聚区;5. 环茅山民宿旅游集聚区;6. 溧阳天目湖民宿旅游集聚区; 7. 宜兴民宿旅游集聚区;8. 无锡民宿旅游集聚区;9. 周庄民宿旅游集聚区;10. 沙家浜—阳澄湖民宿旅游集聚区;11. 苏州环太湖民宿旅游集聚区;12. 同里民宿旅游集聚区;13. 上海黄浦民宿旅游集聚区;14. 上海浦东新区民宿旅游集聚区;15. 西塘民宿旅游集聚区;16. 乌镇民宿旅游集聚区;17. 长兴县水口乡民宿旅游集聚区;18. 安吉民宿旅游集聚区;19. 莫干山民宿旅游集聚区;20. 杭州西湖民宿旅游集聚区;21. 临安民宿旅游集聚区;22. 富春江民宿旅游集聚区;23. 丽水松阳县民宿旅游集聚区;24. 绍兴民宿旅游集聚区;25. 温岭民宿旅游集聚区;26. 余姚四明山民宿旅游集聚区;27. 舟山民宿旅游集聚区;28. 象山民宿旅游集聚区;29. 宁海民宿旅游集聚区;30. 天台山民宿旅游集聚区 Fig. 3 Distribution of homestay tourism agglomeration area in Yangtze River Delta |
[1] |
祁峥. 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民宿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农业经济, 2020, ( 8):64-65.
[
|
[2] |
张广海, 孟禺. 国内外民宿旅游研究进展.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33(4):503-507.
[
|
[3] |
|
[4] |
|
[5] |
张海洲. 从空间集聚到产业集群: 莫干山民宿旅游的演化与发展.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2019.
[
|
[6] |
刘传喜, 唐代剑, 常俊杰. 杭州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与机理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农业经济问题, 2015,36(6):35-43.
[
|
[7] |
姚晏, 王婷, 宁志中.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集聚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2(3):136-143.
[
|
[8] |
张淑文, 陈勤昌, 王凯. 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2001—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热带地理, 2020,40(1):154-163.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去哪儿旅行. http://bnb.qunar.com/#QHFP=GHI0_16A3B8E, 2018-12-15.
[ QUNAR. http://bnb.qunar.com/#QHFP=GHI0_16A3B8E, 2018-12-15.]
|
[15] |
龙飞, 刘家明, 朱鹤, 等. 长三角地区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19,38(4):950-960.
[
|
[16] |
朱英明. 产业集聚研究述评. 经济评论, 2003, ( 3):117-121.
[
|
[17] |
葛立成.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 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 1):56-62.
[
|
[18] |
苗长虹, 崔立华. 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 人文地理, 2003,18(3):42-46.
[
|
[19] |
高飞. 关于产业聚集的地理学思考. 经济地理, 2002,22(2):134-136.
[
|
[20] |
|
[21] |
|
[22] |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等.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绩效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 2016,31(7):1149-1163.
[
|
[23] |
相阵迎, 徐红罡. 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评述. 旅游科学, 2007,21(6):6-11.
[
|
[24] |
李涛, 朱鹤, 王钊, 等. 苏南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特征与结构研究. 地理研究, 2020,39(10):2281-2294.
[
|
[25] |
汪德根, 陆林, 陈田, 等. 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5,25(6):904-909.
[
|
[26] |
冯卫红, 苗长虹.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人文地理, 2009,24(1):16-21.
[
|
[27] |
张华, 梁进社.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2):14-24.
[
|
[28] |
王兆峰, 刘庆芳. 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9):1945-1961.
[
|
[29] |
|
[30] |
|
[31] |
|
[32] |
朱鹤, 唐承财, 王磊, 等. 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 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 旅游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4):992-1016.
[
|
[33] |
胡敏. 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 旅游学刊, 2007, ( 9):64-69.
[
|
[34] |
|
[35] |
|
[36] |
郝诗雨, 赵媛, 李可. 厦门市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52(6):916-924.
[
|
[37] |
俞佳俐, 凌理, 李健.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临安民宿集聚特征与机制研究. 旅游研究, 2020,12(2):74-86.
[
|
[38] |
熊国铭. 供应链视角下对民宿集群发展的思考. 物流技术, 2016,35(1):146-148.
[
|
[39] |
陈佳洁, 陈静, 林佳玲. 民宿集群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构建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省数据.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8(7):79-82.
[
|
[40] |
刘少和, 梁明珠. 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路径模式: 以广东山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例. 经济地理, 2015,35(6):190-197.
[
|
[41] |
李世杰, 胡国柳, 高健. 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 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 管理世界, 2014,247(4):165-170.
[
|
[42] |
王润, 刘家明.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10):1407-1412.
[
|
[43] |
马晓龙, 卢春花. 旅游产业集聚: 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 嵩县白云山案例. 人文地理, 2014,29(2):138-143.
[
|
[44] |
冯卫红. 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经济问题, 2009,31(7):114-116.
[
|
[45] |
谢燕娜, 朱连奇, 杨迅周, 等.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经济地理, 2013,33(11):175-181.
[
|
[46] |
詹柴, 徐志豪, 李佳丹. 民宿经济发展新趋势与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宁波民宿集聚区的调研. 台湾农业探索, 2019,156(1):25-29.
[
|
[47] |
李跃军, 姜琴君, 林荫. 浙江省乡村民宿业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研究. 见: 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 2019.
[
|
[48] |
|
[49] |
|
[50] |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 MARSHALL.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64.]
|
[51] |
龙飞, 刘家明. 促进民宿集聚良性循环真正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中国旅游报, 2018-08-06(3).
[
|
[52] |
龙飞. 民宿集聚发展的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国旅游报, 2018-02-06(3).
[
|
[53] |
史憬. 苏州环太湖地区民宿发展研究. 苏州: 苏州科技大学, 2016.
[
|
[54] |
叶云宽. 市场主体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问题研究.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17.
[
|
[55] |
潘英斌. 县级政府发展乡村民宿经济的对策研究. 湘潭: 湘潭大学, 2017.
[
|
[56] |
浙江省旅游局. 浙江民宿蓝皮书2017.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8.
[ Zhejiang Province Tourism Bureau. The Blue Book of Homestay in Zhejiang 2017.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8.]
|
[57] |
周林, 王树进. 国外B&B与我国“农家乐”的比较研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8, ( 5):3-5.
[
|
[58] |
王敏, 王盈盈, 朱竑. 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研究: 民宿型乡村案例. 旅游学刊, 2019,34(12):75-85.
[
|
[59] |
|
[60] |
|
[6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