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文献综述及实践进展
李国志(1979- ),男,江西抚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E-mail: ligz@sdut.edu.cn |
收稿日期: 2019-06-20
要求修回日期: 2019-12-02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AJY00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9MG024)
版权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Received date: 2019-06-20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9-12-02
Online published: 2021-04-28
Copyright
矿产资源开发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矿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为了消除这种负外部性,必须给予相应的补偿。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国内外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在内容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生态补偿契约设计问题、补偿资金分摊问题、差异化补偿标准问题、不同补偿模式交易成本测度及临界点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起步较晚,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制度建设和监管体系等。相比较而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在法律体系建设、不同矿区分类补偿、进入和退出机制、资金保障制度、监管机制构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从几方面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保证金制度、健全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等。
李国志 , 张景然 .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文献综述及实践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 36(2) : 525 -540 . DOI: 10.31497/zrzyxb.20210220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polluted the environment and destroyed the ecosystem seriously, and it affected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residents' life in mining area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is negative externality, we must make compensation according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we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ract, the allocation of compensation funds, the differential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measurement and critical point of different compensation modes, and so on. These academic issues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Chin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started late, and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practice, including insuffici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ory system, and so on. By contrast,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ther countries had rich experience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classification compensation for different mining areas, entry and exit mechanism, fund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so on.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we can improve Chin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some aspect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the deposit 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ax system,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and so on.
表1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Table 1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
测算方法 | 测算公式 | 符号含义 |
---|---|---|
市场价值法 | 为生态系统价值(元);为第种生态产品数量(hm2);为第种生态产品的价格(元/hm2);为生态产品类型 | |
机会成本法 | 为生态资源破坏的机会成本(元);为第种生态资源的市场收益(元/hm2);为第种生态资源破坏量(hm2) | |
修复费用法 | 表示生态系统修复总费用(元);为可再生系统的治理费用(元);为不可再生系统的损失(元) | |
影子工程法 | 为生态系统价值(元);为生态系统再造中各具体工程的建设成本(元) | |
资产价值法 | 为生态建设价值(元);为第个受益主体的单位支付意愿(元/hm2);为生态建设前后的生态资产数量(hm2) | |
人力资本法 | 为年龄(岁);为工作时间(年);为预期收入(元);为预期寿命(年);为有劳动能力的概率;为利率;为工作概率 |
表2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计算公式Table 2 Calculation formula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loss caused by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
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种类 | 计算公式 | 含义 | ||
---|---|---|---|---|
生物丰度价值量损失 | 生物多样性价值量损失 | 为受损的生境土壤面积(hm2);为单位面积物种保育价值量(元/hm2) | ||
森林生态功能价值量损失 | 涵养水源功能 | 为减少的森林涵养水量(m3);、分别为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比例(%)和单价(元/m3) | ||
抗洪减灾功能 | 为水库单位库容造价(元/m3) | |||
固碳释氧功能 | 为受损害森林面积(hm2);为森林净初级生产力(t/hm2);、分别为固碳和制氧价格(元/t);为CO2的碳质量分数 | |||
环境净化功能 | 、分别为对不同有害气体的净化能力(t/hm2)和净化成本(元/t) | |||
草地生态功能价值量损失 | 涵养水源功能 | 为减少的草地涵养水量(m3) | ||
抗洪减灾功能 | 为减少的草地涵养水量(m3) | |||
固碳供氧功能 | 为受损害草地面积(hm2);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t/hm2) | |||
农田生态系统价值量损失 | 土壤保持价值 | 为农作物种植厚度(cm);为受损农作物面积(hm2);为单位体积水土流失损失均值(元/m3) | ||
固碳供氧价值 | 为农作物净初级生产力(t/hm2) | |||
水域湿地价值量损失 | 水质净化价值 | 为受损水域湿地面积(hm2);为水域湿地污水净化能力(t/hm2);为污水处理成本(元/t) | ||
水源涵养价值 | 为水域湿地水体资源量(m3);为单位库容成本(元/m3) | |||
植被覆盖价值量损失 | 、、分别为第类植被受损面积(hm2)、单位产量(m3/hm2)及市场价格(元/m3);、分别为畜产品减少量(头)和市场价格(元/头) | |||
水网密度价值量损失 | 水产品生产价值 | 、分别为第类水产品产量减少量(kg)和市场价格(元/kg) | ||
灌溉功能价值 | 、分别为灌溉水减少量(m3)和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元/m3) | |||
航运功能价值 | 、分别为货运减少量(t·km)和货运的单位价格 [元/(t·km)] | |||
水力发电量价值 | 、分别为发电量减少量(kW·h)和电力单位价格 [元/(kW·h)] | |||
旅游娱乐价值 | 、分别为旅游人数减少量(人)和旅游者平均支付意愿(元/人) | |||
污染负荷价值量损失 | 大气污染治理 | 、分别为第种大气污染源的排放量(t)及单位治理成本(元/t) | ||
水污染治理 | 、分别为第种水污染源的排放量(t)及单位治理成本(元/t) | |||
固体废弃物治污 | 、分别为第种固体废弃物污染源的排放量(t)及单位治理成本(元/t) | |||
土地胁迫价值量损失 | 为受侵蚀的土壤量(t);为土壤中N、P、K平均含量(%);为磷肥或钾肥的价格(元/t);为单位N、P、K分别所需的肥料量 | |||
能源可持续度价值量损失 | 为矿区能源足迹变化量(hm2);为矿区土地单位面积价值(元/hm2) |
表3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典型模式Table 3 Typical model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China |
模式 | 典型区域 | 运作机制 | 优缺点 |
---|---|---|---|
企业出资、企业补偿 | 山西平朔矿区、黑岱沟露天矿 | 企业投入生态补偿资金并实施生态补偿 |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企业首先考虑自身经济利益 |
企业出资、地方政府组织补偿 | 甘肃、陕西的部分矿区 | 企业按规定的比例征收金额形成补偿资金,交给政府统一安排 |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资金利用监管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
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合补偿 | 淮北矿区采煤塌陷区 | 采矿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投入生态补偿资源,联合实施生态补偿 |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
国家出资、政府组织补偿 | 阜新矿区 | 国家投入生态补偿资本,地方政府计划实行生态补偿 | 法制性、强制性,有计划有组织但缺乏区域针对性 |
招商引资补偿 | 淮北矿区采煤塌陷区 | 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投入生态补偿资源,政府组织实行生态补偿 |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
表4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恢复保证金标准Table 4 Standard of margin fo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澳元) |
复垦面积/hm2 | 简单地形 | 复杂地形 |
---|---|---|
≤1 | 2500 | 5000 |
1~4 | 10000 | 20000 |
4~10 | 20000 | 40000 |
[1] |
张复明. 矿产开发负效应与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2):5-15.
[
|
[2] |
叶文虎, 魏斌, 仝川. 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 1998,18(4):298-301.
[
|
[3] |
|
[4] |
|
[5] |
张智玲, 王华东.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的理论依据研究. 重庆环境科学, 1997, (1):34-39.
[
|
[6] |
康新立, 潘健, 白中科.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资源与产业, 2011,13(6):141-147.
[
|
[7] |
高采玲, 赵英明, 尹华强, 等. 煤炭资源开采的生态补偿概念剖析. 中国矿业, 2008,17(5):49-51.
[
|
[8] |
落志筠.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4(2):83-87.
[
|
[9] |
孟立贤.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石家庄: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
[
|
[10] |
王世进, 卢俊辉. 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33(2):49-52.
[
|
[11] |
曹明德.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究. 法商研究, 2007, (2):17-24.
[
|
[12] |
孙前路, 孙自保, 唐佳.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与中国化. 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14(4):12-15.
[
|
[13] |
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 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需求及其制度障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7):74-80.
[
|
[14] |
赵亮, 任虹. 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7,42(5):158-161.
[
|
[15] |
黎元生, 王文烂, 胡熠. 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林业经济问题, 2008,28(3):202-206.
[
|
[16] |
巩芳, 胡艺. 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体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30(10):1213-1216.
[
|
[17] |
|
[18] |
曹海霞, 苏珺.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经济问题, 2009, (12):25-27.
[
|
[19] |
潘佳, 王社坤. 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 基于山西省煤矿生态环境恢复补偿试点的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14(2):33-39.
[
|
[20] |
鄂施璇, 雷国平, 张莹, 等. 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 水土保持通报, 2016,36(5):306-311.
[
|
[21] |
高新才. 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11,18(5):6-9.
[
|
[22] |
贾舒娴, 黄健柏, 钟美瑞. 生态文明体制构建下的金属矿产开发生态补偿利益均衡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17,25(11):122-133.
[
|
[23] |
蔡绍洪, 李仁发, 向秋兰.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1,31(3):103-107.
[
|
[24] |
吕雁琴, 慕君辉, 李旭东.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博弈分析及建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27(8):33-38.
[
|
[25] |
|
[26] |
张倩, 曲世友.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中国矿业, 2013,22(8):40-43.
[
|
[27] |
孙红霞, 张志超. 西部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利益之争. 当代财经, 2012, (4):101-111.
[
|
[28] |
巩芳, 胡艺.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5,35(3):93-97.
[
|
[29] |
|
[30] |
文琦.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4,34(21):6058-6066.
[
|
[31] |
王承武. 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2.
[
|
[32] |
吴文洁, 常志风. 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21(5):26-30.
[
|
[33] |
刘文婧, 耿涌, 孙露, 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学报, 2016,36(24):8154-8163.
[
|
[34] |
李钢, 王萌, 吴烨, 等. 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立与评价: 以河南省部分矿区为例. 环境工程, 2014, (10):125-128.
[
|
[35] |
彭秀丽, 刘凌霄, 田铭. 基于综合损失补偿法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湘西州花垣县锰矿为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2):59-64.
[
|
[36] |
阮利民, 曹国华, 谢忠. 矿产资源限制性开发补偿测算的实物期权分析. 管理世界, 2011, (10):184-185.
[
|
[37] |
殷爱贞, 薛晓彤, 满影, 等. 油气资源开发中的资源耗竭补偿标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32(6):6-9.
[
|
[38] |
|
[39] |
|
[40] |
张思锋, 杨潇. 煤炭开采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中国软科学, 2010, (8):106-116.
[
|
[41] |
张复明, 景普秋. 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
|
[42] |
程琳琳, 胡振琪, 宋蕾.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中国矿业, 2007,26(4):11-14.
[
|
[43] |
姚文英.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成本补偿标准范围研究. 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42(3):20-23.
[
|
[44] |
|
[45] |
郭辉军, 施本植.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8):135-142.
[
|
[46] |
燕守广, 沈渭寿, 邹长新, 等. 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理论与实践.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61):423-427.
[
|
[47] |
|
[48] |
|
[49] |
杨晓萌. 论资源税、资源补偿费与权利金的关系. 煤炭经济研究, 2007, (12):44-45.
[
|
[50] |
|
[51] |
|
[52] |
|
[53] |
马永喜, 王娟丽, 王晋. 基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7,32(8):1325-1336.
[
|
[54] |
孔凡斌. 建立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当代财经, 2010, (2):22-28.
[
|
[55] |
王军生, 李佳. 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25(3):101-104.
[
|
[56] |
李斯佳, 王金满, 张兆彤.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19,38(5):1551-1559.
[
|
[57] |
|
[58] |
戴茂华, 谢青霞. 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构建: 以稀有金属矿开发为例.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33(1):69-73.
[
|
[59] |
彭秀丽. 基于多维嵌套期权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额核算模型研究: 以“锰三角”为例.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37(5):89-94.
[
|
[59] |
刘春腊, 徐美, 周克杨, 等. 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机制及典型途径: 基于林业的案例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5):989-1002.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朱兰兰, 蔡银莺. 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异质效应: 基于DID模型的动态估计. 自然资源学报, 2017,32(5):727-741.
[
|
[68] |
陈军.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效应研究.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6.
[
|
[69] |
汪劲. 21世纪日本环境立法与环境政策的新动向: 以构建与地球共生的“环之国”为目标. 环境保护, 2006, (24):68-71.
[
|
[70] |
|
[71] |
赵景逵, 朱荫湄. 美国露天矿区的土地管理及复垦. 中国土地科学, 1991, (1):31-33.
[
|
[72] |
朱燕.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