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与管理

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

  • 任俊霖 , 1 ,
  • 彭梓倩 2 ,
  • 孙博文 3 ,
  • 李浩 4
展开
  • 1.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武汉 430073
  • 2.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68
  • 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 4. 长江水利委员会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武汉 400310

作者简介:任俊霖(1986- ),男,重庆涪陵人,博士,主要从事环境会计、资源经济与环境治理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18-09-09

  要求修回日期: 2018-12-1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2-28

基金资助

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8ADC09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8Q065);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BSQD2017056);武汉纺织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Research on the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of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 REN Jun-lin , 1 ,
  • PENG Zi-qian 2 ,
  • SUN Bo-wen 3 ,
  • LI Hao 4
Expand
  • 1. Accounting College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 China
  • 2.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430068, China
  • 3.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 4. Lancang-Mekong River Cooperation Center of CWRC, Wuhan 400310, 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9-09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8-12-10

  Online published: 2019-02-28

Copyright

《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 所有

摘要

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方向,是各国重点打造的旗舰领域。本文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现有水资源合作机制的现状,梳理了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的框架和合作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合作层次高、领域广、全流域参与等优势。结合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现阶段合作情况,提出加强水资源工作组与其他工作组沟通协调,设立专项水资源行动计划专项基金和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智库建设,完善和加强澜湄合作机制,发挥新型平台作用的几点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任俊霖 , 彭梓倩 , 孙博文 , 李浩 . 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 34(2) : 250 -260 . DOI: 10.31497/zrzyxb.20190203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is one of five key priority areas of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LMC) and is also the flagship field that LMC members will value most. Sanya Declaration of the First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LMC) Leaders' Meeting agreed to enhance cooperation among LMC countries i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ch as technical exchanges, capacity building, drought and flood mitigation, data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s well as conducting joint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lated to resources of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 (LMRB).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ects of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the LMRB. At pres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re dominated by extra-regional countries with prominent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lack the participation of upstream countries, which generally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fields instead of on water resources. Then, we review the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latest advance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of LMC. Several levels like Leaders' Meeting,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and Joint Working Groups on water resources wer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n the LMC countries.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has accelerated its pace based on the above structure, and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meetings and dialogues have been held. What is more, we summarized its advantages compared to current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the LMRB. The level of the cooperation is high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of the LMC countries. Meanwhile, the fields of cooperation should be deepened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untries in the whole basin and need to be built on a solid foundation.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to improve and reinforce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of LMC,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consult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Joint Working Group on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of LMC and other Joint Working Groups, setting up a special fund to support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ing cooperation network Think Tanks.

水资源是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最为重要的可开发资源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流域各国也面临着诸多函待解决的水资源问题[1]。澜湄各国都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日渐增多,但流域各国的需求因发展阶段、地理区位等差异而有所不同[2,3]。例如,老挝和泰国对电力需求比较旺盛因此积极推进湄公河干支流的水电开发,而柬埔寨和越南因依赖湄公河开展农业、渔业生产,从而对湄公河的水电开发持保留态度[4,5]。澜湄各国还共同面临诸多水安全问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位于亚洲季风气候带,流域各国面临较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风险[6,7]。在全球变暖和极端异常气候不断发生的形势下,流域各国都需有效应对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洪旱灾害管理等共性问题[8]
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洪旱灾防治关系复杂,流域各国需进行高度互信和务实的合作[9,10,11,12]。但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现有区域合作机制无法有效协调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分歧,更缺少由流域各国共同参与和成立的符合各国当前实际发展需求的合作机制[13]。基于澜湄区域合作的现实必要性和当前合作机制的不完善,中国倡议成立了由流域各国共同参与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并将水资源合作作为澜湄合作的优先和重点领域之一。
本文首先梳理澜湄流域现有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从合作目标、领域、项目等方面,分析其是否满足区域内水资源合作的现实需求;其次,总结澜湄水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当前进展;最后,在归纳澜湄水资源合作相对优势基础上,提出加强和完善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几点建议。

1 湄公河区域水资源合作现状

澜湄流域各国自古就因水而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的不断加深,各国的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14],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主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兴起,目前已形成多种合作机制[15]
现有合作机制(表1)在促进区域内经济、贸易、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6,17,18,19],但在促进区域水资源合作,特别是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合作上效果并不明显。总体来看,目前的区域内合作机制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
Table 1 Som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of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

表1 澜湄流域部分区域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名称 主要涉及领域 参与方或成员 发起或主导方 合作方式及运行机制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 Program) 能源、交通、环境、经济、旅游、人力资源等 中、老、越、泰、缅、柬 亚开行(发起) 以项目合作为主,领导人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国名字母顺序轮流主办。部长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下设专题论坛和工作组
湄公河委员会(MRC) 环境,特别是跨界水资源领域 老、越、泰、柬(成员国),中、缅(对话伙伴) 老、越、泰、柬(发起) 常设三个机构:理事会、联合委员会和秘书处,秘书处CEO领导日常管理。重点在湄公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防灾减灾、航运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1996年,中国和缅甸成为湄委会对话伙伴
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 能源、交通、经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等 东盟十国 东盟 AMBDC1996年成立,是东盟国家为了推动湄公河流域经济较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尽快使新成员融入东盟而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计划。AMBDC以项目合作为主(共52个项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两次部长级会议期间由成员国派司局级官员举行指导委员会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并提供政策建议
日本与东盟经济合作伙伴协议(AJCEP) 交通、环境、经济 老、越、泰、缅、柬、马、菲、新、文 日本 AJCEP生效于2008年,目标是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及投资的自由化以及保护等
日本—湄公河合作伙伴计划 能源、科技、人力资源等 柬、老、缅、泰、越 日本 该计划于2007年提出,2008年1月,日本与上述五国举行了首次外长会议,明确提出援助该地区建立“东西经济走廊”和“南部经济走廊”,并将2009年定为“日本湄公交流年”,2009年11月举行首次“日本—湄公河地区各国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东京宣言》,旨在加强日本与湄公河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会议将湄公河地区的综合发展、环境气候变化对策、扩大合作交流作为三个支柱
湄公河下游倡议(LMI) 交通、农业、粮食安全、教育、能源安全、环境与水资源、性别、健康等 老、越、泰、柬、缅 美国 2009年成立,目标是推动湄公河下游国家平等持续发展。2010年,在LMI机制下又成立湄公河下游之友,促进捐助者参与湄公河的相关活动,已将世行、亚开行、欧盟、德、瑞典、芬兰等国际组织和西欧国家吸纳进来
韩国—湄公河国家外长会议 能源、环境、人力资源、科技 柬、老、缅、泰、越 韩国 2011年举行首届外长会议,通过《汉江宣言》明确东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发展三大优先合作领域。合作机制包括外长会议和高官会议
湄公河—恒河合作倡议
(MGCI)
交通、人力资源、科技、旅游 柬、老、缅、泰、越 印度 2010年正式建立,形成了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小组的工作机制
第一,合作机制主要由域外国家主导,且利益矛盾突出。
澜湄区域现有合作机制中,除GMS Program和AMBDC等少数合作机制外,多数都由域外国家或组织机构主导,但域外国家主导的合作机制存在突出的利益矛盾。一方面,域外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不同行为主体间在本区域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各利益主体为确保自身利益时常进行博弈,影响流域的整体合作效果[20]。国际组织注重贷款、人力资源开发及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非政府组织热衷于环境保护和公民社会的建设[21],西方发达国家则积极推广倡导自己的流域治理模式[22],增强自身政治、科技与文化软实力,扩大本国影响力[23]。各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和关注点导致各合作机制之间存在竞争和缺乏信任,影响了实际合作效果。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至上主义与域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域外国家主导的合作机制会更多地体现发起者的理念和意图,本地区合作者的实际需求易被忽视和弱化。受外国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合作机制,在关注领域、合作模式和项目内容等方面都受其影响和限制。域内国家主导权的缺失导致澜湄区域现有的合作机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第二,现有合作机制中涉及水资源合作的领域缺少上游国家参与,且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
流域是一个整体,需要流域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全流域水资源整体利用和保护的目的[24]。目前,区域内缺乏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六国共同组建或参与的水资源合作机制,尤其是缺乏上游国家(中国和缅甸)的参与[25]。GMS Program和MRC是现有合作机制中合作水平最高的机制,但GMS Program主要聚焦于经济和互联互通领域,水资源合作缺位,致使成效有限。MRC虽然聚焦于水资源领域,尤其是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合作,但中国和缅甸并未加入,只是以对话伙伴身份有限参与,导致其缺乏区域认同,从而削弱了MRC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缺乏上游国家参与的流域水资源合作机制无法打造以水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每一条跨界河流都应视为一个流域整体,为达到合作开发利用与保护目标,就必须寻求有效的合作平台,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在共同认同的合作框架机制下进行开放、平等和友好的协商。因为缺少上游国家的深度参与,湄公河流域目前制定的各类保护湄公河水质、珍惜鱼类等水生态环境安全政策、措施缺乏全面性,属于“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分散治理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流域综合管理和治理框架。因为无论是MRC还是美湄合作或日湄合作,都缺少中国的参与,难以形成全流域的合作开发和治理框架,也无法以水为纽带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
第三,合作机制多聚焦于经济领域,缺乏有效的水资源合作机制。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现有合作机制主要关注经贸和交通领域,在跨区域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上的合作水平较低;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通常不涉足利益主体多元、分歧矛盾复杂的水资源领域,而跨界水资源合作程度更低[26]。例如,美国主导的湄公河下游倡议等重点关注的是推行“民主改造”和一些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功能性合作,日本主导的日本与东盟经济合作伙伴协议主要偏向于经济领域的政府开发援助,韩国主导的“韩国—湄公河国家外长会议”机制合作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绿色增长、农业和农村开发、培养人才等领域,印湄合作着重于旅游、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东盟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计划和东盟一体化倡议倾向于交通、能源领域[27]
MRC是现有的最专业的水资源合作机制,且专注于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与保护,但该机构属于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28],对成员国缺乏约束力和强制执行权。同时,湄委会未能囊括流域所有国家,从而限制了其实际成效[29]。阻碍湄委会发挥其功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单纯的“以水论水”,将水资源领域的合作与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合作进行割裂。湄委会没有认识到水资源领域,尤其是跨界水资源的问题,必须要以超越水的视角来解决,否则只能是零和博弈,这也是湄委会难以发挥协调水冲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湄公河流域现有合作机制存在域内国家主导权缺失,合作模式、项目内容、资金和技术受域外国家和组织限制等问题,导致现有合作机制无法有效协调和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跨界合作。当前,澜湄地区各国皆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和能源需求迫切。未来区域内国家围绕澜沧江—湄公河在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灌溉、航运建设、水电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将会更加频繁紧密,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分歧与矛盾[30]。但现有的由西方国家和组织机构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协调和解决水资源争端上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构建区域内所有国家真正参与和主导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符合各国实际发展需求的跨界水资源合作机制。

2 澜湄合作机制下的水资源合作进展及其优势

澜湄合作因水而生,跨界水资源合作是其中一项重要议题。2014年,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参加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首次提出在中国—东盟(10+1)框架下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的倡议。2015年11月,中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在中国云南召开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并发布了《澜湄合作概念文件》和《联合新闻公报》,决定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并确立了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5个优先合作领域。水资源合作作为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受到澜湄各国的高度重视,合作进展迅速。

2.1 澜湄水资源合作框架

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工作组会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机制架构(图1)。澜湄合作机制的组织框架可以分为外交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维度。外交层面不涉及具体领域的具体事务,而是负责澜湄合作机制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划,以及统筹协调和指导技术层面的合作。
Fig. 1 Framework of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initiatives

图1 澜湄合作机制框架图

技术层面负责澜湄合作各领域的具体执行。根据五大优先合作领域,各国派出相应人员成立各领域的联合工作组。水资源联合工作组由各成员国水行政主管部门、外交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司局级官员或合适代表和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水资源领域合作顶层设计,就澜湄六国开展水利技术交流、能力建设、旱涝灾害管理、信息交流、联合研究等合作事宜进行联络、协商、决策,并规划和督促实施水资源合作项目,就水资源合作项目协助开展各自国内相关部门的沟通。水资源联合工作组每年举行一次例行会议商讨具体合作事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会议按国家名称字母顺序在澜湄六国轮流举行,各国工作组根据任务选派人员参会。会议设双主席,由东道国和中国联合主持。
根据澜湄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精神,在中国设立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作为六国水资源合作的综合平台。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承担与澜湄合作机制相关的水资源合作战略研究,为涉外事务提供技术支撑;承担澜湄合作机制下水资源领域对外联系与协调;承担澜湄合作机制下水资源领域的技术交流、人员培训、舆情分析和对外宣传以及承担与澜湄合作机制相关的水资源合作项目建议和具体组织实施等。

2.2 澜湄水资源合作进展

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澜湄合作机制启动后,六国积极推进水资源领域的合作进程(表2)。2016年12月,在澜湄合作第二次外长会确定了“澜湄合作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筹建原则”,有效推动各国联合工作组的成立;同时,还制定了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了第二批合作项目征集工作,以及申请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等相关事宜,皆为水资源领域各项合作的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Table 2 The main meetings of Lancang-Mekong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表2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机制主要会议时间表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成果
2014年11月 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中国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倡议
2015年11月 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 发布了《澜湄合作概念文件》和《联合新闻公报》,确立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重点领域合作,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5个优先合作领域
2016年3月 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 发表了《三亚宣言》和《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并通过了“早期收获项目联合清单”,这次会议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2016年12月 澜湄合作第二次外长会 通过了“澜湄合作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筹建原则”,提出制定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
2016年7月 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处级磋商会 原则通过了“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概念文件”,包括会议联合主席、决策原则等
2017年2月 水资源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 正式成立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并通过“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概念文件”,成立“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起草小组
2017年6月 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成立
2018年1月 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 发表了《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金边宣言》两份重要合作文件,并散发了《澜湄合作第二批项目清单》和“澜湄合作6个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报告”
2016年7月,澜湄六国于北京举行水资源联合工作组处级磋商会,与会代表表达在澜湄合作机制下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合作的共同意愿,并就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以及未来水资源合作交换了意见。2017年2月,澜湄合作水资源联合工作组在中国北京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各成员国达成“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概念文件”,正式成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水资源联合工作组。各国一致同意成立“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起草小组,积极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向实际项目合作发展。

2.3 澜湄水资源合作的比较优势

2.3.1 领导人引领合作,合作层次高
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及《三亚宣言》明确了澜湄合作将在领导人引领的架构下,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相比于流域现有合作机制,澜湄水资源合作具有领导人引领、合作层次高、合作起点高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澜湄合作是领导人积极引领和推动成立的新型高阶的区域合作。澜湄合作从提出倡议到机制正式建立只费时一年左右,充分体现了各国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其次,合作的层次高。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工作组会在内的多级高层次架构,负责澜湄合作机制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等工作。第三,合作的起点高。澜湄各国高度重视澜湄合作机制,尤其是中国还专门设立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予以支持。澜湄合作首批收获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第二批合作项目也已启动前期工作。而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则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合作机制定位虽高,但实际投入有限,缺少务实合作。澜湄合作机制下的水资源合作得益于澜湄合作的领导人引领和高层次合作而进展迅速,截止目前,已经召开了两次水资源联合工作组会议,第三次会议也已提上日程。在澜湄合作机制的比较优势推动下,澜湄水资源合作在政策对话、高层互访、人员技术交流、联合研究、信息共享等务实合作领域成果斐然。
2.3.2 全方位开展合作,合作领域广
澜湄合作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具有合作全面与合作领域广的优势。澜湄合作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项目为本模式,全面调动官产民各方资源,旨在通过各领域的全面合作进一步深化澜湄国家全方位友好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缩小各国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首先,澜湄合作是全方位的合作,不同于以往域内合作机制普遍集中或聚焦于个别领域,澜湄机制将在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并确定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和农业减贫为5个优先合作领域。后期,随着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澜湄合作将会涉及更多领域,合作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和全面。其次,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综合合作更有利于解决水资源领域的问题,实现比单一领域合作更加理想的效果。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领域息息相关,试图单纯地“以水论水”解决水问题通常事倍功半,而应将之纳入经济、社会等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考量。澜湄合作跳出以往合作机制的桎梏,提升了水资源合作的广度、层次和深度,将对澜湄水资源的合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3.3 全流域参与合作,合作基础牢
澜湄合作是澜湄六国协商一致共同成立的全流域国家参与的合作机制,以合力应对流域面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具有牢固的合作基础。首先,澜湄水资源合作首次实现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国家共同参与,使得澜湄合作能够真正做到全流域性的合作,避免了目前各合作机制面临的权威性缺失问题。其次,澜湄水资源合作还是首个由澜湄国家达成共识共同发起的合作机制,这意味着澜湄各国终于有了自己主导的跨界水资源合作机制,从而可以开展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的各项合作。第三,澜湄各国有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愿景。澜湄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国情不同,但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同时,各国也面临全球及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问题、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带来的共同挑战”。因此,各国具有合作的共同愿景和一致的目标,即“促进澜湄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缩小本区域国家发展差距等”。

3 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建议

澜湄机制下的水资源合作虽然进展顺利,但依然面临一系列内外的困难与挑战,例如,合作机制的机构还不够成熟完善,澜湄水文化意识还没有深入沿岸各国人心,与已有相关涉水组织及合作机制的关系需要协调和对接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澜湄合作机制的新型合作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水资源领域的合作,未来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强水资源工作组与其他工作组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目前,各领域联合工作组已陆续成立并开展务实合作,且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根据澜湄合作机制的组织构架设计,各联合工作组之间是平行关系,即各个联合工作组在外长会议和高官会议之下独立开展合作。这样的架构容易导致业务分割和信息孤岛,没能将各领域的合作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框架进行分析考量。澜湄合作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流域合作,不是分领域的条块化合作。因此,各领域的合作应该纳入到统一的架构进行整体考虑,各个工作组之间应加强彼此的联络,定期或者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门的协调与沟通会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因专业不同而造成的麻烦,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统筹与集中优势。水资源领域作为澜湄合作的旗舰领域,与其他合作领域都有交集,更应加强与其余几个联合工作组的协调与沟通。

3.2 设立水资源行动计划专项基金

为实现流域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打造次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新榜样,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澜湄合作各领域。包括为推进产能合作的100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和100亿美元信贷;为帮助下游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设立的2亿美元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以及为支持中小型项目合作而设立的3亿美元的澜湄合作专项基金。虽然澜湄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很大,但需要指出的是缺乏专门支持水资源合作的专项基金。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旗舰领域,资金需求量巨大,但目前主要以澜湄基金为支撑,并且每个项目资助金额均小于50万美元。同时,澜湄专项基金需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存在项目资金分散,缺乏持续性的缺陷,这与整个水资源合作的五年行动计划配套存在差距。因此,呼吁建立与五年行动计划相配套的资金保障机制,如设立水资源合作领域的专项子基金,此基金可以由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负责组织与实施,进一步促进和发挥其综合合作平台的优势。

3.3 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智库建设

《三亚宣言》明确了加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合作。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而跨界水资源在此方面涉及面更广,面临的情形也更加复杂,需要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非盈利组织等机构组织和相应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管理者的全方位参与。中国提议并获得各国支持的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是澜湄水资源合作的综合平台,负责六国水资源合作的战略研究、技术支撑、联络协调、项目建议与实施等工作。建议六国围绕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共同构建澜湄水资源合作智库网络,包括指导与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发展伙伴网络、澜湄水合作科技网络和公共关系合作网络等智库网络为澜湄合作建言献策。同时,以澜湄水资源论坛为平台,六国轮流召开年度智库网络会议,加强水资源领域的沟通与协调。

4 结论

澜湄合作机制是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六国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中国开展新时代周边外交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平台。
两年来,澜湄合作在早期项目合作、机制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已从试探性地确定大致合作方向的“培育期”进入了辐射更多面、落到具体操作层面的“成长期”。澜湄合作启动后,水资源领域合作进展迅速。2017年正式成立了水资源联合工作组和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在推动澜湄六国水资源领域高层互访、人员技术交流、联合研究、项目合作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对话机制和综合合作平台作用。目前,首期水资源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且部分项目已通过验收,“第二期合作项目”和《五年行动计划》也已进入初步实施阶段。
澜湄水资源合作有力促进了湄公河国家水利事业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一带一路”进程中次区域合作的典范。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为进入成长期的澜湄合作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各国明确了进一步做好水资源合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等产能合作的水资源领域合作内容。下一步,可以通过加强水资源工作组与其他工作组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智库建设以及设立水资源行动计划专项基金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水资源合作深入发展,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开创区域合作新典范,实现惠及流域所有民众的“澜湄梦”。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屠酥, 胡德坤. 澜湄水资源合作: 矛盾与解决路径. 国际问题研究, 2016, (3): 51-63.

[TU S, HU D K.Lancang-Mekong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Contradiction and solution path.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6, (3): 51-63.]

[2]
陈丽晖, 曾尊固, 何大明. 国际河流流域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关系协调: 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1): 71-78.

[CHEN L H, ZENG Z G, HE D M.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est parties in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river.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3, 12(1): 71-78.]

[3]
YORTH B.International Mekong River Basin: Events, conflicts or cooper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Corvalli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014.

[4]
李志斐. 水问题与国际关系: 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 外交评论, 2013, 30(2): 108-118.

[LI Z F.Water proble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public goods. Froeign Affairs Review, 2013, 30(2): 108-118.]

[5]
SCOTT W D. Pearse-Smith, " 'Water War' in the Mekong Basin?". 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12, 53(2): 147-162.

[6]
朴键一, 李志斐. 水合作管理: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关系构建新议题. 东南亚研究, 2013, (5): 27-35.

[PIAO J Y, LI Z F.Water cooperation governance: New issues of the region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n the Langcang-Mekong River Basin.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3, (5): 27-35.]

[7]
尤卫红, 何大明, 索渺清. 澜沧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及其对云南降水量场变化的响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3): 361-369.

[YOU W H, HE D M, SUO M Q.Transboundary flow change of the Lancang River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field over Yunna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3): 361-369.]

[8]
汪霞.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机制研究. 东南亚纵横, 2012, (10): 73-76.

[WANG X.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Lancang-Mekong River water resource. 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2, (10): 73-76.]

[9]
刘宗瑞, 周海炜, 赵又霖. 国际河流跨境洪灾防治的合作特征及演进趋势: 基于防洪合作协议的内容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2): 78-84.

[LIU Z R, ZHOU H W, ZHAO Y L.Cooperation character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cross-border flood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flood prevention cooperation agreement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onment, 2015, 25(12): 78-84.]

[10]
YOFFE S, WOLF A T, GIORDANO M.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over international freshwater resources: Indicators of basins at Risr. 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3, 39(5): 1109-1126.

[11]
HENSENGERTH O.Transboundary river cooperation and the regional public good: The case of the Mekong River.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09, 31(2): 326-349.

[12]
胡文俊, 简迎辉, 杨建基, 等. 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分类及演进规律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12): 2034-2043.

[HU W J, JIAN Y H, YANG J J, et al.Explor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olving principles of the cooperation models in international ri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3, 28(12): 2034-2043.]

[13]
张励, 卢光盛, 伊恩·乔治·贝尔德. 中国在澜沧江—湄公河跨界水资源合作中的信任危机与互信建设.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6, (2): 16-27.

[ZHANG L, LU G S, IAN GEORGE B.Trust crisis and construction of mutual trust of China in the cooperation of 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2016, (2): 16-27.]

[14]
黄河, 杨海燕.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澜湄合作机制.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4(1): 130-137.

[HUANG H, YANG H Y.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initiative.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17, 34(1): 130-137.]

[15]
全毅. 中国—东盟澜湄合作机制建设背景及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 2016, (8): 29-34.

[QUAN Y.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a-ASEAN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tertrade, 2016, (8): 29-34.]

[16]
DOUVEN W, MUL M L, SON L, et al.Games to create awareness and design policies for 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 in river basins: Lessons from the Shariva game of 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4, 28(5): 1431-1447.

[17]
BHAGABATI S, KAWASAKI A, BABEL M, et al.A cooperative game analysis of transboundary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Mekong: Case of the 3S Sub-basin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4, 28(11): 3417-3437.

[18]
YU X.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energy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nergy Policy, 2003, 31(12): 1221-1234.

[19]
LEE S.Benefit sharing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Water International, 2015, 40(1): 139-152.

[20]
宋效峰. 湄公河次区域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与中国对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 (5): 37-49.

[SONG X F.Geopolitical economic game in great Mekong subregion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2013, (5): 37-49.]

[21]
郭延军. 大湄公河水资源安全: 多层治理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外交评论, 2011, 28(2): 88-101.

[GUO Y J.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great Mekong Subregion: Multi-layer governance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Froeign Affairs Review, 2011, 28(2): 88-101.]

[22]
邢伟. 水资源治理与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 太平洋学报, 2016, 24(6): 43-53.

[XING W.Water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building the Lancang-Mekong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Pacific Journal, 2016, 24(6): 43-53.]

[23]
邢伟. 澜湄合作机制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治理. 东南亚研究, 2016, (6): 72-82.

[XING W.An analysis of the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governance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6, (6): 72-82.]

[24]
齐虹丽, 龙悦宁.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淡水资源保护国际合作机制探析. 云南社会科学, 2011, (5): 69-73.

[QI H L, LONG Y N.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fresh water resource in Lancang-Mekong River.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2011, (5): 69-73.]

[25]
张励, 卢光盛. 从应急补水看澜湄合作机制下的跨境水资源合作. 国际展望, 2016, 8(5): 95-112.

[ZHANG L, LU G S.Water cooperation under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emergency water released to Mekong River. World Outlook, 2016, 8(5): 95-112.]

[26]
卢光盛, 别梦婕. 澜湄合作机制: 一个“高阶的”次区域主义. 亚太经济, 2017, (2): 43-49.

[LU G S, BIE M J.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A "high order" sub-regionalism.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7, (2): 43-49.]

[27]
王庆忠.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域外大国介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太平洋学报, 2011, 19(11): 40-49.

[WANG Q Z.GMS cooperation: Intervention of powers and China's counter strategy. Pacific Journal, 2011, 19(11): 40-49.]

[28]
CHANG F K.The lower Mekong initiative & U. S. foreign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Energy, environment & power. Orbis, 2013, 57(2): 282-299.

[29]
卢光盛, 金珍. “澜湄机制”: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新尝试. 世界知识, 2015, (22): 16-18.

[LU G S, JIN Z.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A new approach to the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Mekong River. World Affairs, 2015(22): 16-18.]

[30]
张励, 卢光盛. “水外交”视角下的中国和下湄公河国家跨界水资源合作. 东南亚研究, 2015, (1): 42-50.

[ZHANG L, LU G S.T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lower Mekong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diplomacy.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5, (1): 42-5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