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李文华, 张彪, 谢高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近年来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为了全面认识与介绍国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状况与成果,促进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4个时期,并简要概括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应该尽快由当前的概算式研究转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要重点关注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理论研究、评估指标与方法的标准化、生态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研究、评估结果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月辉, 胡远满, 常禹, 周锐, 刘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是我国首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林区,1998年开始实施分类经营,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区(禁伐区和限伐区)和商品林区。该区划是否反映自然条件、分类措施是否有利于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商品林区是否能够承担现有的采伐任务,成为林业经营的焦点。论文对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分类经营格局的空间分析显示,区划充分考虑了自然因素,对天然林特征和分布与自然立地条件间关系的认识和划分合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1989~2000年3种经营区内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商品林区开发以来一直是重点产林区,在1989年针叶林面积比例(41%)就小于该区域的原始状态(72%)、呼中林业局(47%)以及限伐区(54.9%)和禁伐区(47.8%),景观破碎化程度大于其它区域;至2000年,继续逆向变化,针叶林比例降至27%,仍小于林业局(31%)、禁伐区(32%)和限伐区(39%),分布更加破碎化,质量愈加下降,中幼龄林、公顷蓄积小于80m3/hm2和郁闭度小于0.6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达84%、52%和73%,森林数量和质量仍为3个区域中最差,难以支持现有的计划产量。因此,该林业局需要继续缩减产量,近期不安排主伐,森林培育仍为主要目标。限伐区和禁伐区的针叶林比例相对较高,但也都低于40%,需继续分别实施抚育措施和严格的禁伐制度。论文空间定量化地分析了大兴安岭的限额采伐与实际植被状况的差距,对进一步改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梁进社, 洪丽璇, 蔡建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有什么特征?论文首先在生产与生活能源消费之间进行区别,然后在吸收结构分解法内核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易行的能源分解方法,对1985~2006年间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和时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近2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生产能源消费始终占据支配地位,但生活能源消费已经加快;在全国范围上讲,从长期看,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起到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反而向着增加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处于重要的规模扩张阶段,技术进步一直是能源消费量减少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节能潜力巨大,不仅仅在技术领域,而且存在于产业结构中;从各产业能源消费上看,节能应是全面的,不仅仅在单耗大户上,还应注意增长快的产业。
  • 资源利用与管理
    王艳君, 吕宏军, 施雅风, 姜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城市化流域——秦淮河流域为例,采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198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13年中秦淮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的径流影响较大,2000年土地利用情景相对于1987年的模拟结果,1980s~1990s年径流增加约为5%~6%;在相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枯水年的水文响应最强,其次是平水年,丰水年响应最弱;在任意降雨条件,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0.3以上,水田向建设用地、旱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0.2~0.3,林地向旱地、水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的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幅度在0.1以下。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杨永春, 杨晓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从计划经济到转型期中国河谷盆地型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与理论设想,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在GIS技术支持下,以不同年份兰州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04年卫星遥感图为基础,在总结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用地结构转变等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弹性指数、转移矩阵和动态模型等若干方法,分析了1949~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得出了城市新增用地扩展经济弹性指数由4.29上升到5.02,1976~2001年道路广场开发度高达19.30%和耗减度仅为1.37%,2001~2004年建成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开发度跃至19.39%和农业用地耗减度高达13.66%以及用地扩展弹性系数远超过1.12的合理范围,转型期城市用地信息熵值升高以及建设用地向滩地、山地扩张趋势显著等若干结论。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郭艳波, 冯浩, 吴普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番茄的生长发育特点,分别以50%、60%、75%田间持水量作为苗期、花期、结果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按照不同的土壤水分上限设置不同的灌水量处理。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的灌水量、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番茄灌水量、耗水量与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当灌水控制下限一定时,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随灌水控制上限的减小呈降低趋势;番茄苗期、花期和结果期的灌水控制上、下限(占田持)分别控制在50%~65%、60%~75%和75%~85%为宜。
  • 资源安全
  • 资源安全
    辛良杰, 李秀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和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分析了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产量损失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大约至少有174.4×104hm2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②由此造成的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减少13%,水稻总产量减少5.4%,粮食总产量减少2%。经济发达省份“双改单”现象和产量损失尤为严重;③我国双季稻区水稻“双改单”现象主要归因于近期农民工工资上涨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双季稻收益较低两方面因素。因此,政府的粮补应细化和具体化,适当提高早稻和双季晚稻的收购价格,并积极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 资源安全
    方叶兵, 王礼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构建的石油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统计数据,对中国1992~2002年的石油安全态势进行了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在1992年至2002年评价期内的石油安全态势处于一般状态,得分大致在5.04(1993年)到5.66(2002年)之间(总分在0~10之间),变化幅度为0.62,不超过1,石油安全程度基本处于略有上升态势。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王明全, 王金达, 刘景双, 赵卫, 顾康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值生态足迹(Emerge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是利用能值理论对生态足迹方法(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一种改进形式。以黑龙江和云南为研究对象,利用EEF和EF对2004年二省生态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EEF与EF在评价生态系统超载程度时结果悬殊较大:黑龙江EEF结果生态系统超载353%,而EF仅超载8.8%;云南EEF结果生态盈余923%,而EF结果系统超载6.0%。在目前消费水平下,按EEF计算黑龙江和云南分别能持续承载842×104和50 802×104人,而按EF计算则分别为3 507×104和4 166×104。虽然都以土地面积为核算单位,但两种方法所量化和表达的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二者研究的系统的边界也有所不同,因而所体现出的生态意义差距明显。EEF为评价生态可持续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且克服了EF的部分缺点,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计算以及能值理论的特点,EEF评价结果也可能会与现实的生态可持续性状况有所偏差。
  • 资源生态
    张恒义, 刘卫东, 王世忠, 单娜娜, 梁红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足迹模型是分析人类对自然资本的需求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的有力工具。为更加准确地核算中小尺度的生态足迹,论文建立了“省公顷”模型,明确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首次引入热值的概念,克服了不同类型生物产品不能直接加总的难题。以浙江省为例,应用本方法测算了2005年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和各市土地的产量因子。其均衡因子分别是:耕地为2.82s-nhm2/hm2;草地为0.11s-nhm2/hm2;林地为0.35s-nhm2/hm2;水域为0.17s-nhm2/hm2等。结果与国际上通行的数值和国家公顷下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分析认为,文章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客观地表达了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是合理的。最后,指出文章所构建的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合理,该计算方法可推广到国家层面;在进行省域层面的生态足迹分析时,模型应采用“省公顷”对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使分析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赵媛, 郝丽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是实现石油资源时空配置的过程,受区域石油资源丰度、石油经济发展水平、石油流动条件等多种要素的影响。根据各区域在石油资源空间流动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可大体将石油资源流动空间划分为源地系统、汇地系统和源汇复合系统,文章针对不同的流动职能地域系统,运用威弗(Weaver)组合指数法,分析系统内影响各区域石油资源流动的主导要素组合关系,以此来划分各职能系统内部的地域类型,将源地系统划分为资源–经济复合型和资源–交通复合型两大地域类型,将汇地系统划分为经济主导型、资源依托型、交通带动型和非典型性经济拉动型四大地域类型,将源汇复合系统划分为资源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两大地域类型,进而分析了各类型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地域分异规律。
  • 资源评价
    马国霞, 石敏俊, 赵学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实国民储蓄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修正,货币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从经济学意义上阐明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论文利用边际机会成本法,在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16种主要矿产资源价格的基础上,分析各省真实国民储蓄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山西、贵州、青海3省真实国民储蓄为负值,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性;②西部地区的真实国民储蓄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于东部地区,真实国民储蓄存在着东西差距;③矿产资源消耗对净储蓄的贡献度呈从西部向东部沿海递减的梯度推移,矿产资源价值消耗量大的地区净储蓄较小,而资源稀缺的地区净储蓄较高,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④矿产资源的区际流动导致矿产资源开采在西部地区、附加价值增值在东部地区的局面,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应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向西部地区提供利益补偿,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 资源评价
    仇方道, 佟连军, 李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物质流分析与分解模型,以阜新市为案例,分析了煤炭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代谢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实施以来,阜新市物质输入总量增速远小于GDP;不包括水在内的物质输入结构以煤炭为主,可再生固体物质输入增长迅速,正成为支撑阜新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资源基础。农业用水是用水量的主体且比重仍在增长,而工业用水比重在下降;气体输出物质与废水排放总量快速增加,废气和生活废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以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量测算的物质代谢效率明显提升;经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是导致物质输入与输出量变化且作用相反的关键因素。
  • 资源评价
    赵媛媛, 何春阳, 李晓兵, 黄庆旭, 杨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分别减少了约16.61×106t和19.55×106t。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增加率分别为2.64%和2.55%,在此基础上,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增加了5.36×106t和4.48×106t。从整个研究区尺度来看,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减少了了约11.24×106t和15.08×106t。从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尺度来看,研究区的西北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包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内的研究区华北南部区域和内蒙古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资源评价
    王宗明, 国志兴,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金翠, 杨婷, 黄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应用以遥感观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估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三江平原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耕地的转化是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征。2000~2005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3.28×104hm2,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6.20×104、10.81×104和22.45×104hm2。过去5年间,三江平原平均NPP由401.1g C m-2 a-1下降为377.5g C m-2 a-1,其中沼泽湿地平均NPP下降了7.8%,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平均NPP均呈下降趋势。2000~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地区净初级生产总量由4.37×104G g C a-1下降为4.11×104G g C a-1,减少量为2 575.1G g C a-1,减少率为5.9%。三江平原地区2000年和2005年的气候因子变化不大,其对NPP的影响可以忽略。土地覆被变化直接导致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度加剧对于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具有重要影响。
  • 资源评价
    刘勤, 严昌荣, 何文清, 杜建涛, 杨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应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黄河流域109个气象站点40a的气象资料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采用 “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法对黄河流域≥0℃和≥10℃的积温进行栅格化,得到10a尺度的栅格面,在ArcGIS中分别对≥0℃和≥10℃的积温栅格面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0a间≥0℃积温保持不变的面积占84.59%,积温段ⅰ(<2 000℃)升到积温段ⅱ(2 000~3 000℃)的为2.07%,积温段ⅱ升到ⅲ(3 000~4 000℃)的为3.14%,积温段ⅲ升到ⅳ(4 000~5 000℃)的为3.35%,积温段ⅳ升到ⅴ(>5 000℃)的为3.76%;40a间≥10℃积温保持不变面积占85.58%,积温段ⅱ升到ⅲ的为7.31%,积温段ⅰ升到ⅱ、积温段ⅲ升到ⅳ和积温段ⅳ升到ⅴ占的面积较小,分布不集中。总体来说黄河流域≥0℃、≥10℃年积温值呈升高的趋势,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资源评价
    黄宝荣, 欧阳志云, 张慧智, 郑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人类活动方式所造成胁迫因素通过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南岛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论文通过图论分析法将各种胁迫间交互作用关系矩阵化,然后通过矩阵计算分析它们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把不同胁迫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简明化。图论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娱乐业、森林火灾、经济林种植、热带农业、木材砍伐等不仅影响力大,而且敏感性高,应该作为不同胁迫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中重点关注的胁迫因素;胁迫因素集合中存在强连通性子集,对子集中任何一种胁迫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评价都需要考虑其对或受到集合中其它胁迫因素的影响。不同胁迫相互作用关系中,协同增大效应占主导地位,可能通过协同效应加大对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 资源评价
    徐宗学, 孟翠玲, 巩同梁, 隋彩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主要利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方法对西藏自治区近40余年来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西藏地区的平均气温是东部高于西部,东部等支线较密集;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与平均气温类似;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部与西北部偏高,中部偏低的分布。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达到0.24℃/10a,且西部地区的上升幅度大于东部地区;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最低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无论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都表现出冬季上升幅度大,春季与夏季升温不明显的趋势。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 资源研究方法
  • 资源研究方法
    杜恩社, 冯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新型工业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论文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选择出河南省应该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煤炭产业、食品产业、铝产业。
  • 专题论坛
  • 专题论坛
    张慧, 张华, 王延松, 沈渭寿, 万忠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风景区旅游设施,其选址是否合理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在视觉敏感的位置建设旅游设施,将会对景观资源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尽量避开视觉敏感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建设项目对风景区的景观影响。论文以某旅游区索道建设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分析景区主要景点、休闲场所、旅游线路和周围交通干线等视觉敏感观察点的可见度,表明索道1/3位于高可见区或较高可见区内。进而分析索道的可见度分析,表明景区内7个景点和一条主要旅游线路及景区外的一条二级公路处在索道的可见区内。最后分析索道对可见区内的敏感观察地点的景观影响,表明索道对景区内的7个景点和一条主要旅游线路景观影响较大。从以上分析得出索道的选址不合理,需要重新选址或者修整方案。论文在对视觉敏感观察点的可见度和项目区景观质量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索道选址的建议区域或采用降低索道高度的措施可避免或减小索道建设对风景区的景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