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论
  • 综论
    史培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资源利用问题。加强资源问题的研究是解决资源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在环境问题研究日趋完善与深化的今天,加强对资源学科体系和资源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显得更加迫切。论文依据作者近年来从事资源问题研究和资源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以及推动资源学科建设的行动,就资源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出一个初步的框架。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资源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同级。资源学可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科学、资源技术学与资源管理学总计3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22个三级学科,59个四级学科,其学位均应授予理学(科学)博士学位。资源领域人才培养应满足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管理等领域的需求,即本科仅设1个专业,研究生设3个专业;逐渐形成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满足资源领域人才培养的33门核心课程。
  • 资源利用与保护
  • 资源利用与保护
    耿雷华, 陈晓燕, 贾健, 钟华平, 沈福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40年降雨、蒸发、径流的同步资料,计算了西北地区的降水总量为7981.9×108m3,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64.8×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34.6×108m3,扣除重复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304.4×108m3。分析了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评价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质量,并总结了西北内陆河区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盆地等水资源六大特点。
  • 资源利用与保护
    章文波, 刘宝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以109个气象站1971~1998年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及暴雨等方面降水极值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农牧交错带平均每年发生侵蚀性降水的日数在3.5~17.6d之间,暴雨日数在0~2.6d之间;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及暴雨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但暴雨量以及侵蚀性降水量等降水极值指标增加趋势更明显,反映出多数地区降水强度增加、降水侵蚀的潜在能力增强的特征;局部地区的降水极值呈减少趋势。
  • 资源利用与保护
    潘志强, 刘高焕, 王智勇, 叶庆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共有六大农业灌区,由于黄河经常发生断流,且每年的来水量不断减少,因此,对各个灌区进行合理配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统计区域边界与灌区边界不一致,论文应用遥感作为辅助数据对统计数据进行了面插值,获得了各灌区的统计数据,然后应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原理,计算了各灌区的农业用水边际效益,从而获得了各灌区的农业用水边际效益曲线,根据边际效益曲线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各灌区的农业配水模型。该模型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较好地解决了黄河三角洲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 资源利用与保护
    周维博, 李佩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农业发展,既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又受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论文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综合影响。文中建立了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该区水资源利用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类等44项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评价、管理及节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 资源利用与保护
    许振柱, 周广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化引起全球温度升高,降水格局发生变化,使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农业是占据首位的用水大户。如何节约农用水,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WUE)是节约淡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根据不同尺度、应用目的等而不同。提高WUE主要有两种原则: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以及提高作物的蒸腾效率。论文描绘了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的模式图,提出了今后应着重研究的方向。
  • 资源利用与保护
    唐克旺, 王浩, 刘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碱淖位于陕北风沙区,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淡水湖,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陕北红碱淖湖泊的考察和调研,调查分析了湖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和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耗水计算基础上,初步定量评价了湖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红碱淖近年的萎缩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持续干旱的影响,目前该湖泊仍处于负均衡状态。根据湖泊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确定了湖泊保护的最小目标和适宜目标,根据水量平衡计算,确定了最小和适宜的生态需水量。通过对流域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研究,提出了湖泊保护的对策建议。
  • 资源利用与保护
    张永民, 赵士洞, P. H. Verburg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目前常用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CLUE-S模型是众多模型中适用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一种较好的模型;它是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系统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包括关联性、竞争性、稳定性以及等级性等)的基础上构建而成,具有同步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论文以奈曼旗为例,根据1985年的空间图形数据,结合道路、居民点、城镇、水域的分布、以及地形和土壤等驱动因素,对其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并用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基本单元(500m×500m栅格)的水平上,模拟的正确率为85%,Kappa指数值是0.80。说明CLUE-S模型具有成功模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的能力,是值得向国内同行推荐的一种较好的LUCC模型。
  • 资源利用与保护
    方鹏, 黄贤金, 陈志刚, 濮励杰, 李宪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各自选择了2个村的基础上,运用对24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数量经济模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下的农户行为对于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决策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农业土地利用正在逐步由传统的大田作物向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地类转化;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这一转化;同时,农户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政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最后从区域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深化农村土地产权的物权化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及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陈余道, 蒋亚萍, 朱银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漓江流域两种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峰林平原与典型峰丛洼地的自然特征研究对比表明,两者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岩溶形态(包括石峰与洞穴)、地势分布、水文网、土壤与植被、洪水灾害与系统输入输出功能等方面,其中岩溶形态、地势分布、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两种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典型峰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外源水来源丰富,地下水分布均匀,土层成因多、分布广,具有城市发展、人群集聚的良好基础条件,但洪水灾害、枯季缺水、地面塌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问题;典型峰丛洼地山地多,地势高,缺乏外源水,地下水埋藏深,土地资源贫乏,导致生境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群集聚,自然村落发展条件处于明显劣势。
  • 资源生态
    艾亮辉, 吴次芳, 陈美球, 徐保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退化是鄱阳湖区农地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研究湖区农地生态退化程度和分布规律,是进行湖区农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前提和基础。论文通过选取具有湖区典型特征的研究区域,应用可拓工程方法进行农地生态退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区生态退化的农地占农地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区水面沿线和低山、丘陵地带。森林植被衰退、过度垦殖、围湖造地、农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湖区农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保护湿地、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是湖区农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主要途径。
  • 资源生态
    陈欣, 唐建军, 赵惠明, 志水胜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杂草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的伴生植物。杂草具有耐不良环境、生长快、繁殖力强等优良特性,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可利用杂草的优良基因作为农作物遗传改良的基因供体,利用其有用成分开发中医药,利用植物他感效应进行害虫生物防治,可开发成观赏植物,可作为先锋物种进行生态恢复、改良环境、促进养分循环、保护土壤微生物等。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导致杂草资源丧失的重要因素,寻找既利于杂草资源保护又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防除途径、杂草资源数据库的创建、杂草资源有益基因的发掘和开发利用,是杂草科学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 资源生态
    刘永信, 郝敦元, 马克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用细胞自动机研究群落的演替过程。根据从1983年围封内蒙古典型草原后连续11年定位监测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描述在过大牧压下退化的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封育后恢复演替的模型。用计算机对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的结果符合实测群落恢复演替的动态趋势,从而验证了建模时所提出假设的正确性。进而用这一模型模拟草原的退化过程,深化对草原退化和恢复演替的机理的认识。
  • 资源生态
    程玉申, 阎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浙江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的紧缺,已对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文章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从区域资源安全的内涵出发,在分析了省域资源条件及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资源安全体系的总体思路。根据浙江省的省情特点,构建区域资源安全体系的途径主要从建立集约型的区域资源利用体系、建立开放型的自然资源供给体系、建立综合型的资源安全保育体系、建立适用型的资源技术体系、建立预警型的资源管理体系等5个方面入手。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
    王军, 罗明, 龙花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则要防止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未利用地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林草地则注重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再开垦为耕地。
  • 研究方法
    杨雪飞, 许建初, P. K. Joshi, P. S. Roy, K. K. Das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利用与资源退化在时间及空间领域上的表现有所分异。识别出那些受人为干扰严重且易于发生资源退化的区域(资源利用的热点地区),对这些区域给予重视并采取特殊的管理机制以避免资源的进一步退化和环境的恶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印度北部山地小流域的研究为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4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即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资源的需求程度、资源利用的可获取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生态学的干扰指数,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资源利用热点地区的识别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研究,将该流域划分为3种区域,即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分别体现了不同的资源退化在空间上的分布。
  • 综述与研究进展
  • 综述与研究进展
    高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的研究将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生物物理模型整合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考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采用遥感与计算机建模技术,结合多种生态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模拟、优化生态—经济系统。它的研究范围从整个系统的管理和全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可持续性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可持续使用等等,为分析可持续发展而按照不同的论题建立不同的模型框架。生态经济整合模型的建立是今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侧面,生态经济学要想取得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必须应用整合的方法深入探索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态与经济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