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芳, 王浩, 陈敏建, 王研, 唐克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着重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生态的空间分区,以生态分区和流域水平衡为基础量化生态需水;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并预测生态需水。
  • 论文
    史培军, 范一大, 哈斯, 袁艺, 谢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探讨了利用遥感数据测算海冰资源量的方法,提出了基于GIS技术和光谱特征的海冰信息分层提取法,并测算出2001-01-15的渤海海冰资源储量和可开采量分别为8.19×109m3和4×1010m3,表明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论文认为,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波段对海冰资源量测算效果明显;MODIS数据在海冰资源量测算方面优于AVHRR数据。
  • 论文
    龙花楼, 李秀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 论文
    高俊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6年和1996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详查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根据1991年汛期(5~9月)降雨,分别计算了1986、1996年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比较了二期产水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水位连续偏高的原因,进而分析洪涝是如何对土地利用的变化作出响应的。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是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和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政策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太湖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增加,洪涝过程缩短,增加的产水分布在流域的上游,加重了流域的洪涝灾害。
  • 论文
    乌兰图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尔沁现代农业的雏形出现于清代早期。它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该区延续几个世纪的纯游牧状态,使得科尔沁地区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农牧交错区。通过分析科尔沁近代农耕的出现及其扩展过程,尤其从它20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世纪是垦殖真正推进到科尔沁草原的时期,而垦殖的主要扩展则发生在清代末期的土地丈放和建国初期的开荒时期。大面积土地的沙漠化成为该区20世纪最显著的景观变化,“科尔沁草原”被改变成“科尔沁沙地”。
  • 论文
    张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完成预定的工业化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将呈现持续增长和重大转变。从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中国不仅努力加强自身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也要努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区域开发调整。考虑到有限的矿产资源基础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为: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资源国际化+环保意识增强。相应地,区域开发调整模式则为:充分开放东部,积极稳定中部,适度开发西部。
  • 论文
    顾卫, 史培军, 刘杨, 谢锋, 蔡雪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以日平均气温≤-4℃的累积值和日数作为与海冰有关的气候指标,统计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及其邻近地区52个气象站≤-4℃积温和日数的逐年资料,并根据52个气象站的气候指标值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空间分布方程,推算无资料海区中214个网格点的≤-4℃积温和日数,绘制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4℃积温和日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4℃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大、东西变化小的特征,-100℃等值线与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冰情较重的偏重低温年、严重低温年的≤-4℃积温保证率在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不超过40%,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只有20%以下。
  • 论文
    吴诗宝, 马广智, 唐玫, 陈海, 刘迺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对世界上穿山甲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资源价值、价格和国内外贸易情况作了一般性的介绍,重点论述了我国穿山甲的资源现状、资源濒危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对策。指出:我国现有穿山甲资源量估计仅为50000~100000头,资源数量已大为下降,然而年需求量却高达200000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造成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利用过度、栖息地破坏、外来种入侵、穿山甲遗传性能衰竭。建议采取以就地保护为主的对策,建立穿山甲自然保护区,同时积极开展穿山甲人工驯养,加强药用穿山甲代用品的研究,以减轻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压力,解决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为迁地保护作前期准备。还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穿山甲离体保护技术的研究。
  • 论文
    张传国, 方创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3种承载力相互耦合的产物。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主要通过水资源、投资和人口三大核心因子的驱动进行,实现水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决定着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最佳组合方式。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约束下,投资分配的最佳比例取决于单位投资效益的差异。人口通过改变核心驱动因子———水资源与投资的稀缺程度,在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驱动机制中起着双重作用。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
    沈珍瑶, 杨志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取了其中大部分指标值。针对黄河流域的实际资料,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所得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建立了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基准及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两个评价标准,认为在进行实际评价时,应利用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利用主成分赋权法进行了19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最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总的结论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可再生能力较弱,不同行政分区与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在弱—中等之间。
  • 研究方法
    于涛方, 顾朝林, 徐逸伦, 王洪, 段学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对吉林省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吉林省的主要自然和人文景点(区)进行评价,然后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人文景观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吉林省旅游资源呈现“六簇群”、“三带状”的分布格局。最后对吉林省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规划。
  • 研究方法
    肖风劲, 欧阳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健康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组织、自然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跨学科综合性学科。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是稳定、持续和活跃的,能够维持其组织结构,受到干扰后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自动恢复过来的话,则这个生态系统是健康和不受胁迫综合症影响的。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原理有动态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创造性原理、相关性原理和脆弱积累性原理等5个原理。论文提出了包括活力、组织和恢复力在内的生态系统健康的8个评价指标,具体地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的评价方法。目前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进一步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同时,需要依靠遥感和GIS等技术来对它进行定量化研究,以促进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
  • 研究方法
    邓国, 王昂生, 周玉淑, 李世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以中国各省份、各地区历年粮食单产为基本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定义粮食产量风险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全国地区级和省级粮食生产单元进行了减产风险要素分区和综合风险指数分区,分区的结果反映了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区域分异与各地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性质和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
  • 学术研讨
  • 学术研讨
    于贵瑞, 谢高地, 王秋凤, 牛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体的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工程,必须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以国家调控下的区域间互补的市场经济机制为运作体系,必须在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补偿机制的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为此,该文讨论了西部地区自然植被的地理格局、适度的退耕规模和退耕后的植被恢复重建、植被恢复工程的环境服务功能产出、生态产业与经济补偿机制、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改良等科学问题,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秦伯强, 吴庆农, 高俊峰, 范成新, 许刚, 陈伟民, 毛锐, 陈宇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1998年太湖达标排放以来北太湖地区与梅梁湾的水环境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得到显著改善;②太湖地区的洪涝问题并没有消除,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易损性增加;③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湖泊泄洪能力与供水能力。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与养殖业的无计划发展有很大关系,主要是管理所造成的。洪涝问题则是由于流域下垫面的急剧变化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
  • 研究报道
    于书霞, 尚金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系统的优化分析。系统中主要包括了人口、工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污染等4个状态变量,其中总可供水量是系统的控制变量;得出水价和水污染整治投资比例是两个关键因素,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一不可。论文以长春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动态变化,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的控制方案。
  • 研究报道
    王国强, 李瑛霞, 吴道祥, 葛晓光, 刘洋, 叶朝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天然水体的改造作用以及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而产生环境地质问题。淮北地区阜阳、界首、淮北等城市由于超采深层地下水而形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地面沉降。两淮矿区、沿江铜陵等矿区由于采矿疏干排水和开采岩溶水造成地下水枯竭、水资源污染、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引发岩溶、土洞塌陷。淮北的界首—利辛—固镇一线以北地区由于区域高氟水分布而引发地带性氟病和龋齿等疾病,大别山区和皖南地区因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好,水交替快,水碘含量低,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淮河、巢湖水污染严重。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北地区区域性缺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以及各种水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 研究报道
    邓坤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对西藏阿里地区林业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和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林业生产存在的“资源结构简单、后续资源极端贫乏;资源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资源面积大,造林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①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林业资源管理;②节省薪柴,保护生态环境;③实行林地承包制,大力兴办林业;④加强林业科技投入,以科技兴林,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 研究报道
    刘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我国出现森林资源环境服务市场构建态势及存在问题、对策等,回顾了现有市场构建的政策与制度,把森林资源环境服务与产品界定为公共产品,分析了私人部门参与的可能性、必要性。其次,对流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价值、碳储存等生态服务的市场构建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市场创建机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私人部门参与森林环境服务。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梁修存, 丁登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外有关旅游资源评价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和货币价值评价3个方面对国外旅游资源评价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为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