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政策指南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1998年, 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6-25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农田生态环境因素探讨
喻朝庆, 周允华, 林忠辉, 刘允芬
1998, 13(2): 97-10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传统解释认为: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温差大、光温配合好,小麦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消耗小,有利于更多地积累同化产物。而研究表明:在高产条件下,高原小麦日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略低于平原地区。传统观点不能对此作出很好解释。事实上,青藏高原CO2密度低会严重制约小麦的光合作用;但高原太阳辐射强、群体结构有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CO2的不足,使得其日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仅略低于平原地区。高原年均温低导致小麦的生育期远长于平原地区,因此,单季小麦能够更长时间地利用各种生态条件。略低的干物质累积速率和长得多的生长期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干物质单产高于平原地区;收获指数高的小麦在高原获得了创记录的高产。
Select
论文
甘肃省玉米产量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OLR的关系研究
韩永翔, 李栋梁, 郭慧
1998, 13(2): 104-109.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肃省55个站点的玉米气候产量经EOF及REOF分解后,通过对其载荷量的分析,表明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玉米产量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并进一步将甘肃省玉米气候产量划分为5个自然气候区:陇东区、陇南区、中部及阴湿山区、干旱山区、河西灌溉农业区。玉米气候产量的第一主分量可代表甘肃省玉米气候产量的时间趋势。它与同年5~9月份OLR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Select
论文
野生植物汁液对作物营养效应的研究
王正银, 李联铁, 王勇德, 姚伟, 段东华
1998, 13(2): 111-115.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培试验与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3种野生植物汁液对绿豆和玉米生长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野生植物汁液提高绿豆植株干重、根系活力、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以C汁液对植株干重提高量最大,达165%~260%;B、C汁液提高绿豆根系活力254%~1102%。3种野生植物汁液处理的玉米植株干重差异不明显,但却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Select
论文
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严茂超, HTOdum
1998, 13(2): 117-125.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分析西藏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及其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基础上,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其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人口承载力、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西藏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
Select
论文
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汪云甲
1998, 13(2): 126-13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理论分析、实例计算等方式,研究探讨了有偿使用与资源保护关系、核定回采率与实际回采率测算、合理开发利用评价与强制性回采率标准确定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旨在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或途径。研究表明,有偿使用能提高对资源浪费的抑制能力,但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管理应采用有偿使用与开发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模式;核定回采率标准不应迁就某些采矿方法,应主要考虑资源条件,可通过建立统计关系模型来确定;实际回采率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快速、实时、准确测算;有必要且可以通过强制性回采率标准对某些回采率低的采矿方法及采矿企业进行评价与限制。
Select
论文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基础
张雷
1998, 13(2): 133-138.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晚、人口基数大,我国矿产资源相对不足。欲在此资源基础上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继续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以扩大资源总量及完善法制和管理以加强节约外,加大矿产资源供应系统的开放性,增加关键短缺矿种,特别是油气资源的进口十分重要。世界工业化发展历史和我国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高速的经济发展有赖于更为开放的矿产资源供应,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则迫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革新。从这一点出发,未来矿产资源供应建立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两个轮子”之上必将成为我国矿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Select
论文
供水系统干旱期的水资源风险管理
冯平
1998, 13(2): 139-144.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风险分析方法用于干旱期的水资源管理,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可靠性、恢复性和易损性等具体的风险指标。经实际应用表明,这些风险指标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应干旱的真实危害程度,它较系统优化方法更简单易行,也便于水资源管理者制定和选择有效的干旱管理措施,可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Select
论文
资源 - 经济 - 体化核算——联合国93'SNA与SEEA
雷明
1998, 13(2): 146-15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着构建资源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的目的,对联合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93'SNA)”中有关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述,其中包括93'SNA中心框架和附属框架体系结构评介,SEEA核算目标、基本核算框架、核算方法以及同SNA中心框架有关核算处理的异同分析等。
Select
论文
浙江省港湾区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李植斌, 包浩生
1998, 13(2): 154-16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港湾是海洋资源的富集区,是海水增养殖、发展海洋产业的基地。本文以浙江省象山港、三门湾和乐清湾为例,分析了港湾区的海洋生物、海涂、潮汐能和港口资源的特征,对港湾区资源开发原则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Select
论文
农用土地价格评估——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
陈浮, 刘伟, 王铁卫, 彭补拙
1998, 13(2): 163-168.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农用土地的具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评估中具体的操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解决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用土地收益差异的综合平衡计算是关键。结合库尔勒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具体实践,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农用土地价格评估体系,为今后开展的工作提供范例。
Select
论文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对径流预报精度的影响分析
冯国章, 李佩成
1998, 13(2): 169-174.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基于径流形成机理的以时段降水量与前期径流量为预报因子的前向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径流预报模型;分析了网络结构对月径流预报精度的影响,发现随网络结构的复杂化,网络训练误差减小,模型评定的确定性系数增大,并均趋于稳定,预报检验的确定性系数总趋势是减小;发现影响模型精度的决定因素是网络输入单元数,亦即径流影响因素;提出了以模型评定与预报检验共同高效或等效的模型选择的折衷方法,以及按模型适宜预报域进行多模型组合预报的最佳预报域组合法。
Select
论文
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最优控制研究
吴承祯, 洪伟
1998, 13(2): 175-180.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连续状态动态规划方法建立的人工林种群密度决策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人工林林分经营过程的间伐时间和主伐时间的最优组合方案,并阐明其数学模型和具体方法。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最优控制方案优化实例表明,用遗传算法优化能收到良好效果。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以间伐两次为最优,第一次在11~12年,第二次在15~18年,而主伐年龄以25年为最优。
Select
论文
西藏高原农田土壤CO
2
排放研究初报
刘允芬
1998, 13(2): 181-186.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5~1996年作物生长季在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站进行的试验研究,西藏高原农牧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为17~105kgCO2hm-2h-1。各类植被覆盖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均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午后高于午前。在作物生长季,由于土壤排放的CO2补充了高原大气CO2含量的不足,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植物同化,因而不会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影响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因子主要有植被发育期、植被类型及环境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地温(地面0cm、地中5cm、10cm)及气温均呈明显正相关,与大气压及空气中CO2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Select
论文
山西野生鳖资源调查评估与保护
王光荣, 毛红斌
1998, 13(2): 187-19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2.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山西省境内野生鳖资源的分布区域和范围、品种类型和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分析了野生鳖资源的状况和消长原因,对现存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野生鳖资源的繁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