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毛德华, 王宗明, 罗玲, 任春颖, 贾明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极具敏感性和脆弱性。论文以Landsat TM/ETM+/OLI和国产环境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重建1990、2000和2013年3期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通过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六大重要湿地分布区,探讨了区域天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分布和动态空间差异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0、2013年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1.75×104、10.57×104、10.41×104 km2,湿地率分别为9.45%、8.50%、8.38%。湿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兴安岭湿地区是最主要的天然湿地分布区,除水田外的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湿地区。1990—2013年东北地区湿地面积损失严重,损失面积为1.34×104 km2,湿地相对损失率为11.4%,天然湿地相对损失率为14.3%,主要转化为耕地。三江平原湿地区的湿地率下降最明显,天然湿地损失面积为9 935.2 km2;松嫩平原湿地区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最明显,增加 1 141.9 km2。气候变化影响叠加人类活动干扰背景下,沼泽湿地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显著的湿地类型,损失面积为16 091.4 km2。气候要素和人文因子对湿地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人类活动的变化更加能够主导东北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
  • 资源生态
    虞燕娜, 朱江, 吴绍华, 周生路, 李保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生态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和风险来源的多样化。论文根据风险来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源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受体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及其暴露于风险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土地生态风险表征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计算得出风险来源指数、自然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社会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自然风险指数、社会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论文以江苏射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射阳县城所在地社会风险指数最高,东部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指数最高,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限制建设和生态保护。县城周边以及中东部大片区域综合风险指数较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城镇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论文提出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射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 资源生态
    位贺杰, 张艳芳, 董孝斌, 鲁纳川, 王雪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基于估算NPP的CASA模型和估算ET的三角形模型对水分限制因子算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由NPP子模型和ET子模型组成的WUE遥感估算模型,以2010年相关MODIS影像和气象参量为数据源,实现了渭河流域WUE的估算,并对WUE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年内气温、降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WUE模拟结果与通量观测数据以及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结果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各模型模拟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WUE定义、模拟区域、使用数据源以及使用植被覆盖分类底图等存在差异有关;2)渭河流域WUE年内分布呈现微“双峰”型格局,以8月最高,春、夏、秋、冬四季WUE分别为0.57、1.05、0.66、0.12 gC·m-2·mm-1,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3)渭河流域WUE空间分布呈现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以及秦岭北坡等林区高,西安市建成区、子流域上游低植被覆盖区以及局部旱作农业区低的分异特征;4)渭河流域尺度上,WUE随年内气温和降雨的变化均呈现5阶段的变化特征,但变化形式存在差异。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苏伟忠, 陈维肖, 郭葳, 汝静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景观改变了河网结构的自然演进,致使河流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退化。论文提出基于区域尺度分析城乡用地扩张对河流干扰的空间概念——城乡内河,直接把流域河流集合体的拓扑结构与城乡用地联系起来,并通过城乡内河密度URRD和490个小流域单元,揭示太湖流域城乡发展最快时期用地扩张对河网的空间影响机制:URRD值从1985年的57.10 m/km2增长到2010年的122.28 m/km2,翻了一番,等级结构由低级主导到高级领先,明显沿重点发展轴线以城镇为核心向四周蔓延,局地呈现负增长;分析表明,URRD与河网密度RD相关弱,与城乡用地密度URD相关显著,但不同URD阶段URRD-URD相关系数不同,即URD 0~15%和25%~40%区段URRD-URD相关最高;通过小流域样本统计与典型样本案例分析,初步揭示城乡内河的分布差异是不同增长阶段新增城乡用地空间增长模式差异(相对河网的位置与集聚性)的结果,由此建议针对不同城乡发展阶段采取保护、防卫、创建等城乡-河流整体协调的空间策略。
  • 资源利用与管理
    蔡虹, 李文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基于四川省若尔盖牧区两个村落的田野调查,通过草地资源使用的效率和公平性指标,比较草场使用权全村共有和牧户私有这两种产权制度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牧区,草场使用权全村共有较牧户私有在资源使用的效率与公平性两个方面均能获得更好的表现。这是因为全村共有的使用权制度更契合当地的自然与社会实情,这包括草地资源时空差异大的自然条件、藏传佛教浸润下的文化氛围以及较强的社区自组织管理能力的社会背景。因此,建议我国在制定与推行草场使用权制度时,应考虑制度实施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背景因素,不能简单地在所有牧区强行推进一种产权制度。
  • 资源利用与管理
    辛良杰, 李鹏辉, 李秀彬, 谈明洪, 郑璐倩, 肖兴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地膜施用量及覆盖面积快速增加,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农膜污染,在西北干旱区的表现尤为突出。论文利用实地采样数据及农户调查数据,建立Probit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黑河中游绿洲区地膜的残留水平与影响农户地膜施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张掖市农用地膜覆盖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有69.9%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覆盖了地膜;2)仅2014年1 a研究区地膜的残留率平均为25.7%;耕地中地膜的残留总量达到了63.75 kg/hm2,相当于2014年单位玉米种植面积的地膜用量,已经接近我国国家标准限定值(75.0 kg/hm2),明显高于内蒙古与华北地区;3)在低温少水的黑河中游山区,农户并未大规模施用地膜进行保温保湿,而是采用种植春小麦与大麦作物应对气候不足。地膜施用与否的高程界线约为2 100 m。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来看,农户地块数量和农户的非农工资水平对农户地膜回收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农业劳动投入时间与高程则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从原因上看,农户非农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地膜回收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补贴与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地膜回收率的影响不明显。为提高地膜回收率,减少地膜污染,需要提高地膜质量,防止破碎以便于捡拾;加快地膜回收机械的研发与推广,替代逐步提高的人工费用;加快研发与推广可快速降解的地膜技术。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徐小波, 赵磊, 吴必虎, 刘滨谊, 钟栎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基于11 000多条网络文本大数据,结合文本分析、重要性-表现性分析、聚类分析与方差分析、分块分析、TOPSIS等方法,从游客感知视角,对49座城市开展比照研究,探析城市旅游绩效与要素结构、发展模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要素感知、认可分异相对稳定,将49市归纳为功能组、复合组、资源组、专业组。2)专业组、资源组旅游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功能组次之,复合组较含混。旅游资源对感知网络具有催化作用,城市的核心特质更易引发游客认同。3)要素结构对城市旅游绩效有一定温和影响,发展模式是旅游绩效的主导因素。当前,城市旅游要素开发丰度和深度普遍不足,扩展旅游要素的感知面、加强核心要素的集聚性是提升旅游绩效的基本导则。4)资源禀赋不能单方面决定城市旅游绩效,旅游绩效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资源经济
    王冠孝, 梁留科, 李锋, 蒋思远, 段小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在构建区域旅游业与信息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功效函数、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定量评价了我国大陆31个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等级类型分布矩阵将各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划归不同等级类型,明确了各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结果显示:各省份之间旅游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距悬殊,且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更加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各省份在信息化社会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环境、旅游人才建设、旅游经济效应等维度的差距明显较大;各省份耦合度整体较高,而耦合协调度差距悬殊;旅游业与信息化耦合协调水平呈明显的分级分布特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份均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级及以上,除四川、湖北外的中西部省份均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级及以下,且除北京、广东、江苏外,其他省份均属于同步型或旅游业领先型;今后应采取促进信息化均衡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促进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跨区域合作等措施,以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薛龙飞, 罗小锋, 吴贤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将林业碳汇纳入到林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正外部性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分析模型,在系统测算林业固碳量的基础上,对1988—2013年中国四大林区的林业固碳效率变动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其效率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四大林区间的固碳量及固碳价值差异较大,固碳总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南 (1 870.69×108元)、东北(1 335.41×108元)、南方(842.73×108元)、北方林区(407.35×108元)。2)1988—2013年不含碳汇产出的林业生产Malmquist指数较低,为0.958;而把碳汇纳入林业产出进行考量,全国林业Malmquist指数整体有所提升,主要源于技术效率推动,年均增长速度为0.6%;其中南方、东北林区固碳效率处于提升状态,而西南林区和北方林区呈下降趋势。3)西南和南方林区固碳效率随时间变动呈现倒“U”型态势;四大林区中南方林区效率均值最高,为1.036,其次是东北林区,为1.020。4)我国四大林区地区间固碳Malmquist指数没有出现σ收敛,相反,还存在绝对β发散现象,即四大林区地区内的林业固碳效率绝对值和增长率差异并没有随着时间而缩减。
  • 资源评价
    刘莉娜, 曲建升, 黄雨生, 王莉, 曾静静, 边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从空间计量模型角度看,2012年,人均居民生活基本碳排放比重是影响人均HCEs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各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差异也对人均HCEs的空间差异起到正相关作用。基于对中国人均HCEs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我国制定碳减排举措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有效建议。

  • 资源评价
    魏军晓, 耿元波, 赵建安, 王松, 母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水泥碳排放因子的测算方法,论文基于生料碳酸盐法以及工艺/燃料排放(新型干法窑)、无机碳/有机碳排放(立窑)的碳排放分类对熟料和水泥碳排放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基于抽样调查样品的测试数据,新型干法窑的工艺碳排放因子约为520.00 kg CO2/tcl,燃料碳排放因子约为288.06 kg CO2/tcl,熟料碳排放因子约为808.06 kgCO2/tcl,立窑的无机碳排放因子约为504.18 kgCO2/tcl,有机碳排放因子约为343.67 kg CO2/tcl,熟料碳排放因子约为847.85 kg CO2/tcl;由于新型干法窑和余热发电等技术的普及以及熟料水泥比降低等因素,中国水泥碳排放因子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到2012年,水泥碳排放因子从767.13 kgCO2/tce降到550.80 kgCO2/tce;水泥碳排放构成中的工艺排放、燃料排放和电力消耗间接排放约各占58.57%、29.79%和11.64%。
  • 资源评价
    赵卫, 沈渭寿, 李海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针对西藏水电开发及外送在我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调整能源结构和控制CO2排放中的重要地位,综合考虑受电区火力发电的供电煤耗、CO2排放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开展西藏地区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CO2减排等低碳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2006—2012年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效应和CO2减排效应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2)不同技术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华中电网技术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量最大,西北、西藏电网技术水平下次之,全国电网技术水平下最小;3)不同排放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CO2减排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西藏电网排放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CO2减排量最大,西北、华中电网排放水平下次之;4)西藏水电未来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潜力和CO2减排潜力突出,2030年西藏水电开发的化石燃料替代量超过2012年西北电网5省区火电燃料消耗总量的75%;与其他排放水平相比,2030年华中电网排放水平下西藏水电开发的CO2减排量相对较小,但仍然超过2013年阿根廷、巴基斯坦、越南等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因此,西藏水电开发及外送对于我国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实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行动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 资源评价
    邱甜甜, 刘国彬, 王国梁, 孙利鹏, 姚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深层土壤碳库动态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汇潜力、应对全球CO2升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油松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活性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SOC含量及储量较撂荒地显著提高。浅层(0~100 cm)SOC平均含量,成熟林为撂荒地的2.03倍,提高最大;其次是中龄林,为1.85倍;最后是幼龄林,为1.59倍。深层(100~200 cm)SOC平均含量,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分别较撂荒地提高了1.43、1.38和1.36倍。各生长阶段油松林浅层和深层SOC储量分别占0~200 cm SOC储量的61.0%~69.8%和30.2%~39.0%,不同生长阶段间浅层SOC储量差异显著,但深层SOC储量差异不大。浅层ROC储量,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依次提高了54.8%、82.0%和91.6%;深层ROC储量依次提高了32.4%、40.9%和58.1%,且深层储量占0~200 cm土层的31.2%~33.3%。不仅浅层SOC和ROC含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且深层ROC含量也与油松高度、根系生物量以及枯落物厚度、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人工林建设不仅显著提高浅层SOC和ROC含量,而且对深层土壤的固碳能力有一定改善。
  • 资源评价
    邱乐丰, 龙文莉, 方豪, 胡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生态化、资源化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排放问题的根本途径。论文以土壤有效氮、磷含量预测土壤供肥能力,结合种植和养殖业年度统计数据,利用修正的养分平衡法估算杭州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并分析杭州市各县市畜禽养殖污染风险。结果表明:2014年杭州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以氮、磷计分别为18.20和 18.29头猪当量/hm2,实际承载量分别为13.26和12.70头猪当量/hm2,污染风险指数分别为0.73和0.69,说明杭州市整体处于畜禽养殖低污染风险状态,但各县市的污染负荷差异显著,市区等4个县市属于过量承载,存在较高的污染风险,富阳等4个县市仍有一定的承载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杭州市种养业平衡整体规模配置、布局调整和粪污消纳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评价
    刘红艳, 熊飞,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铜鱼是典型的半洄游性鱼类,曾是长江干流的重要渔获对象,但目前其资源已严重衰退。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论文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体长频率法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125~530 mm,体重范围为24~2 250 g,平均体长为228.7±56.6 mm,平均体重为206.4±251.9 g;优势体长组为150~270 mm,约占总数的80.4%。铜鱼体长-体重幂函数关系为:W=7.63×10-6L3.10R2=0.97,P<0.01,n=280)。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其渐近体长L为630.0 mm,生长系数k为0.23 a-1。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为0.46。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为1.82。江津江段铜鱼开捕体长为170.7 mm,资源开发率为0.75,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50)。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铜鱼2007、2008和2009年年资源量分别为2 820 尾/km(2.63 t/km)、3 035 尾/km(4.71 t/km)和8 130 尾/km(16.56 t/km),平均值为4 661 尾/km(7.96 t/km)。在当前铜鱼资源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资源近乎枯竭的现状下,建议停止对铜鱼资源开发,重点加强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铜鱼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