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孙才志, 赵良仕, 邹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论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1997—2010 年中国31 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水资源技术效率进行了对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和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技术效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这两种情况下的中国省际水资源技术效率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LM检验和稳健LM检验,中国省际水资源技术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借助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水资源全局环境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存在很大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环境技术效率是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种科学合理的测度,而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技术效率测度存在误导和偏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杨子生, 赵乔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是我国西部的典型山区省份,地形坡度<8°的坝区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左右。应用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对各县(市、区)≥1 km2坝子的调查和核定成果,选取坝区耕地面积比例、坝区土地面积比例、≥100 km2坝子数等3 个单项指标,并构建了综合指标——坝区土地综合指数,采用主导指标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129 个县(市、区) 进行坝区县、半山半坝县和山区县的划分。结果表明,全省有21 个县属于坝区县,37 个县属于半山半坝县,71 个县属于山区县。这一研究修订了以往云南省仅以坝区耕地面积比例为指标而划分出的坝区县、半山半坝县和山区县方案,为云南省及各地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尤其是农业生产布局)、保护坝区优质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孙威, 韩晓旭, 梁育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学者对中国农村贫困的研究侧重于经济贫困方面,对能源贫困的研究相对不足,而能源贫困恰恰是制约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生计资产改善的主要因素。论文从农户的视角出发,借鉴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贫困线标准,根据农户调查和访谈,对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线进行了综合考量,并最终确定为户均每年消费400 kgce;为科学测度能源贫困状况,提出从能源贫困的广度、深度、差异度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了各维度的测度方法;以云南省怒江州为案例,利用564 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怒江州的能源贫困状况,研究发现,怒江州能源贫困的广度为0.66,能源贫困的深度为0.40,能源贫困的差异度为0.17,能源贫困的综合指数(Sen指数)为0.37,说明怒江州的能源贫困状况是比较严重的,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侯彩霞, 赵雪雁, 文岩, 张亮, 张方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发达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论文将二氧化碳的质量作为碳足迹的单位,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为例,基于入户调查资料,测算了当地农户碳足迹,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和Gini 系数分析了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碳足迹的结构特点,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农户碳足迹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张掖市农户碳足迹总量为1.63×109 kgCO2,人均碳足迹为2.14×103 kgCO2;②从碳足迹类型来看,农户的碳足迹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费,其次是房屋建设,食物生产加工和交通运输所占比例最小;③从碳足迹内部结构来看,张掖市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碳足迹有较大差异,非农户的碳足迹最大,其次是兼业户,纯农户的最小;④从碳足迹占有量的公平性看,碳足迹占有量偏差最大的为交通运输,Gini系数为0.51,其次是能源利用,Gini系数为0.41,食物生产加工碳足迹占有量比较合理,Gini系数为0.35,房屋建设的碳足迹占有量高度平均,Gini系数仅为0.12;⑤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和非农化是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量增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非农化程度的加深,农户碳足迹在不断增加。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赵安玖, 陈昆, 郭世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面积指数(LAI) 是森林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参数,亦是众多基于土壤、大气和植被相互作用的森林经营管理动态模型的关键输入变量之一,但目前获得大尺度、高空间分辨率的LAI精确估计仍十分困难。以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面调查的83 个20 m×20 m样地和SPOT5 遥感数据,运用不同的方法,估测了区域森林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利用遥感数据作为辅助变量,比较了来自遥感数据的直接辐射关系法(DRR) 和地统计学方法协同克里格(CK)、回归克里格(RK) 的LAIe 空间分布差异。此外,运用反距离权重(IDW)、全局多项式(GPI)、普通克里格(OK)、泛克里格(UK) 等方法也对LAIe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LAIe 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回归拟合效果相对不理想(R2=0.679,P<0.001);由于研究区森林景观不是连续变量,LAIe呈低空间自相关性,各方法间差异不显著,对区域LAIe 估算精度提升不明显;但DRR 和CK、RK 方法能降低统计误差值,且DRR与CK、RK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分别可达0.91和0.92)。尽管相比于DRR,地统计学方法并没有提高LAIe估计精度,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应探讨更密集的抽样方案和不同的辅助变量。

  • 资源生态
    金淑婷, 杨永春, 李博, 石培基, 魏伟, 刘润, 王梅梅, 卢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深入剖析生态补偿与社会区位条件以及自然区位条件的关系,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石羊河各流域区位条件对补偿标准制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 年石羊河流域各地区基础数据,建立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计算各流域不同植被类型补偿标准。研究结论如下:①合理补偿标准不仅需要考虑各生态系统的差异性,还必须保障补偿者的承担能力和满足受偿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合理制定补偿标准也是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②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和经济行为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应建立差别化、动态化补偿标准;③利用区位差异条件可以科学地制定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分配标准,有效避免以往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的“一刀切”现象。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摆万奇, 姚丽娜, 张镱锂, 王春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4 期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1976—2011 年西藏拉萨河流域耕地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近35 a 拉萨河流域耕地从5.63×104 hm2增加到6.56×104 hm2,占流域总面积比例从1.71%上升到2.00%。其中,1976—1988 年为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为0.09%,1988—2006 年为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为0.59%,2006—2011 年为急速增长期,年增长率达0.86%。耕地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耕地减少则主要源于建设用地扩张。②耕地聚集度从下游到上游不断减少,其中拉萨市耕地聚集度最高但下降最快。耕地空间变化表现为中游以耕地增加为主,下游以耕地减少为主。中游的墨竹工卡县具有最高的耕地相对变化率,因而区域差异度最大。③耕地扩张不断向更高海拔和更大坡度的范围推进,其中4 000~4 200 m海拔高度和5°~10°坡度范围的耕地净增加量最多。

  • 资源评价
    陈诚, 甄云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是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岸线利用类型界定为基础,构筑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变化数据库,通过建立岸线利用变化矩阵、关联岸线利用类型与岸线条件信息,分析沿江开发过程中岸线利用的变化特点、评判其合理性,提出岸线利用的优化建议。实证分析表明:2002 年以来,江苏长江岸线利用扩张迅速,其中,北岸地区以工业占用扩张为主,南岸地区由工业占用和港口利用共同驱动,总体上,仍呈现以工业占用扩张为主导的特征。港口、仓储、工业等重点类型岸线中,岸线质量等级结构与岸线利用要求的匹配度增加,岸线利用趋于合理化。尽管如此,用于非涉水工业开发的优质岸线仍然较多,港口岸线利用受到挤占,岸线利用的公共化程度相对降低,不利于岸线综合利用效益的提升。未来应严格岸线利用准入制度,限制工业占用优质岸线,鼓励工业岸线向港口等公共服务类型转变,改善岸线利用结构,提高岸线利用效率。

  • 资源评价
    许艳, 濮励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滩涂围垦与开发是海岸带地区特有的土地利用模式,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滩涂已开发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能够为该地区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提供一个标尺。论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指数两部分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围垦年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东县不同年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从围垦时间序列来看,农用地占比在30 a 围垦区最高,其变化呈现“S”型特征;建设用地呈现间歇性增长,周期为20 a,其中村庄用地在围垦10 a 逐步出现;未利用地一直下降,在40 a 围垦区保持稳定,主要类型为河流用地。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强度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呈现“S”型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值,呈现倒“U”型特征。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存在三个阶段。江苏省沿海滩涂淤长为滩涂围垦奠定了自然基础条件,围垦初期,受到盐分的限制,只有耐盐植物和改良作物能够在滩涂土壤上生存,随着土壤不断脱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多样化,在未来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开展滨海盐土的开发复垦工作,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沿海滩涂地区可持续发展。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4, 29(4): 652-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惠辽辽, 邵景安, 慈恩, 谢德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选择贵州省遵义县为典型样区,使用1980 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1 年实测数据,以耕地土壤图为基础,运用土壤类型法和通用有机碳密度度量法,测算样区近30 a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密度变化特征,借助逐步回归分析法,识别影响这一变化的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样区近30 a 农田总丢碳量2.94×104 t,整体呈基本持平略带下降趋势;②样区近30 a农田单位面积碳变化量为-132.03 kg C·hm-2,年均变化速率-4.40 kg C·hm-2·a-1,固碳、丢碳和相对平衡面积比为49.45: 32.96: 17.59;③不同土壤类型间不管是SOC储量还是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均差异显著,丢碳幅度最大的是山地黄棕壤,达77.34%,固碳幅度最大的是紫色土,是1980 年代的1.1 倍;④空间分布上,总体展现为以娄山山脉为界的西北丢碳东南固碳态势;⑤SOCD1980s、机械组成(砂粒比、粘粒比、粉粒比)、全N密度、C/N 等指标是影响样区近30 a 间农田SOC变化的主要因素,且除SOCD1980s外,剩余5 因素与SOCD年均变化速率间拥有正相关关系。研究有助于查明样区近30 a 农田SOC变化的本底和潜在影响因素,为未来农田SOC的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 资源评价
    覃卫坚, 李栋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12 年广西80 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广西各级降水的气候趋势特征,结果得到:春季大雨和中雨降水占总雨量百分率最大;夏季暴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大雨和中雨,最小为小雨;秋季中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小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冬季小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中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小雨雨量占总雨量的百分率在春夏季广西大部地区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季有减小的变化趋势,秋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大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有增大的趋势;广西大部分地区暴雨雨量百分率在一年四季里均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在夏季增多趋势最明显。总的来看,广西的降水结构有向极端强降水转移的发展趋势。

  • 资源评价
    周丹, 张勃, 任培贵, 张春玲, 杨尚武, 季定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陕西省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0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 指数值,统计近50 a 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 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 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 世纪90 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 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 资源评价
    黄小燕, 张凯, 王圣杰, 王莺, 张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961—2011 年111 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近51 a 四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1 a 来西北全区春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的下降幅度达到-1.6 d·(10 a)-1,而夏季和秋季变化趋势不太明显。空间分布上该区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春季呈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在-5.0~5.0d·(10 a)-1之间;夏季不同的区域变化趋势不同;秋季西北西部呈减少趋势,而西北东部则呈增加趋势;冬季除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在-6.0~3.0 d·(10 a)-1之间。持续干期日数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变化趋势在不同自然区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2014, 29(4): 701-7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资源研究方法
  • 资源研究方法
    武婕, 李玉环, 李增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线不仅能反映土壤的光学特性,为土壤遥感分类提供依据,还能参与植被指数的计算,提高植被遥感监测的精度,因此计算不同影响因子下的土壤线参数以及探究土壤线的空间变异规律至关重要。论文以山东郯城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类型和土壤有机质参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线不同,潮土土壤线斜率(1.499 6)最大,其次是水稻土、棕壤、砂姜黑土,褐土最小(1.229 3),截距则相反;同种土壤类型下,土壤线斜率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截距减小。综合分析可知:土壤线斜率随土壤类型变化大致呈从西向东先增大后减小、从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同土壤类型下,随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线斜率呈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大、截距逐渐减小的趋势。

  • 资源研究方法
    刘海猛, 石培基, 杨雪梅, 张胜武, 韩梅芳, 陈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其自组织演化过程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辨析人水系统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概念模型,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人水系统的演化具有开放性、涨落、非线性、反馈、不稳定性和支配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将序参量判据和熵判据结合,构建了人水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并应用到人水矛盾突出的石羊河流域。案例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人水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三个子系统在2001—2011 年的协同度总体呈“S”型上升趋势,具体演化路径略有不同;人水系统的整体演化以2006 年为涨落点,在政策驱动下,系统不断输入负熵,由混乱无序向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方向演化,开始趋向新的稳态,结果验证了模型应用的可行性。

  • 资源研究方法
    段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现有再生水定价理论方法存在的缺陷,总结了我国城市再生水回用现状及定价实践中存在的随意定价和盲目定价问题,通过考虑再生水作为自来水替代品以及无需垄断管制的特点,提出了再生水可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的论点,建立了基于成本与需求综合考虑的再生水自主定价模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价方法。首先建立用户使用再生水的充要条件假设,确定用户对再生水的保留价格公式,然后分别计算在各种水价下对用户供水的收入和成本,再求得供水总利润最大时的再生水价格,该价格即为再生水自主定价时的最优价格。通过具体算例,对上述定价方法进行了演示说明。最后,总结了再生水自主定价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自主定价的支持条件。

  • 专题论坛
  • 专题论坛
    史丽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就SCI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学报》自1986 年创刊以来被SCI 引用的论文共计785 篇,累计被引频次2 297 次。被SCI引用超过15 次的论文共有16 篇,单篇被引频次最多的为68 次。论文还给出了SCI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频次最多的前20 种期刊,中国科学院在SCI 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频次大于20 的单位中位于最前列,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在SCI 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论文的前20 个学科中最靠前。SCI 数据库引用《自然资源学报》的论文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资助。

  • 书评
  • 书评
    张忍顺
    2014, 29(4): 731-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4, 29(4): 652-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活动
    2014, 29(4): 701-7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书评
    张忍顺
    2014, 29(4): 731-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