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鲁莎莎, 刘彦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典型调查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构建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定量评判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特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关法律规定,采用专家集成法选取与现实潜力转化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等10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空心村整治的自然适宜性、社会接受性、经济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计算得到的农村空心化指数与现实转化潜力系数作为综合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结合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公式,测算出106国道沿线样带区不同农村空心化演进类型的现状潜力和远景潜力。研究表明: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县域农村空心化指数为0.18~0.82,现实转化潜力系数为0.07~0.32; 2009、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现实潜力分别为93 219.4、145 430.0 hm2,村庄整治增地率分别为6.8%、11.4%。研究将为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姚佳, 陈江龙, 魏文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灾后重建区的耕地保护区位选择是保障农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成本收益论,将直接投入成本、非农化机会成本以及政策成本耦合得出耕地保护投入成本,与潜在收益综合分析后形成了重建区耕地保护区位选择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区位选择指标体系。在此框架下,对2008年"5·12"地震中位于重灾区的四川省彭州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研究高适宜性的耕地保护空间位置。结果表明,彭州市耕地保护的优选区位主要位于通济镇、新兴镇、磁峰镇、桂花镇、军乐镇、隆丰镇、升平镇、三界镇、敖平镇以及丽春镇、葛仙山镇大部分地区。研究为彭州市补充灾毁耕地、耕地空间重置等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张文斌, 陈英, 张仁陟, 谢保鹏, 田秋霞, 魏春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脱钩分析方法,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 非农GDP产值两个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并对非农GDP进行了重新界定,改进了脱钩的研究方法;采用1997-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甘肃省康乐县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康乐县1999-2009年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呈现出4种状态,即强负脱钩、 弱脱钩、 弱负脱钩和强脱钩;②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M"型变化,呈现出"非理想状态-畸形状态-理想状态"的周期性变化;③根据脱钩弹性曲线的波动情况可将研究期划分为3个阶段,即1999-2002年、 2003-2006年、 2007-2009年,各阶段脱钩状态的变化都各有原因;④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康乐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孙才志, 陈栓, 赵良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水足迹强度的LL集聚和HH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HH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赵锐锋, 姜朋辉, 赵海莉, 谢作轮, 金建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的缩减,间接降低了湿地斑块间的聚合度等;④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各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大规模的耕地开垦等开发活动的响应上。

  • 资源生态
    任春颖, 张春华, 王宗明, 张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陆地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实地取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4个县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公主岭市)农田表层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和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7.20 TgC。各县市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德惠市最大,为4.11 kgC·m-2,九台市次之,公主岭市最低,为3.14 kgC·m-2。假设在1980年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估算得到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8.17 TgC。从单位面积固碳潜力看,九台市最高,为0.77 kgC·m-2,农安县次之,德惠市和公主岭市均低于松嫩平原玉米带。松嫩平原玉米带旱田和水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基本持平。

  • 资源生态
    秦贤宏, 陈雯, 段学军, 董雅文, 王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地貌区域国土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单一地貌地区更复杂,其境内生态敏感区类型较多,且空间分布比较杂乱,不同生态敏感区之间又相互影响。文章选择山、水、林、田、城互为镶嵌的广西钦州市作为案例城市,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建立集"地"、"水"、"绿"三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单因子定性分级和多因子空间叠加模型相结合,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评价及分区。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些生态敏感区的综合分异规律,有助于当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许建伟, 许新宇, 陈兴鹏, 崔理想, 逯承鹏, 薛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12个地级城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对2005年和2009年这12个城市的效率进行研究,以克服传统DEA无法区分有效单元之间的优劣。同时,引入虚拟决策单元,进一步明确各城市效率提升的潜力。研究发现,2005-2009年间,甘肃省城市效率普遍很低,城市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陇中地区和河西地区的城市效率要高于陇东地区和陇南地区,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高于非工矿型城市,大城市的城市效率要高于中小城市的城市效率;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城市效率在时间节点上的差异均有所缩小;甘肃省目前主要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阶段,城市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资源评价
    杨秀海, 李林, 拉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根据1975年地形图、20世纪70年代至2009年7期MSS/TM卫星遥感资料对西藏日喀则地区东南部多庆错、嘎拉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波动变化一致,2002年之前,除1976年湖泊面积较小外,其他年份多庆错、嘎拉错湖泊面积分别在80和10 km2以上,2000年湖泊面积最大,2002年之后,两个湖的面积都明显缩小。从冰川变化情况看,近34 a来,虽然该流域周围冰川与高原其他区域冰川变化趋势一致,处于消退状态,但其融水量对湖泊补给作用不明显。该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温度升高、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湖泊面积的涨、缩与降水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多庆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是湖面波动的主要原因。

  • 资源评价
    李帅, 王晾晾, 陈莉, 姜丽霞, 张洪杰, 覃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利用黑龙江省进行农作物生育期观测的24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1980-2009年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5-9月的月平均气温和的距平"与"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1961年以来低温冷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估;以黑龙江省75个县的玉米种植面积为指标对暴露性进行了评估;以玉米单产为基础进行了灾损敏感性评估;最终建立了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根据模型,把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低等5个风险区,大、小兴安岭、南部山区为高或次高风险区,松嫩平原北部处于次高风险区,三江平原东部为低风险区。该风险评估模型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定量评估能力,同时对其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可以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 资源评价
    唐侥, 孙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论文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河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气象干旱频率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夏秋两季气象干旱频率较高,农业干旱频率在秋冬两季较高,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频率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整体上看,农业干旱相对于气象干旱,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冬季最长,约为2个月,春季较长,约为1个月,而夏季最短,小于1个月;河南省SPI和VCI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冬季和春季相关性较强,夏季次之,秋季最差;平原和盆地区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正相关性较强,在非耕地区有所减弱,而在信阳南部等水稻种植区正相关性差。

  • 资源评价
    王卷乐, 胡振鹏, 冉盈盈, 王晓龙, 张永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鄱阳湖湿地属于我国生态功能区划重要区,兼有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功能。该区域建有9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全球变暖引发的区域性干旱气象灾害频发,造成鄱阳湖区水体和湿地水位下降、甚至干涸,大量薹草滋生,时有湖区烧荒现象,严重威胁到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安全及区域生态环境。2012年初,针对新出现的多起烧荒事件,研究结合遥感快速监测、植物地面调查和GIS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及时掌握第一手的烧荒区域面积、分布和地面火烧区域与非火烧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并经对比和分析获得一些初步认识:①此次春季烧荒区域总斑块95个,烧荒总面积10278.6196hm2,烧荒面积最大的斑块面积1293hm2,烧荒区主要分布在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建县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②火烧后薹草萌发与生长的数量要显著提高,前期地表生物量与盖度也高于未火烧区,但生长后期地表生物量与盖度要低于未火烧区;在萌发与生长的全过程,火烧后薹草的高度均显著低于未火烧区;在生长后期,火烧后薹草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生物多样性要明显低于未火烧区;③烧荒地缓冲区分析表明受烧荒影响最大的土地覆盖类型仍是干涸的湖底和邻近农田,随着缓冲区范围的扩大,受影响的森林和农村聚落类型比重加大,应引起足够重视。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鄱阳湖区湿地资源保护和烧荒地管理的建议。

  • 资源评价
    万红梅, 李霞, 董道瑞, 林海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法,以2 a为一研究时段,定量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后植被覆盖变化。结果表明:输水11 a来,Ⅳ级低覆盖植被、Ⅴ级裸地及沙地仍是研究区主要地类。与2000年相比,2010年Ⅰ级极高覆盖植被、Ⅱ级高覆盖植被、Ⅲ级中覆盖植被、Ⅳ级低覆盖植被均呈现逐级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了986.76、 681.84、 1 091.88、 8 641.89 hm2;Ⅴ级裸地、沙地减少了11 420.37 hm2。整个研究时段,Ⅲ级与Ⅳ级间、Ⅳ级与Ⅴ级间的转化为研究区主要转化类型。随着输水次数和年输水量的稳步增加,研究区植被覆盖类型将向覆盖度、面积稳步增长的平衡态发展,而随着输水量的减少,植被覆盖又转向类型变化频繁的非平衡态。植被覆盖度的增减变化客观反映了输水状况(输水量、输水持续时间),持续、稳定的输水是植被覆盖(覆盖度、面积)稳步增长的前提。

  • 资源评价
    朱国锋, 蒲焘, 何元庆, 张涛, 牛贺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雨季(5-10月)表层雪中无机离子的组成和特征,并与其他高海拔地区湿沉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白水1号冰川表层雪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雨季强烈的淋溶作用,表层雪SO42-含量较低,酸度的主要贡献离子是NO3-;pH值较高的原因是碱性金属离子的中和作用;海盐示踪结果显示雨季表层雪中离子来源主要以海源为主。在6-9月之间由于降水的淋洗作用,表层雪中离子浓度较低。表层雪中NO3-、SO42-、Ca2+高于大多数其他高海拔区域降水,是表层雪中无机离子浓度的主要贡献者,Ca2+浓度较高说明该地区高空水汽也受到了局地岩石岩性的强烈影响。

  • 资源研究方法
  • 资源研究方法
    桑燕芳, 王中根, 刘昌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服水文频率线型选择和综合过程中,贝叶斯因子求解时参数先验分布确定和线型边缘分布数值积分这两个难点问题,联合应用了贝叶斯采样方法和最大熵原理(POME)求解参数后验分布表达式,然后应用参数采样结果中逐个样本近似求和方法代替线型边缘分布积分过程,进而建立了贝叶斯因子求解新方法。实例分析和Monte-Carlo统计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序列长度和参数取值大小等因素对贝叶斯因子和水文线型后验概率求解结果影响较大;由于BIC准则的实质是通过寻求一组最优参数值进行贝叶斯因子求解,因此在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时参数估计结果往往存在较大误差,使得BIC准则的分析结果也存在较大偏差。贝叶斯因子求解新方法能够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合理地分析和描述参数不确定性,使得分析计算结果明显改善,因此所提新方法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资源研究方法
    赵晶, 黄晓丽, 倪红珍, 王立坤, 于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如何评价供水投资效果及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以便于确定合理的投资定位与投资决策,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黑龙江省静态CGE模型,根据黑龙江省近几年供水投资实际增长规模设计三种投资方案,定量估算一定的供水投资政策对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其他部门投资、不同部门的总产出和供用水量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供水部门投资能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当投资增长规模约为40%~50%时,GDP增长速率最大;②供水部门投资增长会拉动高用水工业和农业部门投资上涨,导致一般用水工业、建筑业、一般用水服务业和高用水服务业投资下降;③各部门总产出增长率大小依次为高用水工业、高用水服务业、一般用水服务业、农业和建筑业,各部门用水量增长最快的是高用水工业,其次为高用水服务业、一般用水服务业和建筑业;④黑龙江省供水部门投资增长规模大于43%时,供水部门总产出方能满足用水需求,有利于保证城镇供水安全。综合GDP增长速率考虑,黑龙江省适宜的供水投资增长规模应为43%~50%。

  • 资源研究方法
    冯颖, 姚顺波, 李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农业节水,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对农民进行补偿。文章采用经典EDM模型,分析了农业节水技术投入对生产者、消费者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认为,农业节水技术投入使得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总剩余全面增加;政策实施带来社会福利变化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分配,缺乏弹性的一方受到的影响往往大于富有弹性的一方;根据投入产出及"谁受益、谁补偿"的补偿原则,由消费者剩余变化及生产者剩余变化分别占社会总福利变化的比重,即可制定消费者及生产者对农业节水项目的投资付费标准以及补偿标准;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使农民通过出售节约的水资源而获益,可有效地激发其投入节水事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