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9年, 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6-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克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庭湖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区调蓄能力下降,垸高田低,灾害频率上升。为抗御洪水,堤防越筑越高,造成洪水位抬高等副作用。对此,提出流域生态管理对策:①将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列为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将非蓄洪性质的围垦调整为蓄洪性质的围垦,正常年份耕种,大洪水时用其蓄洪;将封闭式围垦种植改造成为半封闭型的养殖与留湖调蓄;③环境移民城镇安置,缓解人口对土地、湖泊的压力;④进行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⑤调整丘岗地利用结构与重建山区植被是减灾的治本措施。量大、面广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丘陵坡地
  • 论文
    王群英, 龚道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华北地区1951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进行了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发现47年来,华北夏季和秋季降水都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夏季和年总降水在1964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以后降水显著减少。1985年左右,秋季降水也发生了一次显著减少的变化。夏季华北降水变化的周期主要集中于2~4年、8年左右和20年左右。秋季最突出的周期是2~4年和8年左右。厄尔尼诺对华北降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发生厄尔尼诺时,华北春季降水偏多,夏季和秋季降水显著偏少。冬季关系不显著。发生厄尔尼诺的次年春季,华北降水偏多。
  • 论文
    王根绪, 程国栋, 徐中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②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沙漠化土地面积达67493×10hm,盐碱化耕地面积逾13556×10hm;③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50年代初相比,天然森林面积减少49%~58%,草地面积减少16%~92%;④沙尘暴灾害发生频数增加,灾害程度加剧。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统一协调是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 论文
    周华锋, 马克明, 傅伯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扰改变景观格局,同时又受景观格局的影响,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应用ILWIS地理信息系统,以1∶20000植被图为基础,结合野外考察,分析了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灵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的破碎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小,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人类的活动对该地区的景观破碎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距所选择的干扰区的远近,几个景观多样性指数没有表现出有规律的大小变化。虽然该地区人类活动有愈来愈强的趋势,但目前决定该地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因子主要还是自然要素,人类活动虽然也对该区的景观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还不是决定因素
  • 论文
    余优森, 任三学, 谭凯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普通油茶含油率品质气象研究模式,计算分析了我国亚热带油茶主产区含油率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进行了含油率品质气候区域和优质气候层带划分
  • 论文
    李新荣, 张景光, 李玉俊, 石庆辉, 刘新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1987~1997年物候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我国主要荒漠灌木种在该地区的物候学特征,并分析了与温度、降水、光照、风速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均温与光照是这些灌木主要物候期的主导因子。通过聚类分析确立了3个萌动期物候类型、3个展叶期物候类型和4个开花期物候类型。研究结果对荒漠化地区人工植被建设和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文
    陈屹松, 赵建安, 封志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基本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法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若干建议:①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综合法律,完善农业自然资源法律体系;②更新充实现行农业自然资源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③从机制和手段两方面革新管理体制,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统一的综合管理。
  • 论文
    薛达元, 包浩生, 李文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TCM)及条件价值法(CVM)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旅游价值估算为游客的旅行费用支出、消费者剩余、时间价值和其他花费之和。计算消费者剩余使用了国外流行的TCM技术,通过全国地理小区划分和3131位游客的现场抽样调查,计算出游客出发小区的旅游率,建立了旅游率与人口、收入、旅行费用及旅行时间等因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和“供给—需求曲线”,求出全体游客的消费者剩余。计算结果表明,1996年长白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为43205万元,其中国内旅游价值13783万元,国外旅游价值29422万元。
  • 论文
    吴文珊, 方玉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对薜荔(FicuspumilaL.)瘦果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薜荔花被果胶含量为3270%,蛋白质含量为380%,总糖含量为2033%,总黄酮含量为1514%;薜荔种子果胶含量为1515%,蛋白质含量为1570%,粗纤维含量为2620%,总黄酮含量为208%;种子含油率高达3013%,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UFA/SF)为1093;薜荔瘦果的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含量也很丰富。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研制薜荔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谷树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 论文
    刘燕鹏, 李立贤, 石玉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的定义,计算了全国各省(市、区)的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入率分布的三大特征,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3个基本条件,即经济、文化和旅行能力。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出率分布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 论文
    于强, 陆佩玲, 刘建栋, 傅抱璞, 姚克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了一个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的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它是在水肥适宜的条件下,以光、温因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其空间尺度是叶面水平的,时间尺度是逐时的,并且具有模拟冠层瞬时光合作用的能力。该模型由发育阶段、冠层光分布、冠层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增长等子模型组成。使用地理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检验,该模型可以解释在不同气候区域水稻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期和播种期变化的925%~958%。使用常规气象资料,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南京、长沙、广州和贵阳等地杂交水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模拟结果表明,贵阳气温低、生育期长,其中稻生育期内温度适中、光照较强,干物质生产力高。广州气温高,中稻、早稻生育期短,产量较低,因受低温的影响小,是晚稻的高产区。南京和长沙以在生长中后期能避开盛夏高温并能正常抽穗扬花的适播晚稻干物质产量较高
  • 论文
    刘建栋, 于强, 傅抱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式,该模式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并充分考虑了冬小麦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年际之间存在4年和9~10年的变化周期。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在9000~10950kg/hm之间,其中河北石家庄地区和山东胶东半岛为两个高值区,超过10500kg/hm。模拟结果与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实践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该地区作物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论文
    雷孝章, 王金锡, 彭沛好, 陈国先, 唐云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SE)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 论文
    吴孝兵, 陈壁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扬子鳄资源的经济、生态及科研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扬子鳄野外及人工养殖的资源数量,论述了扬子鳄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扬子鳄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对策
  • 论文
    周生路, 吴文红, 彭补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六合县为例,对区域集镇基准地价体系建立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先对集镇土地进行分等,然后以分等结果为控制对级差收益和市场交易地价进行对比和综合,是建立区域集镇基准地价体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