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孙鸿烈, 成升魁, 封志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走过60年,资源科学研究已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期间,国家先后编制了7次科技发展规划,尤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60年来的中国资源科学可以初步划分为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期(1950—19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1970—1980年代)和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90—2000年代)等三个阶段;2000年前后中国资源科技工作者先后完成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和《资源科学》等三项标志性成果的出版,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8年《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正式颁布,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谢高地, 封志明, 沈镭, 黄河清, 李丽娟, 成升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195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董锁成, 石广义, 沈镭, 王礼茂, 杨旺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未来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资源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分配和管理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加强资源经济与世界资源的研究,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我国在国内资源与资源科学领域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同时,积极关注和研究世界资源问题,并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些研究为资源经济学发展提出新的需求,积累了丰厚的研究资料、实践经验、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的理论准备,促进了资源经济的研究及学科不断成长与发展,并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论文着重分析资源经济学和世界资源的研究进展,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世界资源研究进展及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析,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世界资源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主要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贾绍凤, 封志明, 李丽娟, 黄河清, 姚治君, 高彦春, 姜鲁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是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中国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在地理资源所建所70周年、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之际,对地理资源所在资源地理和水土资源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资纪念和鼓舞!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综合研究中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及预期发展。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CERN动态监测数据与生态系统空间信息数据管理和共享系统的开发、陆地生态系统碳和水热通量观测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多尺度模拟综合集成研究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等。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区域碳汇功能动态,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过渡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监测、模拟与生态信息应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的影响。未来除了履行CERN综合研究中心的基本职能外,争取在以上研究方向取得有国际影响的开拓性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王辉民, 杨风亭, 李庆康, 马泽清, 程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和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的历代科研工作者从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到农业科技攻关示范,再到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一步一个台阶,不仅为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论文以千烟洲站的发展为主线,对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发展进行简单评述。
  • 资源利用与管理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刘海龙, 潘运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地质公园空间体系目前存在着空间结构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宏观评价和指导相对薄弱等问题。在简要回顾国际上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包括资源与空间因素,如自然地理格局、地质遗迹分区、地域分区及行政区划等;管理与人为因素,如资源普查、保护区重叠、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及人为重视程度等。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网络的建议:强化"自上而下"的科学评价和指导;加强普查,寻找保护空缺;走向网络化的空间保护模式;建立多级管理合作平台。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梁小英, 刘俊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微观主体——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宏观农业景观格局之间的互动机理,对于了解农户行为的变迁,认识和理解农业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过程,进而调控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和优化农业景观格局,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构建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个体对群体与群体对整体权重影响模型,利用实际收集的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2007年与2008年数据(地籍、地块面积与农户收入等数据),探讨占优势的土地利用决策与占优势的农业景观格局关系。得出如下结论:①占优势的土地利用决策并不一定形成该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的土地利用格局;②当年占优势的农户整体土地利用决策并不一定形成次年该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的土地利用格局。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①完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在模型中增加风险规避、土地轮作、特殊地类转化等因素;②进一步探索整合地块面积及其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决策的方法。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陈瑜琦, 李秀彬, 盛燕, 张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国际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下,生物能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并取得了快速发展。全球燃料乙醇生产总量1975年为5.68×108 L,2000年增加到170×108 L,2007年迅速增加到511×108 L。生物柴油也自2000年的约9.1×108 L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132×108 L。生物能源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关于其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激烈争论。论文从剖析近年来关于生物能源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入手,系统分析了耕地在生物能源生产及其效应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生物能源发展占用耕地面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其对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作为生物能源生产的主要资源投入类型,是其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媒介;②近年来生物能源占用耕地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2004年,全球生物能源占地1 400×104 hm2,约为全球耕地总面积(140 583×104 hm2)的1%,到2007年,占地4 221.7×104 hm2,相当于2004年的3.05倍,据保守估计到2030年,将占地5 300×104 hm2;③发展生物能源直接带来林地、草地和农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不同农作物类型之间的土地利用冲突,并带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④从农户尺度看,相对于粮食作物,能源作物具备较高的经济收益,根据对广西武鸣县的农户调查得出,2009年木薯纯收益为11 123.04元/hm2、甘蔗为12 138.36元/hm2,远远高于稻谷(6 984.04 元/hm2)、玉米(5 104.61元/hm2)、花生(2 851.36元/hm2),收益上的比较优势是其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靳诚, 范黎丽, 陆玉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从可达性的视角探讨了江苏省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现状,整个区域的可达性较好,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6.50 min,景点的可达性在30 min以内的区域达到了64.53%。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市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布局的空间关系,农业旅游示范点距离城市平均时间为20.68 min。并从距离城市的远近和县域单元的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入手,将江苏省按照农业旅游建设适宜与否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低适宜区。其中,高适宜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南京外围郊区、苏锡常地区。较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昆山、常熟、张家港、江阴沿线以及北部的徐州市区周围。
  • 资源利用与管理
    田立新, 刘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索罗生产函数模型,构造出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并分别使用了全国和江苏省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计量分析研究了能源相对价格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将含时间参量的技术进步作为一个整体单独的参数来考虑,结果表明,最近几年来,全国和江苏省能源强度下降很明显,但总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能源强度降低的作用并不明显,电力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能源强度的下降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 资源安全
  • 资源安全
    王千, 金晓斌,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周寅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论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分析了1986—2006年河北省138个县的粮食产量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粮食安全生产政策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省域范围内粮食产量Moran’s I指数的平均值为0.346,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格局;粮食产量局部空间集聚显著区主要分布在唐山—石家庄山前平原区高产区(HH)和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低产区(LL),1986年、1996年、2006年落入HH和LL象限的县分别占总样本数的55.07%、66.67%和71.74%,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效果显著;20 a内粮食产量重心由北向西南方向转移42.7 km;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等。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周彬, 蒋有绪, 臧润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林资源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天然林资源动态对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南地区1949年以来天然林资源数据的挖掘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发展可以198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因木材消耗分别降低了26%和33%,后阶段在生态建设工程推动下两者分别增加了58%和42%,达到2008年的25.87×106 hm2和31.84×108 m3,恢复到了1949年的资源总量水平;但天然林整体质量提高缓慢,平均每hm2蓄积123 m3尚处历史低位;天然林年龄结构也不均衡,幼、中龄林的面积占天然林的58%,蓄积仅占30%,成、过熟林面积占28%,蓄积却占55%;目前天然林中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比约7 ∶3,蓄积量比约8 ∶2;商品材采伐量在天然林保护(简称天保)工程实施初期锐减了80%,但在2008年又回升到了天保工程前,且总体增长趋势未变。经过10 a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目前西南地区天然林总面积增长放缓,但单位面积的蓄积还很低,故建议天然林发展策略从增加天然林面积转向保持面积和提高整体质量。保持面积的关键是划定天然林面积红线和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提高整体质量的重点是调整商品林年龄结构,适当提高薪炭林和特用林面积比重,加强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和重建。
  • 资源生态
    赵鸣飞, 刘全儒, 康慕谊, 江源, 孟世勇, 王菁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东江干流河滨带植物群落类型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空间分异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野外调查所获90个样地数据资料,结合应用了TWINSPAN、DCA、CCA等数量分析方法。调查中共发现样内植物56科187属271种;TWINSPAN分类将该90个样地归并划分为15个群丛;DCA排序的第一轴的累积变异量为9.3%,前两轴的累积变异量为15.8%;CCA排序前两轴对物种-环境关系的解释量为62.6%;DCA、CCA排序分析揭示了群落在上、中、下游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群落的分布格局与温度、人类干扰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资源生态
    聂锐, 张涛, 王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低碳情景是江苏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案;通过不同情景的比较,认为低碳情景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与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7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431倍,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 655×104 t,未来20 a能源资源的有效供应与合理利用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最后给出了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 资源评价
  • 资源评价
    朱付彪, 陆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状况并探讨其机制。计算各城市旅游发展区位商,显示区位商≥1的城市数目有增多趋势;其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占都市圈整体平均百分比有下降趋势,2000年为19.76%,2008年下降至12.83%。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发展在空间上趋向均衡合理,旅游空间均衡发展在时间上呈增强趋势。运用系统聚类方法,选取2007年统计数据,考察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现状,发现其内部城市可以划分三个等级,即广州和深圳属第一等级,第二等级包括珠海和东莞,佛山、惠州、江门、中山和肇庆属第三等级。最后借助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可达性和替代性等方面探讨了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的机制。
  • 资源评价
    邓楚雄, 谢炳庚, 吴永兴, 李晓青, 傅丽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能凸显都市农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以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为核心的数学模型与方法,从时间尺度上对1993年上海自开展都市农业实践以来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人口子系统已逐步成为阻碍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子系统逐渐成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因子,社会子系统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农地资源短缺且持续减少,制约着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农业生产自身污染负荷较重,影响着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②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R-D综合指数不高,下降趋势明显,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压力较大且持续增加,E-D综合指数较低,变化幅度不大,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压力大但趋向稳定;③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经过前期波浪式增减后持续稳步攀升,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态势明显。
  • 资源评价
    李翠梅, 王建华, 王浩, 秦大庸, 刘遂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介绍了GMM方法原理,应用GMM估计方法对城市水价预测长期边际成本数学模型的参数估计进行了研究,通过用水人数、用水量、用水结构、可变成本及固定成本等水价相关因子的参数估计,实现水价长期边际成本的预测,并以苏州市为实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用GMM的样本估计解决了长期边际成本数学模型需求数据量较大的要求,提高了水价长期边际成本预测模型的实用性。
  • 资源研究方法
  • 资源研究方法
    张方敏, 居为民, 陈镜明, 王绍强, 于贵瑞, 李英年, 韩士杰, J.Asanuma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 (ET) 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 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 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 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 (1 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 资源研究方法
    侯光雷, 张洪岩, 王野乔, 张正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及时获取其空间分布是国家农业决策的基础。论文利用2007年多时相的SPOT/VGT NDVI数据提取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信息。以NDVI时间序列数据年内变化振幅和周期差异性作为分类的依据,采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对全年时间谱NDVI数据进行重构,减少高频噪声对信息提取的影响,获得研究区地物信息在时间维度上的振幅、相位以及年均NDVI值影像图,然后将三者合成。应用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合成后的影像选择训练样本,获取东北地区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实验中提取耕地的精度为83.26%,Kappa系数为0.732 4;该方法获取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的精度均高于GLC2000、UMD、IGBP和中科院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4种分类产品。研究表明,基于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对NDVI数据重建,利用不同类型植被NDVI曲线在一年内振幅、相位特征的差异,采用神经网络分类的方法,可以精确地提取耕地资源信息,及时为农业和土地管理部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专题论坛
  • 专题论坛
    郝泽嘉, 王莹, 陈远生, 蒋蕾, 殷春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涉及社会心理层面认知、意愿的复杂状态。设计问卷对312名北京市中学生的节水知识、意识和行为进行现状评估,系统分析三者相互关系,为推行更为有效的节水管理措施提供支持。结果显示,节水知识、意识和行为问卷的信度指标(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2、0.77和0.84。中学生群体缺乏对节水的精确定量认知,难以判别用水的合理程度;电视是当前的主要知识来源。水资源的稀缺性被广泛认同,中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节水责任感,能够感知水资源条件的变化;但缺乏深入理解,尤其存在"口号化"的倾向。中学生群体在节水行为方面有待改进。通过改变自身用水方式达到节水目的的行为发生频次超过半数,而改变他人用水方式的人际行为发生率较低。节水意识显著影响节水行为,节水知识对节水意识的影响不具统计意义。节水知识除直接影响节水行为外,还通过节水意识的中介效应影响节水行为,两者效果比例大约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