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探讨
    李建辉 马林 王激清 王方浩 马文奇 张福锁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455-462.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15
    Baidu(14) CSCD(1)
    采用物质流和养分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沿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到玉米消费过程, 研究氮、 磷养分流动; 以2004 年为例, 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消费过程中氮、磷养分流动特点和资源的利用效 率。2004 年玉米生产投入化肥氮(N) 549.6×104t、磷( P2O5) 211.2×104t; 共收获养分氮(N) 342.9×104t、 磷( P2O5) 139.4×104t, 其中75%的氮和68%的磷被利用, 最终进入家庭的氮占22.3%, 磷为15.0%; 秸 秆中氮的还田率只有47%, 磷的较高, 在80%左右, 可见秸秆还田是归还土壤磷的有效措施。玉米 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2004 年生产1t 玉米养分, 消耗的化肥氮、磷养分相当于煤5.2t、磷矿资源 12.1t。因此, 优化玉米整个生产与消费体系中养分的流动, 对于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 浪费具有重要作用。
  • 资源研究方法
    李禺, 李杨帆, 朱晓东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161-169.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18
    Baidu(36) CSCD(4)
    基于遥感主成分分析(PCA),论文提出一种快速、准确及经济地识别填海造地时空分布的新方法。并以厦门市港湾地区为例,将1993与1996年,1996与1998年,1998与2001年,2001与2003年、2003与2006年共6期遥感影像融合后经PCA分析得出5个时间段内填海造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并结合相应阶段的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分析。选取工业总产值、人口、港口货物吞吐量等统计数据作为填海造地行为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政策导向、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等是厦门港湾地区填海造地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基于驱动机制和未来情景分析的港湾地区填海造地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361-368. doi: 10.11849/zrzyxb.2008.03.001
    以东北地区为例,结合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分别开展耕地数量变化对粮播面积的影响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各县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耕地数量增加了188.8×104hm2,总体呈北增南减趋势;②粮播面积增加了162.67×104hm2,高产区的粮食单产多呈上升趋势,中产区的粮食单产稳中有升,低产区各县的粮食单产有增有减,但多数仍呈上升趋势;③高产田的粮食单产和低产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的增加;④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向吉林省集中,大豆、水稻、小麦向黑龙江集中,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景保 杨奇勇 巢礼义 常疆 冯发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329-340.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02
    Baidu(81) CSCD(3)
    在论述“洪水资源化”概念和调整水库汛限水位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了汛限水位 调整后的风险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估算方法, 以及论述了水库汛限水位调整的风险管理对策。 以五强溪大型水库为例, 综合评价了在不同汛限水位方案下所带来的风险及效益, 并引入优选模糊 理论方法来合理调整汛限水位。通过综合分析认为, 五强溪水库在主汛期将汛限水位从现行的 98.00m 提高到100.00m 的方案是可行的, 它在防洪风险增加不多的情况下, 可将有可能被排泄的 1.85×108m3 洪水转化为有效利用的水资源, 显然, 将大型水库提高汛限水位超蓄洪水是实现洪水资 源化的重要手段, 但必须是在加强水库实时调度风险管理的提前下实施。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钟太洋 黄贤金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341-352.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03
    Baidu(123) CSCD(27)
    论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获取4 个方面对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 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归纳出目前研究的几个特点: ①研究较为关注热点地区; ②多将农户层面土地 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归因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生计压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扩张; ③研究逐步从单 纯关注用途变更转向对用途变更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并重; ④在手段和方法上趋于多样化并趋 向于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⑤土地利用主体决策行为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得到重视; ⑥在分析数据 的获取上, 问卷调查成为主导方式,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尝试将问卷调查和“3S”技术相结合。最 后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今后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展的方向。
  • 研究方法
    宋献方 李发东 刘昌明 唐常源 张万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398-408.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09
    山区水循环研究不仅对山区本身, 对与其相连的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也具有重要意义。太 行山区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 其水循环现状以及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研究尚少, 许 多机理还不明确。研究通过阐述山区水循环过程与机理, 结合地处太行山中段的牛家庄实验流域的 实例研究, 对太行山区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过程进行了分析。2004 年4—11 月的研究结果表 明, 牛家庄流域对山前的侧向补给量为1.53×106m3, 补给系数(补给总量/降水总量)为0.242。流域的 下游补给系数最大, 中游次之, 上游最小。最后, 用概念模型对太行山区流域水循环机制和山前侧向 补给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 资源研究方法
    张顺谦, 侯美亭, 王素艳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4): 713-723. doi: 10.11849/zrzyxb.2008.04.019
    Baidu(104) CSCD(24)
    利用1961~2005年历史气象资料,以受旱天数、湿润度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温度距平、日照距平百分率等5个要素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应用信息扩散方法建立了各单个评价指标的春、夏、伏旱旱情等级划分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1961~2006年四川盆地气候干旱进行评价,并给出了各市干旱出现的频率。结果表明:2006年四川盆地发生了严重的春旱、夏旱和特别严重的伏旱,盆区17个市均有伏旱发生,其中有13个市伏旱特别严重;伏旱期少雨天气平均为30年一遇,高温天气平均为60年一遇,约29%的台站的少雨和90%的台站的高温为50年以上一遇;春、夏旱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南部,约2.5年出现一次,伏旱则主要出现在盆地东部,约2年出现一次。
  • 资源研究方法
    周剑, 李新, 王根绪, 胡宏昌, 钞振华, GeorgeLeavesley, SteveMarkstrom, RolandViger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4): 724-736. doi: 10.11849/zrzyxb.2008.04.020
    Baidu(32) CSCD(12)
    以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区自然产水区的产汇流机理的研究,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环境的开发思想,利用MMS(modular modeling system)模型库中与降水径流相关的模块,通过综合各种产流(包括超渗、蓄满产流)机理、并且根据寒区产汇流的特点对USGS开发的流域PRMS(precipitation-runoff models)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土壤水运动中降雨入渗补给的多层土壤滞后效应模块以及积雪融雪和冻土面积识别模型,建立了适合于寒区流域的分布式PRMS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黑河上游出山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与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MS建立的黑河上游改进的PRMS模型不仅完全可以模拟和预测黑河上游的产汇流过程,在考虑了冻土的情况下,预测年出山径流量误差小于2.7%;而且模型可以对黑河上游径流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计算,对黑河上游产汇流机理做进一步阐明。利用改进的PRMS模型,预测分析了黑河上游未来气候和土地覆盖变化情景下流域出山径流变化的趋势,为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利用与管理
    严登华;罗祥宇;王浩;秦大庸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321-328. doi: TV213
    河道的最小控制流量和最大纳污控制量( 简称“双总量”) 是维系河流健康的决定性因子。论 文初步建立了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河流“双总量”控制研究技术框架, 并对唐山市月尺度的“双总 量”控制指标进行核算。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 除个别枯水年份和连续枯水年份外, 唐山市河道的最 小控制流量均可得到满足。在基准年、2010 年和2020 年3 个规划水平年, 唐山市规划河流COD 的 最大纳污控制量分别为16 357.57、12 659.19 和11 572.50t /a; NH3- N 的最大纳污控制量分别为 907.80、660.27 和580.09t /a。在统一水资源配置平台上制定的“双总量”控制指标, 从根本上保障了 竞争用水条件下河流生态需水, 客观确立了规划水平年河道纳污能力的年内分配, 并整体上提高了 河流的最大纳污能力。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和继军, 蔡强国, 路炳军, 王学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375-382. doi: 10.11849/zrzyxb.2008.03.003
    Baidu(83) CSCD(13)
    坡面处理措施及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合适的坡面措施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坏境。论文通过对石匣小流域不同处理的径流试验小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坡面综合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坡耕地、开荒地相比,梯田和水平条可以有效地拦蓄地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减沙率可达64.83%~91.81%,并且阴坡上的水平条的蓄水保土作用好于阳坡,有土埂的大水平条的减水拦沙效率好于无土埂的水平条;综合水保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更高,对径流量的拦蓄率高达96.21%~99.38%,并且进行综合措施处理的坡面的土壤侵蚀模数都小于水利部发布的北方土石山区允许土壤流失量200t/km2.a;对坡面的自然封禁能够有效地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同时由于综合水保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不明显。
  • 资源研究方法
    王波, 赵海霞, 黄天送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170-176.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19
    Baidu(29) CSCD(6)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促使人类开发与建设活动不断侵占坡地、优质农田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的特点,对环境敏感地进行分类,划清区域未来开发与保护的界限,对实现区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环境敏感地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以及环境敏感地在苏州全市域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重要性程度为出发点,将苏州市环境敏感地划分为生态功能敏感地、地表水源敏感地、污染影响敏感地、优质农田敏感地和潜在灾害敏感地5类,并进一步明确其空间分布范围,为苏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控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资源生态
    芦清水, 黄麟, 吕宁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2): 259-267. doi: 10.11849/zrzyxb.2009.02.010
    Baidu(26) CSCD(7)
    利用3期遥感影像(20世纪70年代末MSS,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4年TM),借助1:100000地形图、1:1000000 草地图和植被图以及野外考察景观照片,对三江源区东部8县的草地退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部8县草地退化,总体为轻微退化类型区,退化趋势减弱。轻度破碎化草地、轻度破碎化和轻度覆盖度下降草地类型占该区总退化类型面积的63%;②轻度退化草地以阿尼玛卿山地周围所占比例最大。中度退化草地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山体的阳坡、半阳坡,而在阴坡上很少发现。重度退化草地多数分布于河流、居民点周围;③海拔3700~4500m之间是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区,两时段退化草地面积分别占总草地面积的11.88%和8.01%,而8°~25°也集聚了东部8县主要草地退化类型;④两时段草地退化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1.2%减小为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4的9.8%,但草地退化趋势仍在持续;⑤研究有助于从本底上准确把握三江源区草地退化状况,进而认识源区主体生态系统本底状况。
  • 资源利用与管理
    苏伟忠 杨桂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353-360.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04
    Baidu(37) CSCD(9)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与PSR 模型提出环境压力、土壤质量、破碎度、粮食单产等耕地保护等 级评价指标。单项指标评价表明: 苏州耕地环境压力突出、土质较好、破碎化明显、粮食产量高。基于 指标相关性分析, 选用层次聚类分析法, 对样本特征聚类分为4 等, 各等面积百分比S1∶S2∶S3∶S4= 33.6∶32.4∶26.7∶7.3。S1 在乡村区和湖荡区, 各指标良好; S2 在沿江平原及城市化边缘区, 土质良好, 粮 食产量较高; S3 散布在城市化边缘区及湖荡丘陵区, 各指标中等; S4 散布在城市周边及湖荡丘陵区。 进而基于各等级的地域特征及指标关系, 将耕地保护等级又分为9 级, 并指出各级耕地保护措施。
  • 研究方法
    夏军 欧春平 G.H.HUANG 王中根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409-414.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10
    Baidu(65) CSCD(9)
    为深入理解海河流域水资源剧减的影响原因, 进行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异分析是十分重 要和必要的。传统的时间序列变异方法主要是用变异系数法, 论文结合信息熵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差 异信息测度与GIS 技术的时空变异分析方法, 并成功应用于海河流域的31 个测站的1960—2001 年降水、蒸发和气温的分析, 结果直观地表达海河流域降水、蒸发和气温等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变 异规律,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海河流域的水循环变化规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初步分析得出海河流域 降水和蒸发时空变异相对较大、气温时空变异相对较小的结论。
  • 理论探讨
    曲福田 吴郁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445-454.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14
    CSCD(33)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和有效方式, 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 用效率。文章在构建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因素分 析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化率和不同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测算。 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省33.4%的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发育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 57.1%处于转型中期发展阶段, 整体来说, 市场发育较为成熟。而不同土地市场发育阶段土地利用 的集约度不同, 处于转型后期至相对成熟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要显著高于处于 转型中期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因此, 文章认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思路应是推进土地市 场创新, 使市场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并作为转变土地管理机制的基本点。
  • 资源评价
    王静 尉元明 郭铌 张凯 王小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463-470. doi: 10.11849/zrzyxb.2007.03.016
    Baidu(34) CSCD(2)
    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 个方面25 项指标, 建立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综 合效益的评价体系。同时对祁连山区人工增雨对径流的影响作了预估, 在此基础上, 对祁连山云水 资源开发利用后山前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合理的预测。最后, 选用其中 11 项指标,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祁连山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山前走廊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均显著增加, 祁连山区通过人工增雨, 降水增加10%时, 河西地区综合效益将提高5.3%, 降水增加20%时, 综合效益提高12.5%。
  • 理论探讨
    张义丰, 贾大猛, 谭杰, 张宏业, 孙瑞峰, 宋思雨, 党蓉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 1-11. doi: 10.11849/zrzyxb.2010.01.001
    Baidu(28) CSCD(3)
    论文通过空间分析,指出了湛江(城市范围)所具有的典型海湾特性及其基本的空间结构特征,认为湛江城市发展与湛江湾的存在密不可分,而湛江湾的存在又与湛江群岛的关系极为密切,湛江海湾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先有岛,再有湾,后有港和城,把湛江定位为海湾型城市符合湛江城市发展的自然本底性质。文章重点就此定位对湛江城市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海湾型城市定位可以提高湛江海湾资源的禀赋,有效促进湛江城市的一体化统筹发展。同时,有助于在湛江工业大发展时期到来之际,加强海湾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就如何建设湛江海湾城市提出了一点框架性的思考
  • 理论探讨
    李浩, 刘陶, 黄薇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05-712.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1

    跨界水资源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跨界水污染、取水、水利工程、河道采砂冲突。以区域利益为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发现,跨界水资源冲突的主要动因有:①区域竞争引发跨界水资源冲突;②水资源空间特性引发跨界冲突;③水资源外部性引发跨界冲突;④水资源准公共品属性引发的跨界冲突。基于博弈理论,跨界水资源冲突协调可分三个阶段、五个步骤开展。第一个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实施跨界水资源冲突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关键影响因子的识别;第二个阶段为协调阶段,主要包括调处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第三个阶段为实施阶段,主要为协议的达成与实施。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司振中, 李貌, 邱维理, 郧文聚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13-721.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2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冯艳芬, 董玉祥, 王芳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22-734.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3

    利用广州市郊番禺区426家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大城市郊区农户弃耕类型及原因,构建包括农户个人条件、家庭状况、农地资源特征、农户意愿、村镇经济状况、区位条件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主动弃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番禺区农户弃耕比例不高,为36.85%,其中主动弃耕占85.26%,被动弃耕占14.74%,但农户弃耕意愿强烈,有41.78%的农户期待弃耕;农户主动弃耕后主要将农地经营权流转,农地依然保持耕作状态,被动弃耕的农户均为失地农民,从而被迫弃耕;家庭农业劳动人口少、弃耕意愿强烈、农地暂未被征用、家庭收入来源多、农地转出意愿强、距市中心近、所在村镇第二三产业发达、土地质量较好及距主干道较近的农户弃耕可能性最大。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芬, 李文华, 甄霖, 黄河清, 魏云洁, 杨莉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35-745.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4
    Baidu(153)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寻求适宜的补偿标准的方法,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首先运用生态区位商的方法将海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一级主导生态系统服务、二级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和潜在生态系统服务三类。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游憩和环境净化等划分为一级主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养分循环和水源涵养划为二级主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气候调节、土壤保育、制氧以及林副、木产品为潜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结果在现实中符合海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特征情况。其次,运用恩格尔系数与皮尔生长曲线模型相结合的补偿系数法计算生态补偿系数,结果为0.170。该数据说明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刚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于森林生态价值的认识和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制定补偿系数不宜太高。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及生态补偿系数的结果,计算出分三个阶段执行的生态补偿标准:在第一阶段,补偿标准为947/(hm2·a);第二阶段补偿标准提高为1946/(hm2·a);第三阶段,补偿标准为2966/(hm2·a)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帷, 李艳霞, 杨明, 董云社, 韩伟, 张丰松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46-755.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5

    论文基于GIS技术,采用缓冲区与分区统计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与海拔、距居民点和道路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入畜禽粪便施用耕地空间分布可达性分析,探讨了北京地区畜禽养殖空间分布特征和畜禽粪便农田施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北京市畜禽养殖分布与距居民点距离以及海拔高度成反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道路分布的影响。从粪便施用耕地可达性分析来看,全市50.8%的畜禽粪便可在1 h内被运送到可施用的农田。其中,大兴和通州区畜禽粪便产生地与可施用耕地的距离最近,1 h内分别有91.5%89.5%的畜禽粪便可运输到附近耕地。由于单位时间可达的畜禽粪便量与适宜施用耕地分布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衡,北京东北部区县(密云、平谷、顺义、怀柔、延庆)畜禽粪便的耕地承载大于西南部地区(大兴、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根据耕地承载能力以及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地布局畜禽养殖业,是降低局部地区畜禽粪便耕地承载压力及其环境风险、实现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 资源利用与管理
    夏雪, 谷洁, 高华, 秦清军, 刘磊, 解媛媛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56-765.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6

    为了探讨不同有机肥条件下施氮水平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和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陕西省眉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和分析土壤水解酶活性及玉米、小麦产量。研究涉及无( 0 kg/hm2)、中(22500 kg/hm2)2个有机肥条件和N0(0 kg/hm2)N1 (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施氮对3种土壤水解酶活性均有明显影响,而不同的土壤水解酶对施氮量的响应有所差异。无有机肥和中有机肥条件下,施氮可以提高蔗糖酶活性,前者中量氮肥效果最好,后者低量氮肥效果最佳。无有机肥条件下,低量氮肥可以提高脲酶活性,但中量和高量会抑制其活性,中有机肥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脲酶活性降低。无有机肥和中有机肥条件下,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玉米-小麦生长期内,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生长进程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无有机肥和中有机肥条件下,施氮明显提高了玉米、小麦产量,低量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中量氮肥对小麦增产效果最佳。

  • 资源安全
    单娜娜, 刘卫东, 赖波, 梁红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66-777.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7

    耕地保护是保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保护的程度不够会危及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保护过度又会影响到建设用地的供给。选择合理的耕地保护目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在系统研究耕地保护的影响因素,以及耕地与其他各类用地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情景-多目标规划模型(SMOP)。以浙江省为例,通过模型的运算,得出了不同情景模式下耕地的保有量。结果表明,8个情景模式中,只有情景BF求出了最优解(低人口增长水平、生存用粮自给、较高的粮食单产水平情景以及高人口增长水平、生存用粮自给、较高的粮食单产水平情景)。通过进一步分析,其他情景模式无法得出最优解的原因是耕地需求超过了耕地供给能力。也就是说在其他情景模式下,耕地均存在一定的缺口,粮食安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情景G(高人口增长水平、营养用粮自给、稳定的粮食单产水平情景)的耕地缺口数和耕地压力指数最大。浙江省必须从挖掘耕地生产潜力以及建立健全粮食市场入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双赢。SMOP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浙江省的资源禀赋和未来的发展可能。

  • 资源评价
    李飞, 王春, 赵军, 郑佳佳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78-784. doi: 10.11849/zrzyxb.2010.05.008

    将海拔高度等反映区域特性的因子作为变量引入GIS空间化模型是提高气象数据估算精度的重要途径。根据聚类的思想,将研究区域进行聚类分区,使分区内积温分布特征一致性趋强。然后利用统计方法寻找各分区年积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以获得较高精度的估算结果。论文提出的基于分区DEM修正反距离空间化方法,与常用的空间化方法如克里格法、反距离平方法相比,解决了积温空间分布复杂性的问题,并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的稀疏性、不均匀性以及受海拔和区域差异等因素对积温分布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适合于较大范围的年积温空间化。另外,由于气象台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区域,高海拔区域积温估算精度很低,利用此方法解决了高海拔区域积温估算的精度问题。

  • 论文
    庞爱权, Ian Nuberg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76-182. doi: 10.11849/zrzyxb.1997.02.012
    Baidu(52) CSCD(15)
    中国农林业资源的持续性正受到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严峻挑战。中国的经验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能够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林复合系统经济评价方法的评述,揭示出目前农林复合系统经济评价主要局限于财务效益方面,这是必要的,但考虑到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就显得很不够。最后,探讨了中国农林复合系统综合经济评价的发展方向。
  • 论文
    谢英荷, 洪坚平, 金志南, 林大仪, 赵景逵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3): 288-292. doi: 10.11849/zrzyxb.1997.03.014
    Baidu(26) CSCD(6)
    在重建矿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围绕矿区退化土地的复垦种植问题,从适生物种筛选、种植方式选择以及对退化土地培肥熟化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试验结果和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认为,把绿肥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作为矿区各类型退化土地复垦的先锋植物,是快速培肥熟化、恢复保护矿区土地资源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的一项有效途径。
  • 论文
    宛公展, 周慧, 刘锡兰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4): 377-382. doi: 10.11849/zrzyxb.1997.04.013
    Baidu(4) CSCD(1)
    本文根据天津市区1959~1994年共计36a逐日实测总辐射资料,建立了用其它气象要素(日照百分率及空气湿度)估算不同尺度(年、季、月、旬、候及逐日)太阳总辐射量的系列经验公式,其平均拟合精确度可达90%~97%。
  • 论文
    梁文举, 闻大中, M. C. Saunders, B. J. Miller, 刘丹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1): 78-83. doi: 10.11849/zrzyxb.1997.01.013
    Baidu(4)
    本文以下辽河平原为背景,应用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建立了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知识库,提出了建立该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步骤: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表达、编码及证实。该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能将有关多熟种植领域的专门知识和领域专家的经验以可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农业决策者,从而提高农业决策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 论文
    李春干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1): 84-88. doi: 10.11849/zrzyxb.1997.01.014
    Baidu(4)
    森林合理年伐分析确定是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森林经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出发,以消长比度、成熟林采伐度、龄级结构改善度、流量均衡度、需要满足度5个指标建立了分析确定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森林合理年伐量分析确定的精确化方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