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张累德, 顾国安
    自然资源学报. 1989, 4(3): 275-280. doi: 10.11849/zrzyxb.1989.03.012
    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山势巍峨,交通边远不便,过去对其拥有的土地资源缺乏详尽地考察和系统地了解。现根据1987年的考察资料,对西昆仑地区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地位、垂直分异规律及其主要类别予以初步总结。
  • 论文
    王本楠
    自然资源学报. 1989, 4(1): 79-86. doi: 10.11849/zrzyxb.1989.01.011
    Baidu(10) CSCD(1)
    最优轮伐期的确定是林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确定森林轮伐期所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五条,即:生产原则,经济原则,生态原则,社会原则以及系统原则。 讨论了简单情况下确定轮伐期的数学模型,即生产模型,经济模型,林租模型,净收益模型,土地期望价模型,土地租价模型以及推广了的模型。简单讨论了这些模型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
  • 论文
    李渤生
    自然资源学报. 1989, 4(3): 281-288. doi: 10.11849/zrzyxb.1989.03.013
    Baidu(28) CSCD(3)
    拟建的羌塘高原美马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含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其密度之高为西藏所仅见。该地区具有极高的自然保护价值,应作为代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论文
    霍明远
    自然资源学报. 1989, 4(1): 87-96. doi: 10.11849/zrzyxb.1989.01.012
    Baidu(5) CSCD(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世界黄金资源的地理分布,产出状况,成因探讨与远景储量,工业储量及开采量,黄金价格与市场等方面的较为严格的数理统计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中国黄金资源与世界黄金资源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和世界黄金资源的开发方向与黄金市场及价格方面的预测: 世界黄金资源的找矿方向正从高品位——大储量或高品位——小储量的找矿及采矿方向转移到低品位——大储量方向上来,在中国亦应该及时把寻找低品位——大储量的黄金矿床作为主攻方向。 世界的黄金市场将会更加开放,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与新材料科学的进步,黄金的工业用途将进一步加大,用量将会逐渐增长,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将会抵消黄金价格的上涨。
  • 论文
    汤奇成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1): 1-10. doi: 10.11849/zrzyxb.1990.01.001
    Baidu(8) CSCD(1)
    中国干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是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但水资源紧缺。研究干旱区径流的形成与转化后可以得出:山区是径流的形成区。平原是径流散失区,水文的地带性规律非常显著。山区是地下水补给了地表水,成为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平原地表水通过各种渗漏途径补给了地下水,而平原在扇缘出露的泉水又成为平原河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特点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论文
    郭文卿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97-106.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1
    根据已有工业基础及其资源开发环境因素,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为实现中长期工业实力达到与其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战略目标,中国南方工业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型经济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建立内外向结合型工业结构;实行以轻型工业为主导部门,以基础工业为整体工业的推进部门的产业倾斜策略,和以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为主轴线,以大中城市(含沿海港口开发区)为极点的点轴开发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强化地域间、产业或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推进包括原料-加工中心在内的工业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势产业与地方性产业等多层次、不同类型的综合工业基地,以求振兴全区工业,井增强其在全国经济中应有的地位。
  • 论文
    郭永盛, 许学工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193-205.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1
    Baidu(29) CSCD(5)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面积约5930km2,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从大农业角度来看,其土地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当前,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将区内土地类型划为 5类和19个亚类。其次,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将其土地质量分为8等13级。其中宜农地占28.83%,宜牧地占34.44%,渔业用地占27.98%。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作了分析探讨。认为:对于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强调遵循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原则。在此前提下,提出了以保证工矿业用地为首的6项开发策略,以及以引黄放淤改良盐碱地为首的20项开发措施。
  • 论文
    郎一环, 楼兴甫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4): 289-296. doi: 10.11849/zrzyxb.1990.04.001
    Baidu(20)
    本文从资源战略研究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讨论,第一部分论述了资源战略评价的基本公式与三大要点,即总体评价、相关评价和潜力评价;第二部分首次提出资源战略决策的程序,包括开发利用方向、开发利用规模、开发利用布局、开发利用时序、开发利用方式和资源保护等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资源开发决策的完整体系。全文系统地阐述了资源战略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基本方法,客观地反映了资源战略研究的规律性。
  • 论文
    李学军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107-115.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2
    Baidu(2)
    西江沿岸地带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待开发民族区域,但它拥有多方面工业资源优势,而且工业开发环境条件良好。作者认为,优势的工业资源开发必须在全方位开放与资源深度利用的基础上以轻型为主导的策略,重点建设制糖、水果加工、水电、有色金属为主的原材料及加工等若干工业基地。布局上以西江干流和区内铁路干线为“轴”,结合重点工业“点”,稳定提高中部,重点开发东部,创造条件开发西部,实现“点轴结合,逐步推进”的工业资源区域开发策略。
  • 论文
    沈长江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206-210.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2
    Baidu(1)
    作者在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了位于新疆南部荒漠最西部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后,指出该地区畜牧业的 4个基本特点,概括了该地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以及牧业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地处内陆,极端干旱,周围高山环绕,绿洲经济与绿洲农业发达,对该地区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有深刻影响。从而作者提出了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方向与战略。指出今后应以发展集约化的平原绿洲畜牧业为主体。改革饲养方式,加强饲料生产,提高畜群生产水平,近期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要与自给性生产的发展相结合。使我国这一特殊类型地区的畜牧业得以顺利发展。
  • 论文
    王飞, 谢其明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4): 297-303. doi: 10.11849/zrzyxb.1990.04.002
    本文阐述了湿地的定义,并以洪湖为例,从水文、土壤、生物组成和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而提出湿地保护和利用问题。文章最后指出:只有对湿地进行充分的保护,才能使其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财富。
  • 论文
    林文盘, 何凡能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1): 11-19. doi: 10.11849/zrzyxb.1990.01.002
    本文阐述了我国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并以东平湖为例,系统论述了它们的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理化特征、鱼类生境、旅游环境),及其利用开发现状,并分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指出了我国淡水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湖水源不足,工业废污水的污染,水工建筑物阻隔河湖通道,滞洪淤积等,导致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溯河入湖物种绝灭,湖体湮废等。最后提出了设计湖体水生资源得以开发的流域水资源调节控制规划;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有计划地进行湖底清淤;疏竣河湖接口通道,添建鱼道;编制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境的水利工程运营方案,设计高效静水资源开发方案等整治对策。
  • 论文
    樊自立, 王喜鹏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4): 304-317. doi: 10.11849/zrzyxb.1990.04.003
    Baidu(58)
    新疆平原湖泊、平原水库盐化日趋严重。湖泊、水库水质盐化对渔业、灌溉、苇产、饮水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引起湖泊、水库水质盐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造 水盐与水量平衡关系改变的结果。为防止水质盐化,必须减少农田排水泄入河道和湖泊、增加入湖水量,扭转湖泊水量平衡长期亏损状态。
  • 论文
    孙文昌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211-217.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3
    Baidu(50) CSCD(3)
    长白山区域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地理单位,资源丰富,尤其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是在深入调查和完成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论述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
  • 论文
    孙九林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116-125.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3
    CSCD(1)
    中国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能源资源却十分贫乏,长期以来能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本文从分析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出发,提出合理开发资源、适当控制工业发展速度、大力建设核电、解决交通接纳区外能源调入、长期坚持节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制定正确的能源开发政策等 10大战略措施,以促进能源问题的解决。
  • 论文
    张勃夫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1): 20-30. doi: 10.11849/zrzyxb.1990.01.003
    Baidu(14) CSCD(1)
    本文在分析矿泉水形成的地质背景基础上,论述了全省碳酸矿泉水以游离Co2、偏硅酸含量高,尤其矿化度高,并富含锶、锂、锌为基本特征;硅酸矿泉水以含锶的淡矿泉水为基本特征。全省矿泉水分布广泛、泉点集中、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类型齐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期火山活动与活动断裂是矿泉水形成机制的两种类型。各火山群与活动断裂带是寻找矿泉水新产地的有望地段。
  • 论文
    郭文卿, 李学军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126-133.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4
    Baidu(1)
    工业资源是能为工业所利用的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是资源的产业范畴。工业资源开发学以工业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开发为主线,是研究工业资源系统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不同时、空系统下工业资源经济开发实证研究的学科。其以系统性、应用性为主要特点,以工业资源的基础理论、工业资源开发理论、开发的战略与策略、工业资源组合类型与区域开发实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管理与政策以及工业资源开发研究方法与手段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作为学科建设的起点,近期应以工业资源国情及开发战略、工业资源开发基本经验总结、工业资源开发模式、工业资源动态信息网络和开发决策系统的建立等课题为研究重点。
  • 论文
    赵名茶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218-229.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4
    Baidu(13) CSCD(4)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与西部非季风区之过渡地区,属弱季风区,降水相对较集中。为分析本区降水的时空分布,文中采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了黄土高原296个站的降水季节性指标值及降水季节,前者变化于0.44—0.64 之间,后者集中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自东南向西北推迟。降水的季节性指标与降水季节直接影响到作物水分的亏缺量,全区小麦严重缺水100—200mm 不等,玉米缺水30—50mm,而谷子生育期中水分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最后,讨论了本区降水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指出本区水分不足,认为有的作者提出的该区尚有80%的水分潜力没有得到发挥的见解是错误的。
  • 论文
    刘振东, 姚士谋, 林振盛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4): 318-325. doi: 10.11849/zrzyxb.1990.04.004
    Baidu(7) CSCD(1)
    九龙江流域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闽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腹地。近年来由于特区和开放区政策的实施,城乡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忽视了对环境的同步治理与保护,目前面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地貌灾害的严峻挑战。我们根据调查研究,提出了治理九龙江的3点意见和综合开发利用九龙江流域的经济方向,对策及其主要途径和措施,这对于九龙江流域的治理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
    艾云航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143-148.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6
    Baidu(4)
    积极发展开发性农业,可以引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致富来源,有利于安排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发展商品经济。开发性农业是以资源、市场为导向,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基地化、系列化、商品化生产特点。目前尚未利用或利用不够充分的农业资源还较多,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力,充分开发利用后,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
  • 论文
    陈万勇, 侯奎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1): 31-41. doi: 10.11849/zrzyxb.1990.01.004
    Baidu(4)
    攀钢基地位于康淇地轴中段两侧边缘一个古裂谷带中。裂谷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形成储量丰富、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其中钒、铁地质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钛矿资源居世界之首,钒矿占世界第三位,铁矿仅次于鞍本地区,名列全国第二位。 攀钢基地矿产资源体系由核心资源(铁矿和炼焦煤)和辅助原料资源(动力煤、熔剂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菱镁矿等)构成。在核心资源中,以攀西铁矿运在六盘水和以六盘水的炼焦煤运在攀钢,构成钟摆式运输系统。基地矿产资源体系和钟摆式运输,基本上能满足攀钢基地对矿产资源的要求。 攀钢基地矿产资源体系和攀西—六盘水之间钟摆式运输系统的形成,决定了攀钢二基地必须建在攀西(渡口至西昌)地区。否则,将造成不良后果。
  • 论文
    张利, 张彩英, 彭春香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230-236.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5
    Baidu(57) CSCD(8)
    土壤水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本文对沧州地区土壤水的动态规律、土壤水储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土壤水的水质进行了简要评价。通过对土壤水资源研究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为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论文
    蒋蔚然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4): 326-334. doi: 10.11849/zrzyxb.1990.04.005
    Baidu(13) CSCD(3)
    近代黄河三角洲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由于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地垦殖指数较低,土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而且土地开发利用受地表淡水资源的年际与季节分配的影响。当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开发的紧迫感加强。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的主要途径有:①改造低产田,挖掘土地增产潜力;②扩大平原林地,营造林网,改善生态环境;③利用现有林场,逐步建成畜产品生产基地;④利用沿海滩涂和陆地水面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⑤处理好土地开发与油田建设的关系,发挥土地与油气资源两大优势;⑥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合理地变更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 论文
    那文俊, 李桂森, 邓新安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1): 42-50. doi: 10.11849/zrzyxb.1990.01.005
    赣江流域的山丘荒地总面积约为 2902×104亩,除 35×104亩属于“十边草地”零星分布于路边、河边、田边、村边、沟边之外,比较成片的约有 2867×104亩(见表 1),略多于现有耕地,而且相当于现有林地的一半。这些荒地 3/4以上分布在红壤丘陵(低丘岗地 388×104亩,占13.5%;中低丘1236×104亩,占43.1%;高丘605×104亩,占21.2%;山地638×104亩,占22.3%),而且主要分于于上、中游地区(上游地区占60.2%,中游地区占25.4%,下游地区占14.4%)。综合开发治理、合理利用这些山丘荒地,是赣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农民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 论文
    李荣生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149-155.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7
    Baidu(10) CSCD(3)
    黄河近代三角洲拥有丰富的天然油气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并具有建深水港条件,但由于黄河尾闾流路多变,油、气资源发现较晚,生态环境脆弱和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远不及长江和珠江两个三角洲。为振兴三角洲经济、开发富饶资源,其对策是:稳定黄河尾闾流路,加速黄河海港建设,大力发展以石油和农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农牧渔业基地,保护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 论文
    伍业钢, 韩进轩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4): 335-342. doi: 10.11849/zrzyxb.1990.04.006
    Baidu(4)
    本文通过红松年轮生长分析,用红松年生长量与23个气候因子逐步回归。结果表明:红松生长与7月平均温度,≥5℃积温,年降水量密切相关。根据这3个气候因子综合进行红松生长量适宜性区划,划分出:红松生长不适宜区,适宜较差区,适宜区3个区域。这与实际红松分布区域是吻合的。充分证明了红松的分布与其气候相适应,更进一步的说明了红松阔叶林是该地区的一种稳定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红松生长适宜区的区划,对人造红松林也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论文
    邵立业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237-245.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6
    Baidu(9) CSCD(1)
    风沙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带以外地表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过程。风沙化是继沙漠化研究之后的另一分支。风沙化土地既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是环境污染的物质源地。对风沙化土地宜采取整治与高效利用并举的措施。建设生物工程和发展生态农业是风沙化土地整治和利用的最佳途径。
  • 论文
    杨勤业, 李高社, 朱会义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1): 51-59. doi: 10.11849/zrzyxb.1990.01.006
    Baidu(23) CSCD(2)
    黄土高原在气候上属亚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水分缺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围绕降水和蒸发,主要作物的需水和降水间的相互关系,农田干湿状况和水分盈亏额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发展雨养农业应该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一条基本方针;在雨养农业作物的选择上,除谷子可以在全区种植外,其他作物受地区局限性很大;发挥雨养农业生产潜力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系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宜采用平整土地、增施肥料等一系列农业措施。
  • 论文
    王荷生, 赵风威, 王文明, 洪淑惠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2): 156-168. doi: 10.11849/zrzyxb.1990.02.008
    本文是“京津唐地区(包括秦皇岛市)国土卫星像片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统计分析了各类森林资源的分布面积和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发展潜力,全区现有森林面积计约61.6×104 ha,覆盖率约11%,宜林地面积约86.2×104 ha,覆盖率约15.4%。主要分布于山地。从发展潜力看,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10%以上,可能提高立木蓄积量和果树产量4—5倍。
  • 论文
    霍明远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246-254. doi: 10.11849/zrzyxb.1990.03.007
    Baidu(6)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南岭及其邻区的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和构造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该区成矿条件优越,成矿条件复杂,表现出多金属矿产的共生性与伴生性。开发方向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特性,依靠科技,实行投资倾斜,减少资金沉淀,加强综合找矿、综合开采、综合冶炼、综合加工。在提高资源增值率,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尽快地把该地区建成有色、稀有、黑色金属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