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资源研究方法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严婷婷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920-928. doi: 10.11849/zrzyxb.2008.05.020
    Baidu(338) CSCD(19)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生产资料价格水平、高耗能投资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效率不存在同步增长关系。
  • 专题论坛
    程维新, 欧阳竹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929-935. doi: 10.11849/zrzyxb.2008.05.021
    Baidu(27) CSCD(3)
    一株玉米一生究竟需要消耗多少水,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外许多著作中,一株玉米一生蒸腾耗水量常常引用"200kg"这一数据。在《中国玉米栽培学》中,则提出了蒸腾耗水量为80kg/株,两者相差2.5倍。文章通过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大量的玉米农田蒸发实验数据,分析了生长在自然条件下单株玉米的蒸腾耗水量和玉米平均总耗水(包括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得到如下结果:①单株春玉米的总耗水量为100kg/株左右,蒸腾耗水量为60kg/株左右;②华北平原夏玉米总耗水量为50~80kg/株,蒸腾耗水量为30~40kg/株;③只要土壤水分不出现长期干旱,土壤水分状况不会对单株玉米耗水量产生大的影响;④种植密度对单株玉米需水量产生重大影响,当玉米种植密度由5.0×104株/hm2增至10.0×104株/hm2时,总耗水量仅增加13.18%,而单株耗水量减少了44.48%。这些数据可供参考。
  • 资源研究方法
    方燕娜, 陈兴伟, 杨青春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528-533. doi: 10.11849/zrzyxb.2008.03.020
    Baidu(19) CSCD(2)
    由于受人类活动、气候等外界变化环境的影响,用于水资源评价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序列失去了一致性。为了适应变化环境对水文预报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时变参数的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的多层递阶预报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带固定参数的模型,它是将预报对象看作为随机动态时变系统,首先进行动态系统的时变参数预报,进而在参数预报基础之上对系统状态预报,从而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以闽江竹岐水文站为例,进行年径流量的中长期预报,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 资源生态
    罗怀良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2): 251-258. doi: 10.11849/zrzyxb.2009.02.009
    Baidu(133)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再根据盐亭县近55年来(1949~2004年)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估算了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具有碳汇效应;但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很不稳定。植被碳储量以大春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70.80%);近期大春作物的比重略有下降,而小春作物所占比重则略有上升。今后该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维持农业生产和农田植被碳储量的稳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作物单产、农田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适度扩大水稻、马铃薯和油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小麦播种面积。
  • 资源利用与管理
    谭淑豪, 王济民, 涂勤, 曲福田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194-203.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3
    Baidu(39) CSCD(1)
    草地被称为世界性的公共资源。以往对于草地退化的关注多侧重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为揭示微观行为对公共资源利用的影响,以寻求有效途径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战略意义的草地资源,论文利用2005年西部6省区17县231个农户数据以及2006和2007年环青海湖地区的实地调查经验,采用农户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现有产权制度下牧民的草地管理行为对草地资源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参与非农就业、扩大牧户的草场规模以及进行围栏和舍棚建设有利于减轻草场的退化。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目前政府提供围栏和舍棚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制定有利于牧民参与非农就业机会的政策,降低牧区的人口压力,可有效促进草地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生态
    张萍, 哈斯, 王帅, 张素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37-244.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8
    Baidu(22) CSCD(5)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简单风蚀坑3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尺度而发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草地,随积沙厚度顺风向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顺风向依次出现舌状裸沙带、舌状拂子茅带及两侧的冰草带;固定沙丘风蚀坑坑后积沙呈裸沙形式穿越沙丘原有的山刺玫和小叶锦鸡儿两个灌木带,并在裸沙带外围形成舌状拂子茅带。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植被的分带性反映了草地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即随着坑后积沙体的扩大,草地植被由原生向沙生逆向演替。
  • 资源研究方法
    李浩,夏军,严茂超,李璐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6): 1044-1054. doi: 10.11849/zrzyxb.2008.06.009
    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发展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产生风险,其潜在的影响会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论文开发了一个综合评估工具,旨在评估气候变化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及适应性措施的经济效益,并将这一分析框架运用密云水库水供给项目的评估。 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密云水库水供给量将会受到极大影响。而收益-成本分析和多目标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水田改旱地、引滦入潮、污水处理等适应性措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将是可行的。图4表3参22
  • 资源研究方法
    张霄羽,赵长森,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6): 1078-1087. doi: 10.11849/zrzyxb.2008.06.012
    Baidu(3)
    文章提出了利用搭载在欧洲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上(MSG)的SEVIRI传感器数据估算裸土区热惯量及地表热通量的方法。首先,文章根据Jiang(2006)提出的方法,结合MSG-SEVIRI可见光及热红外数据,获得了间隔15分钟的地表温度数据;其次,利用日出与日落间的时间段及相应的地表温度和平均夜晚净辐射,估算了热惯量。在热惯量估算过程中,考虑到在整个夜晚,只能够获取两条大气廓线,所以作者用两种方法估算了平均净辐射。一种是以18时和24时的平均净辐射作为整个夜晚的净辐射;另一种是假定夜晚净辐射是时间的线性函数,通过这个函数关系得到各个时刻的净辐射,进一步得到不同时段的平均净辐射。基于两种估算夜晚净辐射的方法,文中分别计算了固定时间段及变化时间段的热惯量。最后,结合地表温度的余旋周期函数和前面所估算的热惯量,估算了地表热通量。通过三个试验点的两天数据对此方法的验证表明,变化时间段方法估算的热惯量比固定时间段方法估算的热惯量更为稳定,同时,这3个位置的地表热通量较高,最高达到了300W/m2。图2表5参12
  • 学报动态
    付元宾, 赵建华, 王权明, 贾凯, 苗丰民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185-193.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2
    Baidu(22) CSCD(3)
    海域同土地一样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资源,同时具有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历史上对海域使用缺乏有效的监测,海域管理者无法准确掌握海域使用的现状与动态,海域管理的科学决策存在很大难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论文基于海域使用自身的特点分析,同时参考了相关的监测模式,从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两个方面对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Sea area usag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简称SDMS)的构建模式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SDMS的概念模型。
  • 资源生态
    边多, 李春, 杨秀海, 边巴次仁, 李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54-262.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10
    Baidu(83) CSCD(18)
    以藏西北高寒牧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NOAA、MODIS卫星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资料、社会统计资料并结合GIS技术,对藏西北高寒牧区的草地状况和退化机理作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覆盖度等级呈正态分布,且中等偏下略多,地表植被总体上比较稀疏;②2005年区域内的草地退化总面积为14.19×104km2,占区域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9.64%,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最多,占退化总面积的65.96%,其次是中度和重度退化,分别占25.20%和8.84%;③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与近年来该区域的气候变化有关,二是草地超载率达到59.18%,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是局部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对草场的破坏,也是近年来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高明杰, 罗其友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04-210.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4
    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除了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栽培技术之外,调整种植结构也是农业节水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论文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了区域节水高效种植结构调整的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克服了以往模型研究中存在的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局限性。并应用该模型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华北地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该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定量分析运算,提出了该区2010年和2030年的节水高效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该方案重点压缩了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扩大了低耗水作物种植比例,种植业用水效率逐步提高。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朱青, 王兆骞, 尹迪信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19-229.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6
    Baidu(52) CSCD(22)
    对旱坡地水土保持的截流沟措施、横坡种植措施和植物篱措施进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裸露耕地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表径流达到4 044.4m3/hm2·a、土壤流失高达172.4t/hm2·a,以此速率流失土壤,其耕层(15cm)约在12年后,将被冲刷殆尽。截流沟措施与横坡种植措施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702.6m3 /hm2·a和土壤流失19.2t/hm2·a;但其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小。植物篱种植措施与横坡种植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345.3m3/hm2·a;土壤流失21.0t/hm2·a。虽然植物篱占据耕地面积,但并不影响农作物产量。植物篱种植下的耕层土壤的酸碱度和质地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土壤侵蚀速率远低于易风化土壤的成土速率,同时结合人工翻耕,每年平均以17.5cm的速度形成梯坎,以1.1°的速度减缓坡度。该项措施最终可实现坡改梯的目的,实现旱坡地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生态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30-236.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7
    Baidu(65) CSCD(12)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2,而人均生物承载力增加了0.171ghm2。在保持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这种程度的生态超载有可能通过贸易引进生物承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等增加生物承载力得到缓解。
  • 专题论坛
    周葆华, 操璟璟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4): 737-744. doi: 10.11849/zrzyxb.2008.04.021
    论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S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法(GC-MS)、杯碟法和Alamar blue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四季桔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揭示了四季桔抑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机理。实验结果从四季桔叶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3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9.578%;四季桔叶挥发油中的活性物质对大肠杆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红酵母(R. glutinis)均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对体外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的强度与挥发油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挥发油浓度为0.1g/L时,抑制率为82.56%。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邱国玉, 尹婧, 熊育久, 赵少华, 王佩, 吴秀琴, 曾爽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11-218.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5
    Baidu(64) CSCD(25)
    论文以在黄土高原上发育,流经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河二级支流——泾河为研究对象,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地利用影像资料,以及泾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气候、水文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分析了20世纪80~90年代泾河流域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化。从80到90年代,流域年降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8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明显大于9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尤其在7~9月,平均降雨量明显减少。受气候干旱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共同作用,80~90年代,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减少了8.92m3s-1。为了区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采取分别固定气候因子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因子的方法,将模拟情景输入模型,定量区分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结果表明,气候干旱化趋势使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减少28.08m3s-1,为气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共同影响径流变化量的314.80%;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使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增加26.57m3s-1,为气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共同影响径流变化量的297.87%。
  • 资源生态
    李林, 吴素霞, 朱西德, 常国刚, 李凤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45-253. doi: 10.11849/zrzyxb.2008.02.009
    Baidu(99) CSCD(13)
    利用2001~2006年逐年汛前期和汛后期两个时相黄河源区湖泊群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候、冻土监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寒湖泊群的最新动态变化,描述了器测时期以来该区域气候的演变背景,揭示了湖泊面积和数量对气候、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2年来源区出现了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变化大背景,但2001年以来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的同时,蒸发量明显减少,且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冻土环境表现出冻土厚度减小、冻结时间缩短等退化趋势;2001~2006年黄河源区湖泊群的最新波动表现为湖泊面积增大、数量增多的一致性变化迹象,这种波动趋势在汛前期表现得较汛后期更为显著,并以湖泊数量的变动最为明显;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湖泊扩张、数量增大正是同期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少和冻土退化加大了地下冰融化水补给量等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
  • 资源安全
    周年兴, 林振山, 黄震方, 潘刚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25-32.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04
    Baidu(92) CSCD(8)
    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论文以广泛的基础资料收集为前提,分析论证了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并对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威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统计评价。结合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提出了中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对策。
  • 资源研究方法
    赵长森,夏军,李召良,刘玉,唐伯惠,唐荣林,严子奇,欧阳晓莹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6): 1055-1067. doi: 10.11849/zrzyxb.2008.06.010
    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静止卫星的陆面区域蒸散模型(a Land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Model based on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Data, LREMHT),该模型基于对地表温度日过程的傅立叶拟合计算感热通量,进而地面实测潜在蒸发的日总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模型计算合理,可用于区域耗水模拟。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春旱季节(2005年4月份)淮河流域蚌埠以上农业区的区域耗水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日内:耗水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正午能量交换最活跃的时刻;②月内:一日耗水最高值出现时刻逐步往后推移:上旬出现在11:00前后,中旬出现在13:00前后,而下旬出现在14:00前后;日总量呈现递增趋势;③区域耗水月总量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西北农业区耗水量最高。图7表1参33
  • 资源研究方法
    褚健婷,夏军,许崇育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6): 1068-1077. doi: 10.11849/zrzyxb.2008.06.011
    Baidu(10)
    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价研究中,统计降尺度方法通常用来解决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在本文中,预报量采用海河流域上典型区域的11个气象站点1961~2000共40年的日降水资料,预报因子选自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Hadlay 中心GCM模型在a2情景和b2情景下的大气变量,主要采用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SDSM模型)进行海河流域日降水的降尺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使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SMLR),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优选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②使用统计降尺度方法SDSM,采用不同的GCM资料,都可以较准确模拟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③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降尺度结果优于Hadlay中心a2和b2情景下的,观测和模拟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可以达到93%和85%左右;④与现状年(1984~1993年)相比,未来(2011~2040年)的年降水总量大约会减少4%;降水峰值略滞后;降水时间更加集中;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加大;最大干天持续天数也变长。图3表5参32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国柱, 牛叔文, 杨振, 张馨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15-24.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03
    Baidu(145) CSCD(26)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经济贫困、环境脆弱、生活能源短缺,生物质过量消费成为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建立计量模型,基于替代性分析估算了不同用能结构情景下的环境经济成本。结果表明,现状户均生活能源消费2 112.44kgce/a,人均428.59kgce/a,用能水平较低。目前农户消费能源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与农户现状用能结构相比较,4种替代结构的能源消费总成本、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及现金支出差异较大。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结构各项成本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建设的方向。
  • 研究进展
    李文华, 张彪, 谢高地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1-10. doi: 10.11849/zrzyxb.2009.01.001
    Baidu(412) CSCD(136)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近年来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为了全面认识与介绍国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状况与成果,促进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4个时期,并简要概括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应该尽快由当前的概算式研究转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要重点关注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理论研究、评估指标与方法的标准化、生态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研究、评估结果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 资源利用与管理
    李治国, 姚檀栋, 田立德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1-8.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01
    Baidu(72) CSCD(15)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其变化不仅对高山及周边地区水资源有重要影响,而且还是影响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国内的研究范围与深入程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冰川融化对水资源影响的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很少,预测模型在种类、概念框架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滞后。未来西部冰川水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是西部大开发必须考虑的内容,因此急需加强相关监测与研究。
  • 资源生态
    刘建兴, 王青, 孙鹏, 顾晓薇, 李广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61-68.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07
    Baidu(84)
    通过构建生态足迹分解模型,论文将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这3种因素的变化效应,并对各分解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065 5×108hm2。其中,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所引起的足迹变化分别为2.108 2×108hm2,-0.439 8×108hm2和-0.602 9×108hm2。总的看,经济规模的变化助长了总足迹的增长,而足迹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总足迹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生态足迹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足迹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生态足迹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资源利用与管理
    郭艳波, 冯浩, 吴普特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50-57. doi: 10.11849/zrzyxb.2009.01.006
    Baidu(23) CSCD(6)
    根据番茄的生长发育特点,分别以50%、60%、75%田间持水量作为苗期、花期、结果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按照不同的土壤水分上限设置不同的灌水量处理。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的灌水量、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番茄灌水量、耗水量与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当灌水控制下限一定时,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随灌水控制上限的减小呈降低趋势;番茄苗期、花期和结果期的灌水控制上、下限(占田持)分别控制在50%~65%、60%~75%和75%~85%为宜。
  • 资源安全
    方叶兵, 王礼茂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66-72. doi: 10.11849/zrzyxb.2009.01.008
    Baidu(16)
    利用构建的石油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统计数据,对中国1992~2002年的石油安全态势进行了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在1992年至2002年评价期内的石油安全态势处于一般状态,得分大致在5.04(1993年)到5.66(2002年)之间(总分在0~10之间),变化幅度为0.62,不超过1,石油安全程度基本处于略有上升态势。
  • 资源评价
    杨艳昭, 封志明, 黄河清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103-112. doi: 10.11849/zrzyxb.2008.01.012
    Baidu(23) CSCD(5)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田水分平衡的影响,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水分平衡的角度出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10a尺度下,通过构建农田水分平衡模型,全面刻画了气候变化下近40年来西北地区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基本特征及演变态势。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是西北地区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全区亏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由高山向盆地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40年来,西北地区农田水分平衡呈现西降东升的态势,新疆大部及河西走廊西部的部分县市,农田亏水量显著降低;西北中部及东部地区大部分县市,40年间农田亏水量呈"W"状波动,近10年亏水最为严重;河西走廊以及新疆大部分县域农田水分平衡年际间变幅较小,中东部地区变幅较大;西北地区降水与农田水分平衡呈显著的正相关,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与农田水分平衡的相关性不明显,蒸散量与农田水分平衡呈显著的负相关。
  • 论文
    许学工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1): 51-58. doi: 10.11849/zrzyxb.1995.01.007
    Baidu(8) CSCD(2)
    在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资源系统整体结构进行了探讨。
  • 论文
    姚予龙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4): 364-371. doi: 10.11849/zrzyxb.1995.04.008
    Baidu(11) CSCD(1)
    宁夏自治区引黄灌区有十几万hm2的低洼盐碱荒地资源,长期处于荒芜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及对各种开发利用模式综合比较,提出目前最佳的利用方向是挖塘养鱼造台田,建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这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西北地区渔业基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论文
    吴次芳, 王建弟, 许红卫, 唐根年, 张蔚文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2): 158-164. doi: 10.11849/zrzyxb.1995.02.008
    Baidu(41) CSCD(10)
    对城市土地质量分类型评价,迄今研究甚少。本文较系统地探讨了城市土地资源分类评价的理论、类别选择、因素与因子体系建立、评价基本方法和模型。从椒江等城市的实践看,土地分类评价更能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 论文
    陈家琦
    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3): 252-258. doi: 10.11849/zrzyxb.1995.03.008
    Baidu(117) CSCD(10)
    人类必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而对于生命支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水资源实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物质保证。全球水文循环使世界各地的环境连成一个整体,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从总体出发综合开发和管理水资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注意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干扰,并服从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面需要,不能只就水论水。本文就可持续开发水资源的规划思想及其原则,阐述一些基本观点,并指出促其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共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