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访谈
    程叶青, 胡守庚, 杨忍, 陶伟, 李红波, 李伯华, 刘沛林, 魏峰群, 郭文, 唐承财, 顾康康, 唐雪琼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735-1759.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1
    PDF全文 (4073) HTML (2238)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为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特邀传统村落相关研究领域的11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聚焦政策变迁、机制机理、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等核心主体及其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1)面向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和全面统筹协调的多元融合机制,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和协同共建文化图谱。(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与具体空间实践。聚焦传统村落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强化基于“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耦合的传统村落划分及分类施策;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意义内涵及影响机制;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推进传统聚落有机更新;重视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内在精神价值挖掘和传统居住空间“活态”保护与利用及传统文化遗产“活化”;关注传统村落活态多样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动性实践;关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和集约高效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社会空间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空间打造;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和特色重塑。

  • 其他研究论文
    林雄斌, 牛步青, 潘琦, 詹双芬, 马仁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960-977. doi: 10.31497/zrzyxb.20240413
    PDF全文 (3157) HTML (1171)   可视化   收藏

    在交通强国战略下,各地积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沿线土地开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溢价效应差异化结果,基于元分析回归方法,从情景因素与方法论因素两个方面解析差异化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轨道交通能通过交通模式替代、土地开发演化等效应,产生一定的土地溢价。(2)基于不同的情景因素与方法论因素,如评估对象选择、轨道成熟度、可达性等情景因素以及不同实证研究方法,会显著影响轨道交通溢价的评估结果。相比特征价格模型,多时期价格变化对比和局部线性回归测算结果相对较高,而双重差分模型较低。(3)轨道交通溢价效应具有动态复杂性。鉴于轨道交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可构建溢价捕获等机制保障交通服务的可持续、均等化与可及性。

  • 专家访谈
    金晓斌, 叶超, 岳文泽, 马利邦, 罗震东, 杨忍, 吕晓, 王成, 李传武, 张国俊, 范业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 1-28. doi: 10.31497/zrzyxb.20240101
    PDF全文 (3061) HTML (3473)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需求。为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寻城乡协同治理的路径,明晰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特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与路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路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新业态发展、数字技术驱动乡村转型、不同区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等前沿问题进行笔谈,以期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关注:(1)全局统筹与区域联动导向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壁垒与创新路径。构建城乡有效衔接和互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县域为载体加快城乡联动发展,推动流动人口的弹性治理和城乡自然社会统筹治理。推动跨界治理,鼓励东西部地区帮扶协作,实现区域尺度的城乡协同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强化县域及小城镇的联动作用,增强人才、技术、资本流入的吸引力,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东部发达地区要构建多点支撑、网络布局、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体系,拓展城乡要素流动的广度与精度,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和普惠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利用—整治”驱动下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乡共治和乡村重构。通过国土空间规划锚定城乡发展空间格局,由规划实施落实城乡空间布局优化,通过空间有机更新提升空间品质,驱动不同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重点关注乡村功能供给水平、资源利用方向和产业发展模式,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等复合功能,探索区域适配、特色凸显、高效增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整治,推动资源要素整合和价值提升,加强城乡产业互动、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3)数字技术和智能化平台支撑下城乡治理精细化和乡村转型发展的认知提升与实践创新。建立城乡数据共享平台,破解城乡融合的“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治理精细化。深度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数字设备的覆盖面,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对接消费市场,打通多元化的农产品上行渠道,刺激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和消费能力提升。将数字技术植入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全过程,推动农业生产智慧化、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乡村政务智能化和乡村社会治理数字网格化。以上观点可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魏敏, 宋瑞, 杨勇, 白凯, 林明水, 虞虎,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43-1663.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9
    PDF全文 (2541) HTML (2653)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支撑。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特邀请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基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内容展开。主要结论如下:(1)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旅游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传统旅游业的复杂性带来的创新发展阻力以及新技术新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等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重点关注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业新质劳动者,优化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2)新发展理念下创新成果向现实旅游生产力转化的核心标志与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现代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素整合和供需匹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3)国家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科学图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此同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资源流通不畅、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深化旅游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上述观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推动旅游强国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刘笑杰, 金晓斌, 罗秀丽, 周寅康, 肖人荣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99-1319.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4
    PDF全文 (2498) HTML (1378)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是国土空间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探究其对低碳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低碳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运用ESTDA框架和空间计量模型量化了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对低碳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性,并对具体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甄别。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低碳土地利用效率在波动中上升,区域差异显著并呈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扩散模式;(2)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低碳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空间依赖程度呈增强态势,局部格局保持稳定并表现出HH型和LL型的空间聚类趋同现象;(3)城乡融合发展相对于低碳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空间整合性较弱,且局部关联和动态跃迁展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4)城乡融合是影响低碳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其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导致本地低碳土地利用效率增加0.2%,而控制因素中科技投入和对外开放的直接效应为正,财政压力和生态压力的直接效应为负,财政压力、环境规制、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市场化则均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碳高效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其他研究论文
    郎宇, 王桂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 29-48. doi: 10.31497/zrzyxb.20240102
    PDF全文 (2271) HTML (1419)   可视化   收藏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整全开发理念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是新时代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揭示生态资源价值化所经历的“生态资源价值培育—生态资源资本深化—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三阶段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述生态资源价值化与乡村振兴的内涵逻辑关联,并深入剖析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三阶段逻辑机理,探讨助推乡村振兴的区域典型模式以及在助推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区域现实难点和共性现实难点。基于逻辑发展、区域难点、共性难点三个视角提出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为盘活生态资源价值,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 研究论文
    高燕, 凌威, 盛春玲, 邓毅, 李湘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294-2309.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3
    PDF全文 (2022) HTML (1431)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的全面落地对生态补偿资金需求提出巨大挑战,财政补偿不仅杯水车薪,更难以破解补偿不足和补偿错位的僵化困局。以碳交易为解决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问题的工具,梳理了将生态碳汇开发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到碳市场上获益的国际、国内和第三方独立自愿减排机制等三条通道,分析国家公园生态碳汇通过CCER市场获得充分且精准的补偿还存在市场供给受限、难以有效交易和收益分配模式不明确等三个关键问题。在基于碳交易的生态碳汇补偿机制设计中,提出了在方法学障碍清除后,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原则下保障生态碳汇项目最大盈利可能的筛选机制,通过抵销比例、异地抵销、政府保护设置促成交易并区分政府和市场补偿边界的有效交易机制;以及为规避经营风险,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碳汇开发企业的PPP模式进行生态碳汇开发,并根据碳汇相关供给主体的贡献进行收益分配的精准补偿机制,为主管国家公园的林草部门和主管碳市场的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将为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所有自然保护地及其他生态空间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其他研究论文
    陈曦, 梁松斌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842-857. doi: 10.31497/zrzyxb.20240406
    PDF全文 (2020) HTML (1039)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尺度与人类治理尺度错配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原因之一,界定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是认识与解决该问题的首要环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界定分析框架与身份变动机制,并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与发展提供来自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实践尝试和研究思路。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生态系统服务反馈机制中重要社会属性变量,且存在于层次性空间结构中,呈现出竞争性动态平衡和差异性权重位次等特殊属性,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目标达成的惠益对象。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化与类型划分标准为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界定带来助益,但存在适配性差异。引入布迪厄实践理论,这一体现综合性、关系性、模糊性、生成性和再生产性的独特研究视角,能够为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相关者界定提供由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构成的分析框架,并为阐释其身份变动机制提供思路;同时,为回应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合规范主义“价值”与实证主义“事实”的发展定位和趋势,拓展其理论解释边界带来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实践尝试。围绕该分析框架,就制度设计,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场域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探索建立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出发到规制生态系统服务尺度与人类治理尺度错配的制度体系。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王思雅, 孙九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531-1547.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3
    PDF全文 (1946) HTML (612)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集中关注资源的经济属性及其对产品或产业的经济转化效应,较少关注资源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效应。对云南省环洱海地区中具有不同旅游介入度的三个乡村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异质化效应,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的双向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区别于其他乡村资源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开发使得同质性的村落共同体产生纵向上的经济异质化和横向上的群体异质化。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产生双向驱动机制。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资源价值的转化,从而形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链接,带来了物质财富和人口群体的吸附。另一方面,社区异质化带来了资源利用主体的内部张力,形成了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而促使资源类型整合和资源范畴拓展。在外部市场驱动和内部社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和再开发,呈现出价值转化效应和范畴拓展效应。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孙佼佼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245-258.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1
    PDF全文 (1932) HTML (1619)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传统以存量资源空间盘点为主要思路、以经济为主要指向的旅游资源研究范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亟待明晰旅游资源新属性、新框架与新方向。基于此,从国内外研究总格局出发,基于CiteSpace 6.2.2分析中外旅游资源研究知识图谱,对比其研究现状与趋势特征,揭示理论需求;进而基于中国实践与时代趋势,探索旅游资源新属性与新范畴变迁模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旅游资源新属性为起点,以人本理念为基础、以科技与文化为动力、以创新和创意为引领,阐释旅游资源性质拓展与研究范畴的新变化;从核心层、发展层、系统层(点、线、面)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创新研究框架,阐释旅游资源内涵创新、旅游资源全链理念创新、“五位一体”领域架构创新;提出“五位一体”与“三层级”交叉融合的旅游资源研究矩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维度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提出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旅游资源研究承担时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以资源研究为杠杆促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谭淑豪, 王硕, 叶卓卉, 朱永梅, 倪坤晓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1): 2841-2855. doi: 10.31497/zrzyxb.20231110
    PDF全文 (1849) HTML (918)   可视化   收藏

    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基于经营规模异质性探讨土地流转对农地非粮化的影响,有助于识别重点监管对象,降低监管成本,更有效地治理农地“非粮化”。采用2017—201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评估土地流转对农地“非粮化”的影响,并细化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土地流转的农地“非粮化”效应。研究发现:(1)从整体来看,土地流转加剧了农地“非粮化”;(2)土地流转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非粮化”行为具有差异化影响:10亩以下的农户会“趋粮化”,10~20亩的农户无显著差异,而20亩以上的农户倾向于“非粮化”。据此,为有效防止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节约监督和管理成本,提高农地“非粮化”监管效率,提出重点监管20亩以上规模经营农户,不过多干预20亩以下的农户,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议,以解决流转中存在的信息不透明、信息获取成本过高和租金过高等问题。

  • 其他研究论文
    郭宇, 张敏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319-335.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6
    PDF全文 (1675) HTML (1620)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评估,有助于全面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但是目前缺乏对空间规划中如何运用CES的路径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影响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有效应用。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外CES评估应用于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有关CES形成的理论解释从关系性和交互性视角得到深化,将CES视为人与自然交互的实践和结果,表现为CES在供给方、生产方、需求方和消费方之间的流动。(2)有关CES的概念得到了细化,促进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的CES评估理论框架形成。(3)CES评估主要包括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益处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三种进路,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空间范围的数据获取方法、基于空间位置的数据获取方法和集成式空间分析评估方法三种。(4)CES评估与规划编制的结合方式主要包括前置于规划编制和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两种。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应融入CES评估,并为此提出总体思路,以及在规划编制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目的和方法,展望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潜力。

  • 郭婷婷, 丁洪伟, 张浩, 曾昭霞, 刘孝利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384-1398.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8
    PDF全文 (1645) HTML (669)   可视化   收藏

    明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优化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管理、攻克贫困、维护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共检索整理89篇论文,研究结果说明:(1)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2008—2018年间研究较少,在2019—2023年间激增。从研究区分布来看,贵州省最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2)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类型的选择不均衡且评估方法依赖于模型。(3)分析权衡/协同的研究方法机理与应用,主要分为统计分析、制图叠加分析和情景模拟分析法三类。(4)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工程是影响权衡/协同关系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为主导因子。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喀斯特区生态服务功能与权衡/协同研究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 其他研究论文
    徐可西, 詹冰倩, 姜春, 鲍海君, 苏婕妤, 何旻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3): 682-698. doi: 10.31497/zrzyxb.20240311
    PDF全文 (1594) HTML (1605)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低碳城市空间格局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城市碳排放约束目标,构建了集约、紧凑、高效、绿色导向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剖析了城市空间格局要素与碳核算体系的内在关系,进而开发了涵盖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和蓝绿空间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城市规模维度旨在控制无序扩张,涉及人口、经济和空间规模三方面指标;城市形态以外部紧凑为导向,涵盖城市平面形态和立面形态两方面指标;城市布局以功能高效为落脚点,涵盖居住密度、职住平衡比等指标;蓝绿空间关注城市碳汇的提升,包括蓝绿空间占比、融合度等指标。遵循“评价指标—规划策略—规划内容—空间响应”逻辑主线,提出了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城市扩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紧凑城市形态,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构建市域生态网络、提升固碳增汇能力四条实践路径,为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方向。

  • 李政宏, 吕晓, 徐畅, 牛善栋, 王亚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93-120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3
    PDF全文 (1575) HTML (666)   可视化   收藏

    化解东北地区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问题,需探索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系统策略,发现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融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对典型案例村庄开展调查,厘清二者间的互馈理路,明晰内在因果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2)从驱动机制、链接机制、助推机制解析二者间的互馈理路,要求推动要素层整合优化、政策层中介链接、资源层转化提升;(3)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三类村庄发展历程具有差异化的因果传导路径。需从保护黑土资源本底、加快生产要素驱动、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支撑二者统筹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徐邵文, 张蕙杰, 钱静斐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206-2223. doi: 10.31497/zrzyxb.20240912
    PDF全文 (1560) HTML (1685)   可视化   收藏

    RCEP的签署与实施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采用拓展引力模型分析RCEP区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空间凝聚力持续增强,连通性显著提高,贸易规模不断扩展,呈现“中心—边缘”结构;(2)RCEP成员国进口格局多样化趋势明显,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地位出现分化态势,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核结构;(3)经济制度质量提升和签订自贸协定有利于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产品贸易。据此,提出中国应充分利用RCEP实施契机,发挥在区域内的核心影响力,推动高质量规则落地,形成区域高互补性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汪芳, 刘永, 贺金生, 胡燮, 覃栎, 王乐业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997-100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1
    PDF全文 (1513) HTML (1138)   可视化   收藏

    在人与水的适应过程中,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和见证城乡演化的容器与纽带。“流域人居系统”是指流域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不同时、空间尺度上交互作用和共同演化的适应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基于多学科的共性问题,流域人居系统科学涉及要素耦合、尺度关联、系统演化三方面关键问题,提炼形成“节点—背景—联系”结构理论与“地方—适应”演化理论,并提出多学科交叉与智慧流域人居的新范式。流域人居系统科学作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领域方向,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将助力新时期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建设。

  •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专栏
    谢花林, 李致远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2933-2949. doi: 10.31497/zrzyxb.20231201
    PDF全文 (1498) HTML (1783)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转化理念、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现有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地方实践模式存在治理主体单一、参与主体驱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借助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解析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据此设计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生产—供应—销售”机制、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共创机制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信息交流机制为核心要件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主体协同机制,基于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提出,拓展土地资源生态产品、水资源生态产品、森林资源生态产品、湿地资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新模式。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为指引,创建多元主体共治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

  • 其他研究论文
    陈乐为, 张宗毅, 李洪波, 张欣璞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188-2205. doi: 10.31497/zrzyxb.20240911
    PDF全文 (1496) HTML (814)   可视化   收藏

    农机化成本效率是衡量农业机械化生产成本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农田宜机化程度是影响农机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农田宜机化水平对农机化成本效率的影响,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ost-C、CCR模型测算农机化成本效率及其构成,并构建空间杜宾实证模型,利用200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大多数地区农机化成本效率不高,特别是丘陵地区成本效率较低。(2)代表农田宜机化水平的劳均农田面积和农田平整度的两个指标对农机作业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显著正向影响了农机化成本效率。本地区的劳均农田面积每增加1 hm2,其农机化成本效率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0.695;6度以下耕地面积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其农机化成本效率将比原先增加0.009。(3)农田宜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由于跨区作业的存在,邻近地区农田宜机化水平的提升也将提升本地区农机化成本效率。

  • 罗秀丽, 金晓斌, 刘笑杰, 张苏枢, 应苏辰,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53-106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5
    PDF全文 (1479) HTML (1649)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卫嫚, 黄泰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591-1612.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6
    PDF全文 (1471) HTML (829)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多维特征,系统解析其促进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机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城乡共富理论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结果—共生效应—共生目的”的链式因果理论框架,解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对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加深城乡共生关系和提升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水平,但呈不均衡发展特征,形成“核心—边缘”等级层次的空间布局。(2)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够线性地促进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旅游人才建设、旅游市场拓展、空间景观整合、旅游资源配置形成共生新能量以增强促进效应。由于乡村处于物质富裕积累时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旅游市场拓展机制发挥最高的中介促进效应。(3)不同城市规模的城乡共生单元内,人口、土地、产业共生环境进行差异化融合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相比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促进效应更高。大城市以产业为核心共生环境,并在人口规模优势下激活旅游市场和培养旅游人才,而中小城市以人口为核心共生环境,人口回流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从而大中小城市均能实现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立足乡村旅游发展情景深入研究,可为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前瞻性思考。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李云云, 刘浩龙, 刘俊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13-1625.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7
    PDF全文 (1464) HTML (462)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北碚和仁寿物候观测站点1973—1996年和2003—2012年18种植物物候观测数据,1987—2014年川渝权威报纸赏花节庆日期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赏花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川渝地区赏花旅游的影响以有利为主,50%的植物赏花季长度显著延长,27.8%的植物赏花季长度显著缩短;中国人偏好的观赏物种中,气候变化对山茶和山桃的赏花旅游活动有利,对紫玉兰不利。温度是影响赏花季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花期前一个月或前三个月温度每升高1 ℃,赏花季长度大多数延长5.99~7.57天或4.41~11.71天,少数缩短1.99天或2.26~4.99天。50%的赏花旅游活动组织者尚未意识到气候变化影响,没有采取正确适应策略;50%的赏花旅游活动组织者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节庆日期,科学的方法应为根据物候动态调整赏花节庆日期。

  • 其他研究论文
    马林燕, 潘子纯, 魏凤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465-488. doi: 10.31497/zrzyxb.20240214
    PDF全文 (1410) HTML (709)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双向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对于优化中国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31省(市、自治区)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各省(市、自治区)历年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SDM模型,分析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与双向投资协同发展分别对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商投资会加剧资本错配,但能改善劳动力错配,对外投资能同时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错配,双向投资协同发展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替换指标及样本后结果仍然稳健;(2)双向投资能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效应对资本与劳动力错配产生影响;(3)双向投资对东、中、西部地区以及资源配置不足和配置过度地区资本与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存在差异;(4)双向投资对劳动力错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高于直接效应。基于此,提出坚持吸引外资并鼓励企业“走出去”、制定差异化的双向投资发展策略、发挥双向投资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的政策启示。

  • 王田雨, 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08-1021.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2
    PDF全文 (1392) HTML (1421)   可视化   收藏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决定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格局,建立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全球“碳中和”行动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具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建立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收支效应的系统性认知框架,提出城镇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间接—潜在”典型性路径。面向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目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解释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内在逻辑,并从“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空间用途”三个方面解构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治理维度,提出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低碳化调整的政策工具及其改进思路。通过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低碳化思维、拓展国土空间低碳优化路径,从而进一步凸显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与治理在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积极作用。

  • 魏旭红, 赵雪雁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68-1083.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6
    PDF全文 (1380) HTML (613)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减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山区农户福祉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后续扶持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共同富裕。基于陇南山区坪垭藏族乡农户调查数据,在评估搬迁前后农户主观及客观福祉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综合福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主、客观福祉均呈上升趋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的物质资助在不同分位点处均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资金补贴在0.25、0.50分位点处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就业支持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作用呈倒“U”型变化;随着综合福祉的提升,农户的内生动力也对其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家庭抚养比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福祉的对策建议。

  • 顾观海, 吴彬, 张文主, 陆汝成, 王培琼, 廖文惠, 冯晓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22-1038.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3
    PDF全文 (1345) HTML (1336)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的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国土空间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生活和开放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整体呈现出“一带三区多点”的分布格局。(2)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冲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对外开放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了不同空间之间互竞和融合的关系,国土空间转换类型以生产空间、开放空间与生态空间互转为主,区域差异日益显著。(3)影响不同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经济动力和对外开放是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边境地区应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智烈慧, 周方文, 李晓文, 马田田, 邵冬冬, 白军红, 崔保山, 郭卫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 3150-3165. doi: 10.31497/zrzyxb.20231213
    PDF全文 (1339) HTML (783)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湿地修复实践侧重点状效果,较少关注景观尺度的空间选址策略。而滨海受损湿地与未受损自然湿地具有结构和功能联系,因此保护和修复应协同优化。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将湿地保护与修复格局统一到滨海湿地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碳储、生境质量和水质净化)提升构架下,以受损区内优势种的适宜生境作为潜在修复区,发展了一套一体化保护—修复格局构建及优化方法。结果表明:保护和修复50%的生态系统服务核心区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目标最大化;为达成该目标应优先将部分自然湿地划入保护区,随后撤出保护区内现存的养殖池,最后实施保护区内的退盐还湿和保护区外的退养还滩。研究提出的方法丰富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确定的保护—修复优先区有助于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修复绿线”,相关调控措施能够为优化滨海湿地现有保护格局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 其他研究论文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2): 372-391. doi: 10.31497/zrzyxb.20240209
    PDF全文 (1328) HTML (1008)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 研究论文
    张引, 楼颖, 舒全峰, 李晟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364-2382.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7
    PDF全文 (1283) HTML (1194)   可视化   收藏

    采取何种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效?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选择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17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单因素方差、逐步回归分析,比较统治、分治和共治三种治理模式的社区居民成效感知差异,以及影响社区居民成效感知的其他要素。研究发现:(1)社区居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成效感知最为积极,对经济成效感知最为消极;(2)共治模式在三个维度表现最优,统治在生态、社会维度较次优,而分治在经济维度次优;(3)社区居民成效感知还受到地理空间特征、经济社会属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各类治理模式都存在其优势与劣势,共同治理也并非是解决所有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灵丹妙药”。提倡开展因地制宜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选择。研究扩展了IAD框架的应用场景,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认识,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提供经验启示。

  • 其他研究论文
    袁源, 王亚华, 徐萍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4): 942-959. doi: 10.31497/zrzyxb.20240412
    PDF全文 (1281) HTML (842)   可视化   收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大背景下,对耕地数量的单一管控已转向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大食物观”也赋予粮食安全新的内涵,“非粮化”治理亟需探索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的应对逻辑并构建理论框架体系。通过对“非粮化”治理的政策回溯和困境揭示,提出应对逻辑要着眼于底线管控、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三个不同维度的治理视角,深入辨析安全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产的关系。理论框架需参照多层级规划目标、精细化分区管理、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差别化规则体系的原则,围绕管制基础、管制模式、管制环节和管制手段四个核心内容构建用途管制体系。研究结果可为防止耕地“非粮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