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访谈
    程叶青, 胡守庚, 杨忍, 陶伟, 李红波, 李伯华, 刘沛林, 魏峰群, 郭文, 唐承财, 顾康康, 唐雪琼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735-1759.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1
    PDF全文 (2880) HTML (974)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为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特邀传统村落相关研究领域的11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聚焦政策变迁、机制机理、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等核心主体及其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1)面向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和全面统筹协调的多元融合机制,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和协同共建文化图谱。(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与具体空间实践。聚焦传统村落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强化基于“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耦合的传统村落划分及分类施策;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意义内涵及影响机制;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推进传统聚落有机更新;重视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内在精神价值挖掘和传统居住空间“活态”保护与利用及传统文化遗产“活化”;关注传统村落活态多样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动性实践;关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和集约高效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社会空间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空间打造;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和特色重塑。

  • 刘笑杰, 金晓斌, 罗秀丽, 周寅康, 肖人荣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99-1319.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4
    PDF全文 (2111) HTML (871)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是国土空间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探究其对低碳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低碳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运用ESTDA框架和空间计量模型量化了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对低碳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性,并对具体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甄别。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低碳土地利用效率在波动中上升,区域差异显著并呈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扩散模式;(2)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低碳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空间依赖程度呈增强态势,局部格局保持稳定并表现出HH型和LL型的空间聚类趋同现象;(3)城乡融合发展相对于低碳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空间整合性较弱,且局部关联和动态跃迁展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4)城乡融合是影响低碳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其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导致本地低碳土地利用效率增加0.2%,而控制因素中科技投入和对外开放的直接效应为正,财政压力和生态压力的直接效应为负,财政压力、环境规制、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市场化则均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碳高效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王金伟, 陆林, 王兆峰, 魏敏, 宋瑞, 杨勇, 白凯, 林明水, 虞虎, 朱鹤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643-1663.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9
    PDF全文 (1897) HTML (1834)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支撑。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战略路径,特邀请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基于“问题导向—创新思维—路径机制”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核心内涵、动力机制、创新路径等内容展开。主要结论如下:(1)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催生出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并不断释放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旅游创新软硬环境缺乏系统化建设、旅游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传统旅游业的复杂性带来的创新发展阻力以及新技术新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等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开拓旅游新质生产力可以重点关注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培育旅游业新质劳动者,优化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2)新发展理念下创新成果向现实旅游生产力转化的核心标志与动力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现代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素整合和供需匹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3)国家战略导向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科学图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已成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与此同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旅游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资源流通不畅、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深化旅游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上述观点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为推动旅游强国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 罗秀丽, 金晓斌, 刘笑杰, 张苏枢, 应苏辰, 周寅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53-106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5
    PDF全文 (1133) HTML (878)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李政宏, 吕晓, 徐畅, 牛善栋, 王亚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93-120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3
    PDF全文 (1098) HTML (387)   可视化   收藏

    化解东北地区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问题,需探索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系统策略,发现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融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对典型案例村庄开展调查,厘清二者间的互馈理路,明晰内在因果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2)从驱动机制、链接机制、助推机制解析二者间的互馈理路,要求推动要素层整合优化、政策层中介链接、资源层转化提升;(3)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三类村庄发展历程具有差异化的因果传导路径。需从保护黑土资源本底、加快生产要素驱动、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支撑二者统筹发展。

  • 汪芳, 刘永, 贺金生, 胡燮, 覃栎, 王乐业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997-1007.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1
    PDF全文 (1082) HTML (754)   可视化   收藏

    在人与水的适应过程中,流域成为孕育人类文明和见证城乡演化的容器与纽带。“流域人居系统”是指流域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不同时、空间尺度上交互作用和共同演化的适应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基于多学科的共性问题,流域人居系统科学涉及要素耦合、尺度关联、系统演化三方面关键问题,提炼形成“节点—背景—联系”结构理论与“地方—适应”演化理论,并提出多学科交叉与智慧流域人居的新范式。流域人居系统科学作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领域方向,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将助力新时期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建设。

  • 顾观海, 吴彬, 张文主, 陆汝成, 王培琼, 廖文惠, 冯晓玲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22-1038.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3
    PDF全文 (1049) HTML (540)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的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国土空间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生活和开放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整体呈现出“一带三区多点”的分布格局。(2)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冲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对外开放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了不同空间之间互竞和融合的关系,国土空间转换类型以生产空间、开放空间与生态空间互转为主,区域差异日益显著。(3)影响不同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经济动力和对外开放是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边境地区应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 王田雨, 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08-1021.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2
    PDF全文 (1049) HTML (751)   可视化   收藏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决定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格局,建立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全球“碳中和”行动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具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建立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收支效应的系统性认知框架,提出城镇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间接—潜在”典型性路径。面向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目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解释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内在逻辑,并从“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空间用途”三个方面解构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治理维度,提出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低碳化调整的政策工具及其改进思路。通过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低碳化思维、拓展国土空间低碳优化路径,从而进一步凸显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与治理在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积极作用。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卫嫚, 黄泰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591-1612.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6

    乡村旅游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多维特征,系统解析其促进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机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城乡共富理论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结果—共生效应—共生目的”的链式因果理论框架,解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对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加深城乡共生关系和提升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水平,但呈不均衡发展特征,形成“核心—边缘”等级层次的空间布局。(2)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够线性地促进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旅游人才建设、旅游市场拓展、空间景观整合、旅游资源配置形成共生新能量以增强促进效应。由于乡村处于物质富裕积累时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旅游市场拓展机制发挥最高的中介促进效应。(3)不同城市规模的城乡共生单元内,人口、土地、产业共生环境进行差异化融合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相比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促进效应更高。大城市以产业为核心共生环境,并在人口规模优势下激活旅游市场和培养旅游人才,而中小城市以人口为核心共生环境,人口回流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从而大中小城市均能实现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立足乡村旅游发展情景深入研究,可为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前瞻性思考。

  • 有机更新与活态化
    魏成, 刘付强, 杨程, 成昱晓, 沈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867-1886.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8
    PDF全文 (964) HTML (1046)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镇化对传统村落产生深远影响,厘清其对保护利用造成的刚性约束与驱动条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珠三角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长时段的跟踪调研与回访为支撑,基于快速城镇化所带来冲击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尝试构建针对性的保护约束及活化利用研究框架,揭示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挑战、进展和发展前景。结果显示:(1)保护利用挑战主要体现在整体格局、聚落空间等物质要素的异化与受损,亦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投入成本高昂等约束;(2)快速城镇化也是珠三角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城市功能延展、人口集聚与消费潜力等促进了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的“补救”、以多元主体为助力的“自救”、社会企业介入下的“垂救”、紧抓政策机遇的“抢救”等保护利用新进展。研究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条件,展望了新时期珠三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趋势与发展前景。

  •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208-1221.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4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 其他研究论文
    徐邵文, 张蕙杰, 钱静斐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206-2223. doi: 10.31497/zrzyxb.20240912

    RCEP的签署与实施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采用拓展引力模型分析RCEP区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空间凝聚力持续增强,连通性显著提高,贸易规模不断扩展,呈现“中心—边缘”结构;(2)RCEP成员国进口格局多样化趋势明显,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地位出现分化态势,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核结构;(3)经济制度质量提升和签订自贸协定有利于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产品贸易。据此,提出中国应充分利用RCEP实施契机,发挥在区域内的核心影响力,推动高质量规则落地,形成区域高互补性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旅游发展与地方营造
    黄成昆, 张行发, 徐虹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974-1992. doi: 10.31497/zrzyxb.20240814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凋敝危机。旅游引发的景观符号生产与消费,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江西婺源县篁岭村为例,探究“晒秋”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的旅游地方营造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中,篁岭文旅公司始终扮演着关键行动者的角色,围绕“晒秋”景观的符号化运作,通过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推动着更多异质行动者加入行动者网络。(2)篁岭村的旅游地方营造经历了“晒秋”核心景观符号塑造与“晒秋”泛化景观符号融入两个阶段。在阶段演化过程中,行动者网络的强制通行点(OPP)由“发展乡村旅游,振兴篁岭”转变为“提升旅游项目品质,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3)关键行动者的能动性发挥、非人类行动者的属性挖掘与重要异质行动者的介入是在农俗文化景观符号化运作下,驱动篁岭村旅游地方营造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从景观符号化运作的视角拓展了地方营造的理论内涵,为新时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实践启示。

  • 任以胜, 陆林, 程豪, 虞虎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39-1052.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4

    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是流域乡村居民赖以生存和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基础,能够提供符合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提高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或空间断面,从时序角度开展两者之间互动过程、互动特征和互动机制的研究较少,亟待开展两者的耦合互动研究。(2)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运用整体系统观念和协同“双赢”思维,重点开展流域生态补偿与乡村可持续生计的互动逻辑、互动过程、互动效果和互动机制研究,探索富有流域特色的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方式,实现乡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的生计产出。(3)面对流域生态补偿和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应强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社会经济化”和流域乡村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地理化”,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开展两者互动研究的必然趋势。

  • 研究论文
    张引, 楼颖, 舒全峰, 李晟之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364-2382.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7

    采取何种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效?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选择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17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单因素方差、逐步回归分析,比较统治、分治和共治三种治理模式的社区居民成效感知差异,以及影响社区居民成效感知的其他要素。研究发现:(1)社区居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成效感知最为积极,对经济成效感知最为消极;(2)共治模式在三个维度表现最优,统治在生态、社会维度较次优,而分治在经济维度次优;(3)社区居民成效感知还受到地理空间特征、经济社会属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各类治理模式都存在其优势与劣势,共同治理也并非是解决所有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灵丹妙药”。提倡开展因地制宜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选择。研究扩展了IAD框架的应用场景,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认识,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提供经验启示。

  • 郭婷婷, 丁洪伟, 张浩, 曾昭霞, 刘孝利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384-1398.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8

    明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优化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管理、攻克贫困、维护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共检索整理89篇论文,研究结果说明:(1)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2008—2018年间研究较少,在2019—2023年间激增。从研究区分布来看,贵州省最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2)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类型的选择不均衡且评估方法依赖于模型。(3)分析权衡/协同的研究方法机理与应用,主要分为统计分析、制图叠加分析和情景模拟分析法三类。(4)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工程是影响权衡/协同关系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为主导因子。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喀斯特区生态服务功能与权衡/协同研究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 蒋卫国, 王晓雅, 荔琢, 凌子燕, 邓雅文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41-1261.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1
    PDF全文 (849) HTML (1069)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湿地在城市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国际湿地城市是《湿地公约》推行的表彰城市保护湿地取得成就的荣誉举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引领和指导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本文对接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1)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申报认证流程,总结了中国13个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2)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3)未来趋势应面向“国际公约组织—创建成效监测—发展指标评估”促进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城市建设”促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围绕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服务”开展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支撑。

  • 研究论文
    高燕, 凌威, 盛春玲, 邓毅, 李湘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294-2309.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3

    国家公园的全面落地对生态补偿资金需求提出巨大挑战,财政补偿不仅杯水车薪,更难以破解补偿不足和补偿错位的僵化困局。以碳交易为解决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问题的工具,梳理了将生态碳汇开发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到碳市场上获益的国际、国内和第三方独立自愿减排机制等三条通道,分析国家公园生态碳汇通过CCER市场获得充分且精准的补偿还存在市场供给受限、难以有效交易和收益分配模式不明确等三个关键问题。在基于碳交易的生态碳汇补偿机制设计中,提出了在方法学障碍清除后,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原则下保障生态碳汇项目最大盈利可能的筛选机制,通过抵销比例、异地抵销、政府保护设置促成交易并区分政府和市场补偿边界的有效交易机制;以及为规避经营风险,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碳汇开发企业的PPP模式进行生态碳汇开发,并根据碳汇相关供给主体的贡献进行收益分配的精准补偿机制,为主管国家公园的林草部门和主管碳市场的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将为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所有自然保护地及其他生态空间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杨晴青, 孙馨蕊, 张惠卿, 高岩辉, 曹小曙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01-1118.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8

    传统农区村庄表现出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以及更难恢复的特征,增强其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是摆脱不利影响、实现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有力途径。基于“缓冲—适应—转型与创新”维度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构成框架。以陕北黄土高原佳县62个样本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GIS空间分析、障碍度与贡献度模型等方法,开展了恢复力评估、关键因素识别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研究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空间差异较小,恢复力值低于0.5的村庄占比达61.29%。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普遍高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支撑系统,支撑系统的空间差异最大,自然生态系统最小。(2)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的关键贡献维度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与支撑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缓冲能力。具有变革意义的转型与创新能力极低,空间差异极大,是85%以上村庄社会经济系统、支撑系统恢复力形成的关键障碍维度。(3)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恢复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中,贡献者为生态服务体验、社区感、邻里友好与社区管理服务,障碍者为农业文化景观、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文化传承支持与物流寄递服务。

  • 刘雨婷, 覃盟琳, 欧阳慧婷, 蒋红波, 吴欣芋, 罗丁丁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358-1383.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7

    在新时期中国大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土空间资源的高效、持续和公平配置成为必须开展的基础研究。以位于中国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域的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下的供需匹配过程量化、PLE-ES供需象限矩阵的分析方法,分析国土空间资源配置过程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匹配特征,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体系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2020年广西国土空间资源支持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30,调节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33,供给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06,文化服务供需差(Q)均值为0.03。总体表现为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供不应求,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供过于求。配置质量方面除调节服务协调度(C)均值为0.16外,其余三类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C)均值大于0.60,均表现为配置公平高效。(2)生产资源供需匹配关系以“高供给—低需求”区为主,生活资源以“低供给—低需求”区为主,生态资源以“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区为主。(3)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关系为价值导向,将广西分为桂西资源富集区、桂东东融发展区与北部湾经济区三个资源配置优化一级单元,识别其国土空间资源源地和需求地,构建促进区域协同合作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流转“一张图”。

  • 蔡礼彬, 程晓盈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278-1298. doi: 10.31497/zrzyxb.20240603

    文化遗产城市是一种容纳着城市日常生活、依旧处于生长变化中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后工业社会,旅游业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化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式。大量游客涌入文化遗产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却也为遗产管理带来了挑战。从游客可持续旅游行为视角出发,以情感认知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的结构维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其对文化依恋、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游客涉入在该模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包含7个结构维度,分别是城市景观价值、城市人文价值、城市功能服务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文化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2)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能够有效激发游客遗产责任行为。(3)文化依恋是连接游客感知价值对遗产责任行为影响的关键中介因素。(4)游客涉入是游客感知价值对文化依恋的作用边界。研究结果揭示了游客感知价值对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文化遗产城市进行游客管理提供了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启示,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景观基因与景观修复
    费雪艳, 程叶青, 孔熙平, 张金萍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8): 1760-1779. doi: 10.31497/zrzyxb.2024080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研究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疍家渔村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构建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框架,识别与分析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类型及基因信息链。研究表明:(1)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类型丰富,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可分为海上、陆上两部分,体现了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包括传统技艺、音乐、语言等,蕴含了疍民追求幸福、祈求平安和丰收的美好愿望。(2)疍家渔村传统技艺、语言、音乐、习俗和节日作为景观基因信息元的延伸,充分反映了以“渔业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海洋“渔文化”景观基因信息元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已难以全面体现景观基因信息元特征,但仍能从平面结构、局部装饰两方面进行挖掘。(3)疍家渔村古码头、三江庙、陆上传统民居和海上渔排等重要景观基因信息点呈现多样化功能;海上和陆上景观基因信息廊道是连接疍家渔村各景观基因信息点的重要通道,且存在明显的等级性;景观基因信息网络集约化特征明显,海上渔排布局规整、规模庞大,陆上传统建筑零星分布。

  • 新质生产力专家访谈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邓祥征, 胡守庚, 柯新利, 吴志峰, 赵多平, 刘晶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doi: 10.31497/zrzyxb.20240901

    中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逻辑与路径,邀请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学者,就“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逻辑关系、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与功能、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与要求、促进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新质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与践行“双碳”目标、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建设、重塑城乡协调发展新形态、保障粮食安全与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路径等前沿议题发表观点。旨在深入解析这一议题及相关关键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应特别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面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多部门协同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与机制创新;(2)面向综合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与强化关键资源供给稳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领域与路径;(3)面向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的“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

  • 史常亮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6): 1418-1433. doi: 10.31497/zrzyxb.20240610

    中国农业正在从要素投入型向效率增进型转变,土地流转能否推动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其效果机制尚未被有效证实。使用SBM-GML指数构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基于200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该影响的异质性和相关机制。结果发现:(1)土地流转显著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控制区域遗漏变量、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估计和外生冲击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土地流转主要通过提高农业合意产出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不明确;土地流转尽管并未显著促进规模化经营,但有效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3)不同土地流转形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差异化影响,相较于互换、转让等自发流转形式,出租、入股等市场化流转形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4)不同土地流转对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流转给普通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更能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 徐章星, 邱晓楠, 田贵良, 李祎雯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222-1240.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5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基于规模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降低了受水区农业用水规模和农业用水占比,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例的减少,以及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2)相较于东线而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负向影响在中线地区更为严重;(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间接返还农业用水”的效应存在,但现阶段被工程对受水区农业用水的直接效应所遮掩。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强化农业用水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 其他研究论文
    刘芦萌, 邬建国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44-2065. doi: 10.31497/zrzyxb.20240903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颇多,但缺乏对相关研究框架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框架和分析途径,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类,包括权力和能力方法类、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类、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类。四类框架的起源、要素构成和适用场景不同,但构建逻辑和内在假设存在相似之处。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直接评价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定性评估法。未来有必要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基于机器学习等最新手段创新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与应用规范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 新时代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王思雅, 孙九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7): 1531-1547. doi: 10.31497/zrzyxb.20240703

    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集中关注资源的经济属性及其对产品或产业的经济转化效应,较少关注资源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效应。对云南省环洱海地区中具有不同旅游介入度的三个乡村社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异质化效应,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的双向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区别于其他乡村资源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开发使得同质性的村落共同体产生纵向上的经济异质化和横向上的群体异质化。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异质化产生双向驱动机制。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资源价值的转化,从而形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链接,带来了物质财富和人口群体的吸附。另一方面,社区异质化带来了资源利用主体的内部张力,形成了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而促使资源类型整合和资源范畴拓展。在外部市场驱动和内部社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和再开发,呈现出价值转化效应和范畴拓展效应。

  • 魏旭红, 赵雪雁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068-1083. doi: 10.31497/zrzyxb.20240506

    在中国减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山区农户福祉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后续扶持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共同富裕。基于陇南山区坪垭藏族乡农户调查数据,在评估搬迁前后农户主观及客观福祉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综合福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主、客观福祉均呈上升趋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的物质资助在不同分位点处均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资金补贴在0.25、0.50分位点处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就业支持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作用呈倒“U”型变化;随着综合福祉的提升,农户的内生动力也对其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家庭抚养比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福祉的对策建议。

  • 游猎, 刘晓琴, 陈睿山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60-1173.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1
    PDF全文 (786) HTML (1293)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研究建设用地与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调整建设用地与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利用1990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率模型分析1990—2020年间上海市域及16个行政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30年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人口均大幅扩张,强度剧烈,呈典型的蔓延特征。(2)全市16个区人口用地变迁同时呈现空间分异和地理邻近特征。(3)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变迁强度先增后减的同时,部分中心城区出现人口用地的减少。研究结果反映出30年来上海市人口用地变化与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种“补偿式启动、扩张式发展、收缩式平衡”的阶段性特征。首次提出了变迁强度、弹性等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加入地理信息增强结果可视化,为超大城市人地关系提供了评价方法和价值导向,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 周小平, 梁颖, 李小天, 柴铎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5): 1174-1192. doi: 10.31497/zrzyxb.20240512
    PDF全文 (781) HTML (1099)   可视化   收藏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